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账户与复式记账_第1页
第二章账户与复式记账_第2页
第二章账户与复式记账_第3页
第二章账户与复式记账_第4页
第二章账户与复式记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账户与复式记账

第一节会计方程式第二节会计科目与账户第三节复式记账第四节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目的要求:

1、理解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关系。2、熟悉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基本结构。3、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内容)。4、掌握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关系、平行登记的要点和结果及其核对。

重点难点:

1、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关系。2、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内容)。3、总分类账户与明细账户。第一节会计方程式

一、会计方程式的含义和种类

会计方程式:亦称会计等式,用数学方程表示的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等式。

种类:(1)静态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动态会计方程式:收入-费用=利润(3)静、动结合的会计方程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二、资产与权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一)资产与权益关系的要点企业从事经营活动,要有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资金总要表现为资产和权益(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两个方面。

资产,表明企业拥有多少资源和什么资源,是企业资金占用和存在的形态。

权益,表明是谁提供这些资源,谁对这些资源享有要求权,是企业资金取得和形成的来源渠道。因此,资产和权益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以下要点:

1.资产与权益是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从质上分析)

在特定的时点,企业的资金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资产,二是权益,是企业资金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客观反映。任何资产必有相应的权益,任何权益必有相应的资产。资产和权益,是对资金从两种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

2.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必然相等。(从量上分析)

一个企业资金总额,从资产角度看,就是这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从权益角度看,就是这个企业的权益总额。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在数量上必然相等。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3.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从动态分析)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必然会引起资产与权益的有关项目发生增减变动。但是,无论发生什么经济业务,资产与权益怎样变动,都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

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资产和权益的变动,不外乎四种类型:

①资产业务。只涉及资产、不涉及权益的经济业务,会引起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

②权益业务。只涉及权益、不涉及资产的经济业务,会引起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

③同增业务。既涉及资产又涉及权益增加的经济业务,会引起资产项目和权益项目以同等金额同时增加。

④同减业务。既涉及资产又涉及权益减少的经济业务,会引起资产项目和权益项目以同等金额同时减少。

举例说明:上述4种类型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资料,见教材)

期初(×年1月1日)状况:

资产300000=负债149000+所有者权益151000①

银行存款-5000

原材料+5000

资产300000=负债149000+所有者权益151000

短期借款+2000

应付账款-2000

资产300000=负债149000+所有者权益151000

固定资产+20000

实收资本+20000资产320000=负债149000+所有者权益171000

银行存款-6000应交税费-6000

资产314000=负债143000+所有者权益171000(二)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原理的意义

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三、收入、费用、利润的关系(自学)

三者的数量关系:收入-费用=利润1.收入、费用和利润,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取得和发生的,是资金运动动态表现的两个对立方面。

2.在费用一定时,收入越大,利润越大;反之亦然。3.在收入一定时,费用越大,利润越小;反之亦然。

四、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收入、费用、利润的关系(自学)会计6要素的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提示:上述等式中,资产包括原有资产和新增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仍是原有数额。

上述会计等式,反映6个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概括了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表现。收入与费用的差额,一方面表现为新增资产;一方面表现为新增所有者权益。所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等式,可综合为上述6要素的会计等式。

举例:(见教材,自学)

五、几点结论

纵观本节介绍的内容,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经济业务发生后,必定会影响有关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

第二,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要影响会计要素的至少两个具体项目发生增减变动。

第三,只涉及会计等式一边的经济业务,不会引起资金总额的变化,只是会计等式一边(左边或右边)的会计要素内部项目的转化。

第四,只有涉及会计等式两边(左边和右边)的经济业务,才会引起资金总额的变化。两边项目等量同增,资金总额增加;两边项目等量同减,资金总额减少。

第五,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第二节会计科目和账户

一、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含义

会计科目: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的项目(名称)。

设置目的:为分门别类地反映和监督各项经济业务创造条件。(分析说明,见教材)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自学)

1.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2.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的需要3.必须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4.必须保持相对稳定5.必须含义明确,通俗易懂

