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_第1页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_第2页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_第3页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_第4页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经翻译

TheBuddhistProject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以后则是尾声了(马祖毅,2004:19)。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东晋到隋(发展时期)、唐代(全盛时期)、北宋(结束时期)(马祖毅,2004:22)。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我国有规模的佛经翻译是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开始的。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简名:支谶)。支谶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有名的人。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生卒年不详。本月氏人,其祖父法度于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随之俱来。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深通梵典,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谓。东汉末,迁居吴地。因聪明超众,时人称为“智囊”。吴主孙权拜其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23-253年),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他虽不是僧人,但对佛教的贡献却十分伟大。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

法句经序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

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有四部阿含,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②,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③,无所适名,故曰《法句》。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

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顿使其浑漫。惟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④,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兰调、安侯世高⑤、都尉⑥、弗调⑦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始者,维祇难⑧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⑩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⑩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子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⑾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⑿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⒀。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

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校)往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益,共广闻焉。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⒀。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因此,自己尽力做到依据译者的口授,依循佛经的本旨,而不加文饰。对于翻译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则阙而不传,所以有多处脱阙,没有译出。然而,此译经的文辞虽然质朴而旨趣深远,经文不多而义理宏富,钩取了众多佛经的要义,每章都有根据,每句都包含深刻的道理。在印度,开始修行佛道的人,如果不先学《法句经》,就称为超越了修行的次第。此经是初学佛道者进入佛道的门槛,是进一步深入修行的深奥宝藏,它可以启发蒙昧、辩明迷惑,诱导人们自立。花费的学习功夫很少,而获得的教益却很多,确实称得上是奥妙的典要。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有意识地变通原文,删减原本中繁复的表达,减少胡音在译本中的比重,改‘胡音’为汉意,减少胡语即音译在译本中的比重,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其译文:文质调和。(质朴文丽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即直译与意译)从支谦开始,佛教翻译开始兼顾形式与意义,更加注重译本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支谦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支谦过分追求美巧,而且删削较多,在很多程度上损害了译本的忠实性。但从三国到西晋,支谦所开创的译风,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使佛教普及化,无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ZhiQian(支謙)'spreface(序)isthefirstworkwhosepurposeistoexpressanopinionabouttranslationpractice.TheprefacewasincludedinaworkoftheLiangDynasty.Itrecountsanhistoricalanecdoteof224AD,atthebeginningoftheThreeKingdomsperiod.ApartyofBuddhistmonkscametoWuchang.Oneofthem,ZhuJiangyanbyname,wasaskedtotranslatesomepassagefromscripture.Hedidso,inroughChinese.WhenZhiQianquestionedthelackofelegance,anothermonk,namedWeiQi(維衹),respondedthatthemeaningoftheBuddhashouldbetranslatedsimply,withoutloss,inaneasy-to-understandmanner:literaryadornmentisunnecessary.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Allpresentconcurredandquotedtwotraditionalmaxims:Laozi's"beautifulwordsareuntrue,truewordsarenotbeautiful"andConfucius's"speechcannotbefullyrecordedbywriting,andspeechcannotfullycapturemeaning".ZhiQian'sowntranslationsofBuddhisttextsareelegantandliterary,sothe"directtranslation"advocatedintheanecdoteislikelyWeiQi'sposition,notZhiQian's.法句经序PrefacetothetranslationofDharmapada出三藏记集ACollectionofRecordsontheEmanationoftheChineseTripitaka文refined质unhewn直straightforwardness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早期译经特点:佛经翻译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口授”译者多来自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宗教知识渊博但中文程度低,像安世高等那样的人才凤毛麟角。常集体翻译,“译场”,民间活动初期翻译一般采取直译,“弃文从质”,“尚质”。依附主流意识形态,顺应中土文化,往往从当时流行的儒家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解释佛教的名词。消解文化陌生感,以利于佛教的传播接受。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东晋僧人。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人。18岁出家,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视,令作农务。但因他的博闻强记,数年后,其师改变态度,令其受具足戒,并准许出外参学。约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得到佛图澄嫡传,因而经常代澄讲说,并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之说。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五失本”: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咏叹,丁宁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之,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之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己,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1.“胡语尽倒,而使从秦(指汉语,当时道安身处苻秦的治域内,故作此称),一失本也。”西域各国的语言都是倒装句,将这些倒装句转译成合乎汉人习惯的顺句,就难免失去它的本来面貌。2.“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用胡文写成的佛经,语言简洁质朴,而汉地讲究辞藻文采,译经时一经修饰,就难免失真。3.“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胡经中重复的语句和段落很多,特别是内容与长行(散文)相同的偈颂。如果在翻译时,将它们都删去,则与原貌不符。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4.“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胡经中有总结一经或一品要旨的“义记”,其性质类似于汉地辞赋之末的“乱曰”(乱辞),但在翻译时,一般将它们删去了。5.“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胡经在一事叙述完后,常常覆牒前辞,如将它们都删去,也要失去原貌。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三不易”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欲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遇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远,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罗汉乃竞竞若此,此生死人雨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1.“《般若经》三达(指通达三世)之心,覆面(指释迦牟尼)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佛经为释迦牟尼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所说,而时俗已经发生了变化,要使经文所表述的古代思想适合当今的社会环境,是不容易的。2.“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佛陀的智慧与一般百姓的思想相隔悬殊,要使佛教的思想为世人所接受,也是不容易的。

