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_第1页
第2讲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_第2页
第2讲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_第3页
第2讲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_第4页
第2讲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流派,掌握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各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理解各贸易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技能要求】:利用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简单分析现实中的贸易活动

部分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介绍1、托马斯·曼(ThomasMun1571-1641年)《英国得自对外贸易得财富》2、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年)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3、大卫·休谟(DavidHume1771-1776年)

《政治析论》4、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年)《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5、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年)《政治经济学》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年)《经济学原理》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7、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33—194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8、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1915—)《经济学》(1948年)已经发行了15版,5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9、保罗·克鲁格曼(PaulR.Krugman)1953年出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著作《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绝对成本学说相对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里昂惕夫反论需求偏好学说人力资本学说规模经济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学说需求相似理论有关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十四世纪末到十八世纪

A、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B、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

国际贸易系统研究的开始

第一节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

c、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一国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而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除了在国内对农民的剥夺之外,国际贸易和海外掠夺是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当时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是获取黄金,而当时西欧本身黄金的开采和储备已很有限,迫切需要通过国际贸易和对外掠夺来满足当时在西欧国家中出现的“黄金渴望”。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产阶级的兴起》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重商主义的发展的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出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在贸易上,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

恩格斯:“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货币平衡论。代表人物:威廉.斯塔福(WilliamStafford)政策主张: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晚期重商主义-十六世纪下半期到十八世纪重视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

—贸易平衡论。晚期重商主义的杰出代表者之一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Mun,1571-1641)。他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重商主义的思想。

重商主义者的基本错误在于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这种思想的根源是他们只把货币当作财富。

重商主义的贡献: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为后人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打下了基础。例如:“贸易平衡”、“收支平衡”概念。其关于进出口对国家财富的影响,对后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亦有启发。更重要的是,重商主义已经开始把整个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而把对外贸易看成为这一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对重商主义的评价是,“开始为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形成的国际贸易一般理论奠定基础”。早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主张禁止货物进口,以防止贵金属外流。要求发展对外贸易,出发点是对外贸易所吸引进来的货币多于出去的货币。货币平衡论贸易平衡论第二节自由贸易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背景:是在亚当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展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斯密(1723-1790)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海关管吏的家庭,14岁开始上大学,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就读,主要研究哲学。1748年在爱丁堡大学任讲师,主讲文学;1751年回母校教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格拉斯哥是当时苏格兰的工业中心,苏格兰的制铁工业和纺织工业比英格兰还发达,所以他有可能实地观察工业区的经济生活。曾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活动,并和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认识,曾支持瓦特改进蒸汽机实验活动。1764年被年轻的布克莱希公爵聘为私人教师,陪同留学法国。当时巴黎正泛滥一种自由主义思潮,开始潜心研究经济,着手《国富论》(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767年回家乡,从事写作,73年完成初稿,76年出版。78年任海关专员,87年任格校长,90年逝。绝对成本理论的内容人类的交换产生了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各国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其直接利益表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劳动时间的节约等方面

