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张毅2014年5月yc1.pptx
汇报内容一、基本概念二、基本方法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历史及现状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及意义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监测预警的要求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如何发挥群测群防组织的作用八、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基本概念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如工业体系、经济体系、思想体系等。体系是一个可大可小的概念。往大里说,宇宙是一个体系,各个星系是一个体系。往小里说,社会是一个体系,人文是一个体系,宗教是一个体系,甚至每一学科及其内含的各分支均是一个体系。大体系里含有无穷无尽的小体系,小体系里含有无穷无尽的更小的体系。众多的小体系,构成了一个大体系以至于总体系。总则为一,化则无穷,反之亦然,这就是体系。一、基本概念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监视、测量地质灾害体及诱发因素的动态变化的一项工作。它是预测预报地质灾害的重要依据,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内容。其中心环节是通过直接观察和仪器测量,记录地质灾害体及各种诱发因素的变化过程和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宏观监测(肉眼为主,监测裂缝发生及发展、地面沉降、塌陷、坍塌、膨胀、隆起、建筑物变形等)、简易仪器监测(裂缝报警仪、滑坡伸缩报警仪)、专业设备监测(全站仪、测量机器人、GPS技术、多点位移计、多点伸长计、钻孔测斜仪、测缝计)。一、基本概念地质灾害预警: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核心,结合专业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地质灾害防控信息系统形成的一套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防控的立体解决方案。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集合隐患点远程视频监控、雨量监控、变形监测、专家远程会诊、智能分析、远程预警预报、群测群防网络,通过建立信息化远程防控指挥大厅,全方位监测控制地灾隐患点,及时准确地预报险情,指导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和公共财产的安全。一、基本概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集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群测群防、专业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发布、信息管理等为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综合体系。它不仅为地质灾害管理提供服务,也为公众服务提供有效的支持,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成果、群测群防中的隐患排查、检查、核查是确定监测对象的依据,群测群防监测、专业监测成果是预警分析的依据,预警预报分析及信息发布,是监测预警的主要目的,信息管理是监测预警工作成果的汇总、总结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宏观观测法:地质灾害宏观观测法主要是通过观测人员的肉眼,用常规地质调查方法,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体的宏观变形迹象(裂缝发生及发展、地面沉降、塌陷、坍塌、膨胀、隆起、建筑物变形等)和与其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地声、动物异常、泉水、地下水位异常等)进行定期的观测、记录,以便随时掌握崩塌、滑坡的变形动态及发展趋势,达到科学预报的目的。目前全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大多用该方法对崩塌、滑坡、泥石流进行监测。滑坡崩塌视频\黄土滑坡垮塌.MPG滑坡崩塌视频\铁虎山隧道地质灾害崩塌.mpg滑坡崩塌视频\坍塌阶段.MPG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宏观观测对防灾避灾有着重要的意义,懂得一些地质灾害宏观监测的方法,往往能在关健时刻起到救命的作用。反之则会为自己的无知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年4月6日临晨2点20分,临汾市吉县吉昌镇西关村柏浪沟发生山体崩滑,导致一座2层小楼被推倒破坏,文某与冯某两家8人被埋,1人获救生还,其余7人遇难。崩塌地质灾害发生前,从中午开始,楼房背后的高约18米的黄土边坡就不断有土块掉落现象,周围住户还劝住在小楼中的居民注意安全,最好搬出来避让几天,但文某与冯某没听劝告,4月5日晚上11点,文某发现山体落土,担心自己的爱车遭殃,特意将车挪到了远离山体的马路边上,却忽视了自己及家人的安全。凌晨2点20分崩塌发生,仅掉下来不足2000立方米的土体就将2层小楼推出去几米,房倒屋塌,造成7人死亡。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定性要准确:调查组定的上更新统地层错误,明显的中更新统地层;坐落式崩塌错误,规范叫法是错断式崩塌,上部土体下错、坠落下来,吉县2005.5.9水洞沟崩塌(24人死亡)、2009.11.16中阳崩塌(23人死亡)为坐落式崩塌。这个类似于2004.1.3蒲县崩塌(16死亡)、2008.6.13离石区上安村崩塌(19人死亡)。叫黄土坍塌更准确。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这张照片的中更新统土层(棕、浅红色)及错断式崩塌特征看的更明显。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由于宏观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避让保全生命的例子也有很多。2005年5月9日23时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209国道右侧大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造成24人被掩埋遇难。这天晚上崩塌发生前,住在山体下窑洞中的人们大多睡觉了。其中一户史国森4岁的儿子史晓天突然哭醒了,推醒妈妈沈彦梅嚷着要撒尿。沈彦梅刚一拉电灯,看见炕上有脱落的白灰皮,抬头往上望,窑顶一道裂缝,还不停地有白灰皮往下掉。沈的第一反应是,窑洞要塌了,慌乱中的沈彦梅连衣服都来不及穿,跑出去叫醒院子里5户22口人,大家拼命往对面山坡有灯光的地方跑,一堆人刚跑过公路,听到身后一声巨响,像一阵飓风吹过,地面都有震动。跑在最后面14岁的史小妹(化名)回头一看,身后黄土像瀑布一样从高处泻下来,土窑外面的砖块砸下来,大片大片的土块往下压。一瞬间,整座山都倾下来,由于判定准确,22个人得以保全性命。前言
(二)体系
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2013年7月12日石楼县城东风民民区崩塌照片,该崩塌造成6人被埋在窑洞中。户主听到烟筒中有掉土块的声音及跑出,招呼附近居民将其余5人救出。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2013年7月12日石楼县城东风民民区崩塌照片,该崩塌造成6人被埋在窑洞中。户主听到烟筒中有掉土块的声音及跑出,招呼附近居民将其余5人救出。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该类监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数据直观等特点,即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辅助方法使用,也可由非专业技术人员在经培训后使用,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中常用的监测方法。目前省内已为每个市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裂缝变形监测报警仪及少量的滑坡监测报警仪,部分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已采用上述仪器进行监测与预警。对于一般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采用设桩、设砂浆贴片和固体标尺进行滑坡地面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并结合人工巡视滑坡体内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的各种微细变化。简易监测和宏观地面变形观察以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测一般为半月或每月一次,汛期强化监测频率根据降雨强度确定,必要时采取每天24小时值班监测。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1、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以卷尺、皮尺、钢直尺和游标卡尺测量工具人工巡测为主,重点对滑坡地面裂缝和建筑物裂缝进行观测。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1、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