3.“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指具备六种神通的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当初,迦叶主持第一次结集,阿难诵出佛经,五百罗汉加以审定,尚且小心谨慎,今天从事翻译的人要以自己的领会转达佛意,就更不容易。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DaoAnfocusedonlossintranslation.HistheoryistheFiveFormsofLoss(五失本):Changingthewordorder.SanskritwordorderisfreewithatendencytoSOV.ChineseisSVO.Addingliteraryembellishmentwheretheoriginalisinplainstyle.Eliminatingrepetitivenessinargumentationandpanegyric(頌文).Cuttingtheconcludingsummarysection(義說).Cuttingtherecapitulativematerialinintroductorysection.DaoAncriticizedothertranslatorsforlossintranslation,asking:howtheywouldfeelifatranslatorcuttheboringbitsoutofclassicsliketheShiJingortheClassicofHistory?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Healsoexpandeduponthedifficultyoftranslation,withhistheoryoftheThreeDifficulties(三不易):CommunicatingtheDharmatoadifferentaudiencefromtheonetheBuddhaaddressed.Translatingthewordsofasaint.Translatingtextswhichhavebeenpainstakinglycomposedbygenerationsofdisciples.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钱钟书认为,我国开宗明义论述翻译的首推道安,支谦的《法句经序》仅发头角而已(陈福康,2005:10)道安虽有此主张,他的弟子仍利用儒书和老庄牵强附会来宣传佛教。时至鸠摩罗什,佛教传入内地已有400多年,已基本上为中土文化所接受,佛教不必再依附中土文化以求肯定认可。在这种境况下,佛学界开始批判此前的各种宗派,首当其冲便是译本的勘误和审订。上至统治阶层,下至民间信众,都对旧译本产生了怀疑。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鸠摩罗什

Kumarajiva(344-413AD)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鸠摩罗什后秦僧人,生于西域龟兹国

