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九门回族乡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后面题文体兴衰叹许多人会费解,为什么今天的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浮躁的时代不是更应该把文章写短吗,不是更符合“文化快餐”这个说辞吗?还有,为什么诗人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不及小说家?这些都值得对文学文体的流变进行思考。文体的流变显然是有线索可循的——思想的复杂、感情的丰富,迫使文体不断被突破。最突出的例证是中国的诗歌流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五言,再到唐朝的七言为多,直至宋词的出现,文体流变表现为一个不断扩充的过程。元代戏曲、明清小说,从外部进一步证明文体的“扩容”势不可当,而与此同时,绝句、律诗则逐渐退化到“闲笔”的境地。这说明了文体的流变和人类文明发展,和人们表达感情的丰沛程度是同时进步的。然而,一种文体的兴衰,受文人的追捧或淡化,被读者热衷或冷落,涉及更多因素,外部环境力量甚至更直接地影响、左右、决定着这种起落。社会需求迫使文化人必须去适应、去追随,这是跟写作的功利性密切相关的,潜藏着“务实”的、“非文学”的动力,也可以说是时代风潮影响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文学火热,中短篇小说掀起热潮,很多小说家都热衷于此,那是个观念日新月异、不断突破的年代,中短篇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更迅速、更直接。长篇小说之类的“黄钟大吕”“扛鼎之作”何时能出现,成了很多文学人的担忧。时间过了不到30年,世情大变,长篇小说已经不再是需要呼吁的文体,它在各方面的待遇都远远超过了中短篇。长篇写作也已经不再是一个作家在长期的中短篇创作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人们又开始担忧,最能体现作家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中短篇为什么寥落了?这显然和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有关。一部作品靠作者知名度销售,远不及靠题材、靠书名更能抓人眼球。市场这个冷冰冰的东西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裹挟着文体的兴衰。近日重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找到了更为久远的证据——文体的兴衰想来是一个很不文学的问题。谈到唐代传奇小说的兴盛,鲁迅认为,这其实与那时的“社会需求”,说彻底了是与士子、文人、“知识青年”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唐时,举子们进京赶考,需要将自己写的诗抄成卷子,拜名人鉴定,如果能得到“文化名人”的赞赏,则“声价十倍”,及第希望大增。但开元年后,诗歌被人厌倦,是名人们也看烦了吧,诗歌不招人待见,有人就抄小说呈上,结果反而暴得名声,于是鲁迅说:“所以从前不满意小说的,到此时也多做起小说来,因之传奇小说,就盛极一时了。”今天是市场,唐时是及第,它们都关乎生存和现实前程,对个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文学的健康发展并非靠作家、评论家呼吁就能实现。文体流变有规律,其推手却很复杂,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感,梳理其中的关系。然而面对许多难以左右的因素,总免不了一声叹息。但愿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文学依然能够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小说家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超越诗人,这一问题是值得思考的。B.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们表达感情的丰沛程度带动文体的流变,使文体流变呈现为不断扩充的过程。C.外部环境力量对一种文体的兴衰起着决定作用,文化人在适应、追随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写作功利性。D.只靠作家、评论家呼吁不能实现文学的健康发展,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感,梳理其中的关系,让文学依然能够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观念日新月异、不断突破的年代,中短篇小说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更迅速、更直接,掀起热潮。B.长篇小说不到30年的时间里,地位远远超过了中短篇,是因为长篇写作不再是作家长期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C.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文体的兴衰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唐代传奇的兴盛,与士子、文人、“知识青年”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D.唐时,诗歌颇受欢迎,举子们都想借诗得到文化名人的赞赏,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但后来也许人们看腻了诗歌,小说反而受到青睐。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体的流变有线索可循,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五言,再到唐朝的七言,再到宋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都表现为文体的“扩容”。B.