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 学业质量标准检测_第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 学业质量标准检测_第2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 学业质量标准检测_第3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 学业质量标准检测_第4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 学业质量标准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6年10月9日中新社北京电a近期中国东部地区频频遭遇大雾天气,部分地区出现浓雾。9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部分地区仍被雾气笼罩。中央气象台专家表示,此次大雾天气将持续到13日左右。据此回答1~3题。1.浓雾天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C)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解析】浓雾天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由于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2.浓雾天气能见度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绿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A)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解析】由于红、绿色光的穿透力较强,不容易被散射,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如大雾天)也容易被看见,不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其他颜色的光在大雾天很容易被散射。3.雾霾天气,空气中的PM2.5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较大。作为中学生,下列做法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B)A.早晨起床去晨跑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上学C.去医药超市买一副可隔离PM2.5的口罩D.去郊区外婆家休假以远离雾霾【解析】晨跑、买口罩,以及远离雾霾区去旅行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的问题,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轻汽车尾气排放,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从而减轻雾霾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研究热岛效应对于城市规划有重要意义。读“某城市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区域分布图”,回答4~5题。4.为减轻大气污染,新建化工厂应布局在图中的(C)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5.甲、丙连线上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正确的是(B)【解析】第4题,为减轻大气污染,新建化工厂应建在热力环流之外。第5题,市中心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弯曲,高空等压面向高空超出。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某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6.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B)A.甲地气流上升 B.乙地是低气压中心C.a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 D.c地的气压低于乙地的气压7.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B)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6题,分析等压线分布可知,甲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乙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a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c地的气压高于乙地的气压。第7题,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实质上就是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气流从高压中心甲流向低压中心乙的过程中,在南半球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应斜穿等压线。①②流入低压中心乙的过程中气流与等压线垂直,④在流出高压中心甲时与等压线垂直。下图为“某风带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甲地位于大陆西岸。读图,完成8~9题。8.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为(C)①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④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图示风向为北半球西风,受其控制的气候类型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9.甲地与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地区相比,气候类型不同,造成差异的主导因素是(C)A.下垫面状况 B.太阳辐射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解析】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因受来自海洋暖湿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回答10~11题。10.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C)A.①② B.②⑤C.③⑤ D.③⑥11.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D)A.甲 B.乙C.丙 D.丁【解析】第10题,图中的③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读“世界两区域略图”,完成第12~13题。12.①②两地在气候上的共同点是(D)A.冬季盛行风向相同aa B.夏季有梅雨和伏旱C.气温年较差都较大aa D.冬季降水量都较多13.影响①②两地气候共同点的主要因素是(B)A.纬度高低和洋流性质 B.盛行风向和下垫面状况C.距海远近和纬度高低 D.海陆热力差异和风带移动【解析】第12题,①地冬季受西北风影响降水较多;②地冬季受东北风影响降水较多。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地都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地形雨。读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如下图),据此回答14~15题。14.按图的顺序,下列气候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B)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15.上图四种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相同的是(C)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14题,①地各月气温均高于0℃,且雨热不同期,因此为地中海气候。②地各月气温均在15℃以上,各月降水丰富且平均在200mm以上,因此为热带雨林气候。③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雨热同期,降水最多的月在下图是“某年4月份的某日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110°E、40°N)、乙(120°E、45°N)是近地面的两地点,读图完成16~17题。16.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控制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的是(B)17.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最可能是(D)A.甲地炎热干燥;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小B.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狂风暴雨C.甲地此时多西南风;乙地此时多东北风D.