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林乡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林乡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林乡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林乡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林乡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林乡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8~21题。高山积雪王兆胜

与那些直接飘落于田野、河流和村庄的雪花不同,高山积雪似乎是上苍的遗弃物,它远离人间,孤独寂寞地在严寒中度过一个个漫长的日月,长久地苦恼着。在焦虑万分的等待中,春天终于到来,阳光温暖明媚,地面热气升腾,靠近底部的积雪开始悄然融化,由一堆固体静止物一变而为生动的流水。在不知不觉间,变成流水的积雪已经走上它的旅途,它甚至还没来得及向家乡向母亲告别。投身于脱缰野马般的奔跑之中,积雪感到了大山之外紧张残酷的竞争,那是一种万人抢走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在这种拼命的拥挤中,积雪感到了有些头晕目眩,仿佛自己已非自己了。更可怕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常有巨石挡住去路,而自己又没有时间思考就会被撞成粉末。在这种如雷爆炸般的轰鸣中,积雪虽然感到一种生命的飞扬,一种凌空高蹈姿势的优美,但内心也被一种嘶心裂肺的痛感所占据和震撼。化为流水的积雪也渐渐明白了,原来生命的旅行是要经过无数痛苦磨砺的。

如风云流散而复聚一样,粉身碎骨的积雪之水又汇集在一起。路途渐渐变得开阔,行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积雪似乎看到了所谓的人类。在积雪的眼睛里,有的面目慈祥,行为优雅,举止大方,尤其是那些妇女和儿童比较可爱;而另一些人尤其是一些男人目中透出攫取的贪婪之光,他们有的肩扛猎枪,两只血红的眼睛像恶狼一样到处搜寻。最令积雪恐惧的是猎手曾毫不犹豫将一只只洁白的天鹅、幼小的动物打死,血水竟差点将自己染红!最令积雪感到无奈和不解的是人类对它肆无忌惮的污染,那些有毒的气体和液体,都让积雪看到了人类的自私、无知与可怕。积雪还经常看到自己身边的流水被人取用,或是浇灌庄稼,或是满足工业制造之用。每当此时,积雪心里就会升起激动与悲伤,在它看来那是同类的夭折与不寿,虽然是死得其所!此时,积雪总是扪心自问:“如果我突然被人取走而不能继续生命之旅,那将怎样?”有时,积雪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是怎样冰清玉洁的所在!而今,它却变成一团黑臭、肮脏和黏厚的液体。但积雪是富有牺牲精神的,因为它明白从走出那个神话般的世界开始,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踏上一条不归之路,这就好像一个人的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一样。当然,积雪在旅途中也有值得回忆和留恋之处,那是它从高山出发始料不及的。如它看到山上如羊群一样游动的云霞,那给它带来多少美好的故乡信息与回忆。还有,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河边洗澡与游戏,他们天真无邪的欢笑曾让积雪久久不愿离去。最令它快乐的是,有一渡口留下过人类智者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由此,积雪感到了在人类中仍不乏知音。

河道变得越来越开阔,污浊而黏稠的积雪之水显得苍老而疲累,它甚至能看到不远处有辽远而苍茫的大海和那呈扇形开放的洁白的海滩。那里有着与自己故乡相似的景象,如梦如幻,神秘莫测;那里也颇似自己母亲的怀抱向自己激情洋溢地张开。此时,积雪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冰冷就是另一种温暖,死亡就是另一种新生!于是,在对那个冰封世界的想念中,积雪无比快乐而又充满渴望地向大海扑去。最后,积雪之水被大海吞没,失去了自己的模样,而大海不满不亏,一如既往。

