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 全市获奖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 全市获奖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 全市获奖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 全市获奖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 全市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1.1921年苏维埃政权出现了政治危机,革命领导人列宁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此,列宁()A.宣布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发布《四月提纲》,号召推翻临时政府C.宣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把“使用木犁的俄国”迅速建设成装备原子武器的工业大国,但他开创的斯大林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是 A.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活力

C.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

D.在企业管理上过于放任自由3.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经济部长艾哈德说:“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联邦德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B.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C.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D.政府主导并扶持经济发展4.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①经济体制不利于农业发展②农业集体化中的失误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④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④5.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体制已经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对其全盘否定所完全不同的评价。下列评价与当今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不太吻合的是A.当时国家得以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B.压抑了党内和社会政治民主,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当时国家面临的问题D.在军事年代建立起的斯大林体制能集中资源用于最主要的地方6.如何在经济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度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和邓小平共同探讨的问题。他俩的视线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市场两个字上。下列关于两者对“市场”看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市场等是资本主义因素B.邓小平认为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与社会制度无关C.列宁认为经济计划处于中心地位,市场只是辅助手段、处于从属地位D.邓小平始终肯定经济运行中市场经济的优先地位7.“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我国(苏联)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而依靠国内市场的国家,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的国家吸引到自己方面来的基地。”为此,苏联实施了()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8.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的经济政策最符合当时国情和经济规律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农业集体化C.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9.2023年底,据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勃列日涅夫是仅次于普京的声望最高的领导人,61%的受访者认为其执政时期是二战后苏联(俄)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民众怀念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理由不正确的是()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光C.苏联军事实力逐渐接近美国D.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10.“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A.环境保护 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 D.工业生产1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的相似之处是A.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B.注意利用外资发展社会主义C.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13.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B.片面发展重工业C.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D.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14.1920年,列宁曾约见一位老农。在谈到农村情况时,老农说:“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为解决包括农村在内的诸多问题,苏俄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15.某学者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一言以蔽之,就是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倒退,用左派的话说,就是“复辟资本主义”。这一观点A.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缺陷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C.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D.没有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与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更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现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摘自《斯大林选集》下卷材料二:30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2)苏联的工业化又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说明采取这种途径的必要性?(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苏联所建立的经济体制的模式。(4)苏联的经济建设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大国崛起》解说词之十一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引自《苏联兴亡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3分)并指出其主要特点。(2分)(2)材料二中列宁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的?(1分)为此,他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1分)概括指出1921年前后苏俄农业政策的变化?(1分)(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为克服严重的国内危机,采取的措施对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2分)参考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21年出现了政治危机”、“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均属于无关项,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解析】略【解析】试题分析:“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说明作者主张国家干预和指导经济,“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说明作者也不赞成国家干预的过多过死,也要兼顾市场的作用,ABD对材料德理解都过于片面化或绝对化,C符合题意。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学生解答问题的依据,因此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把握好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解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片面追求重工业,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故①④正确。②在教材小字中有叙述。③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不大,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是包围、封锁,与经济联系不大。故应选B。【解析】题干的主旨是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在认识斯大林体制上“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对其全盘否定所完全不同的评价”,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能充分肯定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B项仅指出其局限性,没有肯定其积极作用。【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列宁和邓小平都是实行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列宁认为利用资本主义的东西来发展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他认为商品市场关系是资本主义的范畴,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因此AC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正确,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项错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者应该相互结合。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对市场的看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只有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使使我国(苏联)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才能使使我国(苏联)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的国家。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A、B两项措施有利有弊,也不符合经济规律;C项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符合国情,也尊重了经济规律;D项不是经济政策。【解析】试题分析: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尤其是因为过于偏重于重工业,农民的生活更是受到影响,故选A;其余选项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故排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这里的“渔”应该理解为收获,全句“他们是竭泽而渔”的意思就是为了获得工业的发展,苏联以长期牺牲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环境破环为代价。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A。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解析】根据所学知识,D项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体制的内容,不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因此符合题目要求的是A项。【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列宁”,“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等词可以判断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曾把它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直接途径。C、D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B。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略【解析】略【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再结合时间1920年可以知道这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下农民的不满情绪,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俄实施了粮食税制,这属于新经济政策,故选B。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16.(1)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发展轻工业所需投资少,易于获得利润,并为发展重工业积累资金。(2)苏联是首先发展重工业。当时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需要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国家。(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必须按比例地平衡发展,要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归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