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备考会_第1页
高三一轮复习备考会_第2页
高三一轮复习备考会_第3页
高三一轮复习备考会_第4页
高三一轮复习备考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深入研究命题中进步在扎实复习备考中提高——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漫谈湖北省黄冈中学熊银忠hgzxxyz@163.comQQ:846967574第一部分2015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一)指导思想:以新式史观作为考试命题的基本范式(二)命题依据: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教学与考试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突出专题性,专题是主线,时间被淡化,成为教材编写基本框架考试大纲突出通史性,时间为主线,专题为副线,成为高考试题排列形式(三)试题载体:以各种类型历史材料为载体组织试题开拓新情境、新载体命题渠道,如运用数据材料(包括表格数据、曲线数据、折线数据、柱状数据、饼状数据等)和图片材料(历史地图、历史照片、漫画资料、文物照片等),进行命题考查,促进历史学习与考试朝着学科特点方向回归(四)时代特色:敏锐捕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学以致用(五)考查目标:关注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界定: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命题重心:题型基本稳定稳中有变逐渐走向成熟第二部分2015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的对策一、以新式史观引领备考提高复习品位二、加强对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比较研究,确定一轮复习备考的教学模式专题式复习、通史式复习各有利弊。主张一轮复习采用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模式(一)采用通史加专题复习模型的依据一是基于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水平现状的思考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8门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二是基于考试大纲与高考真题布局形式的思考

以必修内容为例,考试大纲一级考点总计26个(中外古代6个+中外近代8个+中外现代12个),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等等,均按照通史加专题的形式进行排列。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刘芃、朱汉国任主编,杨宁一任编委的《历史学习精要》(2003年出版)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顺序,采用通史加专题的形式,解决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三是基于命题专家学习与研究著作的学习借鉴

目录摘抄: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一、概述二、夏、商、西周历史发展脉络中几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变革四、孔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五、秦汉雄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走向世界的步伐六、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政治八、贞观之治与贞观君臣的治国方略九、唐代的开放性格与盛唐气象十、宋元时期农牧民族的碰撞与交融十一、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十二、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十三、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转型与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十四、康乾盛世与近代前期的危机杨宁一主编的《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2008年出版)也是按照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的顺序,采用通史的形式,介绍了历史学习中的新视野新知识。中国近代史目录摘抄:“概述第一章嘉道之际的转向与西方殖民主义的东侵第一节嘉道时期的自我转向第二节早期殖民主义的东来及其影响第二章文明的历史拐点第一节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刺激第三节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起步第三章从器物到制度的累进第一节维新的时代第二节时不我待第三节扫荡旧世界”

北京市《学习目标与检测》高三历史总复习目录摘抄: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时期二、夏商周时期1.政治2.经济3.文化三、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1)变法运动(2)商鞅变法2.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3.文化(1)老子与孔子(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3)文学艺术(4)自然科学

四是借鉴当前有的地方高考一轮复习好的做法四、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秦的统一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至高无上的皇权(2)中央官制(3)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3.其他4.秦的暴政5.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五、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1.政治(1)中央集权的巩固(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2.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3.文化(1)思想的发展(2)造纸术(3)张衡(4)数学(5)医学(6)汉赋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1.北魏孝文帝改革2.经济的发展3.文化:汉字与书法、绘画、数学、农学、儒学的发展七、隋唐时期1.政治(1)三省六部制度(2)藩镇割据2.唐太宗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唐太宗的作用。3.社会经济(1)土地制度(2)生产技术(3)经济重心南移(4)农业(5)手工业(6)商业城市4.隋唐时期文化八、宋元时期1.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2.王安石变法3.社会经济的发展4.宋明理学5.三大发明6.宋词、小说、书法、绘画7.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九、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1.明清时期的政治2.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生产的发展(2)手工业的进步(3)资本主义萌芽(4)商业的繁荣(5)重农抑商政策(6)海禁与闭关4.明清时期的文化(1)科技著作(2)思想的发展(3)小说创作的兴盛与绘画、书法艺术(4)京剧艺术

中国古代通史串讲;中国古代政治(含选修1、4相关内容:商鞅变法、秦始皇、唐太宗);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思想(含选修4相关内容:孔子);中国古代科技、文艺(含选修4相关内容:李时珍)中国近现代通史串讲;中国近代政治(含选修2相关内容: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经济;中国现代政治与外交;中国现代经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含选修2相关内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抗战胜利前后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国近现代科技、文艺、教育(含选修4相关内容:詹天佑)世界古代史(含选修1相关内容:梭伦改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世界近现代通史串讲;世界近代思想(含选修2相关内容);世界近代政治(含选修4相关内容:克伦威尔、拿破仑、华盛顿、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近代经济;世界现代政治(含选修4相关内容:列宁);世界现代经济;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包括选修3相关内容);世界近现代科技、文学、艺术(包括选修4相关内容:牛顿、爱因斯坦)(二)通史加专题模型一轮复习的实践

【举例1】中国古代史通史串讲:历史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通史串讲以后,进入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按照考纲要点排列,依次为: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西周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君主专制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学技术;(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

每一专题皆可采用课标与考纲要点揭示、时事图解与基础过关、重点难点拓展深化、高考典型例题剖析、精编试题高效训练五个步骤进行一轮复习备考。【举例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轮复习【课标与考纲要点揭示】1、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君主专制的加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时事图解与基础过关】【重点难点拓展深化】问题一:中国古代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及其认识1、发展历程(1)战国奠基(2)秦朝建立(3)西汉巩固(4)隋唐完善(5)北宋加强(6)元朝新发展(7)明清达到顶峰2、矛盾与趋势3、历史作用问题二: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问题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问题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评价

1、演变过程2、历史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有限,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例】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高考典型例题剖析】【解析】C知识背景:古代专制主义的强化。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也就是要整体把握,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难得出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的规律。【例】读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析】C知识背景: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与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加强。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有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例】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精编试题高效训练】【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答案:(1)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任答三点即可)回答:(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答案:(2)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