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_第1页
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_第2页
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_第3页
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_第4页
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第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引子——为什么进行岗前培训?如何努力才能实现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智慧)如何满足学生挑剔的需求和期待的目光?(需求、动机)如何通过教书实现育人?(知识、情感、能力)怎样撑起“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方法、艺术)第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引子——高校教师的角色?

演讲?单口相声?说话的活儿?嘴皮子功夫?——台上慷慨激昂,台下昏昏欲睡~老师——导演;学生——演员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老师不是陈述现象、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探索现象、寻找答案。“教”是为了“不教”,“助”是使其“自助”老师的活儿——方法、智慧(激疑、设问、挖坑、设套)教材——小说;教案——剧本。第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章节安排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第二篇学生与教师心理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第三篇学习心理第五章现代学习理论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第八章技能的获得与培养第九章问题的解决与研究性学习第十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四篇教学心理第十一章有效教学与教学设计第十二章教学成效的评价第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一)心理学知识(年龄特征)是教师选择教学行为的基础(二)心理学知识(认知与学习)是建构科学教学观的基础(三)心理学知识(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四)心理学知识(群体心理)是班级管理的依据(五)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帮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第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一)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二)心理过程——知、情、意(三)心理状态——注意(四)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第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实验手段研究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二)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三)华生——行为主义代表,反对研究虚无的意识,主张研究可以观察的动物行为。(四)格式塔学派——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六)人本主义学派——无条件尊重每一个人(七)奈瑟——美国《认知心理学》于1967年出版,标致认知心理学独立。第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规律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3、差异性4、不均衡性第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心理发展理论(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1、婴儿期(0~1.5岁)信任与不信任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怀疑和羞怯3、学龄初期(3~5岁)主动性与内疚性4、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卑5、青春期(12~18岁)同一角色与混乱的角色6、成年早期(18~25岁)亲近与孤立7、成年期(25~65岁)创造力与停滞感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第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人的心理不同于动物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也离不开环境和教育。教育要促进儿童心理的的发展必须遵循规律。1、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第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教育内容的正当性2、教育要求的适合性3、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一致性4、教育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第一节高等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条件下教与学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条件下教与学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点1、是有序地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2、是培养完成中等教育后的人,使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人才的社会活动。第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萌芽时期(20世纪之前)中国:教育心理学思想散在于孔子、孟子、荀子的哲学思想中。国外:教育心理学思想散在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科学教育之父实践经验基础:洛克、卢梭、詹姆斯、霍尔、卡特尔、杜威、乌申斯基综合基础:桑代克、伍德沃斯

