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刘集中心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刘集中心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刘集中心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刘集中心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刘集中心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刘集中心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理智和愤怒的信使——血清素人们常用“愤怒得失去理智”来形容一个人发怒的样子,其实这时并不一定是其大脑中没有理智,而可能是大脑中负责理智的部分缺乏一种信号物质——血清素的帮助,因此难以控制与愤怒相关的大脑部位活动。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生物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了这项研究成果。专家解释说,神经细胞需借助血清素传递信息,人体通常用食物中的色氨酸来合成血清素。研究人员请一些志愿者在不同日子里分别进食富含或缺少色氨酸的食物,随后用一些图片来激起他们大脑中的愤怒情绪,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大脑内部的反应。结果显示,在缺少色氨酸并因此导致血清素含量较低时,大脑的愤怒反应更难被抑制。而对大脑活动的观察发现,在血清素含量低的时候,大脑中额叶部位和杏仁核部位之间的信号联系就会减少。杏仁核部位与愤怒情绪有关,而额叶部位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控制这种愤怒。因此,在缺少作为“信使”的血清素时,“理智”的额叶就难以控制“愤怒”的杏仁核。研究人员莫利·克罗克特说,以前研究者就知道血清素含量与愤怒情绪有关,但直到最近才有技术手段来探测大脑内部的相关活动特点,本次研究最终发现了血清素在负责理智和愤怒的大脑部位之间充当信使的机制。因此,如果你是一个易于发怒的人,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通常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中都含有不少色氨酸,如大豆、鸡蛋和鸡肉等。

(摘自《科技日报》)6.关于“愤怒得失去理智”的生理病因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脑因为受外界的刺激产生愤怒,从而失去了正常人的思维。 B.大脑负责理智的部分,缺乏血清素的帮助,无法控制与愤怒相关的大脑部位活动。 C.色氨酸缺少并导致血清素含量较低,大脑的愤怒就更强烈,更容易失去理智。 D.大脑中杏仁核部位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控制由大脑中额叶部位发出的愤怒情绪。7.对血清素功能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清素靠食物中的色氨酸来合成,帮助神经细胞传递愤怒或快乐情绪。B.血清素含量低,大脑中额叶部位和杏仁核部位之间的信号联系就会减少。 C.血清素作为信使缺少时,“理智”的额叶就难以控制“愤怒”的杏仁核。D.血清素的含量与愤怒情绪有关,在理智和愤怒的大脑部位之间充当信使。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个人因为愤怒失去理智,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生活中他(她)少吃了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从而缺少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 B.研究人员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大脑内部的反应,发现食物中色氨酸的多与少决定着大脑中血清素的高与低,从而导致大脑愤怒的弱与强。 C.对于血清素充当理智和愤怒信使的机制研究,是现在的研究者借助技术手段来探测大脑内部的相关活动特点,最终确定了这个结论的。 D.专家建议,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人们都要吃大豆、鸡蛋、鸡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便于控制和减少愤怒。

参考答案:6.C(A.答非所问只是现象,不是对生理病因进行研究;B.或然与必然混淆,原文是“可能是”;D.张冠李戴。)7.A(无中生有,快乐情绪原文中没有。)8.C(A.以偏概全;B.对应错误,应是“强与弱”;D.范围和适用对象错误,应是针对易于发怒的人。)

略2.阅读《故乡人》选段,完成14~15题。共6分。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中国以淡人为字的好像特别多,而且多半姓王。他们大都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一定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的诗,造就了多少人的名字。……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其实呢?何必一定是瓢儿菜,种什么别的菜也不是一样吗?王淡人花费心思去找了瓢菜的菜种来种,也可看出其天真处。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14.文中划线句子对理解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15.统观全文,说说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的“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为什么和他非常配?(4分)

参考答案:14.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淡人名字的由来,另外也透露出王淡人恬适淡然、超脱物外的生活态度。15.暗含春雨润物悄无声息,恩泽大地不求回报,这与他治病救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一致;暗含生活简单物质不丰裕,这与他淡泊名利、看淡物质的生活原则相近。3.阅读下以下文段,回答15-16题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一照,丹崖贴金。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红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15.对这个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

这两个句子诠释了黄山云海变化无定这一特点。B.文段依次所写的景物主要有云气(云海)松树(松涛),一幅幅画面“诡奇“异常”,给人一种神秘感。结尾划线部分的画面写的依然是云雾和云海的奇景。C.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云雾,为的是更好地突出黄山“变化无常”的特点。只有结合云

