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仙台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形式,必须具有艺术的终极属性,即诗性,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而反观当下的小说创作,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追求故事性,而缺乏或者忽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以至于使作品几近于新闻、纪实等体式,在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的同时,却丧失了其原本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目的应是为了反衬出“美”,而且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的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从中更不可能感悟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还有必要重视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力始终是一位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也始终是标示小说水准的首要特征。正如汪曾祺所言:“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这支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性,则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些作品语言水准的低下,准确性欠佳、冗长、粗鄙、直露的语言在小说文本中大行其道。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实现、小说诗性的呈现,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水平的低下,就是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低下,容易造成诗性的缺失。小说创作者们应该秉持汪曾祺那样的“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来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重视叙述语言风格的选取,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汉语作为表意语言和非形态语言的特点,谨慎过度使用“欧化”句法,而应从古代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在简约和内蕴上下足功夫,方能彰显出汉语有别于其他语言的特有魅力,使语言更具诗意,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诗性。唯其如此,方能从语言层面上为诗性的建构增加一枚沉重的砝码。最后,要注重意象的营构。“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创作者应该“窥意象而运斤”。其实,意象并非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必然能够增强其诗性魅力,从而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正如“交叉小径的花园”之于博尔赫斯,“边城”之于沈从文,“晚饭花”之于汪曾祺,“野地”之于张炜……带给读者的诗意感受和审美冲击力是何其强烈而持久。凡此诗性十足的小说作品,似乎皆离不开一个鲜活而成功的意象。这昭示出意象的营构对于小说诗性建构的重要性。当代小说创作者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在自己的作品中苦心经营意象,因为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现实与抽象的统一体,如果能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性,承载更广阔的思想蕴涵,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旨,同时也能够生发出事半功倍的审美效应。
(节选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还能重视语言的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却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B.过分注重“故事性”和过度绝对的“写实”会使小说平庸且缺乏诗意,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浓郁的诗意。C.小说必须要有诗性。诗性不能直接地描摹现实,而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它是艺术的终极属性。D.小说创作者书写一点“恶”与“丑”,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就背离了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使读者心生厌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下一些作品过分注重真实的现象来论证文学应有蕴涵和诗性品格。B.文章用一些作者创作小说时过分注重故事性来论证必须要重视小说的语言。C.文章引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言论来论证意象在所有艺术中最为重要。D.沈从文、汪曾祺、张炜的事例是用来论证鲜活的意象能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创作者应该“窥意象而运斤”。B.意象不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则必然能够增强小说的诗性魅力,从而使小说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C.当代小说创作者如果能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性,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D.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也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参考答案:1.B解析A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C项,原文中“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的主语是“小说”,而不是“诗性”。D项,“一点”表述轻微,与原文“过度”差别较大。2.C解析“来论证意象在所有艺术中最为重要”分析错误,结合文意可以理解,是论证诗歌创作因意象而出彩。3.D解析原文是“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而不是所有的意象。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错位之思凸凹(1)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2)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3)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4)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5)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6)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且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7)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8)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是岁月。