第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诞生及初创时期(20世纪初~上世纪20年代)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第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纷争阶段(上世纪20年代~上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思想和认知主义教育心理学思想相互碰撞,出现流派林立,百家争鸣的阶段。行为主义流派: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格斯里、赫尔、伍德沃斯等。认知主义流派:苛勒、考夫卡、维特海默、托尔曼、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海德、韦纳等。第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四)兼容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上世纪80年代)此阶段,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渗透到教育心理学中,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五)成熟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今)此阶段,各种理论纷争趋于缓和,学者们汇集百家之长,将行为主义、认知学派、社会文化学派、人本学派等融为一体,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茨基等。第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综合化、本土化、情景化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观念(二)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三)有助于开展品德教育工作(四)有助于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科研工作第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及方法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伦理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二)实验性研究第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一)社会快速转型,现实问题复杂多变(二)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三)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化,大学生成长中获得关注少(四)互联网普及,开阔视野,也有负面影响第二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当代大学生在高校教学中的主体性表现(一)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三)师生关系中的主体性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特征上,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二)情绪特征上,情感强烈,积极乐观(三)人格特征上,个性张扬,渴望关注(四)信仰追求上,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五)人际交往上,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六)恋爱与性观念,渴望正视爱情,性态度开放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标准:王登峰、张伯源(1992)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善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经验、能力和勇气,导致回避、焦虑和恐惧。(二)学习方面:1、内容陈旧,脱离实际;2、学习价值指向自我,理想、信仰缺失;3、学习投入实用、功利;4、学习自主性能力不足;5、学习方法应付考试。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危机心理问题生活富裕——缺乏挫折经验;文化、价值多元——冲突焦虑;网络虚拟——人际交往减少,苦闷;独生子女——关注自我,自我中心;破裂家庭——人格偏差。(四)恋爱与性问题缺乏经验——紧张、恐惧、羞涩、不适当行为恋爱受挫——痛苦、迷惘、消沉甚至轻生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原则:全体性、主体性、差异性、预防调治发展相结合(二)内容及途径1、内容(1)心理素质培养:智能、非智力、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健康人格。(2)心理疾病防治:心理卫生知识、挫折教育、心理疾病防治。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2、途径:(1)开设讲座(2)建立机构(3)组织活动(4)营造氛围(5)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6)建立档案(7)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一)理念上,重“发展”,轻“矫治”(二)目标上,重开发潜能,轻“治疗、解压、预防”(三)途径上,各科教学与开展活动相结合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与心理健康第一节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一、角色及教师角色(一)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以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责任的行为。(二)教师角色: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反思者和研究者、终身学习者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一)形成过程: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二)促进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的主要条件1、正确认识2、树立榜样3、积极实践第三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一、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二、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三、高校教师的专业情意:信念、情感、性向(个性倾向)、自我(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对任务的知觉、个人未来前景)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意识的、持续的、复杂的过程。二、教师的成长——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一)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2、解决问题的高效率。3、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熟手型教师的特点(第73页)1、教学认知上2、人格特征上3、工作动机和成就目标4、职业心理5、学校情境心理(三)教师的成长历程: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观摩与分析(二)微格教学(三)教学决策训练(四)教学反思训练(五)教师行动研究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工作。2、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工作和生活中能真实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控制和表达情绪。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角色冲突、职业倦怠、人际适应不良。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情绪衰竭(无气力)、去个性化(缺乏同情心)、个人成就感降低(自信心下降)。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社会层面(二)学校层面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2、提供进修机会,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三)个人层面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了解并悦纳自己3、悦纳、善待学生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保持平和心态6、学会休闲和放松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五章现代学习心理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一、什么是学习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变化是学习产生的标志。狭义学习:指人类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学习的含义:(一)学习的对象是知识经验(二)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体验和感悟(三)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改变(四)学习结果实现的条件是反复练习和经验(五)学习的质量是追求行为的持久改变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学习需要学习者主体性参与(一)人的主体性:人的自主、主动、能动、有目的地行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作用、地位。(二)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条件:行为的自律性、自觉的能动性、自由的超越性(三)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行为特征:外部行为的自律、内部意识的自觉、在此基础上的自我超越第四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接受性、构建性、间接性、连续性四、大学学习的特点——自主性、专业性、多样性、探索性五、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现代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班都拉理论观点:学习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由此,教育可以塑造、强化学生合适行为,矫治、消除不合适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者看成是对环境中的条件作出反应的人,不需要担负起积极主动责任的被动者。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一)学习的发生过程华生:学习就是重复、强化刺激——反应联结。桑代克:以“情境”代替“刺激”,融进了主观因素。强调多奖励,少惩罚。斯金纳:提出学习历程分两种:应答型条件作用、操作型条件作用。华生支持前者,斯金纳支持后者。认为学习是“刺激”,经验是“反应”。经验越丰富,越发增加好奇,强化学习。班都拉:提出“观察学习理论”。学习不一定都是直接经验学习,榜样的作用,替代强化。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影响学习的因素表面上——强化、学习者、情景实质上——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行为的后果。(三)提倡的学习方式(四)倡导的教学模式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理论观点:摒弃人与动物等同,关注人类复杂认知;否认“刺激—反应”联结,注重中间过程否定学习的被动反应,强调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一)学习的发生过程苛勒:学习“顿悟”说。学习是组织、构造完形,不是简单“联结”;学习是“顿悟”,不是尝试错误;重视刺激—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是旧结构的改组、新结构的形成。托尔曼:将S—R,改为S—O---R,学习是有目的的活动,重视对环境、条件的认知。布鲁纳:学习是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强调发现学习,注重积极主动性。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奥苏贝尔:学习是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动态重组,不断同化、丰富的过程。学生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主动参与、新旧联系,重视知识内在逻辑。加涅:学习是外部信息转入内部,内部加工以作业形式输出的过程。教育是外部条件,关键是有效利用学生的内部条件。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影响学习因素除强调环境条件如示范、矫正、反馈、强化、惩罚的作用之外,更注重学习者主动性和学习材料的特点,同时关注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提倡的学习方式(四)倡导的教学模式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茨基理论观点: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简单纯粹反应,而是一种解释、假设、假说,随着追求真理的推进,对现实的认识不断变革、升华、改写。具体解决问题时,再加工、再创造。知识获得是学生盘活资源,有选择知觉外部信息,有意义建构过程。由于主客观的差异,学习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一)学习的发生过程学习不是教师或学生的单边活动,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包括两方面:新信息意义建构,旧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夏尔和西蒙斯建构性学习的六大特征:主动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性、诊断性、反思性。(二)影响学习的因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三)提倡的学习方式(四)教学模式与设计第五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理论观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融为一体,教育的理想就是要培养既用情感方式也用认知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一)学习的发生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是自由的有意义学习。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2、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3、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4、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二)影响学习的因素1、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2、重视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三)提倡的学习方式(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观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学习的迁移及其教学策略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是学习新知识的条件,也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的条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都是迁移的表现。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学习迁移的实质

