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接着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高考第一轮总复习一、政治特征二、民族关系特征三、文化特征①从分裂割据到民族政权对立再到走向统一;②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③封建制度向边疆扩展①民族政权并立;②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朝出现高潮文化高度旺盛,科技世界领先一、政治1、从分裂到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1)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演化(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东京(开封)、979年歼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3)元朝的建立和统一2、专制主义中心集权进一步加强(1)北宋强化中心集权的主要措施(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3)元朝的行省制度二、民族关系1、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化过程:经济(接受封建生产方式,由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政治:(接受封建政治制度,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2)西夏的建立(3)金的建立(4)蒙古的兴起和建国(5)元朝时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2、民族政权间的和战(1)北宋和辽的和战(2)北宋和西夏的和战(3)宋金的和战(4)元朝灭南宋相识宋辽、宋夏、宋金的三次议和(内容、评价)及民族和战关系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情况表战国—→魏晋—→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辽)—→女真(金)三、文化1、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旺盛的缘由1、政治基础:国家相对统一、相对安定(北宋、元朝)2、物质基础:封建经济接着发展,南方超过北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民族融合、沟通进一步加强4、对外沟通频繁5、教化事业发达6、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旺盛的表现3、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特征1、高度旺盛,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2、世界领先,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三大独创)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很大发展4、各民族文化交融又各具特色。(辽、西夏、金)5、文化带有显明的商品经济气息(词、话本、绘画)6、民族冲突和冲突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词)7、理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强化的须要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材料最能说明 A.指南针用于风水观测 B.广州出现了专职气候观测师C.北宋时就独创了指南针 D.航海运用多种观测技术“清明前,种花棉,清明后,种毛豆”、“清明毛峰,谷雨茶”,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④这是我国古代农夫对生产阅历的总结A.①②④B.②③C.①④D.②③④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头、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D.成吉思汗西征路途具体记载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反映的共同之处在于A.对朝廷的不满B.对新法的相识C.对边患的忧虑D.对时事的忧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这种文学体裁出现主要是因为A.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B.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C.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民族融合的加强D.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吸取了外来文化的成果“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陆游的诗,其中的“王师”是指A.北宋军队 B.南宋军队 C.党项军队 D.契丹军队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行能同时出现C.儒、释、道三家主见各异,冲突激烈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确定性影响视察下列图片并回答相关问题图一中的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图二中的人为自己立了无字碑,功过由后人评说。图三中的人在贞观时期远嫁吐蕃。图四中的人是词句“找寻找寻,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作者。简述这四位女性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昭君出塞,亲密了汉匈关系,互市兴盛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间和谐相处。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能破格用人,留意发展科举制度,设立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她当政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接着发展,国力不断上升。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大批精致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和医药书籍,大大有利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写了很多怀念中原故土、关切现实的优秀词作。光荣与梦想奋飞十国五代辽(契丹)西夏北宋南宋蒙古元8919791127127613689161125120612719079601038111512341227北南金辽宋夏金元政权政权民族存在时间创建者都城辽契丹916-1125年阿保机上京北宋汉960-1127年赵匡胤东京西夏党项族1038-1227年元昊兴庆南宋汉1127-1276赵构临安金女真族1115-1234阿骨打会宁中都元蒙古族12061271铁木真忽必烈(燕京)大都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主要措施(1)背景A、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B、现实状况:宋建立时仍是分裂割据状态;C、个人因素:赵匡胤夺权的方式(2)措施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于中心。1、集中军权A、解除大将兵权B、分割禁军统领权C、设枢密院,实行统调分别D、实行更戍法,兵将分别,防止武将专权E、强干弱枝、内外牵制2、集中行政权A中心---减弱和分割相权①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②枢密院——分割军权③三司使——分割财政权B地方---加强中心对地方限制①文臣任知州,防武人干政(重文轻武)②设通判监督知州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A各路设转运使。B文官担当地方司法人员;死刑须报中心批准。4、发展科举制A、考试分三级B、严格考试程序C、削减考试科目D、严密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E、增加录用名额(3)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心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4)评价主动作用;消极作用(01广东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凡易八姓,斗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许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专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回答: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2分)并分析其背景(2分)和利弊。(6分)答案要点:(10分)方略:加强中心集权,防止内患。(2分)背景:前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2分)利弊: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使得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斗争连连失利。(6分)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心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下列选项中,通过干脆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减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缘由,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接受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心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减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下列古代的官职,按职能分组不同的是A.太尉、通判B.丞相、参知政事C.御史大夫、刺史D.郡守、巡抚“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A.西汉的刺史B.北宋的通判C.明朝的锦衣卫D.清朝的军机大臣宋神宗在位期间,陕西的一位读书人进京赶考。这位读书人的阅历中,完全不行能发生的状况是A.