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聚集_第1页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聚集_第2页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聚集_第3页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聚集_第4页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聚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主讲人:杜振川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一、圈闭的基本概念1、圈闭运移着的石油和天然气,如果遇到阻止其继续运移的遮挡物,则停止继续运移,并在遮挡物附近聚集,形成油气藏。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一、圈闭的基本概念1、圈闭圈闭的组成

1)适合于储存油气的储集层;2)紧盖着储集层,阻止油气逸散的盖层;3)从各方面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圈闭是具备油气聚集条件的场所。但圈闭中不一定都有油气,一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进入圈闭,充满圈闭、或占据圈闭的一部分,便可形成油气藏。

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一、圈闭的基本概念2、圈闭的度量圈闭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1)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称该圈闭的溢出点,低于该点油气就会向外溢出。背斜圈闭、度量圈闭容积的参数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一、圈闭的基本概念2、圈闭的度量2)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称该圈闭的闭合面积。3)闭合高度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称该圈闭的闭合高度。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一、圈闭的基本概念2、圈闭的度量构造闭合高度与构造起伏幅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闭合高度的测量,是以溢出点的海拔平面为基准的;而构造幅度的测量,则是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同样大小构造起伏幅度的背斜,当区域倾斜不同时,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闭合高度。3)闭合高度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一、圈闭的基本概念2、圈闭的度量断层圈闭中,A断层封闭,B断层不封闭,圈闭的溢出点为图中的P点,与P点相切的储集层顶面等高线与A断层面闭合时所圈定的面积即为该圈闭的闭合面积。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一、圈闭的基本概念2、圈闭的度量岩性、地层等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在平面上,圈闭的范围是储集层顶面等高线与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岩性尖灭线、地层不整合面)构成的闭合区,溢出点就位于能够闭合的最低的等高线上。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1、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应理解为: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更具体的说,就是一定数量运移的油气,由于遮挡物的作用,阻止了它们继续运移,而在储集层的这部分富集起来,形成油气藏。若油气聚集的数量足够大,具有开采价值,则称为工业油气藏。如果油气聚集的数量不够大,没有开采价值,就称为非工业性油气藏。如果在圈闭中只聚集了石油,则称油藏;只聚集了天然气,则称气藏;二着同时聚集,则称为油气藏。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1、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的重要特点是在“单一的圈闭中”,所谓“单一”的含意,主要是指受单一要素所控制,在单一的储集层中,在同一的面积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边界。如图所示。同一背斜中有三个储集层,组成三个圈闭,三个不同的压力系统,不同的油、气、水边界,就应该认为是三个油气藏。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1、油气藏的概念断层将储集层断开,但并未完全错开,由断层泥遮挡,形成了靠断层遮挡的两个油藏。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油气藏的大小反映了圈闭中聚集的油气数量的多少,与圈闭描述参数相似面积、含油气高度等参数进行描述。2、油气藏的度量1).油一水界面、油一气界面和含油气高度

在油气藏中,由于重力分异的结果,油、气、水的分布为: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形成油一气分界面、油一水分界面。

在未被破坏的背斜油气藏中,油一气分界面及油一水分界面常近似于水平,并且油、气、水分界线的水平投影线,往往与构造等高线大致平行。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2、油气藏的度量1).油一水界面、油一气界面和含油气高度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2、油气藏的度量1).油一水界面、油一气界面和含油气高度油气藏中油一水界面至含油气最高点的垂直距离称为含油气高度,或叫油气柱高度。若为油藏称为含油高度(油柱高度),气藏称为含气高度(气顶高度)。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2、油气藏的度量2).含油(气)边界和含油(气)面积油水界面与储集层顶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界,又叫含油边缘,此边界以外无油;油一气界面与储层顶面的交线称为含气边界或气顶边界;油一水界面与储集层底面的交线称为含水边界,又叫含水边缘,或叫内含油边缘;含油边界和含气边界所圈定的面积分别称为含油面积和含气面积。