埋桩法测地裂缝过去技术落后的群测群防监测手段和方法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1、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
埋桩法测滑坡后缘裂缝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1、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埋钉法与贴片法测大小不同的裂缝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1、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埋钉法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1、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贴片法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1、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上漆法与贴片法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2、简易监测预警器材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2、简易监测预警器材——雨量警报器主要功能和技术性能指标:(1)主要用于降雨量监测预警;(2)报警量程:0-500mm可调;(3)精度:1.0mm;(4)承水口径:Φ200mm;(5)直流供电,监测过程不用电,只在报警时用电,电池供电时间三年(于碱性电池的保质期有关)。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2、简易监测预警器材——滑坡预警伸缩仪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2、简易监测预警器材滑坡伸缩仪拉伸多级应急监测示意图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2、简易监测预警器材滑坡预警伸缩仪多点收缩监测示意图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2、简易监测预警器材裂缝报警器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对地质灾害变形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等一系列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目前国内、省内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和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缓变型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由于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所需资金量大,对专业技术要求高,因此目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方法只应用于国家重点项目及国内、省内特别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目前国内外对滑坡等坡体变形专业监测手段除降水量监测外,主要采用测量机器人、GPS技术、多点位移计、多点伸长计、钻孔测斜仪、测缝计等监测方法;在监测土壤含水量与吸力监测、地下水与孔隙水压力的监测方面,基本都是采用水分计、水位计和渗压计等监测方法。对于多点位移计、多点伸长计、钻孔测斜仪、测缝计等,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传感器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测量机器人测量机器人(MeasuringRobot测量机器人
变形监测自动化系统)是能进行自动搜索、跟踪、识别和精确照准目标并获取角度、距离等信息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TCA2003型测量机器人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测量机器人测量机器人变形监测自动化系统由:
野外数据采集(硬件)内业监测数据处理、分析与管理(软件)
两大部分组成。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测量机器人基站一基站二参考点1参考点2变形体控制站无线通讯通讯电缆无线通讯通讯电缆外业组成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测量机器人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测量机器人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测量机器人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测量机器人监测方案针对滑坡的变形监测特点,设计了三套测量机器人监测方案。
①高精度半自动变形监测方案②高精度全自动有线变形监测方案③高精度全自动无线变形监测方案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测量机器人①高精度半自动变形监测方案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测量机器人②高精度全自动有线变形监测系统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测量机器人③高精度全自动无线变形监测系统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滑坡崩塌地表变形监测1、地表变形监测①地表相对位移监测主要方法有机械测缝法、伸缩计法、遥测式位移计监测法和地表倾斜监测法。②地表绝对位移监测主要方法有大地形变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激光微小位移测量法、地表位移GPS测量法、激光扫描法、遥感(RS)测量法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法。2、深部位移监测主要方法有测缝法、钻孔倾斜测量法和钻孔位移计监测法。3、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监测法为地下水位监测法、孔隙水压力监测法和水质监测法。4、相关因素监测主要方法有地声监测法、应力监测法、应变监测法、放射性气体测量法和气象监测法(雨量计、融雪计、湿度计和气温计)。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滑坡崩塌地表变形监测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滑坡崩塌地表变形监测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滑坡崩塌地表变形监测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滑坡GPS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
