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李驱虎-洛王中学旁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岳阳市李驱虎-洛王中学旁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岳阳市李驱虎-洛王中学旁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岳阳市李驱虎-洛王中学旁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岳阳市李驱虎-洛王中学旁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岳阳市李驱虎--洛王中学旁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对来年的美好希望与祝福。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性,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尽可能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的体现。这些节日符号与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摘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有删改)11.下列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需要创新方法,让人们在节日气氛中热情表达希望与祝福。B.节日文化内涵既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智慧,又要融入现代社会的时代审美需求。C.丰富的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也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D.繁琐的仪式,有助于人们的情感表达和宣泄,也有助于节日的文化内涵彰显和传承。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下人们已不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越来越重视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幸福感。B.为了使传统节日世代相传,应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性,避免其成为空洞符号。C.春节、元宵节等节日载体广受欢迎,可见好的载体是视觉、听觉、触觉缺一不可。D.仪式感强化了人们对传统节日在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激发了民众参与节日的热情。参考答案:11.D

12.C【1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本题要求理解“节日文化内涵”,考生再次阅读,要重点抓住文中对“节日文化内涵”阐述的相关内容,然后逐一与选项分析比较。D项,“繁琐的节日仪式”分析有错;原文结尾是“看似繁琐的仪式”,表明作者并不认为仪式是真正繁琐的。故选D项。【1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可见好的载体是视觉、听觉、触觉缺一不可”分析有错;原文第三段是“尽可能给予人们视觉、昕觉、触觉的多元享受”,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项。【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银合欢台湾南部的山区里,有一种终年都盛开着花的植物,它的花长得真像一个个绒线球,花色的大部分是鹅黄色,也有少数变种的可以开出白色或粉红色的花来,它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银合欢”。在种满银合欢的山坡地上,远远望去,仿佛遍地长满小小的绒球。最美的时候是晴天的黄昏,稍微有一些晚风,阳光轻浅地穿透银合欢质地温柔的花蕊,微风缓缓地摇曳,竟让人感觉山上的银合欢是至美的花,不像是长在山地野田间的灌木丛。萎谢的银合欢花,会从花茎中生出长长的夹果,先是柔软的绿色,很快地成熟为褐黑色,最后爆开,细小的种子就随风飘落各处,第二年又长出一丛丛的银合欢树。如果坡地上有一丛银合欢,没有多久它们就盘踞了整个山坡。在我们乡下,银合欢一直是烧火最好的材料,而且是取用不绝。尤其在贫瘠的土地上,农人通常撒下银合欢的种子,到冬天的时候把遍生的银合欢放火烧掉,它的灰烬很快成为土地最好的肥料,隔年春天,就可以在那里种花生、番薯等容易生长的作物。童年的时候,我对银合欢有种说不出的好感。这种好感不只是来自它花的美丽,而是它的羽状叶子能编成非常好看的冠冕,它的枝杆又常常成为我们手中的剑,也是我们在荒野烤番薯最好的木材。因此我曾仔细观察银合欢的生长,每天跑到家附近的银合欢丛中,用铅笔在根的最底部画下记号,第二天再跑去看,这样我能真切地感觉到银合欢迅速地自土中拔起,它甚至长得比春天最好的稻禾还要快。平常时候,银合欢一个月大概可以长一尺高,如果在夏天的雨季,或者长在河岸边的银合欢,它们一个月可以长两尺高。常常放一个暑假,本来刚发芽的银合欢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我从来不能理解,为何长在石头地里,完全没有人照看的银合欢,竟能和时间竞赛似的,奇异地长高。那时我们家有一个林场,父亲在较低的山坡上种了桃花心木,较高的地方则种南洋杉,它们对时间好像没有感觉,有时一个月也看不到它们长一寸,桃花心木要十年才能收成,南洋杉则要等到十五年。有一次我问父亲,为什们不把山上都种银合欢呢?它们长得最快。在林地工作的父亲笑了起来,他说:“银合欢长得那么快,可是它不能做家具,甚至不能做木炭。你看这些南洋杉,它长得慢,但是结实,将来才是有用的木材。”“可是,银合欢也可以做柴火,还能做肥料呀!”我说。“傻孩子,任何木头都能做柴火,也能做肥料,却不是任何木头都能做家具的。”虽然银合欢在乡人的眼中是那么无用,连父亲都看不起它,我还是私心里喜欢它,因为它低矮,不像桃花心木崇高;它亲切,不像南洋杉严肃;何况,她在风里是那么好看。最近读到一篇报告,知道有科学家发现银合欢生长得快速,拿它做为肥料试验。他们在种满银合欢的坡地上空中施肥,记录它的成长,和那些未施肥的银合欢比较,来验证肥料的效果。同样的,也有一部分科学家拿它来做除草剂的试验,这些试验都发现银合欢是最适合用来试验的植物,就像卑微的老鼠常常成为动物解剖与吃食各种毒物的祭品。这使我对银合欢又生出一些敬意来,它虽不能是崇高巨大的木材,到底,它有许多别的木材所没有的用处,如同乡里间的小人物,他们不能成为领导者,却各自在岗位上发挥了大人物不能体知的功能。而且,我相信不论我们如何在银合欢的身上试验,在小老鼠的身上解剖,它们都不会灭绝的。我想到我在金门时候的一件旧事。在金门古宁头的海边上,就生长了无数的银合欢,在阳光下盛开着花。我从古宁头的望远镜中看大陆沿岸,发现镜中海岸也盛长着银合欢,也开了花。那幅图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隔了几年也不能忘却,每在乡间山里看到银合欢就浮现出来。因为那时银合欢隔海对望,有着浓浓的乡愁,那乡愁的生长力和银合欢一样,一月一尺,隔了一个春天,它就长得和人同样高了。我只是不知,是此岸的种子落到彼岸,还是彼岸的种子被吹到此岸呢?生长在海峡两岸的银合欢有什么不同呢?