“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海水又被阳光蒸发而为云气,而后又变为白雪,降落于高山之巅,从而孕育一个新的梦想。”气息奄奄、魂魄如游丝般的积雪心中有这样的一个闪念。(选自《天地人心》,有删改)18.请根据全文概括出高山积雪在不同时候的心路历程。(6分)19.此文描写积雪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20.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21.文章的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4分)参考答案:18.答:①被遗弃在高山之巅时,积雪孤独寂寞,焦虑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②春天到来时,积雪化为溪水开始奔跑,感受到了竞争的紧张残酷;③被巨石撞得“粉身碎骨”时,积雪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和痛感,也明白了生命的旅行就是要经历各种人间之苦的磨练;④看到人世间的善与恶时,积雪想起自己的故乡,对旅行有向往情怀、无奈之感,对故乡有眷恋之情;⑤投身大海时,积雪体会到死亡就是另一种新生。⑥被大海吞没时,积雪心中有了被阳光蒸发而为云气再变为白雪的闪念。(每点1分)19.(4分)答:文章用拟人手法,(2分),赋予雪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形象生动。(1分)侧重细腻的心理描写(2分),表达了雪(作者或)对人生的谛视和感悟。(1分)(如答其他手法,言之成理也可。)20.(4分)积雪觉得自己会像流水一样为人类谋福利,这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为此激动着(或“积雪看到其他流水为人类谋得福利,觉得这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实现,所以为此激动”)(2分);积雪觉得自己会像旁边的流水一样被人取走,那样自己就无法完成生命的旅程,所以为此感到悲伤(或“身边的流水被人取走,积雪觉得他们无法完成生命的旅程,所以为他们感到悲伤”)。(2分)21.答:①从内容上看,最后两段揭示出人生哲理:积雪之水汇入大海后,完成了生命的旅程,生命也结束了,但海水又可以变为云气,化为白雪,孕育新的梦想;人生也是如此,无论生活还是事业,每一个阶段的完成看似终点,其实也是新阶段的起点。(2分)②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积雪心中的闪念照应开头积雪在高山上的生活;升华文章的中心:人生的终点也就是新的起点。(2分)2.社科文阅读(10分)

以史为鉴,鉴什么?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颇有几个,好像没有像中国那样特别重视历史文本,对史书赋予如此沉重的使命。最常见的说法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了,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个家族掌权,然后又被另一个家族夺走了,换了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朝能千秋万代永远继续,避免被别的朝代“替”掉。谁最该吸取这个教训?当然是皇帝和他的家族。他的谋士、帝师的职责就是教给皇帝如何保住这个皇位,老百姓是无权参与,也无能为力的。所以历史首先是写给皇帝看的。中国的二十四史只有第一部《史记》例外,是异类。尽管司马迁本人的职务是史官——太史公,但他著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是为了皇朝的延续。他的心胸非常博大,包含整个他目光所及的世界,要找出规律,不是为了汉朝统治能够永远持续。所以他胆子很大,一直写到当代。他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武帝本纪》他也写出来了,而且对武帝没什么好话,并非歌功颂德。要是看《史记》的《武帝本纪》,对汉武帝得不出很好的印象。而且《史记》还有点像布罗代尔所提倡的写生活史,给各类人都写列传,包括《游侠列传》、《刺客列传》、《货殖列传》,等等。中国人历来是轻商的,但司马迁给商人也写列传。还有酷吏、廉吏、循吏,都分别列传,按照他自己的评判标准。所以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书里的一个异类。是为记录史实,也是寄托他自己的怀抱,不是给皇帝看的。但从此以后,包括《汉书》,历代所谓“正史”,也是官史,基本上是给皇帝看的。没有列入二十四史,却是最权威、最重要的一部编年通史干脆就叫《资治通鉴》,顾名思义,目的鲜明,是帮助统治者如何巩固统治权的。作者虽然也姓司马,但司马光与司马迁的角度非常不一样,他在《资治通鉴》的最后附有一封给皇帝的信,大意说我所有的精力都已经放到这里边了(按:这部通史写了19年,当然有一些助手,所有助手的名字也在上面,包括校对的、刊印的,但是司马光是主要编撰者),此书是在宋英宗时奉命编写的,完成时已经是宋神宗当政了。他请当朝皇帝好好读一读这部书,并明确提出,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有什么样的规律,宋朝应如何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持续兴旺下去。说穿了,历史著作的最高目标就是如何使皇朝能够千秋万代永存下去。为达巩固统治的目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得民心。所以得民心是手段,不是目的。就是说民众的需求和他们的福祉,是必须要顾及的,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能不顾及,但这是手段,目标是为了维持王朝。就像唐太宗那句脍炙人口的话:民可以载舟,可以覆舟。民是水,舟是皇权。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因为水还是最基础的。但归根结底,水的功用是什么呢?是为了承载上面的皇权宝座。能够明白这一点,重视民众这个基础,就算明君了。但后来因为在皇宫里呆久了,皇二代、皇三代以后,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明白了,习惯于掌握生杀予夺之权,以为自己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一意孤行,结果起了风浪,把船给掀翻了。无论如何,最终着眼点是巩固一家皇权的统治。