1单位呢绒1单位酒英国100120葡萄牙11080绝对成本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绝对成本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利益的思想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思考题:请根据绝对成本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英国、葡萄牙生产呢绒和酒的绝对成本水平来判断两国间的分工和贸易可能性(见下表2-1)英国和葡萄牙的绝对成本差异单位:人劳动一年1单位呢绒1单位酒英国100120葡萄牙9080答案:英国和葡萄牙两国间不存在分工和贸易可能性。原因是英国在呢绒和酒两种产品生产上都拥有绝对成本劣势,而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成本优势,按照绝对利益论的观点,葡萄牙可以同时生产两种产品,而英国则没有产品可生产。ANSWER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主要内容: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以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仍然能够得到贸易利益。简单地讲就是“两优取重,两劣取轻”。什么是比较成本?我国经济学家范家骧:即英国和葡萄牙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的比例。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一国两种产品成本的比率与他国相应产品成本比率的比较,是两国间两种产品成本比率的比率。西方经济学:是两国同一种产品机会成本的比较,机会成本比价低的国家在该成品上就具有比较成本优势。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李嘉图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童年所受教育不多,曾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16岁时便成了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21岁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很快便获得成功,25岁时他已拥有200万英镑财产。这时的李嘉图深感早年教育不足,因此在经济生活有了保障以后开始自学。1799年,他偶然阅读了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从此,对政治经济学发生兴趣并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参加社会经济问题的辩论促进了李嘉图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写作。1817年他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也因此成为当时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分工前后产生的利益——李嘉图模型英国葡萄牙合计分工前毛呢100人劳动一年生产1单位90人劳动一年生产1单位2单位葡萄酒120人劳动一年生产1单位80人劳动一年生产1单位2单位分工后毛呢220人劳动一年生产2.2单位——2.2单位葡萄酒——170人劳动一年生产2.125单位2.125单位比较成本理论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1、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2、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3、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科学性:(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家分工中获得利益;(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3)通过国际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局限性:(1)劳动价值论不彻底;(2)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只是一种静态分析;(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3、国际相互需求理论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年)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i111806-1873)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也是19世纪英国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学者家庭。其父詹姆士·穆勒(1773-1836)是19世纪英国休谟派哲学家、著名功利主义者边沁的门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伦理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约翰·穆勒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主要是在其父的指导和熏陶下自学。。1820年,他到了法国,不仅学习法国语言文学,也学化学、动物学、逻辑学和高等数学,并结识了一些自由派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穆勒1823年随父到英国东印度公司任秘书,直到1858年此公司解散为止,最后两年曾任高级职务。穆勒没有在大学里任过教,除公司事务外,其余时间主要是从事著述。1865一1868年,他任英国国会下院议员,接近自由党。穆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各方面都有著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汉弥尔顿爵士哲学研究》(1860、《孔德和实证主义》(1865)、《论宗教》(1874)等。国际相互需求理论核心1)国际贸易商品交换的范围国际商品交换比例的确定可以参照国内市场的交换比例,即国内商品交换比例构成国际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2)相互需求强度决定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比例。对相互需求理论的评价

1)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成本理论作了两点补充。一是补充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二是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2)

这一理论只适应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的需求对市场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国家,因而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国际商品交换是否是等价交换,利益分配是否合理等问题。4要素禀赋论理论创始人——赫克歇尔与学生俄林由于赫-俄理论将贸易中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归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人们又称该理论为要素禀赋理论(The

TheoryofFactor

Endowment)。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各国生产要素(即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伊利-赫克歇尔(E.Heckscher,1879-1952),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ofForeignTradeontheDistributionofIncome),标志着现代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诞生。

伯利蒂-俄林(B.Ohlin,1899-1979)发表了《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andInternationalTrade,1933),对他的导师赫克歇尔要素禀赋理论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

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此时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1、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各国都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供出口;2、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不同,即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多用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优势。

国际贸易以要素丰裕度的不同为基础,各国都倾向于生产其要素相对充裕的产品并出口,进口其国内要素相对稀缺的产品。这样形成的国际贸易的结果是各国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要素比例要素价格成本劳动土地劳动土地日本小麦a1151日元4日元21日元纺织品b11011日元4日元14日元澳国小麦a2152澳元1澳元7澳元纺织品b21012澳元1澳元21澳元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假设:一国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每一种商品都不是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投入物;有竞争;生产要素的供应量是给定的;两种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使用;一种商品是土地密集型的,另一种是劳动密集型的,不论有无贸易都是如此;两种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是流动的;定理:根据以上假设,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毫无疑问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读的报酬提高,而使在价格下跌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国际贸易的结果是:

最终实现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对要素禀赋论的评价:

1、与古典学说相比较,更全面和深入地研究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2、它强调了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3、从供给入手分析问题,方法上更合理、科学。不足:1、与现实不符,尤其是二战后的贸易格局与从理论中得出的结论不一致。2、忽视了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3、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思考题.从中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较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而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又相对集中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这是为什么?答案: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较为低廉,在资本、技术相对缺乏的条件下,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就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竞争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外贸出口中势必会占有较高的份额。同时,对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而言,资本、技术要素的相对丰富使得它们的比较优势产品往往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要素的相对稀缺和昂贵的工资促使它们向那些劳动力丰富、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出口产品自然也不例外。以上两个方面现象的出现均符合H—O模型中的重要结论。ANSWER5、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Paradox)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里昂惕夫之谜

(LeontiefParadox)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要量人平均年资本量资本(美元)劳动(人/年)出口2550780182.3131399113726167.81230340030913392256800170.004173.911297718184进口替代出口进口替代1947年1951年里昂惕夫之谜

(LeontiefParadox)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劳动力不同质要素密集度逆转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自然资源稀缺需求偏向论.(一)、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或生产要素密集度反向论) 按照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某种商品总是以某种要素密集型的方法生产的,例如,小麦总是用劳动密集型方法生产的。但是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生产,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能不同。在某个国家生产可能密集使用劳动,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另外一个国家生产可能密集使用资本,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小麦在不少发展中国家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却可能是资本密集型的。因此,同一种商品的生产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变换。根据这种解释,美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可能用资本密集型生产,但在国外却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从美国的角度看,就会造成进口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错觉;相反,美国的出口商品在国内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别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用美国标准衡量会造成出口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假象。只要贸易双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度变换这种情况,其中一国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 (二)要素非同质论(或劳动熟练说)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国的每一种生产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没有任何差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各国的生产要素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进口资本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以及美国工人进取精神较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约为其他国家工人的3倍,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情况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三)贸易壁垒说该学说认为里昂惕夫之谜其实是由美国及外国的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因为美国如果对雇佣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话,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外国如果也采取相反措施,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而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进行贸易保护,那么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就难以进入外国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出口。

(四)需求偏向论 该理论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由于各国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因为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地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五)自然资源论里昂惕夫的计算局限与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没有考虑自然资源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美国进口竞争工业之所以是资本密集型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是大量矿产和木材的进口国。这些产品不仅使用大量自然资源,而且还使用大量资本。在出口方面,美国出口的农产品碰巧相对说是使用大量劳动力和土地的。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李斯特:(1789-1846)德国经济学家,一生坎坷,1820由于尖锐的抨击德国的专制制度和提出改良措施,被监禁。后逃亡美国,1832年以美国领事的身份回国仍被排斥,一心想振兴德国的经济,在沉重心理压力下在法国巴黎写作,因鼓吹保护贸易,同十分强大的自由贸易做斗争,身心憔悴,再加上生活僚倒,雪夜开枪自杀。第三节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一)理论的提出1、背景:19世纪初,德国工商业协会顾问李斯特从民族利益出发,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为经济落后国家服务的国际贸易学说——保护幼稚工业论。2、代表人:李斯特3、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二)主要内容1、主要观点: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程度,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埋藏、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2、保护的对象: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3、保护时间:<=30年(三)李斯特对保护贸易的一些原则和措施作了以下的说明:

(1)贸易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生产力的发展。(2)关税是建立和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3)国内产业保护的重点主要是那些对国家独立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幼稚工业。(4)贸易保护不应成为保护落后和低效率的工具。

(四)简评1、意义: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学派——自由贸易学派和保护贸易学派的完全形成。2、进步性:强调生产力;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3、缺陷:对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很混乱;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是错误的。思考题:中国在入世承诺中对农业、服务业中的金融、电信等部门、工业中的汽车等部门适当地保留了开放市场的必要条件,请问这是为什么?答:按照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应该对本国工业尤其是幼稚产业加以动态保护,以期发展本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