(三)会计科目的分类1.按其经济内容分类(自学)(1)资产类科目(2)负债类科目(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4)共同类科目(5)成本类科目(6)损益类科目

2.按其详细程度分类

(1)总分类科目:亦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项目。总分类科目,由财政部统一规定。(见会计科目表)

(2)明细分类科目:对总分类科目进一步分类的项目。明细分类科目,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

如果某一总分类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较多,可增设二级科目(子目)。

二级科目:是介于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细目)之间的科目。子目和细目,统称为明细分类科目

以“原材料”为例,说明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之间的关系,见下表:总分类科目(一级科目)明细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子目)明细科目(细目)原材料原料及主要材料甲材料乙材料辅助材料润滑油油漆燃料焦炭汽油又如:实收资本—国家资本

—法人资本—A公司

—B公司

—个人资本—张三

—李四

—外商资本—××外商单位

—××外商个人

二、账户

1.账户的含义

账户: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格式,用来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反映和监督的一种工具。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账户的含义:(1)它是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户头(户名)(2)它要以会计科目作为名称。(3)它是具有一定结构和格式的账页。(4)它是用来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反映和监督的一种工具。

为什么要设置账户呢?设置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规定每一类的名称。但是,如果只有分类的项目(名称),没有一定结构和格式的记账载体,就不能把经济业务分门别类地进行反映和监督。因此,还必须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相应的账户,在账户上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分类地反映和监督。

2.账户的基本结构

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数,另一方登记减少数。用“丁”字形账户表示如下:

左方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右方

举例如下:期初余额×××增加额×××减少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借方原材料贷方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化,从数量上看,不外乎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账户,在结构上也应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数,另一方登记减少数。在账户的左、右两方中,哪一方登记增加数,哪一方登记减少数,取决于两个因素:采用的记账方法和账户的经济内容(性质)。

3.账户余额的计算方法

账户可提供4个指标:

期初余额:上期期末余额

本期增加额:一定时期内账户登记的增加额的合计数

本期减少额:一定时期内账户登记的减少额的合计数

期末余额:账户左方金额与右方金额相抵后的差额

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本期增加额和本期减少额,反映的是动态指标,可提供一定时期内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

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反映的是静态指标,可提供一定时期内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结果。

三、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自学)第三节复式记账

一、记账方法概述(一)什么是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在账户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即根据一定的记账原理和规则,运用货币计量单位,利用文字和数字,记录经济业务的专门方法。(二)记账方法的两种类型—单式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

1.单式记账法

(1)含义: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例如,用现金100元购买材料。记账时,只在“库存现金”账户中作减少100元的记录,材料的增加不作记录。

(2)特点:第一,账户设置不完整,没有完整的账户体系。第二,每笔经济业务只记入一个账户。第三,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2.复式记账法

(1)含义: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例如,用现金100元购买材料。按照复式记账法记账,既在“库存现金”账户中作减少100元的记录,又在“原材料”账户中作增加100元的记录。

(2)特点第一,设置完整账户体系,反映和监督所有经济业务。第二,对每项经济业务,在至少两个账户中作双重记录,反映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第三,对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账户中记录,便于对记录结果进行试算平衡,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复式记账法,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我国曾使用过的复式记账法有3种: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现在,全国统一采用借贷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对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借贷相反的方向,在相互联系的至少两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大约起源于12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意大利。在其发展初期,经历了佛罗伦萨的萌芽阶段、热那亚的改进阶段、威尼斯的完备阶段,基本上完成了由单式记账到复式记账的革命。

它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后经过德国、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发展,到15世纪逐步形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科学的记账方法。19世纪60至70年代,借贷记账法传入日本,其后又传入中国。它的科学性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原理)

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理论依据、记账符号、账户设置与结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方法。

1.理论依据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平衡关系原理。

2.记账符号

记账符号:表示记账方向的记号。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是:“借”、“贷”

借、贷二字的含义,最初是从借贷资本家的角度来解释的,用来表示债权和债务的增减变动。借贷资本家,吸收的存款,记在贷主的名下,表示“欠人”,即债务;放出的贷款,记在借主的名下,表示“人欠”,即债权。