GPS监测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监测单元、数据传输和控制单元、数据处理分析及管理单元。这三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监测单元跟踪GPS卫星并实时采集数据,数据通过通讯网络传输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GPS软件对数据处理并分析,实时形变监测。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滑坡GPS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
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滑坡GPS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
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泥石流的专业监测主要包括降水量监测、地声监测、次生监测、泥石流水位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土压力监测、流速监测、视频监测等。泥石流、水石流地声监测预警仪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泥石流、水石流地声自动监测预警示意图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泥石流、水石流地声自动监测预警示意图雨量计+地声报警仪+无线报警监测项目:降雨强度、泥石流震动要求:预警观测点设置在1-2Km之外的必经之地。受泥石流威胁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泥石流超声波泥位监测预警仪泥石流超过预设的泥石位监测预警高度立即报警,可有线、无线报警和数据传输存储。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激光+超声波泥石流监测预警示意图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超声波(测距)泥石流监测预警示意图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超声波(测距)泥石流监测预警示意图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地质灾害光纤远程监控预警系统可远程实时传输泥石流、滑坡的监视图像、监测数据和预警信号,距离可达20-40公里。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泥石流视频监视报警系统可远程实时传输泥石流、滑坡的监视图像、监测数据和预警信号,距离可达20-40公里。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泥石流自动化监测系统由综控中心(控制台)、地声遥测、泥位遥测、雨量遥测、有线泥位等五个子系统共同作用对泥石流活动进行监测。
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泥石流自动化监测系统由综控中心(控制台)、地声遥测、泥位遥测、雨量遥测、有线泥位等五个子系统共同作用对泥石流活动进行监测。
二、基本方法
(二)地质灾害预警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前身是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它是以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历史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为基础,根据前期过程降雨量和预报降雨量,对未来一定时段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的空间范围、可能性大小进行分析预测,并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形式向公众发布的工作过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一种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方法,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指导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逐步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或财产损失。二、基本方法
(二)地质灾害预警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陆域范围(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省级、市级和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区域是其行政管辖范围。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期为每年的汛期。国家级预警预报工作期为每年5月1日~9月30日,山西省级预警预报工作期为每年6月1日~9月30日。情况特殊时,可根据需要启动应急预警服务。单次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时段为当日20时至次日20时。二、基本方法
(二)地质灾害预警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所需条件:(1)工作平台建设工作平台主要包括预警预报模型、软件和硬件。在分析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条件和引发条件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预警预报分析模型,目前主要基于统计学原理建立。预警预报软件一般应具备如下基本功能:自动导入降雨数据、数据存储、查询、预警分析、自动生成预警预报产品等。预警预报硬件应包括计算机、服务器、投影仪、传真机、激光打印机、电话、可视会商设备及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和检验设备等。二、基本方法
(二)地质灾害预警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所需条件:(2)信息系统建设为了便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有关数据的收集、分析、查询,需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预警预报数据库包括基础资料库、预警产品库、反馈信息库和其它信息库。(3)组织系统建设为了有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需要建立预警预报组织系统。共分为三个层次:管理层、作业层、发布层。二、基本方法
(二)地质灾害预警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所需条件:管理层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预警预报工作、制定并颁布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筹措工作经费等。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由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组织管理;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由省级国土资源和气象主管部门组织管理。作业层为具体开展业务工作的单位或机构,承担预警预报的日常工作、理论方法研究、技术报告编写及信息反馈等业务。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共同承担;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由省级地质环境监测站(院、中心)或相关业务部门联合同级气象部门业务机构承担。发布层为发布预警预报产品的单位或机构,具体是各级电视台、电台、互联网、报纸等媒体主办单位。二、基本方法
(二)地质灾害预警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泥石流单灾点地质灾害预警预报通过专业监测设备、传输设备、预警装置、预警软件、供电设备等,对所监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单灾点进行预警预报的一种方法。这种预警预报所需费用较大,主要适用于地质灾害危害严重、危险性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与预警预报。整个预警预报系统由数据采集传输、前端传感器、数据分析输出(包含网络服务器、短信服务器、专用分析软件)三个部分组成。优点:可无人值守,长时间野外工作;测量数据实时回传,并保存至服务器数据库;测量精度高,相对位移精度优于0.05mm;软件功能丰富,可调看数据绘制图谱;可根据客户需要设定报警参数,实时报警,提供短信,声光电等多方式;支持手机短信的参数调整和设置;完整的操作日志,对所有仪器操作均有详细记录;同时具备多种传感器接口,适应多样化测量需要。二、基本方法