雾的聚散变化来写山峰,才能更真实地再现黄山山峰的“面目”。D.为了更好地突出黄山“变化无常”的特点,此文段主要写云海漂泊不定,景物瞬息万

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

16.对这个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等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为黄山一大景观的黄山松的形态之俊美。B.“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一句的拟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黄山松娇羞之美。

C.文段中作者选择了最能体现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突出了黄山奇丽、变幻无穷的特点,这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体现。D.文中写松树“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写“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等,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景致描绘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参考答案:15.B,还有山峰,结尾写得是云雾和云海的奇景下的山峰。16.B,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黄山松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杵斗者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阵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太祖徇①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②。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从讨袁于官渡。时常从事③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棹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武卫之号,自此始也。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是以超问虎侯,至今天下称焉,皆谓其姓名也。《三国志魏书许褚传》注:①徇:巡视②宿卫:宫禁中值宿警卫③时常从事:时常随从在左右的人7.下列各句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容貌雄毅,勇力绝人

绝:超过B.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

将:将要C.微褚几危

微:没有D.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

阴:暗地里8.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间接表现许褚勇力绝人的一组是①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②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③闻皆畏惮之④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⑤入帐见褚,大惊愕⑥左手举马鞍蔽太祖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9.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许褚军中没有粮食了,他便与盗匪讲和,用牛与他们交换粮食。盗匪前来取牛,牛却纷纷奔跑回来。B.太祖巡视淮水、汝南郡一带,许褚带领部队投奔太祖。太祖当天就任命他为都尉,那些跟从许褚的侠客,都被任命为虎士。C.太祖与马超、韩遂单马对话,左右的人都不敢跟从,只带了许褚。D.军中因许褚力大如虎而又憨痴,所以称他为“虎痴”,马超也因此用虎侯这个称呼来询问跟从太祖的人是否是许褚。10.翻译下列句子①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②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参考答案:7.B

8.B

9.B

10.(1)曹操见到他认为他很豪壮,说:“这是我的樊哙啊。(得分点:“壮”的意动用法,判断句式)(2)许褚告诉曹操,敌人来的太多,如今军队已经全渡了河,应该撤走,就扶着曹操上船。(得分点:“白“去”)7.试题分析:结合上下文可知,B项“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的意思是“马超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来攻打曹操的军队”,“将”是动词,“率领、带领”的意思。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间接”表现许褚勇力绝人的一组,也就是说凡是直接描写许褚语言和行为的句子都是不符合要求的。本题所给句子中①④⑥都是直接描写许褚行为的,属于“直接”表现。由此可确定答案为B项。9.试题分析:A项,“他便与盗匪讲和”不当。由原文“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可知,应为“粮食缺乏,就假装和敌人和战,用牛和敌人换粮食,敌人来取牛,牛都跑了回来”。C项,“不敢跟从”错误。由原文“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可知,应是太祖不带身边的人,只带着许褚。D项,“憨痴”错误。原文“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意思是“军中因为许褚的力气想老虎一样而且痴拧”,“痴”并非憨痴,而是痴拧。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此吾樊哙也”,判断句式,这是我的樊哙啊。(2)“白”,告诉;“去”,撤走。参考译文: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身高八尺多,腰粗十围,容貌雄俊刚毅,胆力过人。汉朝末年,他聚集少年以及宗族好几千家,共同筑起坚实的壁垒来抵御贼寇。当时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葛陂为首的贼寇一万多人攻打许褚的防御,许褚人少打不过,奋力作战极度疲劳。弩箭用光了,于是让城中的男女,收集和杅斗一样大的石头放置在四个城角。许褚用石头投掷敌人,所打中的都被击碎。敌人不敢逼近。粮食缺乏,就假装和敌人和战,用牛和敌人换粮食,敌人来取牛,牛都跑了回来。许褚于是走到阵前,用一只手拽住牛尾巴,走了一百多步。敌人都很惊恐,于是不敢来取牛而撤走了。因此淮、汝、陈、梁一带,都畏惧忌惮许褚。