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说、关系转换说、认知结构说。三、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二)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三)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四)定势的作用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四、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一)合理编排、组织教学内容,促进迁移(二)教授学习方法,促进迁移(三)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迁移(四)形成、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迁移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六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一、学习动机的含义1、含义:学习动机就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1、学习需要2、学习期待与诱因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1、学习动机性质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致或不一致。2、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倒U”曲线。总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双向关系。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四、学习动机的类型1、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2、内部动机、外部动机。3、普遍型学习动机、偏重型学习动机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六、动机性学习模型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成就目标理论等五种理论。重点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第六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三节以动机为着力点的教学一、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二、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一)激发学习兴趣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习兴趣2、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激发学习兴趣(二)增强教学吸引力1、创设问题情境2、引导学生构建理论模式3、发挥教师的感染激励作用(三)进行归因训练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第一节知识分类与表征一、知识的含义及其时代特征(一)知识的含义: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二)知识的时代特征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文化性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知识的分类(一)根据知识描述的内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二)根据知识能否清晰表述和有效转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三、知识的表征(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符号、概念、命题(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一、知识掌握的实质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二、有关知识掌握的理论(一)诺曼和鲁磨哈特的知识掌握理论——生长、重构、协调三阶段理论(二)冯忠良知识掌握理论——领会、巩固、应用三阶段理论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知识的理解(一)知识的直观(二)知识的概括(三)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1、激发学习动机2、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教学形式3、恰当运用正例和反例4、提供丰富的变式5、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比较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四、知识的巩固(一)影响知识识记的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和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3、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度4、对所学材料的合理组织5、尽可能多的运用多重编码6、提高学习者的觉醒状态7、树立识记的信心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知识保持的实质与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三)合理复习,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得当2、复习方法合理3、复习次数适宜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

教学策略一、知识的转化:是指人们利用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向另一种知识、能力以及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转化过程二、知识间转化的模式(一)知识转化的模式1、潜移默化——社会化,隐性向隐性转化;2、外部明示——外在化,隐性向显性转化;3、汇总组合——组合化,显性与显性的组合;4、内部升华——内隐化,显性向隐性转化。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知识转化的情景1、创始场——隐性知识的社会化2、对话场——隐性知识的外在化3、系统化场——显性知识的组合化4、练习场——显性知识的内隐化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机制(一)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化(二)策略性知识的条件化(三)策略性知识的结构化(四)策略性知识的自动化四、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策略(一)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二)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三)促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结构化、层次清晰的命题网络和产生式系统第七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七章技能的获得与培养第一节技能概述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与教学第三节智慧技能的形成与教学第四节认知策略的形成与教学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节技能概述一、技能的概念及其特征(一)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活动方式的复杂系统。(二)技能的特征1、与知识经验相联系2、通过练习而形成3、是一种自动化的、完善化的、复杂的动作系统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互相转化、促进(一)联系:首先,知识的获得是技能习得的基础。掌握知识的多少影响技能形成的快慢和深浅。其次,技能的掌握反过来又影响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获得为获取新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区别功能:知识——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释;