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9)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一如水里加盐会变咸,刺破了伤口会流血,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一来,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10)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地跟去。(11)堰田离家颇有段路,便装了干粮和水。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胃口。这时我总想笑,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12)“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她说。(13)待我把下巴笑酸了,我极想睡上一觉。(14)“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15)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16)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17)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还得到了许多额外的拥有,譬如官位,譬如文名,在外人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足可以傲然挺立,纵横左右。但那空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从而师从自然、内敛守成。(选自2016年7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有着朴素而深刻的理解,教育孩子也有独到之处。B.第(8)段从母亲联想到岁月,在岁月的艰难中,人们往往难以左右生活,而只能顺应生活,这就导致了错位的出现。C.第(11)段中,母亲怜爱的微笑却被我怀疑为嘲弄,并因而奋力追赶,表现出儿童特有的好胜心,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D.第(15)段中的景物描写,借天空的空阔,写出了“我”因疲劳不堪、百无聊赖而产生的寂寞、空虚之感。5.在母亲身上,“错位”体现在哪些方面?6.“错位”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参考答案:4.D
5.(1)母亲的手美丽、纤长、白皙时却不善女红,丑陋、短粗、弯曲时却异常灵巧。(2)母亲的身姿袅娜、柔软、温暖,却要负重而变得蹒跚而瘸、步态老丑。(3)母亲的生命年轻时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劳碌奔波,内心却洒满阳光;年老时本该颐养天年,却不安于清闲且乐此不疲。
6.(1)在错位中,人们失去的同时也在收获,其中蕴含着公平、平衡;(2)在现实中,泰然面对错位,化被动为主动,方能进入乐生佳境;(3)在自然中,可以认识天地之大、人力之微,进而懂得敬畏自然,内敛守成。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项,“借天空的空阔,写出了‘我’因疲劳不堪、百无聊赖而产生的寂寞、空虚之感”赏析错误,应是以天空的空阔反衬苍鹰的渺小,引发对生命卑微的思考。故选D。5.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在母亲身上,‘错位’体现在哪些方面”,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通读文章,从文章中筛选出“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体现在母亲身上“错位”。6.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错位’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能力。通读文章,可以根据文章中“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是岁月。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从而师从自然、内敛守成”等信息,分析概括“错位”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最近,“红楼梦”再度升温,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真假红楼梦——揭秘皇城大观园》在红学界掀起了不小的反响,引发热议,其作者蒋国震先生也迅即成为了红学界的热点人物,被誉为红学“草根新锐”。该书是草根学者蒋国震历时十余年潜心研究,通过大量文献史料对《红楼梦》的作者以及红楼梦人物原型的探讨考证,语出惊人,率先推翻了《红楼梦》原著作者是曹雪芹的定论,而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同时指出真正的大观园既不是随园也并非恭王府,而是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以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巅峰之作、问世200多年历史的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以一部作品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它之所以具有百年不衰的艺术魅力,远不止它独特的文学价值,其中还在于它给后人留下的诸多待解的迷团,也正是这些谜团,使得红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局面。红学家们耗尽心智、穷尽一生就是试图掀开它神秘的面纱,去找寻那一个个真相和谜底。对于《红楼梦》的原著作者,在红学界基本公认为是曹雪芹,而大观园的地址也基本锁定了两处,即“在南说”一派学者所支持的袁枚的随园,和“在北说”一派学者所认同的前海西街17号恭王府。而蒋国震在《真假红楼梦——揭秘皇城大观园》一书中却提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红学新论,他从考证曹雪芹出生日期和生平经历等着手,列举了大量确凿资料,经反复研究论证,取得了惊人发现:曹雪芹绝非出身于极富贵之家且从未受过正统教育,他只是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从而彻底推翻了人所共知的曹雪芹是《红楼梦》原著作者的定论。并从《昌平州志》《清圣祖记载》等多部文献史料中找出了康熙王朝曾被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有生活、有能力、有时间”撰写《红楼梦》的诸多有力证据,最终证明《红楼梦》真正原著作者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破天荒结论,正是胤礽以其生平经历和性格发展撰写了这部不朽之作。而且指出《红楼梦》真正的大观园既不是随园也不是恭王府,而是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其遗址就在现在的昌平北七家镇郑家庄村内。而蒋国震这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研究成果,完全得益于他数十年潜心研究北京昌平郑家庄历史的深厚功底。一石激起千层浪,目前网上对《真假红楼梦--揭秘皇城大观园》的评论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有的质疑蒋国震写书动机,被指证据不足,不过是借《红楼梦》炒作自己。有的则为他不畏权威、敢于挑战的勇气叫好,表示该书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解答了心中不少的疑惑,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乃不可多得的红学新作。红学家对此大多持谨慎态度,不予置评。曾一度引发热议的红学家邓遂夫表示:“虽然自己还没读蒋先生这本书,不了解他的详细论证,但建议民间爱好者在研究红学时要谨慎,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证据已经很充足了,否认的话前景不是很看好,虽然曹雪芹没有留下系统的传记,但留下的资料已足以勾画他的身世和家族的一些基本状况。很难有足够的证据推翻这个看法。”从《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对红学的研究就随之而来,从作者到版本,从内容到形式,从成书到人物,种种说法层出不穷,争论不休。随着蒋国震“红学新论”的提出,或将在红学界掀起新一轮的红楼梦研究热潮。