魏太祖(曹操)出征淮、汝,许褚带领众人投靠曹操。曹操见到他认为他很豪壮,说:“这是我的樊哙啊。”当天就任命他为都尉,做自己的近身侍卫。那些起初跟从许褚的侠客,曹操都作为勇士来使用。许褚跟随曹操征讨张绣,率先登上城墙,斩首的敌人一万多,升任为校尉。建安四年又跟从曹操在官渡征讨袁绍。当时曹操的侍卫徐他等人密谋造反,因为许褚经常侍卫在他左右,忌惮他而不敢发动叛乱。等到许褚歇班的时候,徐他等人打算怀藏着刀进到曹操帐中行刺。许褚到了住处心情不定,立即回来守卫曹操。徐他等人不知道,进到帐见看到了许褚,非常惊恐。徐他脸色大变,许褚发觉了,当即击杀了徐他等人。曹操更加亲近信任他,一同出入营帐,不离自己左右。跟随曹操围攻邺县,奋力作战有功,封爵位为关内侯。又跟从曹操在潼关征讨韩遂、马超。曹操打算向北渡河,到了济河,先让军队渡过,只留下许褚以及一百多勇士留在南岸断后。马超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来攻打曹操的军队,箭如雨下。许褚告诉曹操,敌人来的太多,如今军队已经全渡了河,应该撤走,于是扶曹操上船。敌人攻得很急,士兵们都争着过河,船太重将要沉没。许褚处死了争着登船的人,左手举着马鞍保护着曹操。船夫被飞箭射中而死,许褚用右手划船,才过了河。当天,要不是许褚曹操差点丧命。此后曹操和韩遂、马超等人单马会话,身边的人都不带,只带着许褚。马超对自己的力气很自负,暗地打算上前谋害曹操,一向听说许褚的勇猛,怀疑跟从曹操的就是他。就问曹操说:“您有个叫虎侯的将军在哪里?”曹操回头指着许褚,许褚瞪眼看马超。马超不敢发作,于是各自回营。后来过了几天会战,大败马超,许褚杀死了许多敌人,升任为武卫中郎将。武卫的称号,就是从此开始的。军中因为许褚的力气想老虎一样而且痴拧,所以给他起个绰号叫作虎痴;所以马超询问“虎侯”,到现在人们还称道,都说这是他的姓名。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13.把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②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参考答案:10.C

11.C

12.A

13.(1)苏轼问母亲:“苏轼如果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2)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在朝廷中安然任职。【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这句话的含义是“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经史”“千言”“贾谊陆贽书”“庄子”“吾”“口”“书”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经史”为名词,作“博通”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见”为名词,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是书”是“这本书”的意思,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春秋》……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有误,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文中说“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选项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A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快速找到设题的段落,在第一段,选项曲解实词“厌”的意思,“闻者始哗不厌”意思是“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话中,“若”,如果;“为”,做;“许”,允许;“顾”,难道。第二句中,“但”,只是;“不使安”是省略句,应为“不使(之)”;“为小人忌恶挤排”,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被”;“安于朝廷之上”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朝廷之上安”。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举秀才,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为村里所诬,一年三输公调,求辄与之。有人尝认其所着履,笑曰:“仆着之已败,令家中觅新者备君也。”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复取。

元嘉初,征为秘书郎,不就。临川王义庆、衡阳王义季镇江陵,并遣使存问。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人或讥焉。凝之曰:“昔老莱向楚王称仆,严陵亦抗礼光武,末闻巢、许称臣尧、舜”。时戴颙与衡阳王义季书,亦称仆。荆州年饥,义季虑凝之喂毙,饷钱十万。凝之大喜,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俄顷立尽。性好山水,一旦携妻子泛江湖,隐居衡山之阳。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

元嘉二十五年,卒,时年五十九。(选自《宋书·隐逸列传》)

8.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里重其德行

重:看重

B.并遣使存问

存:保全

C.遣送丰丽

遣送:嫁妆

D.登高岭,绝人迹

绝:断绝

9.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说明刘凝之“慷慨大度”隐士风范的一组是()

①推家财与弟及兄子

②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③周用之外,辄以施人

④征为秘书郎,不就

⑤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

⑥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凝之羡慕老莱、严子陵的为人,一心向往山林,把家财全分给兄弟及子侄们,在野外立屋居住,自食其力。

B.妻子与刘凝之志同道合,把带来的陪嫁财产全分给亲朋好友,与凝之共度贫寒清苦之日。

C.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江陵时,一起派遣使者慰问刘凝之,刘凝之一一回书答谢。

D.荆州某年粮食欠收,刘义季担心刘凝之可能会饿死,便赠给他十万钱,刘凝之全部分给挨饿的人。11.翻译下面句子①有人尝认其所着履,笑曰:“仆着之已败,令家中觅新者备君也。”(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性好山水,一旦携妻子泛江湖,隐居衡山之阳。(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8.B(B项中“存”应译为“慰问”)

9.A(六条中,第②条、第⑥条说明他有隐居山林的志向,第④条说明他不与社会共处的思想。)10.B(从文中可以看出,妻子的陪嫁是刘凝之分给了亲戚朋友,而不是妻子分给大家的。)

