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11000字(论文)】_第1页
【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11000字(论文)】_第2页
【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11000字(论文)】_第3页
【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11000字(论文)】_第4页
【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情况调研分析报告》目录TOC\o"1-2"\h\u19210一、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调查基本情况 130695(二)调查结果 28634二、乡土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526481(一)应用主体方面的问题 53946(二)教学方面的问题 89239三、乡土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96261(一)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缺失 923447(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 1019249(三)功利式教育的影响 1117490二、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策略 1226703(一)溯源本土历史,促进家乡情怀提升 1222699(二)弘扬本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传承 124949(三)缅怀本土先烈,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137689(四)体验本土山水,促进生态意识普及 14一、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调查基本情况本文选取盐城市区四所中学为调查学校,分别是盐城市田家炳中学(初中部)、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学校(初中部)、盐城市明达初级中学、盐城市文峰初级中学。调查对象选取这四所初中的思政课教师及学生。其中教师51名,学生300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分别设计《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调查问卷(教师卷)》和《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调查问卷(学生卷)》(见附录)。参考华中师范大学薛惠副教授的相关调查问卷,并结合本课题研究需要进行适当调整,问卷设计完成后,邀请10名相关专家(资深思政教师、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市教育局专家等)进行问卷效度检验,最终证实问卷的结构及内容基本合理。在问卷回收后,以重测法(随机选取5名教师及20名学生)进行问卷信度检验,最终证实本次调查结果准确性较高。经过回收、筛选,最终得到教师有效问卷51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回收学生卷292份,有效问卷262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分别为97.3%和89.7%。教师方面,本次接受调查的初中思政课教师共51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40人,分别来自所调查的四所学校,因受到教师及专业的影响,所调查的女性教师居多。另外,因样本数量较少,教师教龄、年龄分布不均匀,因此相关性检测无法进行。学生方面,本次接受调查学生共300名,最终回收292份,有效262份。所调查学生中,男生162人,女生138人,为避免男女生心理因素影响造成调查结果差异,因此尽可能保持男女生人数接近。学生问卷的方法主要以随机抽取班级的方式,随机抽取四所学校初二年级7个班级学生。问卷发放时间为2020年10月8日至18日,初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接触时间较短,初三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选择初二年级学生。(二)调查结果1.学生调查结果表3-1学生对盐城市历史的了解(N=262)十分了解了解了解较少非常不了解1235118974.6%13.4%45.0%37.0%表3-2学生对盐城市文化的了解(N=262)十分了解了解了解较少非常不了解1334129865.0%13.0%49.2%32.8%表3-3课堂中爱国教育与乡土资源的联系程度(N=262)2387133198.8%33.2%50.8%7.3%表3-4课程是否组织学生浏览本地自然景观(N=262)经常组织一般较少组织没有组织03335194012.6%13.4%74.0%表3-5学生对盐城市乡土资源知识的兴趣(N=262)非常喜欢喜欢无所谓不喜欢227789748.4%29.4%34.0%28.2%表3-6学生认为乡土资源在《道德于法治》课程中的必要性(N=262)非常必要必要可有可无没必要3879925314.5%30.2%35.1%20.2%表3-7学生乡土资源知识学习的意愿(N=262)非常愿意愿意较少愿意不愿意2881886510.7%30.9%33.6%24.8%表3-8学生应用乡土资源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能力(N=262)非常容易容易一般困难1936127807.3%13.7%48.5%30.5%表3-9学生应用乡土资源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习惯(N=262)经常一般偶尔从不3178936011.8%29.8%35.5%22.9%表3-10学生应用乡土资源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效果(N=262)较多提升一般较少提升没有提升28117853210.7%44.7%32.4%12.2%2.教师调查结果表3-11教师对盐城市乡土资源的了解(N=51)十分了解了解了解较少非常不了解3192285.9%37.3%43.1%15.7%表3-12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参与乡土资源开发经历(N=51)经常参与一般偶尔参与没有参与20187639.2%35.3%13.7%11.8%表3-13教师对盐城市乡土资源收集的习惯(N=51)经常收集一般偶尔收集没有收集6319511.8%60.8%17.6%9.8%表3-14教师认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乡土资源的必要性(N=51)非常必要必要可有可无没必要10287619.6%54.9%13.7%11.8%表3-15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乡土资源的重视程度(N=51)非常重视重视一般不重视483367.8%15.7%64.7%11.8%表3-16教学过程中利用乡土资源的程度(N=51)经常应用一般较少应用从不应用12363023.5%70.6%5.9%0表3-17收集乡土资源的方式(N=51)(多选)网络报刊书籍社会活动地方志5112128100%23.5%23.5%15.7%表3-18乡土资源是否有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N=51)非常有帮助较少帮助可有可无没有帮助26205051.0%39.2%9.8%0表3-19教师对盐城市乡土资源的兴趣(N=51)非常喜欢喜欢无所谓不喜欢182310035.3%45.1%19.6%0表3-20是否有开发乡土资源校本教材经历(N=51)经常参与参与偶尔参与没有经历61621811.8%31.4%41.2%15.7%二、乡土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一)应用主体方面的问题乡土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主体包括直接参与到课堂中的主体,如授课教师及学生,也包括间接参与到课堂的学校,因为如果没有学校领导层面的支持,乡土资源在课程中的应用也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在问卷、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三个应用主体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教师、学校。