(二)地质灾害预警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泥石流单灾点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无线报警仪可对多路位移监测,地声监测,雨量监测等多种参数监测进行无线远距离的自动监测,发送报警信号,报警主机也可同时向八部电话拨打报警电话。弥补有线远距离报警的不足。二、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预警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泥石流单灾点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地质灾害多参数应急监测预警仪可以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做多参数综合监测传输和预警。参数:雨量、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地下水位、含水率、倾斜等二、基本方法
(二)地质灾害预警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泥石流单灾点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泥石流隐患实施专业监测预警
对灾区可能暴发大规模泥石流且可能对重要城镇构成严重威胁的泥石流沟谷,建立泥石流灾害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对局地降雨量、泥石流暴发的地声、泥位、暴发影像进行全天候动态监测,建立自动实时预警预报系统,科学主动防范地质灾害。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由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地质灾害信息发布、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等工作及成果构成。其中,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包括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单点预警预报。该体系不仅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服务,更为广大群众服务,是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地质灾害评价成果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基础。从全国来说,1990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全国范围内1:50万环境地质调查,1: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2020个县(市)的1:10万地质灾害调查,450个县(市)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9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等。从全省来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从2000年到2008年,安排了国土资源部下达的35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与此同时,积极申请省财政资金,分年度安排进行了全省79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2008年安排了全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核查工作,共完成重点调查区面积119401km2,一般调查区面积7318km2,调查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1425处,其中崩塌(含不稳定斜坡)6235处,滑坡1263处,泥石流676处,地裂缝272处,地面塌陷2971处,地面沉降8处。按规模分:巨型54处,大型264处,中型770处,小型10337处。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地质灾害评价成果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基础。从全国来说,1990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全国范围内1:50万环境地质调查,1: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2020个县(市)的1:10万地质灾害调查,450个县(市)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9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等。从全省来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从2000年到2008年,安排了国土资源部下达的35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与此同时,积极申请省财政资金,分年度安排进行了全省79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2008年安排了全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核查工作,共完成重点调查区面积119401km2,一般调查区面积7318km2,调查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1425处,其中崩塌(含不稳定斜坡)6235处,滑坡1263处,泥石流676处,地裂缝272处,地面塌陷2971处,地面沉降8处。按规模分:巨型54处,大型264处,中型770处,小型10337处。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地质灾害评价成果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基础。截至2013年底,经新一轮全面排查,全省目前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0059处,按规模划分:特大型25处、大型192处、中型1565处、小型8277处;按类型分:崩塌2065处、滑坡1459处、泥石流567处、地面塌陷2177处、地裂缝246处、不稳定斜坡3545处;按行政区域分:太原市有654处、大同市有484处、朔州市有208处、忻州市有1118处、吕梁市有2097处、阳泉市有183处、晋中市有836处、长治市有1181处、晋城市有342处、临汾市有2112处、运城市有844处。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全国针对27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健全了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35万人的群测群防队伍,气象部门在全国建立了4.5万个气象信息服务站和近60万名气象信息员队伍。初步建立了县(区)、乡(镇)、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安装简易滑坡裂缝报警器和地裂缝伸缩仪约20余万套,发放“明白卡”与“避险卡”约330万份。通过这些工作,明确了地质灾害监测和报警人员及防灾责任人,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群众基本能够做到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警、自我防范和自我救治,增强了社会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能力。