甲地大风;乙地阴雨连绵【解析】从题干和示意图可知甲乙位于北半球的锋面气旋中,结合甲乙的经纬度和北半球锋面气旋的移动方向可知甲位于冷锋的锋后,乙位于暖锋的锋前。此时甲乙均有可能形成阴雨天气,且甲地的天气变化要比乙地剧烈,甲地此时多为偏北风,乙地多为偏南风。(2023·沈阳高一检测)读某天气系统经过沈阳市前后的气温、气压、降水、风速变化示意图,完成18~19题。18.该天气系统是(C)A.气旋 B.反气旋C.冷锋 D.暖锋19.该天气系统到达沈阳市的时间是(B)A.29日 B.31日C.1日 D.3日【解析】第18题,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过境时有明显的降水过程,故判断为冷锋过境。第19题,图中气温和气压的转折点为31日,并且降水的时间也出现在31日,所以该天气系统的过境时间为31日。下表是我国某地区海平面一年中气压系统交替变化规律表。据此回答20~21题。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气压系统高气压(甲)低气压高气压(乙)低气压高气压(丙)20.该地区最可能是(B)A.东北地区 B.江淮地区C.华南地区 D.华北地区21.5、6月该地区形成“梅雨”天气的天气系统是(C)A.冷锋 B.暖锋C.准静止锋 D.反气旋【解析】第20题,根据该地区7、8月被高压系统控制,可以判断该地区为我国的江淮地区。第21题,江淮地区5、6月的“梅雨”天气是由准静止锋天气系统控制而形成的。(2023·天津高一检测)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22~23题。22.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C)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C.冷暖干湿交替 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23.图中①~②时段(A)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 B.冰川面积减小C.雪线高度不变 D.海平面在上升【解析】第22题,由图可知,气温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冷暖交替,降水量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干湿交替,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不一。第23题,从图中曲线变化可以看出,由①~②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读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24~25题。温室气体浓度(mg/m3)年增长率(%)生存期(年)温室效应强度(CO2=1)对全球气温变暖的现有“贡献”率(%)1750年1990年CO228035350~200155氟氯烃08550~1023400~1500024CH412~171115NO22931120270624.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最大,主要原因是(D)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解析】CO2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最大,这是由于在几种温室气体中,CO2浓度最高。25.下列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是(B)A.大量进口石油,杜绝使用煤炭 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解析】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今后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小矿物能源消费比重,减排温室气体;而限制工业、杜绝使用煤炭都会对经济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不可取。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50分)26.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C__。(2)图中①、②两处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分别称为__低气压__和__高气压__,就气流运动形式而言,①、②两处分别称为__气旋__和__反气旋__。(3)图中虚线M表示__低压槽线__,实线N表示__高压脊线__。(4)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__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__。(5)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②__,原因是__②处是高气压中心,天气晴朗__。(6)图中A、B两处相比,__A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因为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时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稀疏时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__。2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图中①地是撒哈拉沙漠地区,自然景观为热带荒漠,②地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什么两地同在回归线附近但景观差异这么明显?__①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形成了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从而出现热带荒漠景观;而②地受季风环流控制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从而形成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__(2)图中②地与③地气候特征的最大差异是(D)A.气温年较差 B.年内平均气温C.年内降水分配不均 D.降水集中季节不同(3)图中③地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在全球的分布规律如何?__③地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而成的。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__【解析】第(1)题,②地在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了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①地在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形成了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由于气候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观差异很大。第(2)题,图中③地在地中海沿岸,属于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与②地气候特征的最大差异是降水集中季节不同。第(3)题,考查了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及分布规律。28.读“我国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1)此时,A地处于__高压__(天气系统)控制下,其水平方向气流呈__顺时针方向辐散__流动,A地此时的天气状况是__晴朗__。(2)B、C两地在未来几天都将有锋面过境,简述两地在锋面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状况。地点锋面类型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BC【答案】地点锋面类型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B暖锋云层增厚,出现连续性降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C冷锋出现大风、阴天、雨雪、降温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3)如果该天气形势出现在春季,那么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有可能出现__寒潮__和__沙尘暴__灾害性天气。29.读图,回答问题。(8分)(1)图中A、B、C、D四地中,目前受暖气团控制的是__B、C__。(2)影响我国天气的天气系统主要是__冷__锋,我国夏季北方的暴雨是__冷__锋造成的。(3)A、B、C、D四地未来天气变化过程与下表描述相似的地方是__B__。日期气温(℃)气压(hPa)天气现象平均最高最低1月1日2028121晴,1~2级偏北风1月3日91721中雪,6~8级偏北风1月5日71301阴转晴,2~3级偏北风(4)上表中描述的气象灾害是__寒潮__。(5)上表中锋面过境的日期是(B)A.1月1日以前 B.1月3日C.1月5日 D.1月5日以后3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气温变化模拟值,黑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