1.学生兴趣、认知不足,实践能力欠缺虽然在乡土资源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发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因此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是乡土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首要问题。首先,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所调查的学生对盐城市历史、文化等乡土知识认知情况较低。虽然盐城市并不是著名的古都,历史名人较少,文化底蕴也相对不算浓厚。但是盐城市也不乏亮眼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当下盐城市区学生对于本地历史文化的了解甚少,学生们通过历史学科和信息网络知道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却不了解本地的历史,知道中国的文化、人类的文明,却不能体会本地的文化。这些问题成为乡土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的较大阻碍,也给教师的课堂组织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其次,在调查中显示,所调查学生对于乡土知识的兴趣也有所不足。兴趣是人们研究事物、从事活动的某种心理倾向,兴趣对于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科标准中,强调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如果缺乏兴趣,学生无论是课堂听课效果还是课后的学习参与,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就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于乡土知识的兴趣不足。在问卷调查中与学生群体的访谈中,可以了解学生对于乡土知识的态度,例如,问卷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对于将乡土资源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以目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认为乡土资源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点有必然的联系。再如,在访谈中,许多学生更加倾向于了解国内外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甚至更加崇拜那些了解世界历史的学生,认为其“眼界宽”、“知识渊博”,而对于了解盐城市的乡土知识,却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强调“文化自信”一词,即当下我国人民应当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但是,一个人如果对生他养他的家乡的文化价值都不能认同,又何谈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自信。因此,当下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家乡盐城市是一个三线甚至更低的小城市,对于了解本土的文化知识没有兴趣,只崇拜国内其他文明古都或大城市,这是不可取的。最后,学生对于乡土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所欠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多数学生认为利用乡土知识理解道德与法治课内容并不容易,并且应用的效果也有所不足,学生由于缺乏对乡土知识的认知,乡土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不足;另一方面,多数学生没有养成使用乡土知识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习惯。由此可见,目前乡土资源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效果有所不足,乡土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希望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现课程的实践功能,并不是仅仅期望灌输学生乡土知识。2.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沟通合作从调查中可知,教师对于乡土资源的知识认知能力也有所欠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与教师是否具有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想法和能力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引导者,也是学生日常学习最亲密的接触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关系着教学效果甚至直接与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相关联。我国大部分地区长期采用全国一致的教材,课程资源往往既定的,也是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的,长此以往,教师站在固定教学模式的角度,只考虑去运用书本中的课程资源,把既定的内容教好,但实际上,不同地方的学生、学情都有不同的现实状况,全国一致的教材不一定完全适合不同地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且乡土课程资源本身也具有多样性和教育性,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去开发特定区域乡土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结果发现,在盐城市内,部分教龄稍长的老教师有着一贯固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方法,他们的思维几乎形成了定式,很难接受大幅度改变、吸收新的事物。这部分教师大都能够带出较高的考试水平,以自己的教学成绩为荣,认为分数是成绩较好的体现,而他们认为,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好处,但终究与中高考无直接关联,他们认为初高中学习本身是十分紧张的,学习任务复杂繁重,再浪费时间去给学生增加负担,没有必要。而年纪轻的教师虽然有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意识和创新型的想法,但由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主观上经验缺乏,思想不成熟,客观上,没有外部条件的有力支持,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也遇到重重阻碍。乡土资源的挖掘不是一个老师单独的工作,而是各个主体协同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跟据访谈得知,盐城市目前没有设立专门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教研小组或其它相关机构,学科专家、政治教研员、教师、家长等不同角色之间基本没有配合去开发初中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态度上,部分教师表示没有意识、能力有限、时间不够、精力不足、没有必要等;部分家长表示不懂如何去配合开发或是认为没有必要开展乡土文化课外实践活动,3.学校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有效支持由调查可见,多数教师认为学校对于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重视程度不足,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国内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校而言,只要把国家教育部门编制的统一教材内容传授完毕,学生能应试过关即可,同时,从安全角度出发考虑,校方领导也不会同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乡土史相关的参观、考察与调研走访学习活动。