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人文地理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ad012e4bbc6a55db3b8b17fcc51c620/8ad012e4bbc6a55db3b8b17fcc51c6201.gif)
![学业水平测试人文地理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ad012e4bbc6a55db3b8b17fcc51c620/8ad012e4bbc6a55db3b8b17fcc51c6202.gif)
![学业水平测试人文地理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ad012e4bbc6a55db3b8b17fcc51c620/8ad012e4bbc6a55db3b8b17fcc51c6203.gif)
![学业水平测试人文地理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ad012e4bbc6a55db3b8b17fcc51c620/8ad012e4bbc6a55db3b8b17fcc51c6204.gif)
![学业水平测试人文地理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ad012e4bbc6a55db3b8b17fcc51c620/8ad012e4bbc6a55db3b8b17fcc51c62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增长模式社会发展阶段增长模式三率特征分布地区原始社会高高低(原始型、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产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高低高(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欧洲发展中国家目前低低低(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①高—高—低: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②高—低—高: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③低—低—低: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在坐标图中三种类型的分布如下图所示:1.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为低低低型。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放开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总体趋势看:出生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3.死亡率下降先于出生率下降4.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1%,其中欧洲<0.3%,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1%,其中非洲>2%5.意大利、匈牙利、德国、俄罗斯人口为负增长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环境人口容量1.影响因素:①资源——首要因素;②科技发展水平;③地区开放程度;④消费水平2.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关系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⑵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不妨碍未来人口生产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⑶两者区别:环境承载力暗含实际人口数最多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所供养的人口数;人口合理容量强调最适宜人口变动①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值大小。②人口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人口流动影响因素影响的时期影响的地区备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手工劳动为主低生产力时期
环境恶化
生态移民(环境移民)自然灾害
经济因素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经济发达的地区,迁入率高,经济落后的地区迁出率高
城市化推进
大型建设项目
三峡工程
区域开发
交通因素迁移规模扩大
影响因素影响的时期影响的地区备注政治因素经济或人口政策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移民
战争
因战争流亡异国国际难民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
印巴分治
种族民族文化差异
家庭婚姻
影响青年人文化教育现在影响越来越明显二战后美国接受大批来自其它国家的人才十年磨一件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电话Q:1476360113“民工流”产生的原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③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国家的优惠政策十年磨一件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电话Q:1476360113“民工流”的特点①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工矿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③流动不稳定;④文化素质偏低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三大功能分区分布特点商业区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地租低的郊区(大型仓储式超市\批发市场)工业区一般在城市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高级住宅区城外缘;地势高;河流上游;上风向;临风景区;临文化区、交通便捷1.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2.工业区与文化区背向发展;3.高级住宅区与文化区相邻,低级住宅区与工业区相邻4.工业区向城市外缘移动,可以减轻城区中心的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地域结构成因城市级别服务种类(职能)服务级别服务范围城市数量城市彼此距离低级
少低
小
多
小
高级多
高大
少
大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城市化的动力、表现与标志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表现:⑴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⑵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⑶城市用地规模变大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进程国家类型①发达国家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产业革命前):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加速阶段(产业革命后):城市化速度快,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二战后):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初期阶段(二战前):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加速阶段(二战后):城市化水平不高,速度快,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和工商业向乡村转移,原因是:⑴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高且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⑵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⑴产生热岛效应;⑵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⑶破坏了水循环与水资源;⑷破坏土地资源,导致耕地减少;⑸产生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噪声及固化废弃物污染)2.对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⑴交通拥护;⑵住房紧张;⑶.就业困难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1.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2.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与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导、综合、有利、不利、评价)1.气候★光照:影响产量及农产品的品质。我国西北地区、地中海气候区瓜果特别甜★热量:影响种什么,什么时候种。种植制度(熟制)、农作物的种类。如北麦南稻★气温日较差大: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物积累,单产高或产品品质好(西北地区瓜果特别甜)★降水:种植业、畜牧业(降水过多——英国;降水过少——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象灾害:寒潮秋末春初、我国东部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台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地形——农业类型★平原——种植业山地——畜牧业、林业★立体农业:东南丘陵(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基塘生产(桑基、果基、蔗基)3.