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2、油气藏的度量3).底水、边水如果油气藏高度小于储集层厚度时,内含油、气边缘就不存在了,油气聚集于圈闭的顶部,油气藏的下部全是水,这种水称为底水。如果储集层厚度不大,或构造倾角较陡,油气藏高度大于储集层厚度,这时油气充填圈闭的高部位,水围绕在油气藏的四周,即在内含油(气)边缘以外,这种水称为边水。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2、油气藏的度量4)充满系数充满系数:定义为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一般情况下在富含油气区,该系数高;在贫含油气区,充满系数低。5)气顶和油环油气藏中油气按密度分异,气位于圈闭的最高部位,形成气顶,油位居中部,水在最下面,油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称油环。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油气在圈闭中排开孔隙水而积聚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油气聚集的动力学机制可分为两类:一是在势差或压差作用下的浮力-水动力机制;另一个是在浓度差或盐度差作用下的渗透力-扩散力机制(李明诚,2004)。前者是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包括渗滤作用和排替作用,后者可能主要对低分子的天然气起某种作用。一、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机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一、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机理1、渗滤作用Roberts(1980)等人认为含烃的水或随水运移的油气进入圈闭以后,因为一般亲水的、毛细管压力封闭的盖层对水不起封闭作用,水可以通过盖层而继续运移;对烃类则产生毛细管压力封闭,结果把油气过滤下来在圈闭中聚集。在水动力和浮力的作用下,水和烃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并最终导致在圈闭中形成油气藏。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一、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机理2、排替作用

Chapman(1982)认为泥质盖层中的流体压力一般比相邻砂岩层中的大,因此圈闭中的水难以通过盖层。进入圈闭的烃类首先在底部聚集,随着烃类的增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连续烃相。此时在油-水界面上,油和水的压力相等,而在油一水界面以上任一高度上,由于密度差,油(或气)的压力都比水的压力大。因此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度,使油气在圈闭中向上运移的同时,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束缚水饱和度。随着油或气不断进入团闭,油一水界面或气一水界面不断向下移动,直至烃类充满圈闭为止,这一过程主要是徘替作用。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一、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机理2、排替作用

圈闭中油、水压力及含水饱和度的垂向分布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一、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机理3、渗滤作用和排替作用共同作用在油气聚集的初期,水可以通过上覆亲水盖层而发生渗流,以渗滤作用占优势;当油气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后,水就很难通过上覆盖层,因而主要是被油气排替到圈闭的下方,以排替作用占优势。如果盖层是异常高压段或优质的膏岩和盐岩,则圈闭中的水不能通过上覆盖层发生渗流,只能发生向下的排替作用。

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二、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过程1、充注过程

从时间序列来说,油气在圈闭中的聚集过程可分为油气的充注过程和混合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时是缓慢的,有时又是快速的。现代油气运移聚集理论认为,油气运移既有缓慢的以浮力作用为主的渐进式运移,又有以异常高压为动力的快速的幕式运移。这两种运移方式使油气在圈闭中的充注也表现为两种,即渐进式充注和幕式充注。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二、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过程1、充注过程

W.A.England(19B9)提出充注的过程:在石油充注圈闭聚集成藏过程中,石油最初呈树枝状通过储集层中那些较粗的孔隙进入圈闭;当运移进入的石油范围增大时,浮力也随之增大,致使石油向较小的孔隙充注并把残余地层水排出。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二、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过程1、充注过程

如果新生成的石油从烃源岩中源源不断地排出,并从圈闭的一侧注入,它则如同一系列波阵面那样,向圈闭内部推进,从而在横向上和垂向上取代以前生成的石油。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二、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过程1、充注过程

即一个油藏的充注是以一种顺序方式充注,石油将首先进入具有最低孔隙排替压力的最佳渗透层,井且接着以一组向前推进的石油波阵面方式充注油藏。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二、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过程2、混合过程