技能——用知识完成活动的能力。测量方式:知识—“表述、告诉”直接测量;技能——观察行为和结果间接测量。心理表征:知识——命题网络;

技能——产生式系统。激活与提取速度:知识——激活速度慢;

技能——激活速度快。学习和遗忘速度:知识——习得快,忘的快;

技能——习得慢,忘的慢。三、技能学习的类型动作技能学习、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与教学一、动作技能的形成认知和定向——联系——协调和完善二、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学习、示范、练习、反馈三、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一)提高学习者的期望和动机(二)动作示范和有效指导相结合(三)练习和反馈相结合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智慧技能的形成与教学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论基础一、桑代克的联结说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一)两种行为和两种条件反射(二)强化(三)消退(四)惩罚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习是由一系列过程组成的(三)教学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四)提倡发现法学习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一)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意义学习的实质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2)主观条件:第一,学习者必须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第三,新旧知识必须能发生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先行组织者1、概念:“先行组织者”实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高于学习任务,且与旧知识相联,成为一种桥梁与纽带。2、分类:陈述性组织者——可利用的观念;比较性组织者——比较新旧知识,避免混淆。3、作用:桥梁和纽带,在信息编码时发生作用。第八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1、信息流

2、控制结构(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节学习的人本主义理论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心理学必须尊重人的尊严;心理学必须尊重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创造性和自我实现;心理治疗应该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等。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级成员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二)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的最终动机是“自我实现”的动机。为此,要避开过去;态度积极;防止过于世故和畏惧新事物的心理。(三)学习的原则对学习充满渴望,意义学习,快乐学习,参与学习。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一节陈述性知识概述

第二节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第三节感知规律与知识获得第四节记忆规律与知识的保持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一节陈述性知识概述一、知识的概念

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二、知识的种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三、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种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及意义

1、过程:是指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理解、保持新知识2、意义:是学校智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各种技能的形成以及智力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使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也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的的前提和重要内容。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新旧知识同化的过程。

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一、学生感知发展(一)感知与观察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知觉过程。(二)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达到成熟水平,具有目的性,具有系统性和敏感性,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大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思维与思维品质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地反映。思维品质——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二)大学生的思维特点

1、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

2、创造性思维得到显著发展

3、思维的元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大学生记忆的发展(一)记忆与记忆品质记忆是人脑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具有目的性、方向性、选择性、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等7个品质。(二)大学生记忆的特点

1、逻辑记忆、意义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感知规律与知识获得一、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一)教材直观的含义是指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展示,从而是学习者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二)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二、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一)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感性概括、理性概括。(二)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抽象、概括(正例与反例、变式、自觉概括能力)。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节记忆规律与知识的保持一、识记与知识的编码(一)识记及种类

1、含义:识记是对材料反复感知并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暂时联系的过程。

2、种类:机械——意义识记;有意——无意识记。(二)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视觉编码、语音编码、语义编码、语言中介编码。第九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识记规律与知识保持1、控制识记材料的数量2、考虑识记材料的性质3、增强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4、加深对意义材料的理解程度5、对所学材料多重编码和组块化编码6、调动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7、提高学习者的觉醒状态8、树立识记的信心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保持规律与知识储存(一)保持及特点

1、含义: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储存过程。

2、特点:保持不是静止的过程,会发生量变和质变。(二)遗忘及规律

1、遗忘:与保持相反的过程就是遗忘。即记忆不能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

2、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三)保持规律与知识存储的组织形式空间组织、系列组织、联想组织、网络组织、更替组织。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遗忘的理论:动机说、衰退说、干扰说、检索困难说、同化说。四、利用记忆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和尝试错误相结合,过度学习。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第五章程序性知识学习第一节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概述第二节智慧技能的形成第三节认知策略的学习第四节动作技能的形成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节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概述一、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涵义(一)程序性知识的概念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简介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过程和步骤,如写字、运算、打球、操作计算机等。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1)基本结构不同。陈述性知识——概念、命题等。掌握的关键是理解意义。程序性知识——动作等,是对前者的应用。掌握的关键是熟悉操作方法。(2)输入、输出不同。陈述性知识——静止的。程序性知识——动态的。(3)意识控制程度不同。陈述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程序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第九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4)学习速度不同。陈述性知识——学习速度较快,遗忘也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较慢,一旦学会技巧,则不易遗忘。(5)记忆储存不同。陈述性知识——非独立的网络性模式。程序性知识——独立的模块式。(6)测量角度不同。陈述性知识——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观察行为,看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进行测量。第九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联系