一种文体受文人的追捧或忽视,被读者热衷或冷落,会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如当今社会,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C.在当今社会,市场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影响着文体的兴衰。一部作品要想抓人眼球,必须靠题材、书名,而不能靠作者知名度。D.无论是今天的市场,还是唐时的科考,都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文体流变的复杂推手,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参考答案:17.C18.B19.C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绝对化,题干“外部环境力量对一种文体的兴衰起着决定作用”与原文“外部环境力量甚至更直接地影响、左右、决定着这种起落”相较,表述太绝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B项,强加因果,长篇小说兴起不是因为“长篇写作不再是作家长期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而是与“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有关”。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C项,曲解文意,“一部作品要想抓人眼球,必须靠题材、书名,而不能靠作者知名度”夸大其词。原文第三段是“一部作品靠作者知名度销售,远不及靠题材、靠书名更能抓人眼球”。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近,“红楼梦”再度升温,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真假红楼梦——揭秘皇城大观园》在红学界掀起了不小的反响,引发热议,其作者蒋国震先生也迅即成为了红学界的热点人物,被誉为红学“草根新锐”。该书是草根学者蒋国震历时十余年潜心研究,通过大量文献史料对《红楼梦》的作者以及红楼梦人物原型的探讨考证,语出惊人,率先推翻了《红楼梦》原著作者是曹雪芹的定论,而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同时指出真正的大观园既不是随园也并非恭王府,而是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以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巅峰之作、问世200多年历史的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以一部作品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它之所以具有百年不衰的艺术魅力,远不止它独特的文学价值,其中还在于它给后人留下的诸多待解的谜团,也正是这些谜团,使得红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局面。红学家们耗尽心智、穷尽一生就是试图掀开它神秘的面纱,去找寻那一个个真相和谜底。对于《红楼梦》的原著作者,在红学界基本公认为是曹雪芹,而大观园的地址也基本锁定了两处,即“在南说”一派学者所支持的袁枚的随园,和“在北说”一派学者所认同的前海西街17号恭王府。而蒋国震在《真假红楼梦——揭秘皇城大观园》一书中却提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红学新论,他从考证曹雪芹出生日期和生平经历等着手,列举了大量确凿资料,经反复研究论证,取得了惊人发现:曹雪芹绝非出身于极富贵之家且从未受过正统教育,他只是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从而彻底推翻了人所共知的曹雪芹是《红楼梦》原著作者的定论。并从《昌平州志》《清圣祖记载》等多部文献史料中找出了康熙王朝曾被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有生活、有能力、有时间”撰写《红楼梦》的诸多有力证据,最终证明《红楼梦》真正原著作者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破天荒结论,正是胤礽以其生平经历和性格发展撰写了这部不朽之作。而且指出《红楼梦》真正的大观园既不是随园也不是恭王府,而是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其遗址就在现在的昌平北七家镇郑家庄村内。而蒋国震这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研究成果,完全得益于他数十年潜心研究北京昌平郑家庄历史的深厚功底。一石激起千层浪,目前网上对《真假红楼梦——揭秘皇城大观园》的评论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有的质疑蒋国震写书动机,被指证据不足,不过是借《红楼梦》炒作自己。有的则为他不畏权威、敢于挑战的勇气叫好,表示该书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解答了心中不少的疑惑,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乃不可多得的红学新作。红学家对此大多持谨慎态度,不予置评。曾一度引发热议的红学家邓遂夫表示:“虽然自己还没读蒋先生这本书,不了解他的详细论证,但建议民间爱好者在研究红学时要谨慎,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证据已经很充足了,否认的话前景不是很看好,虽然曹雪芹没有留下系统的传记,但留下的资料已足以勾画他的身世和家族的一些基本状况。很难有足够的证据推翻这个看法。”从《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对红学的研究就随之而来,从作者到版本,从内容到形式,从成书到人物,种种说法层出不穷,争论不休。随着蒋国震“红学新论”的提出,或将在红学界掀起新一轮的红楼梦研究热潮。