(取材于林清玄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7.下列对文章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长在石头地里的银合欢,种子细小,个头低矮,在晴天黄昏微风中非常好看,是作者童年时的玩伴。B.父亲不把山上都种上银合欢,是因为他认为银合欢长得很快,不结实,既不能做木炭,更不能做家具。C.银合欢和南洋杉对比,突出南洋杉的结实,体现父亲期望孩子像南洋杉一样,打好基础,做有用之才。D.科学家喜欢拿银合欢作为肥料的试验和除草剂的试验,是因为银合欢和老鼠一样卑微,没有实用价值。E.文章结尾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两岸银合欢不分彼此,借以表达了海峡两岸隔海相望,满是乡愁的情怀。18.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意。(2分)如果坡地上有一丛银合欢,没有多久它们就盘踞了整个山坡。19.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①概括作者喜爱“银合欢”的原因。(5分)②简要分析“银合欢”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17.(4分)CD【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4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18.(2分)盘踞是霸占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银合欢成长迅速,生命力旺盛。19.(8分)①(5分)(1)银合欢外形至美

(2)银合欢生命力旺盛

(3)银合欢带给作者童年无限乐趣

(4)银合欢具有实用价值

(5)银合欢具有牺牲精神

(6)银合欢平凡、亲切

(7)银合欢唤起了作者的思乡情怀(乡愁)。【评分参考】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五点即可给满分。②(3分)(1)银合欢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2)银合欢寄寓了作者的对平凡中蕴含伟大精神的事物的崇敬之情,唤起了作者的乡愁。【评分参考】答对第一点得1分,答对第二点得2分。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很少见到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上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刚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邀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2月25日05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B.社会上许多下层年轻人,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过于廉价,过于媚俗,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C.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D.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网红”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B.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C.“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B.只有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人们才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C.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在社会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D.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参考答案:1.B

2.A

3.B【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选项说法过于肯定,原文是“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对“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的原因分析错误,就原文看原因是“网红”粉丝们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大多数无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故选A。【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弄错关系,原文是假设关系(“如果”),B项变成了必要条件“只有------才”。故选B。【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11.《聊斋志异》中有《曹操冢》一文: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敲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异史氏曰:“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也!”读懂以上文字,回答以下问题:(1)在此小说的描述中,曹操墓是怎么被发现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曹操设七十二疑冢以避世人掘墓一事,蒲松龄的观点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在盛夏时节,先后有两人在许昌城外的河里洗澡,突然像被刀斧砍了一样死去,尸体浮出水面引起人们惊恐,县令派人断流竭水,才发现了曹操墓。(2)蒲松龄认为曹操相当奸诈,把坟墓修在72疑冢之外,但再奸诈也没有用,千年后尸骨照样不保,曹操的机智之处也正是他的愚蠢之处。(此题要求学生在读懂文言大意的基础上来作答,故事情节和蒲松龄的观点概括得当才得分。)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

趣:兴趣B.终期于尽

期:至、及C.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D.其致一也

致:思想情趣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人之相与”的短暂,联想到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聚集室内、畅谈怀抱,一种是寄情所托、放浪形骸。B.想到往日美好易成陈迹,作者不免感慨横生悲叹人生苦短,由此体悟到“死生亦大矣”的生命之“痛”。C.选文认为,生死是人生大事,在有生之年不宜空谈玄理,应做些实事,比如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D.寿天、生死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作者想到此,情绪转为激荡,文章随之收结于浓烈的悲观情绪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参考答案:2.A