水源★绿洲农业:沙漠地区;灌溉农业:温带大陆性气候(河西走廊――冰雪融水、地下水、河套平原――河流水、宁夏平原――河流水)、热带沙漠气候(西亚和北非)4.土壤★酸性土壤——茶树、油茶树、马尾松、杉木;沙质土壤――棉花、花生5.市场①自然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城市周围农业结构的变化,出现了城郊农业(乳、肉、禽、蛋、水果、蔬菜、花卉)③交通条件改善、冷藏保鲜技术发展: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阿根廷的牛肉摆在欧洲人的餐桌上、荷兰的鲜花扮靓全世界、美国东南部的花卉水果销往美国东北部、海南岛的反季蔬菜销往北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6.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7.政策8.其它①劳动力――水稻种植业;②地广人稀――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等商品率高的农业类型;③地租(一般离城市越远,地租越低);④科技限制因素改造举例气候热量温室、大棚生产水分喷灌、滴灌等土壤掺砂、施草木灰、石灰粉等地形修筑梯田水源调水工程、修建水库等其它培育良种;改良耕作技术人们对区位条件的改造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农业类型或作物农业区位的选择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业山地、丘陵地区畜牧业半干旱、干旱地区水稻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苹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我国重要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评价
1.东北平原优势: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热量不足2.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气温低,热量不足3.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制约因素:降水稀少,水源缺乏4.华北平原优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水源不足,旱(春旱)涝、寒潮、盐碱地5.南方平原地区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不利:洪灾较为严重6.东南丘陵有利:水热条件充足、土地类型多样,利于发展立体生态农业;不利:土壤贫瘠,地形复杂,不利于发展种植业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研究类型主要包括:农业公园、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园区、森林公园、民俗观光园、民谷农庄等。“魔术般”奇迹。农村改革开放16年,我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7万吨增长到1994年的44450万吨;棉花由216.7万吨增长到425万吨;油料由521.8万吨增长到1984万吨;猪牛羊肉由856.3万吨增加到3670万吨;水产品由466万吨增长到2098万吨。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分布条件生产特点发展措施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雨热同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密集型,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我国东北气候温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地广人稀;工业和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条件生产特点发展措施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降水不足农场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
培育良种牛;改善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乳畜业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我国上海及北京等大城市周围市场和饲料
工业的生产过程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主导、综合、有利、不利、评价)自然条件:水源;经济因素:原料或资源,能源,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数量价格、技术与设备,土地价格社会因素:工业基础与生产协作,政策环境因素:环境效益(城市功能区布局),环保门槛(产业转移)主导区位因素工业部门代表部门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甘蔗制糖(北菜南蔗),水果、水产品加工、低品位炼铁、棉纺等市场指向型工业家具、印刷、啤酒、食品、石化厂等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金(炼铝、炼铜、合金等)廉价劳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机械等其它水源、交通运输、社会协作、环境效益工业区位因素变化二战时间影响力市场劳动力素质交通信息原料工业的区位选择的变化鞍钢区位宝钢区位城市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布局㈠污染企业布局思路:1.企业有无污染及污染性质;2.与河流流向及风向的关系;3.与城区的距离;4.卫生防护带;5.经济效益;㈡区位1.污染企业的区位①大气污染类企业(钢铁厂、火电厂、酿造厂、水泥厂、砖瓦厂、炼油厂、化工厂):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季风——避开冬、夏季对吹的风向;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都可布局在与常年盛行风向的垂直地带。
②水污染的企业(农药厂、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炼油厂、化工厂):居民区河流的下游③大气和水污染类企业:既要考虑与风向的关系,也要考虑与河流流向的关系④居民区与工业区间设置绿化带;自来水厂布局在河流上游、水源洁净2.居住区的区位: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季风——避开冬、夏季对吹的风向,即常年盛行风向的垂直地带;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下风向;居民区可在河流的上游新建化工厂、自来水厂、钢铁厂、水泥厂,请根据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同时考虑对环境的保护,选择合适的区位,布局相关企业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方式:⑴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生产协作,企业间形成生产链;⑵空间上的工业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和信息、共享廉价劳动力2.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⑴工业集聚的意义:减少运输费用、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共用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规模效益、集中治理污染典型工业区著名工业区发展条件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广阔的市场生产结构单一,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后经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的硅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德国南部慕尼黑)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便捷的交通(临航空港或高速公路)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产业转移1.转出产业类型:资源、劳动密集型、污染型产业2.原因:降低生产成本(转入地区原材料价格低、地价低、工资低、公用事业费低、环境门槛低);投资环境改善;开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3.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有利影响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不利影响是污染加重,环境恶化4.