这时,借、贷二字表示债权债务的变化。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借贷记账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用来记录各种经济业务。这样,借、贷二字,就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字面含义,转化为纯粹的记账符号,变成会计学上的一个专门术语,用来表示记账的方向。

3.账户设置与结构账户设置:既可设置单一性账户,又可设置双重性账户。借贷记账法不要求账户固定分类,既可设置只反映资产或负债的单一性账户,又可设置既反映资产又反映负债的双重性账户

例如,将“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两个账户,合并设置一个“其他往来”账户。

账户结构: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

借方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贷方

借方

资产类账户

贷方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ו•••••••••••

本期发生额×××

本期发生额×××

期末余额×××

借方

权益类账户

贷方

期初余额×××本期减少额×××本期增加额××ו•••••••••••

本期发生额×××

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

从上述资产类账户与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可看出,这两类账户的余额、增加额、减少额,所登记的借、贷方向正好相反。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分为借、贷两方,用来登记增加额和减少额。但是,哪一方登记增加额,哪一方登记减少额,取决于账户的经济内容(性质)。

资产账户与权益账户,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账户。资产与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分别表现在会计等式的左、右两方。因此,在这两类账户中,应当用两个相反的方向,来登记它们的增加和减少,才能反映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

思考:从理论上说,将上述两类账户的结构,作相反的安排,可行吗?

特别提示:费用成本类账户的性质和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相同。收入成果类账户的性质和结构,与权益类账户相同。(具体说明,见教材)

4.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有借必有贷:是指记账的方向,每一项经济业务既要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又要记入有关账户的贷方。

借贷必相等:是指记账的金额,每一项经济业务记入账户借方的金额与记入贷方的金额必须相等。

举例说明:(见教材,应详细讲授)

5.试算平衡方法

(1)试算平衡的含义

试算平衡:根据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原理,通过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或余额的汇总计算和比较,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2)试算平衡方法①发生额平衡法

所有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合计=所有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

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按照这个规则记账,每笔经济业务的借、贷两方的发生额必然相等,将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后,所有账户的借方本期发生额合计数与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数也必然相等。这是算术上的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的规律决定的。

②余额平衡法

所有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所有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账户借方余额,表示资产性质;账户贷方余额,表示权益性质。所有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就是期末资产总计。所有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就是期末权益总计。根据“资产=权益”的平衡原理,上述公式必然成立。

(3)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在实际工作中,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总分类账户发生额和余额试算平衡表”(简称试算平衡表)来进行的。

①试算平衡表的格式(如下或见教材)

试算平衡表

年月日

单位:元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借方贷方借方贷方借方贷方合计

②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

期末,在结清所有总分类账户基础上,根据各个总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资料编制。其步骤为:

首先,将各会计科目填入表中的“账户名称”栏内。

其次,把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分别填入表中的相应栏内。最后,计算各栏次的合计数,检查各大栏中的借方合计与贷方合计是否相等。

③举例:(见教材)

特别注意:即使试算平衡表中的借、贷双方的合计数相等,也不能肯定账户记录,完全正确。有些错误,并不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例如:重记或漏记某项经济业务;借贷双方错记同等金额;借贷方向记错;会计科目用错,等等。

三、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一)账户对应关系

含义:运用借贷记账法记录经济业务时,有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叫对应账户。

作用:通过账户对应关系,可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检查经济业务记录的正确性。

例如,用银行存款100元购买材料。这项经济业务,应记入“原材料”账户借方100元和“银行存款”账户贷方100元。“原材料”和“银行存款”两个账户之间,形成了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这两个账户就是互为对应账户。通过这两个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了解这项经济业务的内容:原材料增加100元,是用银行存款购买的,银行存款减少100元,是由于购买了原材料。其记录,是正确的。

(二)会计分录

1.含义:简称分录,确定每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记录。它包括三个要素:

①应记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②应记方向:即账户的借方或贷方。③应记金额:即经济业务发生的金额。