一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前者学好了有助于后者的掌握;另一方面,后者的学习也会促进前者的掌握和熟练。另,后者的掌握有利于发展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二、程序性知识的种类智慧技能(观察、记忆、比较、抽象概括等技能),认知策略(个体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思维方法),动作技能。第九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智慧技能的形成一、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一)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二)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第九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心智技能的特点(一)心智技能区别于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作经验。(二)心智技能区别于操作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三)心智技能区别于习惯行为,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三、智慧技能形成的特征(一)智慧技能的对象脱离了具体的支持物。(二)智慧技能的进程高度压缩。(三)智慧技能应用的高效率。四、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一)形成条件化的知识。(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科学地进行练习。第一百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认知策略的学习一、认知策略的涵义(一)认知策略及种类

1、涵义: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也就是说,它是人们在信息加工时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或方法的选择。

2、种类:注意集中策略、编码策略、组织策略、提取与利用策略、认知技能的学习策略。第一百零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区别加涅认为,人类信息加工过程分为加工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心智技能——对外办事的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对内控制的一般的策略性知识。心智技能——信息加工的范畴;认知策略——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心智技能——运用符号办事,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认知策略——对内办事,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心智技能——与概念和规则的掌握有关;认知策略——与解决问题时对方法的选择有关。第一百零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

1、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与观念,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他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的等问题的认识。包括有关学习者的知识、有关任务的知识、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元认知控制是个体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过程。包括计划、监控、调节。

(2)元认知策略就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第一百零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2、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具有因果关系,前者的改进是后者改进的原因,后者比前者所包容的范围更广。因为学习除包含认知学习,还包括运动技能学习和道德品质学习。第一百零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几种主要的认知策略(一)注意策略(二)编码与组织策略(三)精细加工策略: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复杂知识的精细加工(四)复述策略三、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四、认知策略教学的具体方法(一)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二)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三)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四)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五)按照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第一百零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节动作技能的形成一、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一)行为派理论(二)认知派观点二、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一)意识控制减弱,动作自动化。(二)能够利用微弱的线索。(三)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四)在不利的情况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三、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分解、联系定位、自动化。四、动作技能的培养(一)理解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二)示范与讲解(三)练习和反馈第一百零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第三节为迁移而教第一百零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一、学习迁移及其分类(一)涵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迁移的影响。(二)分类1、按性质分:正——负迁移2、按层次分:纵向——横向迁移3、按方向分:顺向——逆向迁移4、按内容分:特殊——普遍迁移第一百零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学习迁移的作用(一)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二)学习迁移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第一百零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泛化说、关系转换说、认知结构说。第一百一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三节为迁移而教一、影响迁移的因素(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三)认知技能与策略(四)定势的作用二、为迁移而教(一)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二)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三)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四)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第一百一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第一节问题解决与创造力概述第二节问题解决第三节创造力及其培养第一百一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节问题解决与创造力概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概念

1、问题:是指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

2、问题解决: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经的过程。第一百一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种类1、问题的种类(1)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划分:界定清楚——界定含糊(2)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划分: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转换问题。(3)根据问题的内容划分:具体问题——抽象问题2、问题解决的种类(1)按照创造性高低划分:常规性——创造性问题解决(2)按照思维过程划分:辐合——发散的问题解决(三)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指向性、问题情境性、操作顺序性、认知操作性。第一百一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创造力(一)创造力的含义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二)创造力的特征

1、吉尔福特的观点:创造力的主要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2、哈奇森的观点:创造力的主要特征——独创性、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密性。第一百一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关系(一)区别:

1、二者定义不同。

2、解决问题时可常规解决,也可创造性解决。(二)联系:

1、创造力水平高低通过问题解决来体现。

2、创造力大小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

3、问题解决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第一百一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一)杜威的观点:认为解决问题包括五个步骤:

1、产生怀疑、认知的困惑感或对问题困难的意识状态

2、尝试从问题情境中识别出问题

3、提出假设

4、推断所定假设的内在含义

5、在行动中检验假设

五个步骤在教学中的应用:

1、为学生提供真实经验的情景或感兴趣的活动

2、在情境中产生一个问题,刺激学生思考

3、学生占有资料、思考,对付问题

4、逐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应用检验其想法第一百一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瓦拉斯的观点: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三)奥苏泊尔和鲁滨逊的观点: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填补空隙、检验阶段(四)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施操作、评价。第一百一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三、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过去知识经验(二)定势与功能固着(三)问题情境(四)原型启发(五)情绪和动机状态第一百一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五、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二)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三)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1、指导学生仔细界定问题

2、指导学生多交的观察问题,积极尝试提出不同的假设

3、为学生创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情景和氛围(四)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第一百二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创造力及其培养一、创造力与其它心理现象的关系

1、创造力与智力智力低,创造力则低;智力高,创造力可高可低;创造力低,智力可高可低;创造力高,智力肯定高。

2、创造力与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及其转换与创造力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仅有发散思维还不足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第一百二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3、创造力与人格高创造力与高智力个体——适应良好;高创造力与低智力个体——常有冲突和不适应感;低创造力与高智力个体——是学业成就的强有力的获得者;低创造力与低智力个体——被许多防御机制所困扰。二、创造力的测量三、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二)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三)改变不利于创造力的教育观念第一百二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八章品德的形成及培养第一节品德概述第二节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第三节品德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百二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一、品德的实质(一)品德的概念

1、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3、特征:(1)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2)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做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第一百二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道德与品德的关系1、区别:(1)概念不同:道德——社会现象,是社会规范、尺度、准则;品德——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观念、意向等心理特征。(2)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社会需要,稳定、和谐、平衡、发展;品德——个人需要,归属于社会,要与社会和谐、一致。(3)反映内容不同:道德——社会意识的反映,反映社会对成员的要求;品德——个体意识的反映,反映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前者的内容范围要大。(4)表现方式不同:道德——以规范、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对整个社会进行控制调节;品德——以个人理想、信念、心理倾向、稳定行为表现,对个人进行控制调节。第一百二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2、联系:品德是在道德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仅受到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到社会原有品德基础的制约。第一百二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因素构成说:三因素论、四因素论、五因素论、六因素论。三因素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四因素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五因素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六因素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第一百二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2、功能结构说: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生成结构:从非道德阶段——形成道德心理结构执行结构:在道德行为基础上——解决冲突、定向、决策、控制等心理结构定型结构:个体具有品德心理结构3、系统结构说:品的心理结构由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1)品德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关系系统——动机与行为方式系统;(2)品德心理过程与行为活动关系系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心理特征系统;(3)品德的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到的定向、操作、反馈系统。第一百二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一、品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没有规则意识,随心所欲。

2、权威阶段(6——7、8)。他律阶段。绝对尊重和服从外在权威。

3、可逆性阶段(8——10)。自律阶段。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一成不变的,可以修改。规则是保证行动、互相取予的可逆性规范。标致儿童道德认识形成。

4、公正阶段(10——12)。公正观念是互敬互惠的产物,他们的公正感是从抛弃父母的意见获得的,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主张公正公平。第一百二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与自身利害的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取决于准则,而取决于外在要求。

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服从成人或权威,缺乏是非标准,注意结果,忽视动机。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获得奖赏。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关注自己需要,忽视客观结果。

第一百三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水平二: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要求和希望,认为个体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

3、“好孩子”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要求,符合社会标准,谋求他人赞赏。认为利他就好,利己就不好。

4、遵循权威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知法守法。认为违反社会规则、伤害他人就不好,维护社会规则就好。第一百三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个体不只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而已普遍的道德原则为行为准则,以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道德判断超出法律和权威,源于自身的道德命令。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由大家商量决定,也可由大家商量改变。只有公正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动机好,行为错,可以减刑,但不可错判。