(节选自泽资中筠《革新中国传统历史观》)1、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是古代史书里的“异类”,下面所列的各项原因中,如果必须排除一项,则选择(

A、司马迁著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皇朝的延续,不是为皇家服务的。

B、他没有对武功赫赫的汉武帝写什么好话,没有为他歌功颂德。

C、他为各种各样的大小人物列传,如同在写一部生活史。

D、他对各种人物,按自己的标准评判,寄托自己的怀抱,不按统治者的意愿编写。2、下面根据本文原意进行的推断,与原文不合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中的其他二十三史,体例和写法虽与《史记》酷似,但成就却远不及《史记》,作者的写作目的偏俗,当是重要原因。

B、《资治通鉴》是一部为皇家服务的著作,作者希望以此书资助皇帝洞悉历史朝代兴替的规律,从而吸取教训,稳保大宋江山永固。

C、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看似民本思想的体现,其实不过是皇家总结出的永保一家皇权的宝典。

D、历史上一些末代皇帝因生长深宫,掌握生杀大权,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为所欲为,虽然明白载舟覆舟的道理,仍不免导致皇权终结。3、著写史书,通常的使命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作者认为在措辞上,“兴替”和“兴衰”有着很大不同,请结合原文意思,谈谈“兴衰”和“兴替”两词内涵的差异。(4分)参考答案:1.B(对汉武帝的态度,包含在“不为皇家服务中”)

2.D(“虽然明白载舟覆舟的道理”,错。原文里有“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明白了”)3.“兴替”,指一个朝代的兴盛,和被别的朝代替换;“兴衰”,指朝代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兴旺与衰败。(释义)