编制会计分录的原因—便于记账。为了保证账户对应关系的正确性,便于正确记账,把经济业务记入账户之前,先分析经济业务,确定应记入什么账户的借方和什么账户的贷方,金额若干,编制会计分录;再据以登记有关账户。

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分录,是根据各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通过编制记账凭证来进行的。

2.列示方式:上借下贷,借贷错开。借:账户名称金额贷:账户名称金额【举例】

(1)用银行存款10000元购买材料。

①借:原材料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2)购买材料4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3000元,尚欠1000元。

②借:原材料4000贷:银行存款3000应付账款

1000

3.种类

简单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分录,即一借一贷的分录。

复合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或贷方)同另几个账户贷方(或借方)发生对应关系的分录,即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的分录。前述例1为简单分录;例2是复合分录。

特别注意:编制复合分录,既可以集中反映某项经济业务的全貌,又能简化记账工作。但是,为了保持账户对应关系清楚,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一般不得编制多借多贷的分录。

编制多借多贷的分录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该笔分录,反映的是同一笔经济业务;第二,该笔分录,账户对应关系清晰。第四节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

一、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一)总分类账户

1.含义:亦称一级账户或总账账户,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账户。2.特点:(1)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2)只用货币量度。(3)提供总括核算资料。

(二)明细分类账户

1.含义:简称明细账户,根据明细科目设置、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账户。2.特点:

(1)根据明细科目设置。(2)有些明细账户既用货币量度,又用实物量度。(3)提供明细核算资料。

(三)二级账户1.含义:介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账户之间的账户。例如,在“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下,可设置“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二级账户。2.特点(1)根据二级科目设置。(2)一般不单独设账本。(3)提供的资料比总账详细,比明细账概括。

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账户的关系

(一)联系

1.二者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相同。2.二者登记的原始依据相同。3.二者提供的资料相互补充。

(二)区别

1.二者提供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2.二者作用不同。

三、总分类账户与明细账户的平行登记

(一)平行登记的含义

平行登记: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既在有关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登记,又在其所属的有关明细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

(二)平行登记的要点1.同时期登记。对每项经济业务,既要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又要记入其所属各个明细账户。2.同方向登记。经济业务记入某一总分类账户的方向与记入其所属明细账户的方向必须相同。应记借方都记借方,应记贷方都记贷方。3.同金额登记。记入某一总分类账户的金额与记入其所属的各个明细账户的金额之和,必须相等。

(三)平行登记的结果

1.某一总分类账户借方(或贷方)发生额与其所属各个明细账户借方(或贷方)发生额之和,必然相等。2.某一总分类账户期初(或期末)余额与其所属各个明细账户期初(或期末)余额之和,必然相等。

利用上述4个等量关系,可检查总分类账户与明细账户的记录是否相符。

(四)平行登记举例以“原材料”和“应付账款”两个账户为例,说明总分类账户与明细账户的平行登记方法。资料:(见教材)

首先,开设“原材料”和“应付账款”总账及其明细账,并登记期初余额。(见后面)

其次,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编制会计分录。

①借:原材料—甲材料30000贷:应付账款—长江公司30000②借:应付账款—长江公司40000

—黄河公司

2000

贷:银行存款42000

③借:原材料—乙材料10000贷:应付账款—黄河公司10000④借:生产成本57500

贷:原材料—甲材料45000

—乙材料12500

再次,根据会计分录登记“原材料”和“应付账款”总账及其明细账。(采用平行登记法,见后面)最后,计算各账户的发生额和期末余额(见后面)。

原材料(总)

原材料—甲材料

原材料—乙材料

初余75000①30000③10000④57500发40000发57500末余57500初余60000①30000④45000发30000发45000末余45000初余15000③10000④12500发10000发12500末余12500

应付账款(总)

应付账款—长江公司

应付账款—黄河公司

初余42000①30000②42000③10000发42000发40000末余40000初余40000①30000②40000发40000发30000末余30000初余2000②2000③10000发2000发10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