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雁-杜牧课件_第1页
早雁-杜牧课件_第2页
早雁-杜牧课件_第3页
早雁-杜牧课件_第4页
早雁-杜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早雁杜牧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在刺史,后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受祖父杜佑的影响,研究古今治乱得失,留意财富兵甲之事,以济世之才自负。但当时唐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危机重重,他提出的削平藩镇、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巩固边防、严禁佛教、僧尼还俗等主张,已经无法实现。他又不愿苟合取容,有时便纵情声色,放浪形骸。因此,他的作品中,深广的忧愤与旖旎的风情并存。杜牧诗、赋、古文皆工,诗歌成就成尤高,与李商隐同为晚唐诗坛翘楚,人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雄豪健峭,骨气遒劲;近体诗情致俊爽,风调清朗,七绝最为人称道。有《樊川集》。二、创作背景杜牧生活的晚唐社会,正是唐帝国的多事之秋。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居住在塞北的回纥奴隶主贵族军事集团,乘唐王朝腐败之机,向南骚扰,大肆屠杀掠夺,使得边地人民四处流散,无家可归。诗人看到南迁的征雁,触景兴怀,故而作此诗。表达他对苦难中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三、思考与回答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哀”(2)问:雁为何“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思考与回答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起什么作用?——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思考与回答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四、全文赏析“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二句,交代了地点、时间、鸿雁惊飞的原因和受惊的程度。"虏"是对敌人的蔑称,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虏弦开",写出了箭上弦、刀出鞘的紧张气氛,语意双关,既指胡人挽弓射猎,也指胡人发动军事骚扰边地人民生活。"全文赏析“云外惊飞四散哀",承上句而来。胡人剑拔弩张,那些鸿雁遭受到“虏弦”,而惊飞四散、哀鸣。“云外”二字甚有份量,表现“秋半”天高云淡,也准确地把握了雁既不高飞入云,也不平头掠过的习性,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一个"惊"字,就是上句"虏弦开"的结果。"惊"字写出了鸿雁的震恐,也反衬了敌人的嚣张,隐而不晦,含而不露。雁飞本来有序,队列齐整,故人们爱用"雁阵"、"雁行"、"雁序"来比喻或赞美它。而眼下,则是雁惊飞后"四散",零落而成了孤雁,发出声声凄厉的哀鸣,闻之酸楚难堪。那"云外惊飞四散哀"的鸿雁,不也是边地人民受侵扰后流离失所的情景吗?全文赏析“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是续写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时的情景。这两句与“云外惊飞四散哀”相呼应。惊散后的孤雁从皇宫上空掠过。"秋半"冷月照在孤立于院中的"仙掌",已经够孤独清凉了,几只孤雁又经过这儿,更加浓了孤独清寂的气氛。全文赏析那失宠者幽居的冷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着愁绪,传来几声失群征雁的哀鸣,使人更觉阴沉凄凉。"孤影过"、"数声来"。绘形绘声,哀惋欲绝,极其细腻感人。通过这些景物、气氛的烘托,可以隐约传达了唐王朝的衰朽颓落,生动地表现了边地人民流离失所,飘零孤苦的境遇。全文赏析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二句,雁是侯鸟,秋季南迁,春天北归。诗人由征雁的南飞而想到它们的北回:鸿雁本应随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家乡,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在金河的土地上,凶残的敌人到处横行霸道,鸿雁是不可能返回故土的呵!这是设想鸿雁有家归不得的深沉感叹,诗人对鸿雁的嘱咐,实际是对逃难同胞的亲切叮咛。全文赏析这里还包含着作者对统治阶级坐视人民的灾难,不能赶走侵略者行为的有力责问。当时并不是没有仁人志士起来挽救这种危急的局面,杜牧就是胸怀报国壮志中的一个。可是,昏庸腐朽的唐王朝,根本不听志士的良策,使得百姓们无家可归,只得客居他乡。全文赏析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二句。"潇湘"指湖南中部南部一带。据传雁到了湖南衡山回雁峰即止,不再往南,就在这一带停歇,次年飞回北方。诗人深表同情地告慰南飞的鸿雁,不要厌弃潇湘人烟稀少,那儿水中长着很多菰米,岸上长着很多莓苔,可供你们充饥度日,勉强住得下去。这也是为逃难中的百姓所作的设想和安慰,寄托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爱抚。五、主旨这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描绘了雁南飞的形象,寄托自己的真实旨意,形神兼备。诗起句叙事领篇,接下写鸿雁惊飞四散哀的场面,再写诗人。表面写失群的雁,实际上抒发自己对失落的人民的关切。对孤雁哀鸿的抚慰关切,风格委婉细腻,清丽含蓄,想象丰富,意境无穷。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六、艺术特色一、全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想象与现实结合起来,以通俗晓畅的的语言,寄寓了诗人对流离失所的老百姓的深切同情。秋来八月,胡人挽弓射雁,群雁惊慌,四散逃命,哀声连连。那失散的孤雁在明月之夜飞过长安城,俯见城内灯暗影幢,不由发出数声哀鸣。诗人面对南飞的大雁发出慨叹与劝告:射雁的胡骑还在那里,明年春天你们恐怕回不去啊,你们也不要嫌南方不好,就在这里住下来吧,水边有很多菰草,岸边也有很多莓台,尽够你们吃的。在这里,诗人借南飞的大雁来比喻遭受胡人侵扰的北方边地百姓。他们流离失所,不得不南下逃亡,而朝廷又无力保护他们,这就使得他们的处境更加悲惨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全借“雁”这一形象表达出来了。全诗意蕴隐含而又不晦涩,情感深沉而又不直白。艺术特色二、虚实交错的结构。在结构安排上,诗人采用了虚与实相结合的方法,来很好地传情达意。首先,前四句实写大雁遭到射杀时四处惊散,仓皇逃命,悲哀南飞的景象;后四句则为诗人想象之境。由实转虚,前后承接十分自然。其次是以字面的虚来写字里之实,也就是说,全诗写大雁的情状与活动是虚,写人民的苦难才是实;写对大雁的同情与劝慰是虚,写对百姓漂泊无依、无家可回的同情是实。这样以虚写实,虚实交错,增加了诗的意蕴与内涵,也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艺术特色三、通俗晓畅的语言。杜牧的诗有很多美丽或奇崛的句子,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其一),“多情却似总无情”(《赠别》其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等等。但这首诗却字字平实,句句晓畅,近乎本色。全诗八句五十六个字,前四句用叙述的方式,后四句用一种叹惋的语言出之,通俗明白,读来不费力气。而正是这种本色的语言背后却蕴藏着深沉的情感,所谓“不事雕琢”,却“字字珠玑”。艺术特色四、忧寄黎民的热肠。全诗所表达的是对饱受异族侵犯的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种同情不是如江河一泻,也非如红日喷薄,而是像一缕林风轻轻拂过,带来的是诗人深沉的、悲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