(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

我国古代著名的译经

大师。梁启超称之“译界第一流宗匠也”。修正以往译本,删繁就简,灵活处置,以适应汉语表达。罗什精通佛学,又晓汉语,再得到众多名僧的协助,因此所译经论的质量,不论在语言的精美上,还是在内容的确切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翻译文体上一改过去朴拙的古风,更加重视译文的文体和意蕴,既保留原文的风格,同时又避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文质兼顾,开创了全新的佛经体例。创设许多佛教的专用词汇,从而引入了新的文体和语法,极大地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鸠摩罗什他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神情,译文妙趣盎然,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他提倡意译,主张在存真的原则指导下,不妨“依实出华”,讲究译文的流畅华美,因此他所译的佛经都富于文学趣味,一直受到中国佛教徒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传诵。他虽然倾向意译,但在实践上基本仍然是折中而非偏激的。所译经卷典籍,不仅是佛教的宝藏,也是重要的文学遗产,它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的影响非常巨大。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鸠摩罗什Kumarajiva’stranslationpracticewastotranslateformeaning.ThestorygoesthatonedayKumarajivacriticizedhisdiscipleSengruifortranslating“heavenseesman,andmanseesheaven”(天見人,人見天).Kumarajivafeltthat“manandheavenconnect,thetwoabletoseeeachother”(人天交接,兩得相見)wouldbemoreidiomatic,thoughheavenseesman,manseesheavenisperfectlyidiomatic.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鸠摩罗什Inanothertale,Kumarajivadiscussestheproblemoftranslatingincantationsattheendofsutras.Intheoriginalthereisattentiontoaesthetics,butthesenseofbeautyandtheliteraryform(dependentontheparticularitiesofSanskrit)arelostintranslation.Itislikechewingupriceandfeedingittopeople(嚼飯與人).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彦琮(cong)隋代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彦琮(或释彦琮),前后译经一百多卷,并总结历代翻译经验,著《辩正论》,是今存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彦琮在《辩正论》《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彦琮:《辩证论》中国古代译论,大多是引自有关译经的序文,有的甚至只是某些传记材料中保存的片言只语。而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则是五六世纪之交隋代名僧彦琮写的《辩证论》。虽然,这篇论文也是保存在有关传记中的,但却是全文完整,而且是一篇长文,在中国古代译论史上,这是极为难得的。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彦琮:“八备”(EightQualifications),“十条”(TenPiecesofNotes)

一是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是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三是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四是旁涉坟中,工缀典词,不过拙鲁;五是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是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衔;七是要识梵言,方闲正学,不坠彼学;八是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八备”,指的是佛经翻译者在品质和学术上应当具备的八种条件

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译者要虔信佛法,立志救世度人,有长年累月献身译经事业的心理准备。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在踏入译场之前,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已经严守戒律,有没有染上会招致世人非议的恶习。3.“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要通晓经律论三藏和大小乘教理,做到没有不明白的地方。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除精通佛法以外,还要旁涉世俗的典籍,善于文辞,以避免译文的粗陋笨拙“八备”,指的是佛经翻译者在品质和学术上应当具备的八种条件

5.“襟抱平恕,器重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要胸襟开朗,尊重并吸取他人的意见,不武断固执。6.“沈(沉)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衒,其备六也。”要潜心治学,淡泊名利,无炫耀自己之心。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要精通梵语,掌握正确的译法,不拘泥于梵语的句式。8.“薄阅《苍》、《雅》,精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要阅读《苍颉》、《尔雅》等字书(语言文字工具书),了解篆书、隶书等不同字体的写法,熟练灵活地驾驭汉语的表达方式。“十条”,指的是译经时需要注意的十个方面的事项

1.字声、2.句韵、3.问答、4.名义、5.经论、6.歌颂、7.咒功、8.品题、9.专业、10.异本。彦琮原先对这“十条”中的每一条都有详细的解释,可惜的是这些解释都没有保存下来,故不得其详。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彦琮译德、译才,德才兼备,方为合格的译者。也就是说既包含人格修养,又包含学识修养八备把译经活动同译者主体的道德风尚、学识修养和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有学者认为,八备开创了主体性(subjectivity)研究的先河。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这一阶段译经的特点:这一时期,统治者开始接受和弘扬佛教,到了南北朝时,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植,全国兴建了许多寺庙,有诗云:“千盏青灯映卷红,

万山兰若沐西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真谛释不空”。从东晋到隋代,佛经翻译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促进了译经事业的更大进步。译经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选拔大批人才参加译经活动,佛经翻译由私译转入官译。译文质量有较大提高。从鸠摩罗什起,佛经翻译开始脱离本土文化,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佛经译者探求外来佛教本意的兴趣逐渐增强。南北朝学者对佛经的研习解说已自成体系,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唐代(全盛时期)的佛经翻译:玄奘(xuanzang)唐代(全盛时期)的佛经翻译:玄奘(xuanzang)在译经的数量和译论贡献方面皆无人出其左右。