(摘自《蒋国震<真假红楼梦>揭曹雪芹身世之谜》)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独特的价值是它给后人留下许多待解的谜团,使众多红学家穷尽一生的精力智力,也揭不开那层神秘的面纱。B.草根学者蒋国震率先推翻了《红楼梦》原著作者是曹雪芹的定论,此论一出,即刻在红学界掀起了很大的反响,引发热议。C.红学界基本公认为《红楼梦》原著的作者就是曹雪芹,但蒋国震通过大量文献史料考证出原著作者应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D.大观园的地址一直争论不下,一派学者认为是袁枚的随园,另一派则认为是恭王府,而蒋国震则认为是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蒋国震认为曹雪芹绝非出身于极富贵之家,而且从未受过正统教育。这个结论是蒋国震研究了大量确凿资料,经反复研究论证得出的。B.蒋国震既考证了曹雪芹出生日期和生平经历,也查阅多部文献史料,找出了两度被废的太子胤礽能够撰写出《红楼梦》的诸多有力的证据。C.蒋国震认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修订者,凭他的出身和经历写不出这部巨著,是胤礽以其生平经历和性格发展撰写了这部不朽之作。D.由于蒋国震数十年潜心研究北京昌平郑家庄历史,所以能指出大观园即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遗址即现在的昌平北七家镇郑家庄村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国震先生迅即成了红学界的热点人物,被誉为红学“草根新锐”,因为他语出惊人,率先彻底推翻了曹雪芹是《红楼梦》原著作者的定论。B.红学家对蒋国震的观点大多持谨慎态度,不予置评,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充足的证据证明《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要否认这些证据不很容易。C.尽管蒋国震通过大量确凿资料反复研证了曹雪芹出生日期和经历,但有专家认为现有关于曹雪芹身世和家世的资料已足以勾画出其基本状况。D.网上对蒋国震的评论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他有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之嫌,也有人为他挑战权威的勇气叫好,这将使红学界掀起新的研究热潮。参考答案:1.A
2.D
3.D【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独特的价值是……”和“揭不开那层……”的表述错误,于文无据。【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由于……所以……”,强加因果。【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判断失当,原文“或将在红学界掀起……”是或然判断,选项“这将使红学界掀起……”是必然判断。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3.现代文阅读。
2014年岁末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等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国家公祭鼎呈圆形,三足,鼎身和铜质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我国举办首次国家公祭。另外该鼎外侧正面铸有160字魏碑体铭文,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
鼎,原本是一种熬煮食物的日常生活用陶器,最早出现于六、七千年前的史前社会中期,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非实用性的礼器,常在重要礼仪场合上使用。到了四千多年前铜器发明以后,便改用铜来铸鼎。其中,“禹铸九鼎”的传说故事最为有名。
话说夏初,大禹平治水土,将天下划为九州。并铸成九只大鼎,代表九州,象征执鼎者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力。九鼎因此也一直被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宝器,得国得鼎,失鼎失国,鼎成了国家存亡的标志。同时,谁可拥有多少鼎,还象征着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利的大小。所谓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成为了规制。
这种做法直到战国时代以后,才随着社会制度“礼崩乐坏”而逐渐式微,不再延续。但却留下来“一言九鼎”、“定鼎天下”、“钟鸣鼎食”、“革故鼎新”等等鼎文化词语。而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逢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常用的铸鼎纪事传统,得以传承至今,鼎从礼器转化成为了具有纪念性的象征物。像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中国政府送的“国礼”便是一尊大鼎。再像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时,也曾铸造宝鼎,用以志念。这次铸造“国家公祭鼎”,用以祭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的同胞,主题突出,永久悼念,再次呈现出鼎文化的古为今用价值。
如果我们对中国鼎文化有所了解的话,还会发现国家公祭鼎不是凭空铸造,而是典有所本,形有所出,仿制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楚大鼎。