“兴替”,是站在某一家统治者的角度看历史,是为皇家服务的思想意识;“兴衰”,是站在民族或民众的角度看历史,脱离了家族色彩。(区别)3.现代文阅读(20分)回声李广田①不怕老祖父的竹戒尺,也还是最喜欢跟着母亲到外祖家去,这原因是为了去听琴。②外祖父是一个花白胡须的老头子,在他的书房里也有一张横琴,然而我并不喜欢这个。外祖父常像瞌睡似地俯在他那横琴上,慢慢地拨弄那些琴弦,发出如苍蝇的营营声,那简直就如同老祖父硬逼我念古书一般。我与其听这营营声,还不如到外边的篱笆上听另一种琴声。那种我无意中发现的声音招呼我,仿佛一只蚂蚱的振翅声,又好像一只小鸟的剥啄。我费了不少时间终于寻到那个发声的机关:是篱笆上一片枯叶,在风中战动,与枯枝磨擦而发出好听的声响,我喜欢极了,我很想告诉外祖:③然而我所最喜欢的还不在此。我还是喜欢那张长大无比的琴。④黄河从外祖家的屋后流过。黄河边上的河堤,便是我最喜欢的一张长琴:呼啸的风顺着河堤吹过堤上的电杆木,杆上的电线就迎风起舞,发出嗡嗡的声音,这是多么美妙的琴声啊!那嗡嗡声在冬夜的黑暗中容易使一个孩子想到许多神怪事物。缘着琴弦,我从那黄河源头,想到那黄河所倾注的大海。我猜想那山是青的,那海是绿的,海上满是小小白帆。而我自己呢,就沿着那条在月光中发着银光的琴弦飞行。我渐渐有些晕眩,我用一个小小铁锤一路敲打,那条条琴弦发出嗡嗡的声响。最后才发觉自己仍是躺在外祖母温暖的被里,心里有多么寂寞啊。⑤说到外祖母,她的慈心总是值得感激的,她曾以种种方法使我快乐,她给我说故事,唱谣曲,给我说黄河水灾的可怕,说老祖宗兜土为山的传说,并用竹枝草叶为我作种种玩具。我怎么也没想到她把一个小瓶悬在风中叫我听琴。那是怎样的一个小瓶啊!大小如苹果,颜色是纯白,材料很粗糙,是没有什么光亮的瓷釉。那东西家里传递了许多代。老祖母从一个旧壁橱中找出这小瓶,小心地拂拭着瓶上的尘土,以严肃的微笑告诉道:“别看这小瓶不好,这却是祖上的传家宝呢。”⑥我们的老祖宗是一个好心肠的医生,他用他的通神的医道救活过许多垂危的人。“他曾用许多小瓶珍藏一些灵药,现在只有这一个小白瓶儿。”外祖母一边说着,一边又显出非常惋惜的神色。我听了老祖母的话也默然无语,因为我也同样地觉得很惋惜。我想当年一定有无数这样大小瓶儿,同样大,同样圆,同样是白色,同样是好看,可是现在就只剩着这么一个了。那些可爱的小瓶儿都分散到哪里去了呢?而且还有那些灵药,还有老祖宗的好医术呢?我简直觉得可哀了。⑦外祖母把小白瓶拂拭洁净之后,找寻到一条结实的麻线,用麻线系住瓶口,又搬一把高大的椅子,放在一根晒衣服的高杆下面。她在椅子上摇摇晃晃的样子,现在叫我想起来还觉得心惊。她摇摇晃晃地立在椅子上,伸直了身子,举起了双手,把小白瓶往那晒衣杆上系,把那麻绳缠一匝,又一匝,结一个纥挞,又一个纥挞,惟恐那小瓶被风吹落,摔碎了祖宗的宝贝。她笑着,我也笑着,却都不曾言语。然而,然而那个小瓶,在风中却没有一点声息。⑧我同老祖母都仰着脸望那风中的瓶儿,两人心中均觉得黯然,然而外祖母却还在安慰我:“好孩子,不必发愁,今天风太小,几时刮大风,一定可以听到呜呜响了。”⑨现在我每逢走过电杆木,听见电杆木发出嗡嗡声时,我就感觉那像是从一个时光隧道里发出的幽怨的回声。那让我想起自己的根,人这种生物不生根是奇怪的。可我的外祖家已经衰落不堪,只剩下孤儿寡妇,一个舅母和一个表弟,在赤贫中过困苦日子,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也都去世多年了。(节选自《李广田乡土散文选》,有删改)18.作者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听到的哪些琴声?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4分)19.请简要分析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20.文中划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刻画了外祖母怎样的形象特点?(6分)21.请探究文章标题“回声”的意蕴。(6分)参考答案:18、①外祖父弹奏的如苍蝇般的营营的琴声;②篱笆上一片枯叶在风中与枯枝摩擦而发出的声响;③在外祖父家夜宿时听到的风吹过电杆木时杆上的电线迎风起舞的声响。(4分)19、①这一段主要写童年的遐想,表现作者对这一琴声的喜爱;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我还是喜欢那张长大无比的琴”,引出下文祖母找到小瓶让我听琴的事情。(4分)20、运用了动作、心理描写,反复的修辞。动作描写“立”“伸直”“举起”等,心理描写“唯恐那小瓶被风吹落,摔碎了祖宗的宝贝”,反复的修辞“一匝,又一匝”“结一个纥挞,又一个纥挞”。表现了外祖母对小瓶的珍视和对我的疼爱,可见她敬祖、慈爱的特点。(6分)21、①“回声”代表作者童年在外祖母家听到的种种令人回味的自然天籁;②“回声”还指童年记忆中那些带给作者温馨回忆的外祖母等亲人③“回声”也指作者对自己精神生存之根的追寻。(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庄氏有二子。其伯曰文美,予字之曰德实。其仲曰文华,予字之曰德诚。且告之曰: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巧不如拙,辨不如讷,富不如贫,贵不如贱。欲文之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一日节缩,十日而赢。衣不鲜好,可以常服;食不甘珍,可以常飧。吴在东南隅,古之僻壤。泰伯、仲琅之至也,予始怪之,而后知圣人之用心也。彼以圣贤之德,神明之冑,目睹中原文物之盛,秘而弗施,乃和于俗。若入裸国而顾解其衣,以其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洎通上国①,始失其故。奔溃放逸,莫之能止。文愈胜,伪愈滋,俗愈漓矣。闻之长老言,洪武间,民不粱肉,闾阎无文采,女至笄而不饰,市不居异货,宴客者不兼味,室无高垣,茅舍邻比,强不暴弱。不及二百年,其存者有几也?予少之时所闻所见,今又不知其几变也!大抵始于城市,而后及于郊外;始于衣冠之家,而后及于城市。人之欲,何所底止?相夸相胜,莫知其已。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目睨视,啧啧叹不已。东邻之子食美食,西邻之子从其母而啼。婚姻聘好,酒食晏召,送往迎来,不问家之有无。曰:吾惧为人笑也。文之敝至于是乎?非独吾吴,天下犹是也。庄氏居吾里中,独以朴素自好。务本力业,供役于县,为王家良民。德实自树立门户,而德诚赘王氏,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此殆流风末俗所浸灌而未及者。其可不深自爱惜,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求其所谓诚,而勿事于浮!礼失而求之野,吾犹有望也。(取材于归有光《庄氏二子字说》)注:①上国:指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各国。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太美则饰