一些学校也并没有意识到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意义,更没有给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教育部门人士的想法也仍然局限在如何提髙一个学校的升学率,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他们表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或难以去顾及等。以上各种的因素显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学校的支持。(二)教学方面的问题1.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浮于表面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盐城市初中政治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授课过程中经常利用乡土资源的比例较少。在对相关人员的访谈中也得知,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比较单一,政治教师偶尔灵感突发搜集零散的乡土文化,简单地口述或加工为教学案例、教学情境等,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这就是运用特定区域内乡土课程资源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偶尔在课外综合活动中运用乡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但这种概率十分小。为了给学生节省更多时间在重要知识点的学习上,教师基本不展开课外实践活动,采取让学生课后自学的方式学习=课外实践活动。学校、教师和家长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并考虑到时间、精力和是否与考试挂钩等的问题,表示通常不会贸然带学生走出校园,以免生出其它事端。据笔者调查了解到,少部分的教师有一定乡土资源开发意识,并且有一定资源开发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乡土资源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却流于形式。从内容上来看确实虚有其表,大部分的乡土乡土资源和思想政治课知识只是表面上、浅层次的结合,既不能反映出乡土的特色,也不能落实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更加谈不上对于区域性人才培养起到推动作用。本土资源在课上利用的不够,许多教师也只是偶尔利用一下,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用。把课后练习题和参考书籍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稍微有些课程开发意识的教师能够想到和学生所在的社区合作,或者利用学校的图书馆,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系统的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可见,一部分教师是为了应对新课改的要求,或者是学校的建议,抱着跟风的态度或多或少的开发乡土资源,从而使整个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浮于表面。2.乡土资源相关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评价,可以反映出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更加完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体系,更好地开发与利用当地乡土课程资源,更好地为当地教学服务。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前的评价、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评价、开发与利用实施后的评价三个阶段。开发与利用前要制定明确目标,目标必须符合我国整体的宏观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乡土资源内容要符合特定区域的乡土特色,并看内容是否能够展现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是否可以反复持续利用等。而开发利用实施后,要相应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评价,看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没有提高,学生有没有明显收获、认知水平有没有提高等。目前,盐城并没有完整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的评价体系,使得该区域内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得不到科学的评价,存在的具体问题也得不到挖掘和解决。3.现有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从对教师挖掘乡土资源的途径单一、开发校本教材的经历缺失可以看出,现有资源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为部编版本,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学生,因此引入乡土资源辅助教学正是为了让教学内容与教材配合,更加贴近本地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但是当前辅助教学的乡土资源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从客观角度来看,盐城市是一个小城市,没有大城市的知名度,因此能获取盐城市乡土资源的途径较少,网络这一便利的途径能获取的盐城市乡土资源也是十分有限;从主观来看,教师自身也存在较大的限制,一方面教师在选拔过程中,不存在户籍限制,许多教师甚至不是本地人,即使是本地的教师,对于本地乡土资源的认知也十分有限(调查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教师因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更多的压力在应试上,很难抽出更多的实践挖掘、开发乡土资源。加上学校重视程度不足,使教师参与乡土资源相关校本教材的开发机会较少,因此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盐城市可以利用的乡土课程资源十分有限,很难满足教学的全部需求。三、乡土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问题成因分析(一)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缺失乡土资源包括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承、文化传承、革命传承、自然资源等,虽然乡土资源并不完全是传统文化,但与传统文化具有很深的交织与联系。许多学者指出,我国当前各级院校缺少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也是本文调查中发现当乡土资源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的初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求知欲强,但鉴别能力相对于高中、高校学生又十分有限,更容易接收新鲜事物,但却无法去除新鲜事物中的糟粕,盲目地反对旧的、老的事物,而无法吸取其中的精华。加上当下信息技术的发达,西方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冲击国内的传统文化,甚至影响初中学生的意识形态。因此,当前部分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程度都呈现较低的水平。有学者指出,现代学校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技能与知识的培养与传授,更直白的说,当前的教育,是在培养学生谋生的技巧,却很少涉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而我国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在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衍生出的稳定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恰能弥补当前教育的部分缺失。