楚大鼎,重约400公斤,仅次于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832多公斤重的司母戊鼎,号称中国现已发现的第二大鼎。在楚大鼎的足、腹下,有“安邦”二字吉语铭文,这显然与国家公祭鼎的仿制用意也不无关系。据说,楚大鼎的主人是楚国明主考烈王,在位26年,迁都今寿县后去世,接替王位的幽王十分敬重他的父亲,便把此鼎随葬于墓中。1933年寿县大旱,当地联保主任驱使农民以赈灾为名盗挖楚墓,震惊全国。待安徽省图书馆闻讯前去收藏时,大部分器物已轶散,只剩下这件不易搬走的楚大鼎等。后来,该鼎还因抗战爆发被运往四川,几经波折,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运回南京博物院。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往台湾时,楚大鼎过重,未来得及搬上船,南京解放,该鼎重回安徽。现而今,作为东周时期最重的大鼎,已被列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1)下列各项中,其解释不属于原文所论的“鼎文化”的一项是A、《左传》中记载楚庄王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觊觎周朝王室。后用“问鼎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因为九鼎是统治天下的权力象征。B、“鼎足而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本义是指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常比喻三方分立或相持的局面。C、“革故鼎新”出自《周易》:“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原是取义于革、鼎二卦名,后用以指改朝换代等重大政治变革。D、“钟鸣鼎食”出自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本指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多形容贵族生活的豪华、排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鼎最早是一种熬煮食物的实用性日常生活用陶器,后来,鼎逐渐演变成非实用性的礼器,鼎的材质也改为铜,常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B、战国之后,随着社会制度“礼崩乐坏”,夏、商、周时期鼎所蕴含的政治意义逐渐淡化,只有一些蕴含鼎文化的词语流传下来。C、现在,鼎已从礼器转化成具有纪念性的象征物,中国政府以鼎为“国礼”祝贺联合国成立50周年,在香港回归祖国时,也铸鼎志念。D、夏禹所铸的“九鼎”成为执鼎者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利象征,以至于九鼎在夏、商、周三代被奉为传国宝器,鼎演变成为国家存亡的标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次铸造国家公祭鼎,是对传统的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因为在中国古代就有逢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铸鼎纪事、以志纪念的传统。B、在周代,鼎作为一种礼器,是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对鼎的拥有数量的严格规制,也成为周朝严格划分等级制度的有力手段。C、国家公祭鼎仿中国现已发现的第二大鼎﹣﹣楚大鼎铸制,其用意就是借楚大鼎的足、腹下的吉语铭文,来祈盼安定和平的美好未来。D、楚大鼎为东周时期最重的鼎,这表明鼎的主人应该是当时国力雄厚、位高权重的诸侯;它的出土,也说明当时鼎也是王侯贵族的随葬品之一。参考答案:答案:(1)D(2)B(3)C【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分析】解答理解概念类题目的方法是: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解答】(1)D
根据原文“象征执鼎者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力。九鼎因此也一直被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宝器,得国得鼎,失鼎失国,鼎成了国家存亡的标志。同时,谁可拥有多少鼎,还象征着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利的大小”可知,文中的“鼎”主要象征权力、地位,D项指的是生活,与权力、地位没有关系。(2)B
以偏概全,原文还提到了“而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逢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常用的铸鼎纪事传统,得以传承至今,鼎从礼器转化成为了具有纪念性的象征物”,不仅仅是“只有一些蕴含鼎文化的词语流传下来”。(3)C
“来祈盼安定和平的美好未来”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在楚大鼎的足、腹下,有“安邦”二字吉语铭文,这显然与国家公祭鼎的仿制用意也不无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湘夫人》第一段,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①帝子:
。②愁予:
。③袅袅:
。④骋望,:
。
参考答案:①天帝的女儿或指湘夫人。②使我发愁。③微风吹拂的样子。④纵目远望。5.(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马孟祯,字泰符,桐城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分宜知县。将内召,以征赋不及四分,为户部尚书赵世卿所劾,诏镌二秩①。甫三日,而民逋悉完,邹元标、万国钦辈亟称之。续授御史。文选郎王永光、仪制郎张嗣诚、都给事中姚文蔚、陈治则,以附政府②擢京卿,南京右都御史沈子木年几八十未谢政,孟祯并疏论之。大学士李廷机被劾奏辨,言入仕以来,初无大谬。孟祯驳之曰:“廷机在礼部昵邪妄司官彭遵古,而聂云翰建言忤时(时,人名),则抑之至死。秉政未几,姜士昌、宋焘、郑振先皆得罪。姚文蔚等滥授京堂③,陈用宾等屡拟宽旨。犹不谓之谬哉?”王锡爵辞召,密疏痛诋言者。孟祯及南京给事中段然并上疏极论。寻陈佥商④之害,发工部郎陈民志、范钫黩货罪。又陈通壅蔽、录直臣、决用舍、恤民穷、急边饷五事。请召用邹元标,放廷机还田里。