产业转移对转出地的影响: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质量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⑶改变区域地理环境;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⑸促进区域均衡发展;⑹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地域联系的方式交通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运量小、运费高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运费低速度慢航空运输速度快运量小、运费高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1)交通运输⑵通信:邮政、电子通信、互联网⑶商贸(收购、储运、销售)交通运输对聚落及商业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对聚落:北方道路多呈棋盘式,聚落形态呈团块状,较规则;南方受河流影响大,聚落多呈带状分布,沿河设城是一般规律交通运输对商业布局:⑴交通运输线密度→商业网点密度――山区与平原(山区人口稀少、交通线路少;平原人口稠密、交通线路密集)⑵交通运输线路改变→商业网点的兴衰⑶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商业网点向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⑷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增多交通运输对商业布局的影响⑸专业市场、大型综合性超市、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等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的商业场所。它们一般位于城市郊区、新城或旧城改造处,对交通干线有重要的依赖关系:一是沿旧国道或主要城市干道两侧自发形成;二是在城市交通枢纽,如汽车站、火车站、货运场、机场、港口码头等附近形成;三是在铁路干线或高速公路出口处附近形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许多商业聚集在高速公路与城乡结合部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城市交通改善、私家车普及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应运而生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城市中心交通拥挤,郊区交通发达大型综合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等,多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城市中心区不再是最便捷的购物场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使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发生显著变化,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自动售货机成为潮流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B.矿产开发和人口数量的变化C.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D.地表形态和河流径流的变化地域联系的重要性①实现了地域间人口、物质的流动②实现了地域信息的交流③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整合与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④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交流和发展⑤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络三个内涵三个基本内涵经济可持续:科学发展,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让经济增长既有数量也有质量生态可持续: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平等的发展权利持续性原则: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内共同性原则:相互合作,共同承担责任与义务环境问题的分类生态破坏:人类破坏了自然环境中某种物质或某个环节,导致某种物质或某个环节功能减弱或缺失而产生的一系列影响环境污染:人类生产生活中向自然环境释放的有害物质超过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清洁生产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下图是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适当位置标注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沼气池、农户。(2)留民营标生态可持续发展表现在_____,经济可持续发展表现在______。(3)该村经济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生态农业优势,发展__________________。(4)从留民营村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意义)提高资源利用率;⑵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⑶实现废弃物资源化;⑷提高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从我做起⑴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极宣传环境保护;⑶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采用节水设施、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骑车工作或购物、使用公交工具、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全球气候变暖⑴人为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的燃料,使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⑵影响:①资源条件的变化。,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②加剧了自然灾害,使旱涝次数增多,森林和草原火灾频繁;③改变原生态系统;④影响农业生产;⑤产生极端天气和气候,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⑥海平面上升,引起沿海地区海水入侵⑶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②降低高能耗工业的比重;③开发利用新能源;④加强法制建设,实施达标排放;⑤提高公民节能意识,推行低碳生活方式;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荒漠化1.成因:自然原因:⑴气候干旱,易引起风蚀;⑵植被稀少,土壤失去保护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用水2.荒漠化危害⑴毁坏基础设施和居住地;⑵减产粮食,引发饥荒;⑶为沙尘暴提供沙源3.荒漠化的防治⑴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水土流失1.成因:陡坡毁林毁草;雨水冲刷。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因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暴雨冲刷,是我国最主要的水土流失地区;云贵高原、东南丘陵:而因季风性气候降水量大、乱砍乱伐植被破坏严重、地形陡峭,易水土流失;东北平原黑土地区的水土流失(不严重)2.措施:禁止陡坡开荒,封山育林,发展经济林木;缓坡修筑梯田;植树种草酸雨①人为原因:矿物燃料燃烧后和汽车尾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我国东南部,重酸雨区则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湖南、江西和西南地区②危害:影响动植物生长,土壤和和河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等。③防治措施:开发能源利用技术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利用新能源;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臭氧层破坏①人为原因:大量使用致冷设备向空气中排放大量消耗臭氧的物质。②危害:造成臭氧层“空洞”,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大量增加,危及人类健康和地球上的生物生存。③防治措施:减少或禁止使用氟氯烃(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的物质,积极研制新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梯次利用商业模式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推拿教学视频资源库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可折叠宠物户外用品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投影技术基础原理考核试卷
- 2025-2030年手机散热器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2030年微生物培养皿模拟玩具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散热系统节能技术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医疗设备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应用与推广策略考核试卷
- 原料去皮与切割自动化考核试卷
- 内河旅客运输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事业实践考核试卷
- 肿瘤护士培训课件
- 新课标体育与健康水平二教案合集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
- 医疗器材申请物价流程
- 我的消防文员职业规划
- 人教PEP版2025年春季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2025年公司品质部部门工作计划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政管线(道)数字化施工组”赛项考试题库
- 华为研发部门绩效考核制度及方案
- CSC资助出国博士联合培养研修计划英文-research-plan
- 《环境管理学》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