在油气充注圈闭过程中,由于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及充注过程的差异性,主要是不同充注方式(横向或纵向)和不同充注时间及来源的烃类的差异,造成在圈闭中充注的油气存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很强的非均质性。这种流体分布的非均质性是不稳定的,是非正常状态,因此必然发生流体的混合,圈闭中石油或天然气发生的混合作用最终达到相对均质的、符合重力分异作用的稳定状态。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当油气在盆地内生成以后,便沿上倾方向向周围高处的圈闭中运移,由于油、气、水的密度不同,天然气的密度最小,粘度也小,在孔隙介质中最易流动,所以运移的结果,天然气必然占据盆地中心周围的最高位置的构造环,而石油则占据其下倾方向位置较低的构造,比较接近盆地的中心。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油藏与气藏分布图三、在单一圈闭内的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如图所示,在静水压力条件下,油气源源不断从凹陷向上倾运移时,油气在单个圈闭中的聚集分成三个阶段。第1阶段,圈闭中聚集了油气,原来占据着圈闭的水,被排出一部分,由于重力分异,气体占据圈闭的顶部,油在中部,油气并未充满整个圈闭,其下部为水;三、在单一圈闭内的聚集油气在单一背斜圈闭中的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三、在单一圈闭内的聚集第2阶段,油气数量继续增加,油水界面一直降到溢出点,但油气数量还在继续增多,一部分石油便从溢出点沿上倾方向溢出;第3阶段,油气继续进入圈闭,天然气向圈闭上部聚集,把石油推向溢出点,石油不断地被排出,当天然气的数量显然足够占据整个圈闭时,石油便不可能再进入圈闭,而是沿溢出点向上倾方向溢去。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圈闭就完全被天然气所充满了。油气在单一背斜圈闭中的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四、油气在不同圈闭中聚集的模式从烃源岩层进入储集层的压实流体.沿着背斜的翼部向顶部运移。在圈闭中,由于背斜构造的张力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微裂隙,水很可能通过上覆泥岩盖层继续向上流动,而烃类和一些无机盐类滞留下来并在圈闭中聚集,使圈闭中流体的含盐度增大,pH值降低,这又有利于烃类的进一步聚集。1、背斜圈闭中油气聚集的可能模式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四、油气在不同圈闭中聚集的模式2、断层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压实流体从生油泥岩进入砂岩体,开始了二次运移。在运移的上倾方向由于断层的遮挡形成圈闭,流体中的水可以通过遮挡面沿断层或砂岩层继续向上运移,油气则在圈闭处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四、油气在不同圈闭中聚集的模式3、地层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从上、下生油岩进入砂岩储集层的压实流体,沿上倾方向进行二次运移,由于地层尖灭或不整合造成地层圈闭,流体中的水可以通过圈闭的上方继续运移,而烃类则滞留在圈闭中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四、油气在不同圈闭中聚集的模式4、岩性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压实流体从周围的生油泥岩进入被泥岩包围的透镜状或扁豆状砂岩体,并从其下倾部分往上凸部分进行二次运移,在砂岩体上倾的低势部位形成聚集,流体中的水可以通过泥岩的层理面或微裂隙继续向上流动,而油气则滞留下来在圈闭中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五、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当含油气盆地中存在多个水动力学上相互连通的圈闭,且来自下倾方向的油气源充足时,油气在这一系列圈闭中聚集,沿运移方向各圈闭中发生烃类相态及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油气差异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五、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在含油气盆地中,从盆地低部位或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圈闭中油气有两种不同的分布模式:第一种可称为“油心气环”模式,即石油占据盆地中心构造较低的圈闭,天然气占据盆地缘的最高位置的构造环。世界上很多含油气盆地具有这样的油气分布特点。例如,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盆地就可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在盆地中心周围靠外的部分是大量的气藏,而在盆地近中心部分则是以油藏为主。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五、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第二种模式与“油心气环”模式正好相反,在盆地中心低处的构造圈闭中充满着天然气,而在较高处的构造圈闭中却充满着石油。如俄罗斯地台斯大林格勒区北部构造群下石炭统斯大林山层,有3个相联系的圈闭,由南向北沿上倾方向依次为:李涅夫、日尔诺夫和巴赫麦其也夫等构造。李涅夫构造只含气不含油,日尔诺夫构造为一油气藏,而巴赫麦其也夫构造则为没有气顶的油藏。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五、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如果盆地中存在同一渗透层相连的系列圈闭,其溢出点海拔依次增高,油气源区来自下倾方向且油气数量较充足,具有区域性倾斜的长距离运移条件,储集层中充满水并处于静水压力条件,油气源源不断的向上倾方向运移。1、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五、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a)表示第一阶段,油气从盆地中油源区沿区域性上倾方向运移,首先进入圈闭1,这时圈闭1尚未装满;(b)代表第二阶段,油气继续供应,圈闭1中之油水界面下降至溢出点,石油开始从圈闭1中溢出而进入圈闭2,但天然气仍在圈闭1中形成气顶;1、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五、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c)代表第三阶段,油气仍在继续供给,使圈闭1完全充满天然气,油气则通过溢出点向圈闭2运移,此时在圈闭1中已形成纯气藏;圈闭2则形成有气顶的油藏;如此继续聚集,如果油气供给比较充足,则通过(d)、(e)阶段,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圈闭1、2为纯气藏,圈闭3为带气顶的油气藏,圈闭4、5可能为纯油藏。1、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五、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1、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五、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由此可得到两点主要结论:(1)在系列圈闭中的油气的差异聚集,造成离供油气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形成纯气藏,稍远的、溢出点较高的圈闭形成油气藏或纯油藏,距油源区更远的、溢出点更高的圈闭只含水;(2)一个充满了石油的圈闭,仍然可以聚集天然气,但一个充满了天然气的圈闭,则对聚集石油是无效的。1、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五、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1、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