3.D

4.(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一样是荒谬的。【2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要做好这类题学生一方面要在平时养成积累的习惯,解答题目时要根据语境分析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一般方法,如联想推断法、句式推断法、语法推断法等。A项解释错误,“趣”,同“取”,取得。故选A。【3题详解】此题考查对全文综合把握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语言、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文章随之收结于浓烈的悲观情绪中”分析错误,文章在谈及“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强调“死生亦大矣”,很有积极意义。故选D。【4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这道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理解:固,本来;一,等同;虚诞,荒诞;齐,等同。【点睛】参考译文: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郭伋字细候,扶风茂陵人也。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十ー年,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帝纳之。伋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所过问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设几杖之礼,朝夕与参政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勾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谷,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明年卒,时年八十六。(节自(后汉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平间辟大司空府

辟:征召B.三辅连被兵寇

被:加上C.渔阳既离王莽之乱

离:遭遇;遭受。D.时匈奴数抄郡界

抄:掠夺;劫掠。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转为渔阳太守/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B.帝美其策,不以咎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儿曹何自远来/大王来何操D.芳乃亡入勾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B.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C.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D.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武帝时由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官员共同治理京畿地区,三辅即其所辖地区。B.世祖,庙号名。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常有“祖”或“宗”字。C.匈奴,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很长的历史,首领称“可汗”,首领的妻子称“阏氏”。D.并州,相传禹划分域内为九州,并州为其一,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和河北的一部分。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伋很早就有名声。他年轻时志行高洁,被征召到大司空府任职。三辅地区混乱时,更始帝因为很早就听说过他,所以任命他为左冯翊,让他安抚百姓。B.郭伋善于治理地方。他在担任太守时,总是想方设法平定贼寇。在并州时,他询问百姓的疾苦,聘请那些年高德劭有能力的人,施以礼遇,向他们请教政事。C.郭伋深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颍川太守时,未经请命便采取了一些便宜之策,未得皇帝怪罪。有人推荐他做大司空,皇帝认为并州离了他不行,未召他回京。D.郭伋善于御敌卫边。他在渔阳整顿兵马,设攻守之策,吓得匈奴远远避开,不敢入塞。他在并州采取攻心术,暗中指使卢芳的将领隋昱赶走了卢芳而投降。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2)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参考答案:7.B