文:外在形式

B洪武间,民不粱肉 粱肉:吃精美的食物C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事:追求

D相夸相胜,莫知其已 胜:美好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莫若德之实

若入前为寿B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

徘徊于斗牛之间C吾惧为人笑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D以其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目睨视,啧啧叹不已。译文:

②礼失而求之野,吾犹有望也。译文:

参考答案:8.D(胜:争胜)9.C(C被A、如,动词;你,代词。B、助词,主谓之间,不译;助词,译为的。D、因为,连词;相当于而,又,并且,连词。)10.①挑担子的小贩,走在路上遇到穿着华丽的人,就会斜着眼睛看他,啧啧赞叹不停。(4分,大意对给1分,3个关键词:道:走在路上;睨视:斜着眼睛看;已;停止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庄氏有两个儿子。那个大儿子叫文美,我给他取字为德实。那个二儿子叫文华,我给他取字为德诚。并且告诉他们说:外在形式太漂亮就会夸饰,太华丽就会虚浮。如果虚浮和夸饰相加在一起,弊病就极大啊,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聪明而用于私,不如愚笨而用于公。(从这个意义上说)灵巧不如拙笨,善辩不如言语迟钝,富有不如贫困,高贵不如低贱。想要外在形式优美,不如品德诚实;想要外在形式华丽,不如品德真诚:用外在形式来作装饰,不如用内容来作装饰。着眼于内在修养可以生成无尽的外在形式啊。一天缩减用度,就可以十天宽余。穿衣服不追求新鲜漂亮,就可以经常有衣服穿;吃东西不追求甘美,就可以经常有饭吃。自从这个地方与中原各国交往,才失去旧有的民风。古风崩溃,百姓放纵,没有什么能够制止。外在装饰越华美,虚伪越滋长,风俗越败坏啊。

