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手工业的进步_第1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_第2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_第3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_第4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手工业的含义: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1)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一.发展历程:(工商食官)(2)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3)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三种形态(4)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工商食官制度:工,百工;商,官贾;食官,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是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设立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1.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技术发展概况

(2)发达的原因: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府权力强大,可以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二.表现:一.发展历程:(1)官营: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3)概况①冶金业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商周时代:繁荣冶铁技术西周时期:已有铁器春秋战国:铁农具推广;铸铁柔化处理技术两汉:高炉炼铁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技术两汉:炒钢技术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2)制瓷业二.表现:一.发展历程: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概况(1)冶金业商代出现原始瓷器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北朝出现成熟的白瓷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唐朝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元朝青花瓷技术成熟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种类丰富高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中国目前已发现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

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唐朝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色彩绚丽的唐三彩白瓷凤首瓶(唐)唐代越窑青瓷莲花碗秘色瓷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个国家或某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只要具备足够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一般认为,瓷器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①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②瓷胎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③瓷器烧成温度在摄氏1200度左右。烧成的器皿质地坚硬,敲击能发出金石声。我国古代制瓷业源于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器。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第一、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第二、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第三、陶器烧成温度一般900℃左右,瓷器则需1300℃高温才能烧成。第四、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第五、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敲击时声音低闷。瓷器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陶器与瓷器的区别(3)丝织业(2)制瓷业二.表现:一.发展历程: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概况(1)冶金业①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②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代:织机出现,可织多种丝织品西周: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织室规模大,有数千人唐朝:技术提高,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品种繁多,吸收写实风格明清:水平超过前代,特别是细致精密的缎2.民间手工业民(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艰难经营)1.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二.表现:一.发展历程:(1)发展历程:略见课本(2)艰难的原因材料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代官营手工业相比,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有哪些?

①官营手工业的压制;②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③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狭小;购买力低下);④社会环境制约(天灾人祸)。二.表现:一.发展历程:1.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2.民间手工业(艰难经营)(1)发展历程:(2)艰难的原因(3)中国古代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比较经营形态经营方式生产目的流通方式社会地位影响官营手工业民

间手

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民间私人经营,主要是小作坊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供皇室或贵族使用主要供民间消费主要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少量买卖不在市场流通市场流通为主仅有少量市场流通明中叶前占主导,代表最高水平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明中后期占据主导自然经济重要组成,始终处于从属地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扩大,不利于新技术推广促商品经济发展,在明中后期出现手工工场,形成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巩固自然经济地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4)根据上表分析:为什么明朝中后期开始,长期占据

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会被民营手工业超越?①官营手工业自身弊端;②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提供劳动力。③明清生产力及商品经济发展(原料;市场扩大;经营方式变化);(5)民营手工业的高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①产生原因:(手工业进步

)→(外来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分工)(政府政策调整【如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发达②表现

时间: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

地点: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如苏州)

产生部门(最早出现的行业):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

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③出现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④实质:雇佣关系⑤特点:范围小:局部地区(主要是江浙地区)分布窄:少数行业(主要在纺织业)比重轻:极小比例(难以动摇自然经济的绝对主导地位)⑥影响其发展因素: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提供充足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培养劳动力和技术;③发达的商业,提供国内市场;④充足白银,提供资本;⑤传统科技巨著大量出现,提供技术。

不利条件(5)民营手工业的高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①产生原因:②表现①自然经济主导,缺乏市场和劳动力;②资金主要投向土地,缺再生产资本;

③剥削使农民缺购买力制约国内市场;

④抑商政策使商人缺乏资本;⑤农本商末思想制约资本积累;⑥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际市场萎缩。⑦影响

标志着封建制度的衰落。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奠定经济基础。1)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2)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不仅供国内消费,且很早就远销国际。3)经营模式多样性: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官营

长期占主导,民营到明中叶后才逐渐超过官营并占据主导地位。4)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相适应: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手工业生产

部门、制品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5)发展过程曲折性

①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②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但“重农抑商”

政策制约手工业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6)技术传承多样性①保守性、封闭性。官营手工业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②世代相传。手工业市场狭小,采取的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

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③“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古代手工业

技术一般不传外性。(6)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点三.国际影响:享誉世界

(1)工艺精美(质量好)(2)丝绸之路提供便利交通(媒介通)(3)贡赐贸易和各国需求的推动(需求大)(2)兴起原因①中国古代经济繁荣;②西汉张骞通西域(凿空),道路畅通;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④中西双方共同需要;二.表现:一.发展历程:1.中国手工业品广受欢迎的原因:(1)含义:古代中国与主要是中国以西的亚欧非国家之间,通过以丝绸为主要媒介,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道路。2.丝绸之路(主要)(直接)(3)路线长安广州①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中、西亚欧洲非洲云南印度②海上丝绸之路:广州马六甲南海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非洲东海岸(3)路线:2.丝绸之路(2)兴起原因(1)含义:(4)影响:(3)路线:2.丝绸之路(2)兴起原因(1)含义:

①对中国:②对西方:③对世界:A、新的物种、宗教等外来文明的传入,丰富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国家兴盛;B、提高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A、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先进文明,促进其社会

进步,特别是推动其向近代社会转型;B、促进中西方的联系,推动各大洲的局部融合。A、中西方的碰撞交流,推动不同文明的交融,

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B、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具有很大现实借鉴作用。小结: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手工业关系农业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经济基础(所有权):生产方式(经营权):手工业民间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明中叶前占主导)(明中叶后占主导)(主导)(从属)提供原料推动促进以家庭为单位,二者紧密结合巩固练习1、《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

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

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2、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

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

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

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

主顾,不得紊乱搀夺”。表明当时的苏州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5、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乾隆帝时期由宫廷

工匠们精心制作,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

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解析]据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的支持,素称发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是粗壮的一端;而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是粗壮的另一端,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总体上数量较少,且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属于“细长”者,故选C项。6、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的

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材料一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材料二

天子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

草工,典制六材。材料三

(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