皆不报。三十九年夏,怡神殿灾。孟祯言:“二十年来,郊庙、朝讲、召对、面议俱废,通下情者惟章奏。而疏入旨出悉由内侍,其彻御览与果出圣意否,不得而知,此朝政可虑也。臣子分流别户,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畿辅、山东、山西、河南,比岁旱饥。民间卖女鬻儿,食妻啖子,铤而走险,急何能择。一呼四应,则小盗合群,将为豪杰之藉,此民情可虑也。”帝亦不省。吏部侍郎萧云举佐京察,有所庇,孟祯首疏攻之。论者日众、云举引击。山海参将李获阳忤税监,下狱死,孟祯为讼冤,因请贷卞孔时等在狱者,且言:“楚宗一狱,死者已多,今被锢高墙者,谁非高皇帝子孙,乃令至是。”皆弗听。四十二年冬,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知县赵运昌,以言论忤时,抑不得与。孟祯不平,具疏论之。是时三党势张,忌孟祯谠直,出为广东副使。移疾不赴。天启初,起南京光禄少卿,召改太仆。以忧归。魏忠贤得志,为御史王业浩所论,遂削籍。崇祯初,复官。孟祯少贫。既通显,家无赢资。惟衔赵世卿抑己,既入台即疏劾世卿,人以为隘。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八》)[注]①镌二秩:指降二等职。②政府:指宰相府。③京堂:明清时称各衙门长官为京堂。④佥商: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工部郎陈民忠、范钫黩货罪
发:揭发B.皆不报
报:答复C.因请贷卞孔时
贷:宽恕D.以忧归
忧:忧虑1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附政府擢京卿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则抑之至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孟帧为讼冤
既自以心为形役D.乃令至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12.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马孟祯“谠直”的一项是(
)①以征赋不及四分,为户部尚书赵世卿所劾
②请召用邹元标,放廷机还田里③吏部侍郎萧云举佐京察,有所庇,孟祯首疏攻之④谁非高皇帝子孙,乃令至是⑤为御史王业浩所论,遂削籍
⑥既通显,家无赢资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甫三日,而民逋悉完,邹元标、万国钦辈亟称之。译文:
(2)而疏入旨出悉由内侍,其彻御览与果出圣意否,不得而知。译文:
(3)惟衔赵世卿抑己,既入台即疏劾世卿,人以为隘。译文:
参考答案:10.D(丁忧,父母去世)
11.A(A、连词,因为;B、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替/介词,被;D、副词,竟然/副词,是)
12.C13.(1)刚过三天,老百姓拖欠的赋税全都缴纳了,邹元标、万国钦等人屡次称赞他。(给分点:甫、逋、亟各1分,大意1分。)(2)可是奏章的传入与旨意的传出都经由内侍,这些奏章全部给皇上看了没有以及旨意是否果真出自皇上,都不得而知(疏入旨出、彻、果各1分,大意1分)(3)只是记恨赵世卿曾经压制过自己,等到进入台阁后就立即上奏弹劾赵世卿,人们都认为他心胸狭隘。(衔,疏,隘各1分,大意1分)
附参考译文:马孟祯,字泰符,安徽桐城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被授为分宜知县。正将被召回朝中的时候,因为上交的赋税还不到总额的十分之四,被户部尚书赵世卿弹劾,朝廷下诏削职二等。刚过三天,老百姓拖欠的赋税就全都缴纳了,邹元标、万国钦等人屡次称赞他。接着被授予御史之职。文选郎王永光、仪制郎张嗣诚、都给事中姚文蔚、陈治则等人,因为攀附宰相而被提拔为京官,南京右都御史沈子木年近八十还在继续为官,孟祯一并在奏章中论述这些事情。大学士李廷机被弹劾后上奏辩解,说自己从当官以来,一直没有什么大过错。孟祯反驳说:“李廷机在礼部的时候亲近邪恶不法的司官彭遵古,而聂云翰因为献言违背了申时行,廷机就将他一直打压直至死去。掌握朝政没多久,姜士昌、宋焘、郑振先皆先后获罪。姚文蔚等人随意授予京官职位,陈用宾等人多次拟写改变皇上意思的圣旨,难道不能说是他的过错吗?”王锡爵辞去朝廷的征召,暗中上疏痛骂言官。孟祯以及南京给事中段然一起上疏极力争论。不久又陈述佥商的危害,检举工部侍郎陈民志、范钫贪污纳贿的罪行。又向朝廷陈述广开言路、录用正直的臣子、决定人才的取舍、体恤百穷的穷苦、急筹边境粮饷等五件大事。请求下召任用邹元标,将李廷机削为平民。都没有得到回应。三十九年夏天,怡神殿发生火灾。孟祯说:“二十年来,郊庙、朝讲、召对、面议等方式都废止了,了解下面情况的途径只剩下奏章了。可是奏章的传入与旨意的传出都经由内侍,这些奏章全部给皇上看了没有以及旨意是否果真出自皇上,都不得而知,这种朝政值得忧虑啊。臣子们都分门别派,崇信一种学说排斥另一种学说,对外物的爱憎都全由自己的好恶,随口乱说妄作评论,各种流言蜚语涌入宫庭,这种士子习气值得忧虑啊。畿辅、山东、山西、河南,连年旱灾饥荒,民间老百姓卖儿卖女,甚至吃妻儿的肉,铤而走险,急迫之下还有什么可选择。一个人发个号召往往四下响应,于是小强盗聚合成群,最后就成了豪杰之流,这是民情方面值得忧虑的啊。”皇帝对此也不警醒。吏部侍郎萧云举辅佐考察京官,对一些官员进行包庇,孟祯第一个上疏攻击他。谈论此事的人越来越多,萧云举只好辞职离开。山海参将李获阳因为冒犯了税监,被关进狱中而死,孟祯替他上诉申冤,趁机请求宽恕卞孔时等在狱中的人,并且说:“楚宗这一案件,死的人已经很多,现在被禁锢在高墙之内的人,谁不是高皇帝的子孙后代呢,竟然让他们到了这种程度。”皇帝都不听。四十二年冬天,考核选拔官员,中书舍人张光房、知县赵运昌因为言论忤逆申时行,被压制,没有能够得到认可。孟祯为之感到不平,全部写进奏章进行评论。当时三党的势力非常强大,害怕孟祯的正直,于是将他外放为广东副使。孟祯上书称病没去赴任。天启初年,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接着改为太仆之职。因为丁忧而解官回家。魏忠贤上台后,被御史王业浩弹劾,于是削去官籍。崇祯初年,重新起用为官。孟祯年少时贫穷,等到后来通达显贵,家里还是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是记恨赵世卿曾经压制过自己,等到进入台阁后就立即上疏弹劾赵世卿,人们都认为他心胸狭隘。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略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游东山记
