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史第二编魏晋南北朝_第1页
中国文学理论史第二编魏晋南北朝_第2页
中国文学理论史第二编魏晋南北朝_第3页
中国文学理论史第二编魏晋南北朝_第4页
中国文学理论史第二编魏晋南北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第一章魏晋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曹丕曹植第二节陆机《文赋》第三节左思、皇甫谧的赋论第四节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和李充的《翰林论》第五节葛洪《抱朴子》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211年为五官中郎将。217年立为魏太子。220年,曹操死,袭位为魏王及丞相,不久即代汉自立。在位七年,卒谥文帝。第一节曹丕曹植曹丕一、“不朽之盛事”首先,我们注意到,曹丕对文学的作用和意义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价。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重点在于“不朽”,因为他接着就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二、“文以气为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又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的“文气”说对后代影响极大,从此发端,“文气”遂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三、“文非一体”,“能之者偏”在曹丕之前,也有过关于文体的论述,如汉末蔡邕的《独断》,把天子令群臣之文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戒书),把群臣上天子之文也分为四类(章、奏、表、驳议),并且指出了各类的要求。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晋太康时期的代表作家。吴丞相陆逊之孙,吴大司马陆抗之子。吴亡后入洛,曾官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第二节陆机《文赋》陆机左思(生卒年不详),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晋代太康时期的杰出诗人。晋武帝时,以妹被选入宫,移居京师。第三节左思、皇甫谧的赋论左思挚虞(?—311),字仲洽,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人,晋泰始中举贤良,拜中郎。元康中官至太常卿,后遭荒乱饿死。第四节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和

李充的《翰林论》挚虞李充(生卒年不详),字弘度,一作弘范,江夏(今湖北安陆)人。官至中书侍郎。所著《翰林论》,据《隋书·经籍志》载共三卷,但引《七录》则云《翰林论》有五十四卷。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出生于世代仕宦之家,少年丧父,躬耕苦读,以儒学知名,后来又学道,尤好神仙导养之法。第五节葛洪《抱朴子》葛洪一、“立言贵助教”葛洪十分强调写文章必须有益于教化。他在《应嘲篇》中说:“制器者珍于周急,而不以采饰外形为善;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若徒阿顺谄谀,虚美隐恶,岂所匡失弼违,醒迷补过者乎?”二、文章与德行并重葛洪在《尚博篇》中批判了“德行者本也,文章者末也”,“缀文固为余事”的论调,针锋相对地提出:“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谓之余事,未之前闻。”三、文章今胜于古葛洪以为人类的历史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因此他竭力反对崇古复古的思想。第二章南北朝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文笔说第二节沈约和声律论第三节裴子野和萧子显第四节萧氏三兄弟第五节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笔说兴起于南朝,它是文学发展的产物。文笔之称,由来已久。我们在王充《论衡》中可见到文笔并提或连用的实例。第一节文笔说根据现存的材料,关于文笔的论述有以下几家:

一、宋范晔(398—445)二、宋颜延之(384—456)三、梁刘勰(生平详后)四、梁萧绎(生平详后)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属浙江)人,历仕宋、齐、梁三代。齐时与萧衍(即梁武帝)、萧琛、王融、谢、范云、任、陆等同游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号为竟陵八友。后以力劝萧衍受齐禅,成为梁朝开国元勋。第二节沈约和声律论沈约裴子野(469—530),字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梁时官至鸿胪卿、步兵校尉,世称裴鸿胪。他生长于史学世家,曾祖父裴松之注《三国志》,祖父裴作《史记集解》,都是传世名著。他本人也是良史之才,曾根据《宋书》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已佚),得到沈约的好评。第三节裴子野和萧子显萧子显(489—537),字景阳,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豫章文献王嶷的第八子。好学,工属文,为人恃才傲物。梁时官至吏部尚书。著有《后汉书》、《南齐书》等。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502年立为皇太子,未及继位,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纲(503—551),即梁简文帝,字世缵。武帝第三子,昭明太子同母弟,封晋安王,历任徐、扬等州刺史,531年立为皇太子。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字世诚。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出为荆州刺史。第四节萧氏三兄弟萧氏兄弟的论述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

一、关于文学的发展二、关于文学的作用三、关于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颜之推(531—?),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早年在湘东王萧绎幕府任职。绎自立为帝后,官散骑侍郎。江陵为北周所破,遂投奔北齐,官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周亡又仕于隋。世称颜黄门。第五节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三章杂文学理论的系统总结

——刘勰《文心雕龙》第一节刘勰的生平和《文心雕龙》的写作第二节《文心雕龙》的思想渊源和刘勰的世界观第三节“文之枢纽”——《文心雕龙》的总纲第四节“论文叙笔”——《文心雕龙》的文体论第五节“割情析采”——《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及其他刘勰(约465—520或521),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东晋以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齐梁之际文学理论家。祖父刘灵真是南朝宋司空刘秀之之弟,父刘尚曾任越骑校尉,事迹无考。刘勰早年丧父,家道中落,终身未尝婚娶。第一节刘勰的生平和《文心雕龙》的写作

刘勰的一生经历过重大的坎坷和波折,接受过儒、释、道各家的熏陶,他的思想是很复杂的。这一特点充分反映在《文心雕龙》中。第二节《文心雕龙》的思想渊源和刘勰的世界观《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庞大而严整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章学诚称之为“体大而虑周”,是很确切的。根据《序志》的提示,全书分为“文之枢纽”(总纲)、“论文叙笔”(文体论)、“割情析采”(创作论及其他)三大部分,最后《序志》是总序。第三节“文之枢纽”——《文心雕龙》的总纲

所谓“论文叙笔”(包括《明诗》以下二十篇)是文体论。《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文体论。文体论在古代文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刘勰对文体论研究的推进是有很大功绩的。第四节“论文叙笔”——《文心雕龙》的文体论

《序志》说明《文心雕龙》下篇的内容构成是:至于割情析采,笼圈条贯,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第五节“割情析采”——《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及其他一、“割情析采”“割情析采”,是贯串《文心雕龙》创作论的一条主线。二、“神性”《神思》列于创作论部分的第一篇不是随意安排的。因为《神思》所论主要是艺术构思问题,而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即所谓“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三、“图风势”紧接《体性》之后的是《风骨》。要理解《风骨》,首先要弄清“风骨”一词的含义。“风骨”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习用语,不是刘勰始创,所以《文心雕龙》中没有多作解释。四、“苞会通”“会通”的一般意义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苞会通”实包括《熔裁》、《附会》、《通变》三篇。五、“阅声字”“阅声字”包括《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等篇。《序志》取首尾两篇以为代表。六、“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刘勰将这四篇合为一组,作为全书的杂论或余论。研究者一般认为这四篇是批评论,可是名副其实的批评论只有《知音》一篇。第四章纯文学性诗学的开端——钟嵘《诗品》第一节物感说第二节三义说第三节滋味说第四节流别论钟嵘《诗品》是齐梁时代产生的另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它以“妙达文理”而与《文心雕龙》并称于史册。钟嵘(约466—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出身士族,齐永明三年(485)入国学,受知于卫将军、国子监祭酒王俭。明帝建武初任南康王侍郎,迁抚军行参军。物感说是钟嵘《诗品》中关于诗的本原的理论。“物”在中国古代,泛指存在于人的主观之外的、自然的、社会的、物质性的和意识性的一切客体。第一节物感说“三义说”是钟嵘《诗品》中关于诗歌创作的方法论。《序》云: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第二节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