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经济合作第二章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
2第一节
国际分工理论第二节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第三节经济一体化理论第四节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第一节
国际分工理论3一、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国际交换的背后,存在着各国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分工。没有国际分工就不会产生国际贸易。二、国际分工产生的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自然条件:资源、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的大小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是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是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3、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4四、国际分工理论的类型按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德国是“混合型”的典型代表。它对第三世界是“垂直型”的,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国家则是“水平型”的。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分为产业间国际分工产业内部国际分工5五、国际分工的理论1、绝对利益理论和比较利益理论2、赫克歇尔-俄林理论3、萨谬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4、里昂惕夫之谜5、新要素学说6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之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三个原因:1、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2、分工可以省却工人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免除因转换工序或工作而造成的损失;3、分工可以使工人因专门从事某项操作而容易改进工具和发明机器,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才能做的工作。认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政府不应当干涉,那就是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可使贸易双方的福利增加。7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尽管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商品生产上均处于劣势地位,只要不利程度有所不同,双方利用各自的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自由交易,仍然能够实现比较优势并获得贸易利益。8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由于不同产品生产需要不同的要素组合,而各个国家或地区客观上又具有极为不同的资源禀赋结构,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各国专注于生产那些能比较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为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然后通过市场贸易的方式来满足各自的生产和消费需求,这对参与分工和贸易的各方都将产生福利改进的效果。9萨谬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说明,在一系列特定条件下,自由贸易将使要素价格基本上完全、而不是局部均等。这些特定条件包括:完全竞争、无交换成本、不完全专业化、无外生经济、在所有相对要素价格上相对要素密集程度不变、要素质量相同、要素数量不大于商品数量。这种阐述最后推广到了n个国家、n种要素和n种物品。10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把他1947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于美国贸易模型,他发现美国的出口品是相对劳动密集的,而它的进口品则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这个结论与我们根据赫克谢尔—俄林定理所作的预期完全相反。劳动熟练学说技术差距论人力资本理论贸易壁垒论自然资源要素忽略论要素密集型逆转论11一、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将因其他国家发生的事件而受到影响;一个国家要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国家的行动和政策。二、国际社会中相互依赖关系产生的原因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内政外交的重点发生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的出现,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兴起。第二节国际相互依赖理论12三、相互依存论的基本观点: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学者库珀、基欧翰等人就提出过著名的“国际相互依赖论”,针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格局,强调各国在全球发展中的相互依赖性,主张各国特别是发达工业国家摒弃过去那种“非此即彼”、“非敌即友”、“非存即亡”、依靠武力解决一切问题的传统法则,转而积极开展对话、磋商和国际协调,并为此提出一整套以国际协调与合作为核心的政策主张。13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关注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国际制度和传统均势理论。两人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存》(1977)是新自由主义的经典著作。他们把国家间和超国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将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论和科学行为主义提出的相互依存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剖析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对政治、经济、生态、军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论”。14复合相互依存论认为:国际活动行为体及其相互交往的渠道不断增多,它们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因而各国的对外政策更具敏感性,各国政府的国内政策对国外的冲击也日益加剧。各国的对外事务更加繁杂,能源、环境、人口、资源利用等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与军事安全、意识形态、领土争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国内问题与国外问题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各国政府协调各种国内政策时,可能影响别国利益,与别国产生一些冲突。15理想的相互依存观认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发展使大国间战争的可能性缩小。各国财富的增加或保持必须依赖其它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相互依赖,政治上的相互依赖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相互依赖,别国间的冲突可能损害本国的利益,这种荣衰共担的局面会使国际关系趋向和平与合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国际体系的和平与稳定。经济合作和文化交融甚至将拔去“国家主权的獠牙”,形成世界共同体。16现实或消极的相互依存观则认为:相互依存带来的是更多、更新、更复杂的问题,这必然增加国际社会中利益冲突与动乱的机会。相互依存的发展比相互依存的管理机制的发展更快,没有足够理由证实相互依存能导致世界共同体的出现。跨国经济活动有种种难于根治的问题,跨国公司使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更多流入发达国家,而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不断引发金融危机。相互依存不能限制国家主权,也不能彻底改变各国追逐权力与国家利益的基本现实。