译文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父亲刘期公,任衡阳太守。哥哥盛公,性情高傲,没有做官。凝之倾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弟弟和侄子,在荒郊野外盖房子,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食物不吃,州里的人都很推重他的德行。州里多次尊敬地推举他为西曹主簿,推荐他为秀才,他都没有答应。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陪嫁很丰厚,凝之全部分散给了亲友。妻子也能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夫妻二人一起乘坐竹子做的粗陋的车子,到集市上去购物和卖掉多余的产品,所得钱财除了应付日用以外,全部施舍给别人。他们受村里人的陷害,一年要缴三次公粮,但只要让他们缴他就缴。有人误认为他所穿的是木底鞋是自己的,他笑着说:“这双我穿破了,现在让家里人找一双新的给你。”后来这个从在田里找到了遗失的那双木底鞋,把凝之的那双送去还他,他却不肯再要。

元嘉初年,皇帝征他为秘书郎,没有就任。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江陵。一起派遣使者去慰问他。凝之回信署名时自称仆人,不按一般人的礼节行事。有人讽刺这一点,凝之说:“过去老莱子对楚王自称仆人,严子陵也和光武帝分庭抗礼,没有听说巢父、许由对尧、舜称臣。”当时戴顒给衡阳王刘义写信也称仆。有一年荆州粮食欠收,刘义季想到凝之可能会饿死,赠给他十万钱,凝之非常高兴,把钱拿到集市的入口处,看见面有饥色的人,就分送给他们,一会儿工夫钱就分完了。他生**好山水,有一天带着妻子和孩子泛游江湖,隐居在衡山南面。登上崇山峻岭,在荒无人迹的地方盖了小房子,住在里面,采药炼丹,修身养性,妻子和孩子都依从他的志愿行事。元嘉二十五年去世,时年59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的文子,完成各题朋友就是我可以与之

的人;在他面前,我可以

。终于,我来到了这样一个人面前,他是如此真诚、无私,以至于我竟然可以拋开遮掩、客套和

。等那些人们原本从来都不会脱下的贴身衣物;我们之间的相处那样简单、纯粹,仿佛一个化学原子遇到了另一个化学原子真诚就像王冠和权杖一样,是最高尚的情感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要把朋友当作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道风景,他的许多优点当然是你所不具备的。如果你偏要

地依附于他,你就无法尊重那些优点:(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坦诚相对

推心置腹

冥思苦想

寸步不离B.坦诚相对

畅所欲言

深思熟虑

如影随形C.肝胆相照

畅所欲言

冥思苦想

如影随形D.肝胆相照

推心置腹

深思熟虑

寸步不离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B.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就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C.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D.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就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要站开一些,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们能够得到升华与扩展。B.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要站开些,让它们能够得到升华与扩展。C.要站开一些,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们能够得到扩展与升华。D.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要站开一些,让它们能够得到扩展与升华。参考答案:17.B

18.C

19.A【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坦诚相对”,指彼此用真心来对待;“肝胆相照”,指以真心相见,语意较重。第一处,是指一般朋友的相处之道,应用“坦诚相对”。“畅所欲言”,指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推心置腹”,指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第二处,是说在这样的朋友面前,自己可以尽情说出想说的话,应用“畅所欲言”。“冥思苦想”,指深沉的思索;“深思熟虑”,指深入反复地考虑,强调谨慎。第三处,句中强调无须谨慎小心,应用“深思熟虑”。“寸步不离”,指一步也不离开,形容关系亲密或紧紧相随;“如影随形”,指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一样,形容两个人常在一起,关系十分亲密。第四处,从后面“依附”一词可知,关系非常紧密,应用“如影随形”。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只要……才”搭配不当,属于关联词搭配不当,且从前文来看,此处应使用“只有……才”,来强调条件的唯一性,呼应前文中的“最高尚”,排除BD两项,“只要……就”过于绝对:“追求和遵从”并列不合逻辑,有交叉关系,“追求”与“遵从”是选择关系,二选一,中间应用“或”,即把“和”改为“或”,排除AD两项。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根据前文“依附于他”“无法尊重那些优点”及句间的分号可知,此处谈论的应是“保持距离、尊重优点”等内容,因此“要站开一些”应位于前面,排除BD两项;“升华与扩展”的对象是“优点”,故应先“升华”,使优点更突出再扩展,使优点更多样,这就排除C项,故选A。【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如“处心积虑”和“殚精竭虑”就属于情感色彩截然不同的类型。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8.文中划线的这句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要超过15个字。(6分)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参考答案:国际法则(先占原则),相关资料(纳入版图),行使主权(有效统治)。(答对三点即得全分,注意题干中“哪些方面”的暗示。)(每点2分)9.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①鹦鹉以擅长模仿人类说话而著称。而美国华盛顿的一只宠物鹦鹉则出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