赴京赶考前,他先是在秋天参与了乡试,其次年春天又参与了省试B.到了京城,参与了殿试,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的范围C.考试完毕,主考官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加以密封D.科考后,他被皇帝干脆录用,被人们称作“天子门生”今日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中的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②遵循公允竞争的原则③接受密封卷阅卷的方式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我国古代“七大古都”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有五个,依据黄河流域的走势,自上而下依次是A.西安、开封、洛阳、安阳、北京B.西安、安阳、洛阳、开封、北京C.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D.安阳、洛阳、开封、西安、北京北宋大臣文彦博在与皇帝对答中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皇权高度加强B.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心集权制度正式形成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D.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复原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实行的最重要措施是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D.设通判,监督知州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1)危机表现1、土地兼并现象严峻2、农夫的抗拒斗争——政治危机3、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财政危机4、辽、西夏的威逼——军事危机(2)王安石变法(1069年)1、主要内容2、变法的目的:摆脱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3、变法失败的缘由: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从根本上疼惜和认可地主土地全部制,无法解决尖锐的社会冲突。4、评价:变法成效;性质;实效性;历史地位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目的作用原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时期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峻时期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废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解决新兴地主和奴隶主的冲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突挽救北宋统治危机(解决封建国家和大地主官僚的冲突)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心集权;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确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遭到大地主官僚的反对,新法最终几乎全部废除成功缘由: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失败缘由: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反对;用人不当。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1.王安石上谏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实行了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2.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这样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缘由主要是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B.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C.王安石过于自信,傲岸自大D.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3.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夫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赞扬王安石变法中的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5.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经济“黄金时代”的北宋时期,政府为管理市场设立的机构是A.邸店B.市易务C.转运使D.十三行6.(辽宁省抚顺一中2009届高三上期一次月考)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疆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7.(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11世纪中叶,王安石主持变法。从可操作性角度看,王安石下列哪一项措施在当时是很难真正实行的?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青苗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名称内容作用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改革科举整顿太学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农村住户编为保,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战时作战科举废明经科设明法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者直接受官固定禁军辖区和训练的将官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充实边防力量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一、元统一的过程: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后招降吐蕃,折服大理;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燕京(大都);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蒙古灭西夏带有折服和压迫其他民族的性质;灭金带有抗拒民族压迫的性质。元朝的统一二、元统一的缘由:……民族: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加强;实力:蒙古强大的军事武装和正确的战略战术;……三、元统一的历史意义:A、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为元的发展和明清长期统一局面奠定基础;B、促进各族经济文化沟通和边疆开发,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C、为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创建条件;D、加强了中外文化沟通和中西交通的发展;E、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图一、辽、北宋、西夏时期图二、金、南宋、西夏、蒙古时期图三、元时期统一依据三副地图请思索:1、地图反映的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是什么?从政治角度分析其缘由。2、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缘由是什么?图一北宋、辽、西夏并立。因为北宋收回幽州的努力失败;辽军南下,与宋签定“澶渊之盟”;西夏与北宋有和有战,宋夏和议后,维持了和平局面,形成三个政权并立。图二宋金对峙。因为金灭辽、北宋;南宋建立,进行抗金,但是倒戈派与金议和,形成对峙局面。图三元朝统一全国。因为13世纪蒙古族兴起,建立蒙古政权,灭西夏、金、南宋实现统一。实行行省制度,管辖宽敞的疆土。趋势:各民族政权由并立、对峙逐步走向统一。缘由:经济重心实现南移,南北差距渐渐缩小;中心集权不断强化;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逐步完成封建化。关于国家的统一与分裂:(1)概括:古代史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四次大统一——秦、西晋、隋、元;三次大一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2)国家统一是主要趋势:A、主要缘由:中心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独特相对独立和整体统一性的自然地理条件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统一思想的文化传统成为民族具有强大凝合力的思想渊源、民族融合使民族间凝合意识不断增加及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深化、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统一局面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B、影响:统一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抗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3)分裂的出现:A、缘由:经济根源是自然经济的自给性分散性和封闭性;政治根源是地方势力的膨胀;社会冲突的激化(统治阶级内部冲突、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社会经济特殊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干脆缘由是中心集权不力。B、影响: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国弱民穷;但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政权数目不断削减、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统一、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思想上出现了要求统一的理论或言论)C、如何消退分裂割据: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完成政治统一、保持中心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等。