当下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缺失,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而且还缺乏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刘欢.高校思政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推进的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20(14):78-79.刘欢.高校思政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推进的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20(14):78-79.(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下进入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所能得到的信息量以几何级数生长,人们随时随地拿着手机就能知道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信息。这样的时代背景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有好处的,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挖掘出更多的课程资源,学生也可以借助其拓展知识信息,但是,对于乡土资源的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说,却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学生通过移动网络接触了外面的大千世界,他们可以知晓世界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可能忽略了本地相对狭小空间的乡土信息,甚至可能产生盐城市这个城市太小了,与其他城市存在很大差距的心理,对于本地的乡土信息难以产生兴趣;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甚至许多贴文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甚至一些有心人故意煽动负面舆论、谣言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因其认知能力、鉴别能力有限,很容易被一些虚假、负面信息影响,对乡土知识甚至自己国家产生负面情绪,这不仅影响乡土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甚至影响思政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者,由于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许多学生沉迷网络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辅助学习,而是被其中的娱乐元素所吸引,更有甚者产生网瘾,影响学习生活。(三)功利式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长久以来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大问题,基于我国国情也很难得到彻底的解决。在相对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功利式教育的理念更是根深蒂固,盐城市处于江苏苏北地区,相对苏南地区的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功利式教育的影响也相对较深,与苏南等地在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功利式教育的影响下,各主体均受到升学压力的束缚,乡土资源在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也容易流于表面,造成形式主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盐城市中考科目,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的分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乃至家长评价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标准。因此,在应用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时,学生即使对于乡土知识认知不足、兴趣不浓,只要掌握了应试所需的教学内容,随后就不会受到较大影响,从而使学生难以重视乡土知识与课程知识的结合。教师对于乡土资源的引入,往往出于学科技能竞赛、发表教研论文等目的,并不完全为了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常规的课程教学中,许多老师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对于乡土资源的应用往往也是流于表面,最终造成教师上公开课时,乡土资源的应用十分精彩,但在常规课程时,教学手段和方法仍然没有改观,在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教师还是具备丰富的乡土知识,和课程资源应用能力的,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仍然在内容上虚有其表,难以体现乡土特色,更不能落实乡土资源应用的教学目标。学校因为升学的竞争,领导层也难以对其引起过多的重视,学校对于教师,要的是班级总体成绩与升学率,甚至有些领导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这种没有显著收获的陌生事物,不一定能提升教学效果,不一定能使学生在应试时得高分,甚至有因为其占用较多时间而影响学生考试分数的风险。家长对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更是漠不关心,他们所能看到的教学效果只有学生的考试分数,因此,可以看到许多家长为孩子报各类辅导班,却很少有家长关注乡土资源这些课程资源的。二、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策略(一)溯源本土历史,促进家乡情怀提升在前文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初中学生对乡土知识的兴趣不高,并且认知程度较低,对于家乡没有足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兴趣是促进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动力,教师在引入乡土资源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对乡土知识的认知。通过溯源本地历史,让学生对家乡过往有足够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在溯源历史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某个出自盐城的历史名人,或者某个盐城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为身为一个盐城人而感到自豪。案例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集体生活成就我》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教育学生认识集体,认同集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在处理集体和个人利益时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当前的许多成就,并不仅仅是依靠个人的能力完成的,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集体的力量,集体成就了我,当然也要在集体中发展自我个性,最终以个人的成绩反馈集体,即我为我是集体的一员感到骄傲,最终我也会让集体为我感到自豪。在引入乡土资源时,从班级的小集体延伸至家乡这个大集体,让学生为身为一个盐城人感到自豪,家乡养育你,成就你,最终你也要担负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责任。