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金字塔尖,对一些规模大、威胁人口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仅靠常规的以肉眼、标尺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存在明显缺陷:一是数据采集主要由人工完成,观测周期长,受天气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大,需要人员多;二是平面、高程分别施测,误差较大;三是没有将各种监测方法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分析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无法对地质灾害实施连续、实时、动态的监测,不能满足自动化的要求。由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形式复杂多样,促使研究者不断积累经验,挖掘研发需求,目前已经研发出大量的自动化、高速化、高精度的监测产品,解决了监测预警技术手段落后,缺少信息集成与分析,依据不充分、标准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获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成果是开展监测预警工作的最主要目的。通过集成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专业监测成果后,用相关预报模型经计算机运算后生成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可全方位监控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准确地预报险情,对指导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和公共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省内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主要包括区域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裂缝、地面沉降专业监测。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
地质灾害信息发布:地质灾害信息发布是实现监测预警服务于政府与社会的最主要方式。监测预警成果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电话、显示屏、大喇叭等宣传途径传达给各级政府领导、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群测群防人员、受灾害威胁地区的广大群众,对指导当地政府采取防治对策、管理人员采取应对措施、群测群防人员加强监测、受威胁地区群众提前准备防灾避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
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包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存储、查询、管理、统计和分析两大部分,是监测预警系统的大脑和心脏。在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之前,地质灾害点的信息只有纸质档案,这给各级部门对灾害点的具体情况的掌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众多的灾害点中找出相关灾害点的工作量非常的庞大。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之后,通过该体系中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可对各个灾害点的相关信息(包括隐患点情况的文图、威胁情况、监测人员情况、两卡情况、防灾预案等)整理归档,提供多种方式对灾害点进行查询、管理、统计和分析,实现短信预警及专家远程实时会诊,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防灾预案和避险搬迁安置工程规划,发挥减灾防灾效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
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包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存储、查询、管理、统计和分析两大部分,是监测预警系统的大脑和心脏。在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之前,地质灾害点的信息只有纸质档案,这给各级部门对灾害点的具体情况的掌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众多的灾害点中找出相关灾害点的工作量非常的庞大。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之后,通过该体系中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可对各个灾害点的相关信息(包括隐患点情况的文图、威胁情况、监测人员情况、两卡情况、防灾预案等)整理归档,提供多种方式对灾害点进行查询、管理、统计和分析,实现短信预警及专家远程实时会诊,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防灾预案和避险搬迁安置工程规划,发挥减灾防灾效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我国系统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始于本世纪初,但单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开展的较早,全国甚至全世界都赫赫有名的新滩大滑坡的成功预报,是这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一个缩影。新滩滑坡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境内长江西陵峡中新滩镇,发出预报的单位是湖北省西陵峡岩崩调查工作处。该处自1970年成立以来,科技人员一直坚持在高山峡谷的现场工作。1974一1980年开展了各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1977一1982年7月布设了四条视(水)准线,计12个变形点;1983年后,利用监测结果和现场调查资料,发现了异常,及时地向上级报告了险情。1985年6月11日当现场调查和位移监测资料,十分有力地说明大滑动即将来临,前兆非常明显时,该处立即向湖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出了险情告急。仅隔11个小时,即1985年6月12日凌晨3时45分至4时20分,发生滑坡。风云纪录之1985年新滩大滑坡_高清.mp4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新滩滑坡发生前古镇面貌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新滩滑坡发生前古镇面貌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新滩滑坡发生后古镇面貌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新滩滑坡发生后古镇面貌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该滑坡的体积约3000万立方米,坚硬的块石、碎石及泥土快速崩滑下来,将千年古镇—新滩镇1569间房屋全部摧毁入江,顿时,新滩镇变成了一片废墟;崩滑入江的土石约340万方,其中约260万方土石从西侧快速滑出,顺三游沟高速入江,激起54米高(相当于18层楼高)的涌浪,将长江对岸湖北省西陵峡岩崩调查工作处(以下简称岩崩处)的两层楼浆砌块石仓库和发电机房冲得无影无踪,其下斜坡地段直径一尺左右粗的柑橘树林被一扫而光,仅剩下一片露出地面约20公分高的树桩;涌浪波及长江上、下游约40公里,下至26公里的三斗坪(现三峡大坝坝址),上达15公里的秭归县城关;江水逆流13公里以上,浪沉险区长江上下游8公里水域内240匹马力以下的机动船13艘和木船64只,落江船员死亡8人。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6月14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湖北日报》、《北京晚报》、《中国地质报》等十多种报纸,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新滩滑坡预报成功的消息。其中,《光明日报》、《文汇报》头版以通栏标题转载了中央领导同志对这次新滩滑坡预报成功的称赞:“奇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世界奇迹!”