听长辈们说,洪武年间,百姓不吃精细的食物,居民住家不装饰,女孩子到了成年也不修饰打扮,市场上不囤积奇货,宴请客人不吃两样菜,屋室没有高墙,茅屋彼此相邻,强者不欺凌弱者。不到二百年,那存留下来的(民风)有多少呢?我年少的时候听到的、看到的,现在又不知道变了多少!(这种变化)大概是从城市开始,然后影响到郊外;从有身份有名望的人家开始,然后才影响到城市的。人有欲望,哪里是尽头呢?大家都彼此夸耀,相互争胜,不知停止。挑担子的小贩,走在路上遇到穿着华丽的人,就会斜着眼睛看他,啧啧赞叹不已。东家的孩子吃美食,西家的孩子就会追着母亲哭闹。结婚出嫁下聘礼,用美酒宴请宾客,饯行接风,不问家里是不是有足够的财力。说:(如果太简陋)我害怕被别人取笑。追求外在形式的害处到了这种程度了吗?不仅仅我们吴地,全天下都是这样啊。庄氏居住在我们村里,独自凭借朴素而自我完善。致力于根本而尽力本职,在县里供职,是国家的良民。德实自己建立门户,德诚入赘王家,(他们)都因为人敦厚而被人们信赖喜爱。这大概是流行的不良风俗还没有影响到他们吧。他们怎能不深深地自我爱惜,来达到他字中的“实”,而不去追求外在装饰;追求他字中的“诚”,而不去追求浮华呢?礼节丧失了就到民间去寻找,我还是抱有希望的。

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尹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人。雍正二年进士。五年,出为襄阳知府。汉水暴涨,坏护城石堤。会一督修建,分植巡功,民忘其劳。署荆州,石首饥民聚众,扬言将劫仓谷。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乾隆二年,入觐,命署广东巡抚,以母老辞。调署河南巡抚。河南方闵雨,疏请缓征,并发仓平粜,不拘存七粜三旧例,视缓急为多寡,上从之。四年,黄河、沁水共涨,濒河四十七州县成灾。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缓征减粜,留漕运贷仓米,米不足,移他郡之粟助之,富民周济;并假馀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又令离乡求食者,有司随在廪给,开以作业,俟改岁东作资送还乡。会一母年七十馀,疏请终养。上知会一孝母,母李先以节孝旌,有贤名,赐诗褒之。会一在官有善政,必归美于母。家居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谓皆出母意。母卒,会一年已逾五十,居丧一遵古礼。十一年,服阕,召授工部侍郎,督江苏学政。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会一请令生童册报考试经解,别期发问,不在册报者,不概补经解。下部议行。会一以江南文胜,风以质行。尝谒东林道南祠,刻小学颁示士子。处士是镜庐墓隐舜山,亲访之,荐于朝。侍郎方苞屏居清凉山,徒步造访,执弟子礼。校文详慎,士林悦服。十三年,转吏部,仍留学政任。力疾按试,至松江,卒。(节选自《清史稿·尹会一传》)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B.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C.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D.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觐”原来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来泛指朝见天子。B.“阕”,即“终了”的意思;“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C.“东林”指东林书院,是江南地区文人荟萃之地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D.“侍郎”为明清时代六部的最高长官,有单独向皇帝奏事的权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尹会一关心民生,积极有为。他出任襄阳知府时,督促修建被汉水冲坏的护城石堤;在荆州做官时,开仓按平价卖出粮食,圆满解决饥民闹事的问题。B.尹会一头脑灵活,治理有方。黄河和沁水齐发大水,临近黄河的四十七个州县全部受灾,他多管齐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灾民。C.尹会一重视人伦,谨守孝道。朝廷任命他为广东巡抚,他因母亲年老而推辞;为官有了好的政绩,他必定归功于母亲;母亲去世时,他按照古代的礼节守丧。D.尹会一重视人才,以礼待人。他亲自前往舜山拜访隐居在那里的处世是镜,并将其举荐给朝廷;他又徒步到清凉山去拜见侍郎方苞,并行弟子之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2)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参考答案:10.A