我们可以挖掘盐城市的历史名人作为乡土资源,例如南宋时的民族英雄陆秀夫,他就出生于南宋时楚州盐城县(今江苏省盐城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南宋破国的那段悲壮的历史,当南宋注定被灭国,许多人为了自身生命和利益投靠元朝,陆秀夫却不忘家国,拒不投降,背负幼帝投海,舍生取义。这样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就是出自我们盐城市,因此我们为自己是盐城这个集体的一员感到自豪,并且要向这些名人义士一样,长大后不忘家乡的养育之恩,建设家乡,让家乡为你感到骄傲。在这一课中,教师利用盐城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让学生产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从班级这个小集体延伸至盐城市这个大集体,让学生对集体产生认知,并且不忽视在集体中发展个性,从而最终以个人成就回馈集体。(二)弘扬本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在前文中提及调查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乡土资源应用问题的首要原因就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缺失。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科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少,仅仅通过课文中的内容很难达到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将涉及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穿插至教材的教学内容中,从而增加传统文化教学比重,另外教师还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当前,许多教材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结合时代传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引入乡土资源时,融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本土文化,使学生更能感同身受,增强本土自豪感,能自觉肩负起弘扬本土文化的使命。案例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领会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达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也是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坚定文化自信,甚至事关国运兴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等等。本节课在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进行讲解时,引入乡土资源,并不要求将博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全部囊括,而是针对性地以本地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一个点,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比如,我们可以挖掘和利用盐城本土资源——“海盐文化”。盐城以盐得名,在宋代至清代,盐城市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海盐产地,形成盐城市独有的海盐文化。海盐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性文化,这种地域性文化除了与地理位置有关,还与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关。古时盐城“城形似瓢也”,即盐城整个城市的地理形状像一个瓢,因此盐城又有“瓢城”一说,而瓢城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形状,盐城取大海之盐时,也经常遭受水灾,古时盐城认为是人们在向大海索取盐时,大自然对此做出的惩罚,因此盐城人向来秉持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体现盐城人民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另外,“瓢”还有另一层文化含义,瓢浮于水,永不沉没,盐城人取其永不沉没之意,体现盐城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陆玉芹.盐城文化的历史考察[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8.盐民的艰苦生活、坚韧不拔的品格也是盐城海盐文化的传承载体,因此虽然当下盐城并不再大规模制盐,但海盐文化的精神却一直延续至今。通过这些来加强学生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继承和发扬,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陆玉芹.盐城文化的历史考察[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8.(三)缅怀本土先烈,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而一般的学校教育是以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PPT等形式为学生传播信息。吕祥宁.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思考[J].高考,2021(11):149-150.根据教育理论,教育需要一个中介系统,来搭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从而完成教育教学的目的,教材、教学参考书等就是一般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中介。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抽象的隐性的教育,就需要一个教育中介作为载体来完成教育目的,本文所研究的乡土资源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中介与载体。乡土资源作为教育载体,如本土历史文化资料,视频资源,报刊杂志等,只有利用这些实际事物,爱国主义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反之教育效果会有所降低。当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利用全国范围内的人文历史资源作为载体,但乡土资源作为一个地区性的载体,一方面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各地开展富有本地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了纪念革命先辈,盐城建有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爱国基地。吕祥宁.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思考[J].高考,2021(11):149-150.案例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能正视发展中的问题,从而增强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培养实干精神,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当前,我们美好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为我们铸就的,在我们享受美好生活,展望美好未来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革命先烈为我们所作的牺牲。盐城是一个革命老区,新四军正是在盐城地区发展壮大的,这可以作为独特的乡土资源辅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热情。比如,在讲到“关心国家发展”这部分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