8.A

9.B

10.C

11.D

12.(1)郭伋趁机上言,认为选人补任各种职务,应当挑选天下的贤士俊杰,不应该专一任用南阳的人。(2)郭伋巡视部属地区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因为不愿对众童子失信,就停驻在野外的亭子里,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入西河美稷。【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被”解释为“加上”,主语是“三辅”,显然不对,三辅怎么能“加上”敌兵侵扰呢?“被”在这里应该是“遭受,遭遇”之意。故本题选B项。【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两个“为”都是动词,“做,担任”的意思;B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他”,指郭伋;第二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何”是疑问副词,“为什么”;第二个“何”是疑问代词,“什么”。D项,第一个“乃”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乃”是副词,“却、竟然”。故本题选A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如果在“后”字后面断开,则“户口增倍”与“颖川盗贼群起”就有了密切的联系,但一方面,“户口增倍”是郭伋的政绩,不可能引来盗贼群起;另一方面,“户口增倍”的是渔阳,盗贼群起的是颍川,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排除A、C两项。从前文的“征拜颍川太守”来看,后文应该先讲郭伋上任,再说他上任后做的事,因此在“伋到郡”后断开更合理一些,而且,如果断作“伋到郡招怀”,则省略了前面的“颍川盗贼”,读起来不通顺,因为这句与前文“颍川盗贼群起”已有距离,由此排除D项。故本题选B项。【10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首领称可汗”错,应是“首领称单于”。故本题选C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暗中指使”错。故本题选D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因”:“趁机”;“选补”:“选人补任”;“简”:“挑选”;“宜”:“应该”。第二句关键点:“行部”:“巡视部属地区”;“先期”:“比预计日期提前”;“为”:“因为”;“须期”:“等到约定日期”。【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郭伋字细候,是扶风郡茂陵人。郭伋年轻时有志向和节操,在汉哀帝和汉平帝时期被征召到大司空府任职。更始皇帝刚称帝时,三辅地区接连遭受乱兵扰乱,百姓感到震惊和害怕,豪门大族各自拥有兵马保护自己,没有谁肯先归附。更始帝平时就听说过郭仮的名声,征召并任命他为左冯翊,让他安抚百姓。世祖刘秀即位后,任命他为雍州牧,又转任为尚书令,多次进献忠言、正直进谏。郭伋转任为渔阳太守。渔阳遭受王莽的叛乱以后,百姓中多有狡猾奸恶的人,贼寇到处都是。郭伋上任后,向百姓宣示有功必赏,抓住强盗的首领并杀死,盗贼由此溃散。当时匈奴多次劫掠渔阳郡界,边境的百姓为此十分痛苦。郭伋整顿兵马,设计攻和守的战略措施,勾奴畏惧他而远远离去,不敢再进入边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郭伋在任五年,户口人数增加了一倍。后来颍川郡盗贼群起作乱,九年,朝廷征召郭伋,任命他为颍川太守。郭伋到颍川之后,招抚那些山贼,山贼都停止作乱,到郭伋处投降,郭伋把他们都返回乡务农。郭伋于是向皇帝弹劾自己,说自己未奉上命而专断行事,皇帝欣赏他的策略,没有拿这件事责怪他。十ー年,皇帝因为声芳占据北方,便调郭伋担任并州牧。郭伋路过京师时上朝谢恩,皇帝马上召见他。郭伋趁机上言,认为选人补任各种职务,应当挑选天下的贤士俊杰,不应该专一任用南阳的人。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郭伋所到的县邑,百姓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所到之处,他都询问百姓的疾苦,聘请年高德劭和才干出众的人,设施几杖相随之礼,让他们早晚参与处理政务。郭伋最初巡视部属地区时,到达西河美稷,有童子在道旁迎接并行拜礼。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从远处到这里来?”回答说:“听说您到了,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迎接。”郭伋向他们道谢。等到把事情办完,那些孩子又将他送出城,问:“您什么时侯会回来?”郭伋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郭伋巡視部属地区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因为不愿对众童子失信,就停駐在野外的亭子里,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入西河美稷。这时朝廷有很多人推荐郭伋认为他能够担任大司空,皇帝因为并州地区还有卢芳可能造成威胁,并且匈奴还未被平定,想让郭伋多在并州任职一段时间,所以不召他回京。郭伋知道卢芳是作恶多年的盗贼,很难在短时间内凭力量擒制,所以常常严守烽火台,公开悬赏捉拿,以收贼心。卢芳的将领隋昱于是谋划胁迫卢芳向郭伋投降,卢芳于是逃往匈奴。二十二年,征召郭伋入朝担任太中大夫,赐给他一处宅院,以及帷帐钱粮,郭伋就都散发给宗亲九族,一点儿也没有剩下。第二年郭伋去世,时年八十六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境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廓、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③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变得含情脉脉。④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感人。⑤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A.⑥⑤①④③②B.⑥①⑤②④③C.①②④③⑥⑤D.②①③④⑥⑤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⑥个句子中,③句最为重要,可以成为排序的突破口。其中的“反过来说”暗示我们,③和②在一块,说的是文学对建筑的影响。其他几句则说的是建筑对文学的影响,⑥句是总起的句子,适合放在段首。④句中的“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恰与⑥中的“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形成照应,由⑤中的“这种形象”上承⑥,④中的“这些建筑形象”上承①,可推知应是⑥⑤①④。因此正确排序应是⑥⑤①④③②,至此,答案可确定为A。8.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依次使用正确的一项是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

会被修改和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但人们之所以要不断学习,

是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变质”,

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A.如果

从而

并非

B.如果

从而

不仅

而且

C.虽然

但是

不仅

而且

D.虽然

但是

并非

而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此题可用排除法,从逻辑关系推断,文段最后两句的关系应该为轻微的转折关系,故推出只能选择A.D.而D选项中“虽然…但是”这对关联词放进语句中,语意不连贯,也不合语境。故选择A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深圳滑坡事件后,中央要求第一时间抢救被困人员,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做好救治伤员、安抚伤亡人员家属B.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菲律宾单方面提起并执意推动“南海仲裁”,这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挑衅,其实质不是为了解决争议,而是企图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C.放开二孩政策对今明两年的人口增长没有影响,主要变化会在2017年出现,因为政策放开后生的第一批孩子最快也会大约出现在2017年左右D.继指出居民身份证上存在语文差错之后,有一位《咬文嚼字》的主编郝铭鉴近日指出,在新版的一百元人民币上存在错字,“壹佰圆”的“圆”字系错用参考答案:B【考点】病句辨析修改。【分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解答】A.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上“等善后工作”;B.表述正确;C.语意重复,删去“大约”或“左右”;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在…上”。故选:B.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与西方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典艺术更重神贵虚。他们不赞成简单呈现现实,①____。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②____,而在于物象内在的理趣,如中国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意蕴流动,③____等。参考答案:①而主张昭示理趣;②不在于物象外在的形态;③诗歌推崇言在意外。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内在的理趣”可知应该填写“而主张昭示理趣”;第②空根据前面的“简单呈现现实”和后面的“物象内在”可知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