11.D

12.A

13.(1)尹会一独自骑马前往晓谕,拘捕那些蛮横凶悍的人,打开粮仓拿出谷物按次序散发给挨饿的百姓,众人心悦诚服。(2)尹会一制定出十六个救济的规章条款,给没有食物的人一个月的粮食,给没有住处的人发放修葺房屋的钱财。【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再分析所给选项的断句点,排除相同点,推敲相异处。如本题中,“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意思是“在御编的四经中选取与旧说不同的地方发问”。其中,“以御纂四经”为介宾短语,修饰谓语动词“取”,故“取”前不可断开,由此排除B和C;“取与旧说别异处”又明显与“发问”构成修饰关系,“发问”前不可断开,排除D。最后通读全句,予以确认。故选A。【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侍郎’为明清时代六部的最高长官”错误,明清时期,六部中设有尚书和侍郎,侍郎为辅佐尚书之职。清代,侍郎权力有所提高,和尚书一样可以单独上奏,但是官阶仍然低于尚书。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张冠李戴,“开仓按平价卖出粮食”一事发生在河南,而“圆满解决饥民闹事的问题”发生在荆州。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第一句中,“谕”“系”“发”“次第”的翻译,;第二句中,“赈恤”“予”“葺”的翻译,定语后置句“赈恤规条十六”。【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尹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人。雍正二年的进士。雍正五年,出京任襄阳知府。汉水暴涨,毁坏了护城的石堤。尹会一督促修建,分派督办工事的官员巡视工役,百姓忘记了劳累。尹会一暂时管理荆州,石首挨饿的百姓聚集在一起,扬言将抢劫粮仓中的谷物。尹会一独自骑马前往晓谕,拘捕那些蛮横凶悍的人,打开粮仓拿出谷物按次序散发给挨饿的百姓,众人心悦诚服。乾隆二年,尹会一入朝拜见皇上,被指派暂任广东巡抚,他因为母亲年老推辞了。尹会一被调派暂任河南巡抚。河南因为连绵大雨而忧虑,尹会一上奏请求延缓征税,并且打开粮仓按平价卖出粮食,不拘泥于留七成卖三成的旧例,看情况缓急确定多留还是少留,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乾隆四年,黄河、沁水齐涨,临近黄河的四十七州县全部受灾。尹会一制定出十六个救济的规章条款,给没有食物的人一个月的粮食,给没有住处的人发放修缮房屋的钱财,延缓征税,减少卖出的粮食,截留漕运,借出粮仓的米,米不够,就转移其他郡的粮食来救助,让富裕的百姓参与救济;并且借多余的房屋让贫穷的人居住,修建棚户房舍,安置流离失所的人,免除米税,让百姓参加灾后重建获得钱粮来代替赈灾,种植蔓菁帮助百姓获得食物,帮助百姓培土育种,施药,还招请生员考察各地;又命令各地官员对于背井离乡寻找食物的人,要供给他们粮食,让他们拿做工来抵偿,到了新年由官府准备钱物送他们还乡。尹会一母七十多岁,他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养老送终,皇上知道尹会一孝顺母亲,尹会一的母亲李氏之前也因为节孝被表彰,有贤德的名声,皇上便亲赐诗歌进行褒奖。尹会一做官有好的政绩,一定归功于他的母亲。尹会一在家闲住时,开设义仓,置办义田,兴班义学,说都是出自母亲的想法。母亲去世,尹会一年纪已超过五十,守丧全遵循古礼。乾隆十一年,守丧期满,被朝廷征召授予工部侍郎,督理江苏学政。乾隆十二年,皇帝敕令各省学政查考时,在御编的四经中选取与旧说不同的地方发问,回答没有偏离主旨的,童生进入学堂,生员补位廪生。尹会一请求让在册报的生童考试经解,另外安排日期考问,不在册报的童生,一概不补考经解。交由礼部审议后施行。尹会一认为江南地区人文兴盛,务实的文风盛行。他尝经前往拜访东林书院的道南祠,镌刻《小学》公布给士子们看。处士是镜在舜山墓旁的小屋隐居,尹会一亲自前往拜访,并向朝廷推荐。侍郎方苞隐居在清凉山,他徒步去拜访,行弟子的礼节。尹会一校勘文字详细慎重,文人士大夫心悦诚服。乾隆十三年,转任吏部,仍然保留学政一职。尹会一勉强支撑病体去查考,到松江,就去世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蒲,字玄则,河内修武人,本名谟,后改为蒲。汉太尉延之后。父攀,慕容垂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清方称。蒲少有父风,颇涉文史,以端谨见知,为慕容宝阳平、河间二郡太守,尚书左丞。太祖定中山,宝之官司叙用者,多降品秩。既素闻蒲名,仍拜为尚书左丞。天兴中,以蒲清谨方正,迁东部大人。后拜太中大夫。太宗即位,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决庶狱,私谒不行,号为公正。泰常初,丁零翟猛雀驱逼吏民入白涧山,谋为大逆。诏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等往讨。道生等以大兵击之,蒲曰:“良民所以从猛雀者,非乐乱而为,皆逼凶威,强服之耳。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其变未易图也。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道生甚以为然,具以奏闻。太宗诏蒲军前慰喻。乃下数千家,还其本属,蒲皆安集之。猛雀与亲党百余人奔逃。蒲与道生等追斩猛雀首,送京师。后刘裕寇窃河表,以蒲为南中郎将、南蛮校尉,隶平南大将军长孙嵩往御之。裕入长安,乃还。后改为寿张子,与安平公叔孙建将兵自平原东渡,徇下刘义符青兗诸郡。诏加陈兵将军、济州刺史。又与建攻青州,不克而还。世祖即位,以蒲清贫,妻子衣食不给,乃出为相州刺史。扶弱抑强,进善黜恶,教化大行。始光三年卒于州,年七十二。吏民痛惜之。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赠平东将军、广平公,谥曰文恭。