内容目的影响为了加强中心集权,对地域宽敞的封建国家进行有效的管辖1、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限制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中心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保障,这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3、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行省从今成为我国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始终保留到今日。1、中心:中书省(干脆管辖大都、河北、山西、山东;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2、地方:行中书省3、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4、澎湖巡检司(琉球)藏文史籍记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三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忽必烈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会于八思巴。”这段史料表明①忽必烈留意利用宗教加强统治②八思巴是元朝中心政府的高级官吏③当时吐蕃人把西藏看作元朝的一个行省④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得很多区域性文明发生了快速相互接触。这种接触产生的主动作用是A.实现了中国大一统 B.新民族回族起先形成C.创制了行省制度 D.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隋唐时期在中心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心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则是行政机构C.前者为减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各民族的限制而设D.前者标记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记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A.大都四周的河北,山西,山东B.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心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依据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 ②州郡县制 ③郡县制 ④道州县制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朝,吸取前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实行有效措施加强地方管理以加强中心集权,为后来历代沿用。这个王朝和它实行的主要措施是A.汉朝分封诸侯建立王国B.宋朝大力减弱地方权力C.元朝设立中书省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古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抨击的这种现象,最终导致A.靖难之役B.澶渊之盟C.南宋灭亡D.清军入关“有星的天旋转着,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的百姓反了,不卧自己的被儿里,相互攻打。”此诗句反映的是蒙古高原哪一时期的状况A.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前 B.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C.元朝灭亡前 D.忽必烈统一全国后A、唐朝末年,契丹势力发展,一些汉族农夫迁到长城以北和契丹杂居,部分契丹人起先农耕生活。B、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阿保机提倡农业接受封建文化;916年,契丹建国,定都上京;契丹人创制契丹文字。(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C、耶律德光时,取得幽云十六州。1125年,辽为金所灭。D、“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内容:见教材P106缘由:汉族、契丹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目的:巩固契丹的统治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质:阶级统治(2)西夏的建立A、唐中期,党项族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B、1038年元昊建国,定都兴庆。12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C、元昊实行汉化改革:中心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推行科举制;创制了西夏文字D、对汉人和本民族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3)金的建立A、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北宋中后期,完颜部统一女真。B、1114年,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初步成功(抗拒民族压迫性质)C、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1234年金为蒙古所灭。D、实行猛安谋克制。内容:见教材P109演化:从氏族部落组织到军事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性质:兵农合一的制度作用: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4)蒙古的兴起和建国A、12世纪中后期,蒙古高原各部争战不已,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B、1206年,铁木真召开斡难河大会,建立蒙古汗国。C、成吉思汗进行长期征伐斗争:向西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达到印度河流域;不断进攻西夏和金。D、忽必烈请藏族首领创制蒙古文字。(5)元朝时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A、元朝的疆域。B、元朝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具体表现1、民族迁徙范围更广,程度更高(表现在:汉族人民迁居到边疆地区,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2、少数民族汉化程度高(表现在:迁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时被视为“汉人”)3、形成新民族(表现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与汉、蒙、畏兀儿人等民族杂居通婚,形成“回族”)4、对边疆的有效管辖超过前代(表现在:西藏正式归属中心政权;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云南行省)两大主题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加强(1)北宋和辽的和战A、宋太宗对辽用兵。(目的:为了夺取幽云等州、高粱河战役、结果:以失败告终)B、辽进攻宋。(1004年,澶州之战,宋真宗亲征)C、宋辽议和。(1005年,澶渊之盟)评价澶渊之盟:内容、消极作用(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状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北宋的财政困难)、主动作用(它维持了宋辽边疆长期的和平,社会得以相对安定。这就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沟通,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接着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D、1125年,金和北宋联合夹击灭辽。(2)北宋和西夏的和战A、元昊称帝后,与北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峻。B、1044年,北宋与西夏议和(内容、评价)(3)宋金的和战A、1125年,金与北宋夹击灭辽。B、1127年,金灭北宋(东京保卫战、李纲、“靖康之变”)C、南宋初年,北方各地人民的抗金义军特殊活跃(八字军)性质:北方汉族人民抗拒女真贵族掠夺压迫的正义斗争。作用:打击了女真的气焰,牵制金兵南下,使南宋政权得以维持。D、南宋岳飞抗金(“连结河朔”方针、“岳家军”、1140年郾城大战、宋高宗和秦桧杀害岳飞)评价岳飞:抗金是正义之举,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团支部工作计划怎么写
- 职业工作计划集合
- 2024年学年度第二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例文
- 政治老师科目教学计划
- 职业学校计划范文
- 初三物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材料
- 高中学习计划模板集合
-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 客户工作计划集合
- 《财政支出总》课件
- 2024钢支撑租赁合同
- 美容仪转让协议书模板
-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
- 《数学广角 植树问题例1、例2》(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 DB13(J)T 8543-202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72%)
- 第12课《实现人生价值》第2框《人生价值贵在奉献》同步课堂课件-【中职专用】《哲学与人生》
- 2024年版滑雪场租赁合同样本
-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
- 2024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题库一
- 2024年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真题附答案
-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