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B.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C.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D.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参考答案:7.C
8.A
9.C
10.(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2)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能给我诗呢?”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未几”固定用法,后面要断开,所以排除AB;比较CD两项,区别就在“始命笔追记之”这句的短句处,结合前后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所以C。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A选项是关于干支纪年法的,而“丙”、“戊”都属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现“丙戊”年。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C项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作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识:知道;无用:不需要;怀:动词,揣着。(2)已而:不一会;揖:拱手行礼;与:动词,给。参考译文: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常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老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就被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无偿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备办了丰盛的酒菜,等到一个道士前来,便共同饮酒。道士拿出《太乙真人》图请求写诗,我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起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谒折断了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谒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谒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喝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嘛?”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黯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哪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追记东山之行。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相对奥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送给立恭。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谁是陌生人?对许多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很
的问题。陌生人就是那些我们不认识的或者不熟悉的人,这似乎是
的常识。(
)。例如,知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如下问题,上述的常识往往就有些不够应对了:“陌生”与“熟悉”各自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陌生与熟悉仅仅是一种
的感受,还是有着更客观的依据与内涵?在何种意义上,陌生人可以被转化为熟人?陌生人究竟是一个程度性的概念还是一个构成性的概念?在秩序构成的意义上,陌生人意味着什么?在学术思想史上有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与质问开始的。就此而言,用一种严格的社会学的眼光来
陌生人,在概念与理论的层次上思考陌生人问题,恰恰并不是多余的。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突兀
显而易见
心里
观察B.突出
不言自明
心里
考察C.突兀
不言自明
心理
观察D.突出
显而易见
心理
考察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常识未必能够经受严格的学术眼光的打量与审视B.但常识未必能够经受严格的学术眼光的打量与审视C.但严格的学术眼光未必会打量与审视这样的常识D.因为严格的学术眼光未必会打量与审视这样的常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学术思想史上许多重大突破,恰恰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与质问开始的。B.学术思想史有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质问与反思开始的。C.学术思想史上有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从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与质问开始的。D.学术思想史上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从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质问与反思开始的。参考答案:17.C