另外,1991年汛期,江苏省地矿局成功地预报了镇江市云台山、跑马山等处的十几个滑坡,危险区内的居民及部分财产安全转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严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作为减灾防灾的重要措施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本世纪初开始,各类单体滑坡专业监测也相继开展起来,较早的如三峡库区(2001年)、四川雅安(2001年),巫山县(2003年)等地的滑坡监测,2007年左右云南哀牢山、陕西延安、福建闽东南、四川华蓥山等地相继开展了专业性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目前,全国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单灾点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工作广泛开展,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已经建成多参数滑坡专业监测点7477个,崩塌监测点2882个,泥石流监测点1523条,这些专业监测点全天24小时监控重大地质灾害的发展状况。在雨量监测方面,全国已建成国家级雨量观测站2419个,区域自动站3.9万个,新一代多普勒雷达158部,在轨气象卫星8颗,有效保障降雨等抽象信息的监测和预报。全国目前已有2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着手建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体系。相应的投入逐年增多。2011年,四川省财政投入建立汶川地震重灾区“三大片区”专业监测预警,开展典型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监测7条泥石流沟,共安装自动雨量站26个(含配套卫星通讯机16套)、视频监测系统13套(含探照灯14组、光纤及供电网络)、雷达泥位监测11个、泥石流次声波监测2个、地下水渗透压力传感器5个、地下水位传感器6个,形成监测网络体系。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广西自治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安装300套雨量、土壤含水量等地质灾害自动监测仪器,实现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要隐患点的自动监测。根据监测动态图像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向应急值班人员和隐患点监测员发出预警信息,实现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的结合。北京市目前已实施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在房山区、门头沟区以及密云县等地布设专业监测仪器,形成专业监测网络。对泥石流隐患119处、滑坡隐患1处、采空塌陷隐患4处、崩塌隐患6处,布设了479个各类专业仪器监测点。另外,在密云县冯家峪镇西庄子村和门头沟区斋堂镇南马栏沟建设2个监测站,研发了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区域性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在我国逐渐开展,2003年4月,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订了《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协议》,2010年10月14日,两部局又签署了《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框架协议》,2011年,两部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35号),要求在共同推进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观测站点网络建设、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工作联动机制、大力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全面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到2013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37个市(地、州、盟)、1070个县(市、区)国土资源厅(局)与气象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其中,山西、新疆两省(自治区)所有县级国土资源局与气象局均签署了合作协议。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山西省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始于本世纪初。2000年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成立,使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有了机构、人员、设备、场所。此后,各市国土资源局陆续成立了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到2013年,省内太原、忻州、朔州、大同、长治、阳泉、晋城、临汾、运城等9个市也成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备配了专门的人员、场所及设备。全省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在人员、设备、场所方面基本形成。从2005年起,山西省的太原、晋中、长治、晋城、阳泉、大同、朔州、临汾、运城、忻州、吕梁等11个市国土资源局陆续与当地气象局签订了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协议,签订率达到了100%。近几年,山西省县(区)市国土资源局与当地气象局也陆续签订了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协议,到2013年,全省119个县(区)国土资源局与当地气象局签订了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协议,签订率达到了100%。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2004-2013年以来,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共接收24小时实际降水量数据及预测降水量数据294480个,电话或可视化会商194次,在山西省国土资源厅网站和山西省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预报成果741次、在山西卫视联合发布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185次、向省、市、县相关领导及三级以上预警区域内的群测群防人员发送预警短信189614人次。其中,2013年汛期,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共发布黄色及以上预警50次,发送预警短信173462条。我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型地质灾害监测始于1989年大同市地裂缝监测工作,在大同市
428机车厂建立了地裂缝监测仪器站,采用
DG-1A型静力水准仪和
SR-1型水平蠕变仪对地裂缝进行监测,监测频率为每日一次。2004-2008年、
2009-2010年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承担《山西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调查》、《山西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项目,开始全面规划建设山西省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网络。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目前,全省已建成太原市地面沉降监测网、大同市地面沉降监测网、临汾市地面沉降监测网、运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网、平遥县地面沉降监测网、大同盆地地裂缝监测网、太原盆地地裂缝监测网、临汾、运城盆地地裂缝监测网,其中,太原市地面沉降网监测范围覆盖太原市六城区及清徐县(包括GPS观测墩19个,水准点229个),监测面积1030km2;大同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监测范围为大同城区、南郊区部分区域(包括GPS观测墩5个、水准点97),面积约220km2;临汾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由79个水准点构成,监测区域为尧都区,监测面积360km2;运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由76个水准点构成,监测区域为盐湖区,监测面积约350km2;平遥县地面沉降监测网监测平遥县城,监测面积约80km2,由9个GPS观测墩构成;大同盆地地裂缝监测网监测大同市、应县5条地裂缝活动,包括27个水准点、一切监测站1处;太原盆地地裂缝监测网监测清徐县、太谷县、祁县、交城县4条地裂缝活动,包括水准点38个、GPS观测墩6个;临汾、运城盆地地裂缝监测网监测盐湖区、尧都区、新绛县、稷山县4条地裂缝活动,由14个水准点、2个GPS观测墩构成。地面沉降监测频率为每年