6、普遍原则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基于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普遍道德原则为导向。判断是非善恶有自己独立的标准,行为完全自律。已超越了以前社会契约虽规定的社会责任,而以公正、公平、平等、尊严等一般原则为标准。符合自身准则则高兴、开心;违背自身准则则内疚、自责。第一百三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二、道德价值观辨析论道德价值观辨价值观辨析理论根本点就是帮助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析和实现他们的价值观念;开展交流,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及这些观念与其他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以及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来行事。析论侧重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研究,主要通过价值观辨析与赋值策略来促进道德教育。

第一百三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人们希望在多元的社会里自由地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念,但又无法做出选择。这样,道德价值观辨析论应运而生。在价值辨析过程中,学生可以公开表示自己的意见,并能了解其他人持某种意见的理由,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做出正确的道德抉择。第一百三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须经历三个阶段和七个子过程:

第一阶段:选择

1、自由选择

2、在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之后再行选择第二阶段:赞赏

4、珍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5、愿意公开承认自己选择第一百三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三阶段:行动

6、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由于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是诱导性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设开机各种活动,运用上述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价值观,一切抉择都得有学生自己做出。

总之,价值观辨析是一种不考强硬灌输、死板说教而是通过提问、讨论与练习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考虑、检验、选择或更新其已有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的道德教育方法。第一百三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社会学习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也叫社会学习。(一)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与观察学习的过程(二)榜样与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行为示范、言语示范、象征性示范(通过媒体介绍)、抽象示范(寓言)、参与性示范。老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作用特别明显。榜样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着越相似,越容易引起观察者的学习模仿。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拥有权力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第一百三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强化的影响——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外部强化:有价值的行为结果起到外部强化的作用。

替代强化:榜样的作用。

自我强化:对自身行为的自我评价。第一百三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品德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品德态度的概述(一)态度的概述1、含义: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2、特征:(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是先天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3)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任务。3、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第一百三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品德态度的概述1、品德与态度的关系(1)联系:二者都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结构都一致,由认知、情感、行为三部分组成。(2)区别第一,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只有最后的性格化的态度才叫品德。第一百四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2、品德态度的概念品德态度是人的态度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具有道德意义的客观对象、现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心理倾向。其实质是对外部客体与主体道德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3、品德态度的特征道德评价性、需要的满足性、结构层次性4、品德态度的功能定向选择性功能、动力功能、价值表现功能。第一百四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品德态度的形成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三、影响品德态度形成与改变的主要因素

1、道德需要

2、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掌握程度

3、外部压力

4、教育者的影响第一百四十二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四、品德不良转化的基本过程(一)醒悟阶段1、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引发其他需要(二)转变阶段1、恢复学生的自尊心2、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3、学会与不良诱惑作斗争(三)巩固与稳定阶段1、避免歧视和翻旧账2、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完整的自我观念第一百四十三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九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及辅导第四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百四十四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1、健康:指机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

2、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总之,心理健康兼具个体内部协调和对外良好适应。第一百四十五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智力正常,情绪正常,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独立6项标准。(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和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第一百四十六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三)学习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四)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五)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第一百四十七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学生心理健康。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发展。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第一百四十八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尊重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途径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活动辅导课3、学科渗透4、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二)方法1、以了解学生为主的方法观察、自述、会谈、测验法等。2、已影响学生为主的方法强化、代币奖励、行为塑造、行为限制、示范法等;系统脱敏法、角色扮演、肯定训练、理性情绪疗法、讨论、游戏法等第一百四十九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及辅导一、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习、人际关系、生活适应、自我意识、性心理问题等。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一)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三)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四)在社会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五)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师生比下降、学习生活、学习保障的变化。(六)大学生适应能力差。(七)缺少心理卫生知识。第一百五十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开展长期性心理健康教育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3、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4、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5、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学生心理教育、咨询、援助体系第一百五十一页,共一百九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三、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辅导(一)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及心理辅导1、大学生入学适应障碍的表现(1)面临的环境变化: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与方式、角色地位等四方面的变化。(2)存在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冲突,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