(节选自《魏书·张蒲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B.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C.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D.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称作“表字”。B.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除、举、封等,表示官职提升的词有擢、拔等。C.泰常: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新皇帝登基常常创立新的年号,称作“建元”。D.卒: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蒲颇有声名,屡获任用。太祖平定中山之后,早就听说了张蒲的名声,仍旧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太宗即位后也任用了他。B.张蒲出谋献策,平定了翟猛雀叛乱。张蒲认为百姓跟从翟猛雀是被威胁逼迫的,于是向皇上报告请求采用安抚之策并被采纳。C.张蒲多次带兵作战。张蒲曾跟随平南大将军长孙嵩抵御刘裕,还与安平公叔孙建率领军队攻下刘义符青、兗等郡。D.张蒲治理有方。张蒲出任相州刺史时,扶弱抑强,选拔任用善人罢黜奸恶,他的去世让吏民痛心惋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2)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参考答案:10.B

11.C

12.B

13.(1)不如先派遣使者劝告百姓,使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罪,那么百姓一定欢喜而都投降啊!(2)张蒲属于谋臣之列,多次出任将帅,朝廷公论,常为第一。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抓住关键主语“吏民”,关键虚词“之”“其”,关联词“然后”,结合动宾结构断句。原文标点: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人山恃阻,诳惑愚民。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C项,称作“建元”错误。应称作“改元”,建元是纪岁历年的开始。12.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B项,“于是向皇上报告”错误,由原文“道生甚以为然,具以奏闻”可知,他向道生报告,道生以为很有道理,详细地向皇上报告。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3.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喻”,劝告,告诉;“民不与猛雀同谋者”定语后置句,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坐”,不受牵连而获罪;(2)“屡”,多次;“为”,任;“称首”,第一。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张蒲,字玄则,河内修武人,原名谟,后来改为蒲。汉代太尉张延的后人。父亲张攀,担任慕容垂的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廉洁正直著称。张蒲年轻时有父亲的风范,略微涉猎文史,以端正谨慎被赏识,担任慕容宝阳平、河间二郡的太守,尚书左丞。太祖平定中山,慕容宝的旧官被任用的,多数降了品级。太祖对张蒲的名声早有所闻,仍旧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天兴年间,因为张蒲清廉谨慎行为方正,升任东部大人。后来授任为太中大夫。太宗即位后,被任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与决断刑獄诉讼,不接受私下请托,号称公正。泰常初年,丁零翟猛雀逼迫官民入白涧山,图谋反叛。诏令张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等前往讨伐。道生等打算直接用军队攻打,张蒲说百姓之所以跟从猛雀,并不是出自内心,而是被威胁逼迫,勉强服从他罢了。现在如果直接用大军攻打,官民虽想重返善道,却无路可走。又惧怕诛杀,一定聚集势力抵抗朝廷的军队,然后入山倚仗险阻,欺骗迷惑无知的百姓。这场变乱就难以处理了。不如先派遣使者劝告百姓,使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