18.B
19.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考核词义辨析的能力。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第一空:“突兀”:突然,出乎意外。“突出”:明显,出众。根据语境修饰“问题”应用“突兀”。第二空:“不言自明”和“显而易见”都形容很明显,无须多说或多看。但“不言自明”偏重于人不用说就明白,“显而易见”偏重于极容易看明白。在此强调不用说,应用“不言自明”。第三空:心理:泛指人的意识、思想、感情的表现。心里:指思想里、头脑里。根据语境应用“心理”。第四空: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考察:实地观察调査。根据语境修饰“陌生人”应用“观察”。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核学生语言表达中的连贯的能力。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该题可从前句“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常识”来看应是转折关系,故用“但”开头,而不用表原因的“因”,并且前句宾语为“常识”,后句以“常识”为主语,与前句的衔接关系紧密。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D项,去掉“在”“有”,使整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为“突破”;补充介词“从”,保证“从……开始”结构的完整;先“质问”,后“反思”,保证句子的逻辑顺序。故选D。【点睛】词语的考查,重点在语境,易混词语。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可采用如下方法:1.语感法。在语言文字学科中,语言感觉是十分重要的。语感是对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2.正确释义法。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3.望词生义法。望词生义就是看到词语,根据自己在平时的构字、用词地学习和领悟中,估计和推测该词的意义和用法。4.联想想象法。如果所给选项中,有的词语很不容易区别或很难理,就可以把词语中比较费解的语素,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式进行组词或造句。5.排除带入法。排除,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扰选项排除掉,再把相似的两项带入句子,综合运用以上的各种技巧,最终,选出答案。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B.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C.在信的最后,该公司的人事主管恭敬地写到:“经理一职,尚祈俯就。”D.您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另外,这文章里有几处错误,我已经给您斧正了。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用于此处不得体。“府上”,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种职务,敬辞。“斧正”,请对方修改文章,敬辞。9.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智能手机存在安全隐患的三点原因。(不超过25个字)(4分)当前,我国超过90%的智能手机使用国外手机操作系统,虽然国内手机生产企业可以对系统进行“二次加工”,但其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而手机用户下载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或盗版软件,则又将会面临病毒感染、信息泄露等更多的风险。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安全领域,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对应用软件的安全审查机制,相关的法律条文还很少。因此,我国智能手机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不容小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缺核心技术。②缺防范意识。③缺法律保障。(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超过字数不得分)。略10.频繁跳槽已成为当下我国职场的突出问题,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用人负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问题。辞职对象百分比工作年限百分比辞职原因百分比具备一定资历74.3一年29.2个人发展空间小68.6职场菜鸟45.5二至三年60.8工作环境不好35.7资深骨干35.2十年以上3.9福利待遇低66.6
(1)根据以上表格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2)面对这一现象,企业要长期留住员工,应相应作出怎样的整改?参考答案:(1)跳槽的主要群体是具备一定资历,工作2-3年的员工。个人发展空间小,福利待遇低是跳槽的主因。(2)企业在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的同时,应选择有一定工作年限或资历的员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问卷调查,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