17勃兰特委员会的观点1977年11月,根据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和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的建议,在1979年12月成立“南北委员会”,勃兰特任主席,并发表《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79年底,第3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138号决议,推动南北对话,并确定了全球谈判的原则。勃兰特主持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主要针对南北问题--南北贫富差距问题于1983年出版《共同的危机》两大主题报告之后,和平与发展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主要任务。人类日益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可避免地具有国际性,各国之间应实现谅解,承担义务和互相支援;南北方有着更多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对话和合作才能产生合理的解决办法,消除歧视,这不仅是正义的问题,也是符合各国利益的问题。18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依附论)中心——外围理论,首先由劳尔·普雷维什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主要是阐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间的中心—外围不平等体系及其发展模式与政策主张。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平等关系,前者越来越富,后者越来越穷,外围国家在经济上处于依附中心的不利地位,社会生活条件日趋恶化。外围国家只有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打破旧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格局,才有可能从恶行循环中解脱出来。19第三节经济一体化理论关税同盟西托夫斯基的大市场理论小岛清的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20一、关税同盟是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起对外的统一关税率,这意味着各国在制定关税过程中要让渡出一部分国家主权,但这种形式简化了同盟内部的商品流通,并使同盟在国际关税谈判中能够作为一个整体来与其他国家讨价还价。贸易创造效果——同盟国福利水平提升贸易转移效果——同盟国福利受损贸易扩大效果——需求增加,消费者福利增加211.静态效应:
贸易创造,是指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贸易转移是指形成关税同盟之后,由于取消了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但保留了对非同盟成员的关税,从而发生了同盟成员的低效率(高成本)生产取代非同盟成员的高效率(低成本)生产,从全世界角度看,这种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了生产效率的降低和生产成本的提高,使资源不能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降低。
2.动态效应
第一、促进成员国企业间的竞争;第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第三、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第四、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技术进步。22二、大市场理论
当经济一体化演进到共同市场之后,区内经济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其要素可以在区内自由流动,从而形成一种超越国界的大市场。以竞争激化的规模经济作为共同市场产生的依据,认为大市场的形成会促进和刺激经济的良性循环,带动经济蓬勃发展,其代表人物为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J.F.Deniau)。
(1)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延伸;
(2)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3)市场购买力的扩大和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投资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23三、小岛清的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是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如果仅仅依靠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不可能完全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反而可能会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分工的发展和贸易的稳定。24第四节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一、生产要素的概念和种类从使用价值创造的过程和具体的生产过程角度来分析生产要素,提出了三要素论(土地、劳动和资本)和四要素论(企业家才能),这种观点是西方经济学界较为传统的认识。我国经济学界对于生产要素的解释,是从人类社会最基本和最一般条件的角度所下的定义: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我国经济学届在研究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因素时提出来的,生产力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细胞形态,是生产力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提出了七要素论和九要素论。这种分类方法显得比较具体了。25七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经济信息、现代教育九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能源设施、基础设施、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信息、现代教育、生产管理综合定义:生产要素是指使具体的生产得以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经济信息和经济管理六种。26二、生产要素历史分析的特征1、对生产要素的分析总是伴随着对于贸易的分析2、生产要素的种类由少到多,非自然、非物质的生产要素逐步增加。3、生产要素分析趋向动态化三、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原因1、各国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性资本要素的差异劳动力要素的差异技术要素的差异其他生产要素的差异:土地要素、经济信息要素、经济管理要素272、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各国生产能力、生产结构的不同,导致对生产要素需求在种类、数量及质量上的不一致,造成价格差异,促进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从供给角度来看,各国要素禀赋和要素创造方面的不同,导致要素供给在种类、质量和数量上的不一致,造成价格差异,促进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3、各国政府的干预
—各国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国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不锈钢材料质量保障与售后服务合同
- 轧饲料机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供应合同标的物品类与数量规定
- 2024年度无人机监控设备采购及应用合同
- 2024年度商务咨询合同: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建议
- 2024年度旅游服务合同:宝鸡市某旅行社旅游服务合同
- 04版许可经营合同协议书
- 计算机键盘防尘罩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标的物
- 2024年度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合同
- 江苏省常州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试卷(无答案)
- 小说版权合同范例
- 采暖季洁净型煤采购技术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施工机械设备配置方案
- 【译林】八上英语专题02 短文首字母填空20篇
- DB50-T 771-2017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范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上学期《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设计
- 幼儿园故事绘本《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课件
- 10以内口算题每页50道
- 大学生生涯发展展示 (第二版)
- 护理领导力培养护士的领导潜能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