(摘自《蒋国震<真假红楼梦>揭曹雪芹身世之谜》)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独特的价值是它给后人留下许多待解的谜团,使众多红学家穷尽一生的精力智力,也揭不开那层神秘的面纱。B.草根学者蒋国震率先推翻了《红楼梦》原著作者是曹雪芹的定论,此论一出,即刻在红学界掀起了很大的反响,引发热议。C.红学界基本公认为《红楼梦》原著的作者就是曹雪芹,但蒋国震通过大量文献史料考证出原著作者应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D.大观园的地址一直争论不下,一派学者认为是袁枚的随园,另一派则认为是恭王府,而蒋国震则认为是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蒋国震认为曹雪芹绝非出身于极富贵之家,而且从未受过正统教育。这个结论是蒋国震研究了大量确凿资料,经反复研究论证得出的。B.蒋国震既考证了曹雪芹出生日期和生平经历,也查阅多部文献史料,找出了两度被废的太子胤礽能够撰写出《红楼梦》的诸多有力的证据。C.蒋国震认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修订者,凭他的出身和经历写不出这部巨著,是胤礽以其生平经历和性格发展撰写了这部不朽之作。D.由于蒋国震数十年潜心研究北京昌平郑家庄历史,所以能指出大观园即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遗址即现在的昌平北七家镇郑家庄村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国震先生迅即成了红学界的热点人物,被誉为红学“草根新锐”,因为他语出惊人,率先彻底推翻了曹雪芹是《红楼梦》原著作者的定论。B.红学家对蒋国震的观点大多持谨慎态度,不予置评,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充足的证据证明《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要否认这些证据不很容易。C.尽管蒋国震通过大量确凿资料反复研证了曹雪芹出生日期和经历,但有专家认为现有关于曹雪芹身世和家世的资料已足以勾画出其基本状况。D.网上对蒋国震的评论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他有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之嫌,也有人为他挑战权威的勇气叫好,这将使红学界掀起新的研究热潮。参考答案:1.(3分)A(“独特的价值是……”和“揭不开那层……”的表述错误,于文无据)2.(3分)D(“由于……所以……”强加因果)3.(3分)D(判断失当,原文“或将在红学界掀起……”是或然判断,选项“这将使红学界掀起……”是必然判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成、琅邪王戎,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炼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选自《晋书·嵇康传》,略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B.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C.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D.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11.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幼年丧父。古汉语“孤独”指幼年丧父和老而无子的人,“鳏寡”指老而无偶的人。B.拜、除、授都和官职的任免有关,拜和授是任命、授职,除是免除官职。C.古人称呼他人的方式有很多:有称籍贯的,如文中“陈留阮籍”;有称官名的,如称王羲之为“王右军”;有兼称籍贯、姓名及字的,如《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D.海内,即四海之内,国境之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此外还有九州、宇内也都是泛指中国或天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康在汲郡山中遇到了孙登,后又遇到了王烈,二人均对嵇康极为赏识,但也都感叹他的命运不好。B.嵇康的好友山涛在即将离任吏部选官时,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可嵇康竟然写信给山涛宣布绝交,从中可知嵇康傲岸不羁的个性。C.吕安事件是嵇康命运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的转折点,后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的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D.嵇康一生,鄙薄名利,崇尚真性情;不为虚伪世俗所拘,而又重视真正的情谊。嵇康临刑时年仅40岁,他最遗憾的是《广陵散》从此失传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2)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参考答案:10.B
11.B
12.C
13.(1)东平吕安钦佩嵇康的高雅情致,每次一想到(他),往往让人驾车不远千里(来拜访),嵇康把他当作朋友并和他很要好。(2)嵇康,是条盘踞着的龙,不能让他腾起。你不用担心天下(不在你的掌握中),只是嵇康必须顾虑罢了。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这句话的含义是“嵇康即将在东市被处刑,三千个太学生请求让嵇康作他们的老师,司马昭没答应。嵇康看了一下太阳的影子,要来了琴弹奏。说‘以前袁准曾跟从我学习《广陵散》,我老是吝惜保密不教他。广陵散》从此断绝了啊’”,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要圈出句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康”“东市”“太学生”“师”“日影”“之”“袁孝尼”“吾”“《广陵散》”等,依据表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两处,再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刑于东市”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东市刑”,“刑”是动词,“于东市”是场所,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以为师”应为“以(之)为师”,“以为”是固定短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除是免除官职”错误,“除”也是授予官职。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吕安事件是嵇康命运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的转折点,后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的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错误,“后来”说法有误,从文中来看,得罪钟会在前,吕安事件在后,考生要注意原文中“初”和“及是”的正确理解。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依据“吕安事件”“钟会”等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文章倒数第二段,从文中来看,选项把事件的先后顺序弄反了。