(1)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要求具区域性的倾斜;储集层岩相岩性稳定,渗透性好;区域运移通道的连通性好。

(2)相联系的一系列圈闭,它们的溢出点海拔依次增高。

(3)油气源供应区位于盆地中心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补给。

(4)储集层中充满水并处于静水压力条件下,石油和游离气是同时一起运移的。油气差异聚集的必备条件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五、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位于盆地下倾部位(低台阶)的断层油气藏可能随断层的活动而从断层的高部位漏失部分油气,多次活动导致圈闭可能只聚集石油;这些漏失的油气继续向上部浅层或上倾方向运移,在中台阶形成油气藏;2、渗透型油气差异聚集中台阶的断层油气藏随断层活动主要漏失天然气,并在高台阶形成气藏。从而造成从盆地中心到盆地边缘,随埋深变浅,依次出现油藏、油气藏、气藏的演化系列。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聚集原理五、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2、渗透型油气差异聚集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在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和产出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各种成藏要素的有效匹配下,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化过程。一个地区是否能够形成和保存储量丰富的油气藏,取决于是否具备有效的烃源岩层、储集层、盖层、运移通道、圈闭和保存条件等成藏要素及其它们的时空配置关系。任何油气藏的形成和产出都是这些要素的有机配合,而且缺一不可。这些要素可归结为四个基本条件,即充足的油气来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和必要的保存条件是基本的成藏地质条件。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一、油气成藏要素

生油气源岩:形成油气藏提供物质基础。

储集层:孔隙度的大小,决定了储层能够储集油气的数量;渗透率的高低,则决定了油气在其中运移的效率和油气的最终产能。

盖层:直接影响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条件。

油气运移:确定油气聚集和分布的主要依据。

圈闭:油气聚集的场所。

油气藏保存条件:圈闭条件是否改变,以及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是否遭到破坏等。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充足的烃源岩条件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有效的圈闭

必要的保存条件

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1、充足的油气资源条件大型油气田赋存于大型沉积盆地中。根据统计,世界上61个特大油气田分布在12个大型含油气盆地中,拥有世界石油及天然气一半以上储量,这些盆地都是继承性稳定下沉的沉积盆地,发育巨大体积的沉积岩系,具有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的生油气凹陷,具备充足的油气来源