也是我国历史上促进中印友好和文化交流的首屈一指的人物。河南人,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西出敦煌,四年后展转到达印度,至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

历尽艰辛,使他成为一个传奇人物。唐代(全盛时期)的佛经翻译:玄奘(xuanzang)玄奘带回佛经650余部,数量之多,品类之富,空前未有。谢绝官职,献身译经事业。技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他“是把原文读熟了、嚼烂了,然后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三更暂眠,五更复起”,坐在灯下圈点第二天要译的经论。唐代(全盛时期)的佛经翻译:玄奘(xuanzang)玄奘译经的质量达到了自有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平。梁启超认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陈福康,2005:31)玄奘开创了我国译经史上的新风格、新局面。佛教史学界将玄奘及以后的翻译称为“新译”。玄奘针对佛教术语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意义失真情况,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原则。“五不翻”(transliterationinfivecases):所谓不翻,就是用音译,音译即不翻之翻。“五不翻”:用音译的五种情况。在翻译过程中有五种情况不宜译为汉语,只可用音译的办法来处理。唐代(全盛时期)的佛经翻译:玄奘(xuanzang)五不翻分别是:“秘密故”,原文一些词语其义微妙难以揣测,不能用意译来翻;“含义多故”,原文某些词语含义多,不能选择哪个具体的意义来翻译;“此无故”,原文所指词语在中土没有,只能音译;“顺古故”,有的特有名词前代翻译已经为大家广泛采用,只需沿用无须翻译;“生善故”,原文有些词汇能唤起人的尊敬之心,一旦翻译过来反而会使人们轻贱它们,用音译进行保留。即:一词多义或多义词;文化局限词或外借词;约定俗成的通行译法;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为追求特殊效果的词语。玄奘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我国的佛经翻译,到了玄奘可说已登峰造极。赞宁(919~1001)赞宁(919~1001)

北宋僧人,佛教史学家。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天成年间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入天台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后往灵隐寺,专习南山律。与人谈论,辞辩纵横,有“律虎”之称。内学之外,兼善儒、老、百家之言,博闻强记,擅长诗文,声望日增,为吴越王钱俶所敬,署为两浙僧统,赐“明义示文大师”号。《六例四句》说六例四句,是北宋赞宁在《宋高僧传》卷三《译经篇》论中提出来的。指的是译经时碰到的六大类情况(六例)以及每一大类情况的四种处理方法(四句):

《六例四句》说1.“译字译音为一例”下分:译字不译音、译音不译字、音字俱译、音字俱不译四句。2.“胡语梵言为一例”“胡语”,是指雪山以北诸国使用的语言;“梵言”,是指五印度使用的语言。下分:是梵非胡、是胡非梵、亦胡亦梵、二非句(指在胡语、梵言之外尚有华言)四句。3.“重译直译为一例”重译,是指将梵本译为胡言;直译,是指从五印度携带梵本来华,直接译成汉文。下分:直译、重译、亦直亦重、二非句(指携带梵本来华的僧人虽然兼通胡语,但没有从事译经工作)四句。

《六例四句》说4.“粗言细语为一例”粗言,是指言音不分明而讹僻的语言,即古印度的俗语;细语,是指言音分明而典雅的语言,即梵语。下分:是粗非细、唯细非粗、亦粗亦细、二非句(内容阙)四句。5.“华言雅俗为一倒”讨论华言(汉文)中的雅俗问题。雅,是指经籍上的词汇;俗,是指日常谈吐时的用语。下分:是雅非俗、是俗非雅、亦雅亦俗、二非句(内容阙)四句。6.“直语密语为一例”直语,是指用世俗的语言来表述;密语,是指用佛教的术语来表述。下分:是直非密、是密非直、二亦句(指亦直亦密)、二非句(指非直非密)四句。

《六例四句》说虽说赞宁将每一例均分为四句来解释,过于呆板,而且有的连作者本人也讲不出,故在“二非句”下注以“阙”字(内容阙),但对这些与翻译有关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探讨,本身又是很有意义的。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也触及了不少前人没有弄清的问题,例如胡语、梵言的区别等等。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王宏印翻译本体论的失落:道安“五失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