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服”,佩服,钦佩;“相思”应为“思相”,想到他,“相”代指“他”,即嵇康;“辄”,就,往往;“友而善”,“友”,名词意动,以为……友,把……当作友人;“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第二句中,“嵇康,卧龙也”,判断句;“起”,使动,让……腾起;“顾”,只是;“耳”,罢了。参考译文:嵇康,谯郡铚人,嵇康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嵇康有不一般的才华。在很大范围内也没有能与之相比的人。和魏朝的宗室之女结婚,官拜中散大夫。常常修行导养性情、服食丹药(一类)的事情。弹琴咏诗,自得其乐。能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的只有阮籍和山涛,参与到他们中间的有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就是世人所称的“竹林七贤”。嵇康曾采药游山泽,遇到得志(得意,一说领会旨意,即游历途中有所感悟;一说得志,使自己的意志得到满足,即玩得太开心)的时候,便忘记了返回。游到汲郡的山里遇见了孙登。嵇康于是跟从他行动。孙登沉默不言,自己做自己的事。嵇康临别要走,孙登说:“你性格刚烈而有才,难道能免祸吗!”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一起进到山里。王烈曾经得到像软糖一样的石髓。马上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给嵇康,(石髓)都凝结成石头了。(王烈)又在石室中看到一卷白色的书。马上叫嵇康去拿,(可是书)马上又不见了。王烈于是叹息道:“叔夜志向与情趣都不平常,却总是不能遇上(成仙的契机)。(这真是)命运啊!”山涛将要不再作吏部郎了。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嵇康却写信给山涛绝交,这封信(指《与山巨源绝交书》)被传播后,(人们)知道他是不可以拘束委屈的。(嵇康)生性非常灵巧,喜欢打铁。宅子中有一棵长得很茂盛的柳树。于是绕着它挖了个水沟。每当到了夏天,(嵇康)就坐在它下面打铁。东平吕安钦佩嵇康的高雅情致,每次一想到(他),往往让人驾车不远千里(来拜访),嵇康把他当作朋友并和他很要好。后来,吕安被他哥诬告,被关在监狱里。供词里让嵇康来作证。于是把嵇康也抓起来了。嵇康生性说话做事小心谨慎,忽然被囚禁,就作了《幽愤诗》。起初,嵇康家境贫寒。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来补贴家用。颖川钟会,是个出身高贵的公子。精明干练有才华善辩论,于是去拜访(嵇康)。嵇康不以礼对待他,继续打铁不停下来。过了很久,钟会要离开了。嵇康对他说:“(你)听到什么消息跑来的?又看到什么东西离开了?”钟会说:“听到我所听到的东西所以来了,看到了我所看到的东西所以走了。”钟会因此对他怀恨在心。到这时(嵇康下狱时),(钟会)对司马昭说:“嵇康,是条盘踞着的龙,不能让他腾起。你不用担心天下(不在你的掌握中),只是嵇康必须顾虑罢了。”又趁机进谗言:“嵇康和吕安言论放肆,应当乘这个机会铲除掉他们,来使风俗淳正。”司马昭亲昵听信了钟会的话,就把那两人都杀了。嵇康即将在东市被处刑,三千个太学生请求让嵇康作他们的老师,司马昭没答应。嵇康看了一下太阳的影子,要来了琴弹奏。说“以前袁准曾跟从我学习《广陵散》,我老是吝惜保密不教他。广陵散》从此断绝了啊!”当时年仅四十。海内之士,没有不痛惜的。文帝不久也醒悟后悔了。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曲突徙薪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胃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则且有火患,主人默()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悟而请之。12.文中四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依次正确的一项是()A.焉
尔
因
以
B.然
之
以
而C.焉
尔
因
且
D.然
之
以
且13.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听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参考答案:12.B
13.B6.参考答案:
7、C
8、A
9、B、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举手之劳,家兄不必客气,我是你的愚弟嘛,应当效力!B.刚挂好您的大作,您又亲自惠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啊!C.上周末,我光顾了新华书店,经理惠赠了我这本名著.D.对此剧本,前面李编剧的发言算是抛砖引玉,接下来我讲的算是狗尾续貂吧!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A项,家兄:对外人称己兄;愚弟:兄长对外人谦称自己的弟弟。C项,光顾:商店敬称他人的来访;惠赠:多用于书信或交际场合,敬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D项,抛砖引玉:自谦之词,喻指先谈出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见解,试图引出别人的高见宏论;狗尾续貂:贬义词,也可用作谦辞。8.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自己”为写作对象,仿用原句的修辞手法,再写两组句子,与原句构成排比。(6分)
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阴谋家的世界则只是永远跳不出来的暗算的陷阱;答:
参考答案:参考示例:(1)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广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液压折边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 2025年半哚拉唑主环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婚礼现场致辞(32篇)
- 2025年中国气门挺柱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一建建筑实务物资采购重点管理
- 2025年度房地产项目税收筹划合同范本
-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
- 电动自行车共享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Unit 1 You and me. SectionB1a-2b读写课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人力资源外包合同范本
- 成人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防控护理专家共识2024
- 110KV送出线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对策
- 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空间正义问题-深度研究
- 2024年03月江苏2024年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社会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北师大新版高二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4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北师大版数学三下集体备课计划
- 《餐饮服务礼貌用语》课件
- 2025年中国融通资产管理集团限公司春季招聘(51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纤维混合絮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