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1、充足的油气资源条件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1、充足的油气资源条件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1、充足的油气资源条件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1、充足的油气资源条件油气源丰富程度,取决于盆地内烃源岩的体积及其有质物的丰度、类型和热演化程度。烃源岩的发育程度取决于生烃凹陷面积的大小及凹陷持续时间的长短。在含油气盆地中,地壳运动的多周期性沉积的多旋回性,控制了烃源岩系的发育,往往形成多套烃源层系。显然,生油气凹陷的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可以形成巨厚的多旋回性的烃源岩层系及多生油期。同时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演化程度较高,也是可否形成充足油气来源的重要条件。有机质的类型和演化程度往往对一个地区的富油或富气程度有直接影响。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1)正常式生储盖组合:指在地层剖面上烃源岩层位于组合下部,储集层位于中部,盖层位于上部。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以垂向运移为主。。2)侧变式生储盖组合:是由于岩性、岩相在空间上的变化导致生储盖层在横向上组合而成。这种组合多发育在生油凹陷斜坡带或古隆起斜坡上,由于岩性、岩相横向发生变化,以烃源岩层和储集层同属一层为主要特征,二者以岩性的横向变化方式相接触,油气以侧向同层运移为主。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3)顶生式生储盖组合:烃源岩层与盖层同属一层,而储集层位于其下的组合类型。4)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组合:烃源岩层、储集层和盖层都同属一层。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3、有效的圈闭在沉积盆地中并不是所有的圈闭都聚集了油气,有的圈闭聚集了油气,有的圈闭只含水,一些油源条件较好的圈闭往往也是“空”的,这就提出了圈闭有效性问题。在什么条件下圈闭是聚集油气有效的?在什么条件下圈闭是无效的?概括地说,无效圈闭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1)圈闭远离油源中心,缺乏足够的油气源;(2)圈闭不在油气主要运移路径上,或为运移路径中的其他构造所屏蔽;(3)圈闭的形成时间晚于油气运移结束时间;(4)由于较强的水动力作用,以及油气的数量和性质等因素影响,使原来已在圈闭中聚集的油气被水流冲走。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4、必要的保存条件

在地质历史中已经形成的油气藏,是否能在今天还完整的存在,这决定于在油气藏形成以后的漫长地质历史中,油气藏是否遭到各种因素的破坏,以及破坏的程度如何。因此,必要的保存条件,是油气藏存在的重要前提。也只有今天还保存着的油气藏,对人类才有实用意义。由于所处地质环境的变化而使其中的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或变成稠油沥青的过程。引起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地壳运动造成的圈闭完整性被破坏,切过油气藏的断裂作用使油气向上运移,构造抬升使油气藏的盖层遭受剥蚀破坏,油藏埋深变浅引起石油的氧化和生物降解,水动力冲刷和水洗等等。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四节油气藏的保存、破坏与再形成油气成藏是运聚动态平衡过程。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在地壳中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成藏以后的构造运动可以破坏这种平衡,油气重新分配,达到新的相对平衡。

次生油气藏:原有油气藏遭到破坏,分散状态的油气遇到新的圈闭条件又重新聚集,形成新的油气藏。一、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四节油气藏的保存、破坏与再形成油气成藏是运聚动态平衡过程。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在地壳中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成藏以后的构造运动可以破坏这种平衡,油气重新分配,达到新的相对平衡。一、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在地质历史中已形成的油气藏能否被保存下来,成为今天勘探的对象,实际上,地质历史中形成的油气藏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其中的烃类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地壳运动引起的褶皱变动和构造抬升对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起着关键作用。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四节油气藏的保存、破坏与再形成油气藏的破坏是指原来已形成的油气藏,由于所处地质环境的变化而使其中的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或变成稠油沥青的过程。引起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地壳运动造成的圈闭完整性被破坏,切过油气藏的断裂作用使油气向上运移,构造抬升使油气藏的盖层遭受剥蚀破坏,油藏埋深变浅引起石油的氧化和生物降解,水动力冲刷和水洗等等。总之,主要的破坏作用包括断裂作用、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水动力冲刷和水洗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一、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第四节油气藏的保存、破坏与再形成二、油气藏的再形成我们可以把油气由分散状态经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第一次在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原生油气藏,而把原生油气藏遭破坏后油气再次运移、重新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称为次生油气藏。通常情况下,次生油气藏分布于原生油气藏之上或上倾方向,是由原生油气藏转移出的油气在相对较浅的合适圈闭中聚集形成的。

1、原生和次生油气藏的概念

能源地质学课件第五章、石油与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