1次,地裂缝监测频率为每年2次。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历史及现状
在地质灾害信息管理方面,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07年开始进行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于2010年完成并投入运行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及“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全省历年来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本全部录入这两个系统中,通过这两个系统,可对全省各个灾害点的基本信息(包括隐患点情况的文图、威胁情况、监测人员情况、两卡情况、防灾预案等)进行查询、管理、统计和分析,实现短信预警及专家远程实时会诊,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防灾预案和避险搬迁安置工程规划,发挥减灾防灾效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及意义
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以来,专业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群测群防等监测预警体系大大增强了地质灾害的防控能力,在地质灾害防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统计,2003年以来,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210起,及时转移避险35万人,避免经济损失近千亿元,其中四川、云南、福建、陕西避免人员伤亡上千人。近年来,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次数及避免人员伤亡数量逐年增加,2006年以来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050起,及时转移避险24.5万人。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及意义
由于监测预警工作保障得力,社会公众成功避险的案例逐年增加,重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时成功转移群众,不但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还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地质灾害防御的辐射效果。2012年完成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监测预警服务效益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总体满意度较高,地质灾害预警服务在减少人员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方面的贡献分别达到了65.7%和42.1%,社会公众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8.4分,用户对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主要指标总体评价较高,表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已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及意义
山西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开展十几年来,共成功预报崩塌、滑坡地质灾害36起,避让转移1341人,避免经济损失8542万元。其中,2013年成功预警9起,组织580人安全避险,避免经济损失717万元,尽最大努力防止了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成功预报数量、组织人员避险数量、避免经济损失数量均为历年来最高且在十几年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充分显示了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山西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汇报材料(部).ppt除数据上看到的作用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在政府、民众意识形态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普遍提升,二是各级政府防灾意识普遍增强。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监测预警的要求
总要求: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进一步推动全省各级地方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组织领导,增强全省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群防群测的自觉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全面提升地质环境与气象因素耦合作用机制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使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有预见性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实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科学化和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监测预警的要求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2011年6月1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2011】20号)指出,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决定》第三条加强监测预报预警中共有三款内容:(七)完善监测预报网络。各地区要加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监测预警的要求
(八)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和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并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九)提高群测群防水平。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基层社区、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对群测群防员给予适当经费补贴,并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测群防员等的防灾知识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监测预警的要求
2012年3月1日实施的《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修订稿)第三章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配备必要的技术装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预报工作。《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山西省将建立完善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十二五”期间,山西将在继续加强省、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建立省、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会商及预警预报区域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核实制度。在省、市级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的基础上建设通信系统,建立省、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传输和会商系统显示终端,实现省、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平台之间的网络互联。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监测预警的要求
《规划》要求健全完善多部门共建互补机制,加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间联合监测与信息共享,在滑坡、泥石流易发地带建立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监测设施,通过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地质体变形发展趋势,适时发出预警预报信息,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信息系统、预报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系统。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如何发挥群测群防组织的作用
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在全省进行的114个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中,共建立群测群防网络11105处,填写防灾预案表11105处,填写防灾明白卡10987张,填写防灾避险明白卡105626份。提交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报告114份,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114份,县(市)地质灾害防灾预案114份,成果图件309张,并建立了县(市)地质灾害数据库。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如何发挥群测群防组织的作用
群测群防组织体系的重要作用:(1)弥补了专业监测预警网点和手段的不足,从面上提高了监测预警的能力和水平;(2)在培养群众观测队伍的同时,宣传了防灾知识,提高了防灾意识,起到了专业宣传教育培训所达不到的效果;(3)群众观测人员熟知当地情况,同时与政府联系密切,又亲临危险区,掌握实际信息,传播防灾避灾信息灵活多样,在临灾预警方面可起到专业队伍难以替代的作用;(4)掌握了基本防灾知识和监测技术的群测群防队伍,在灾情的及时传报、组织群众避灾和防灾抗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如何发挥群测群防组织的作用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如何发挥群测群防组织的作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与群测群防组织是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唇齿相依的关系。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地质灾害群测群测组织的落实与运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监测预警找到了与群众监测网络的结合点、突破口,使得专业预警预报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同样,群众监测网通过专业预警网,使得监测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同时群众监测网又给专业预警网络提供监测信息。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如何发挥群测群防组织的作用
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达到预警等级时,通过短信群发系统通知预警区的群测群防员,群测群防员也可通过电视、网络、传真、通讯等形式接收国家、省、市、县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群测群防组织机构及监测人员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后,应按预警响应程序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加密巡查、监测预报、应急撤离的准备,能够直接将预警信息转化为地质灾害防范行动,有效减少群体性人员伤亡。同时,群测群防组织及时反馈灾情、险情信息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反馈结果,各级国土部门和气象部门实地检验地质灾害预警效果,及时修正完善地质灾害预警模型,提高了预警预报服务水平。八、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有的传统监测方式,随着地质灾害发展形势的严峻,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弊端,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占用极其严重;没有系统的监测数据,实时性较差;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偏远农村和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人员转移的工作难度很大;监测点分布广,不建立地质灾害管理系统无法进行统一监测管理等。这些问题,虽通过专业监测系统、建立预警预报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可有效解决,但资金、人员、场所限制了监测预警系统的发展。省内目前为止仅建设了两个崩塌、滑坡专业监测点,监测内容仅包括裂缝变形与土体含水量两项内容,市、县专业监测网络还没开展,也没有资金、人员、设备、场所开展,远不能适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另外,从我国近十几年开展的大量专业监测预警工作情况来看,仅区域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取得了重要成果,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单点的专业监测预警成功率并不高,还需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来提高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的准确度。八、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全国及全省地质灾害成功预报避灾实例统计分析,居民自我判定的占成功避灾总数的3.5%,群测群防的占86.7%,专业性单点监测预警的仅占总数的9.8%。这其中,居民自我判定、群测群防等成功预报与区域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成果密不可分,互为依托。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单点的专业监测预警成功率低的原因去除仪器本身的问题外,主要是各地质灾害隐患单点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具体到每个隐患点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诱发因素各不相同,没有足够多的监测数据不足以修正模型参数,诱发灾害的各因素的临界值难以准确定判定,而监测预警模型设定的诱发因素临界值不准确,又会导致预警预报结果的错误,也即诱发灾害的因素达到模型设定的临界条件时,并未发生灾害。另外,由于很多潜在的隐患点未被调查人员识别出来,导致我国及省内很多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都不属调查成果中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列入专业监测预警,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单点预警成功数量在总成功数量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八、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如何在广大的面积区域上识别出真正危险的隐患点,做到“不漏查、不多查”是提高监测预警成功率的关键。分析区域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发育规律,找到有效的隐患点识别技术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也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普查工作,依照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密度所威胁地区的经济社会等的重要程度,对不同的区域选定不同比例尺的调查工作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租赁合同式两份(含租赁房屋消防设施维护责任)
- 2025年指示灯具:设备指示灯项目合作计划书
- 二零二五年度餐馆服务员特殊工种用工合同
- 2025年度公司股东合作协议书-文化创意产业合作
- 2025年度房产赠与著作权转让合同
- 2025年度房屋买卖返佣佣金结算及管理协议
- 2025年度国际贸易人员借调与市场拓展协议
- 公开招聘编外合同人员
- 杜鹃兰叶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抗炎活性研究
- 2025年离子风棒项目建议书
-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重点语法清单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金属包装容器生产数据分析考核试卷
- 宠物学概论课程设计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理科)甲卷含答案
- 排水管网溯源排查项目专项培训
- 译林牛津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全册课件
- 2024环氧磨石地坪施工技术规程
- 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作业设计
- 医学文献管理制度
- 白塞氏病学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