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目录总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总论一、“中国法制史”的内涵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三、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四、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总论一、“中国法制史”的内涵“中国法制史”一词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1、历史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法律制度2、学科概念:研究、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一门独立学科,即“中国法制史学”
总论一、“中国法制史”的内涵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法律制度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数千年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发展、演变的学科。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应包括自中国法的形成至研究者所处的年代期间,在中国地域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
总论一、“中国法制史”的内涵
从内容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1.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及立法成果2.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3.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4.对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和学说5.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一)中国早期法制一般是指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在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这一历史阶段。特点:是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法律是不公开、不成文的夏、商是奠基时期,鼎盛时期是在西周。西周法制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早期法制的顶峰,所形成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和过失”等法律原则,以及“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对中国后世的法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二)春秋以后的古代法制一般是指春秋以后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各主要王朝的法律制度,在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840年这两千余年的法制历史从春秋以后,中国开始有了向全社会公布的成文法,从此,中国的法律开始由原来的不公开、不成文法的状态,过渡到以成文法为主体的状态。
在从春秋到清朝后期这两千多年中,无论是法律理论、立法技术、法制规模,还是法律内容、司法体制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进步。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制度”,其主体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发展和成熟的。
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二)春秋以后的古代法制根据法制发展状况以及在整个法制传承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成文法法体系全面确立时期在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西周以前那种法律不合理状况被打破。以成文法为主体的新的法律体制开始建立起来。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中对政治法律制度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术流派儒家和法家主要的政治法律思想,也都在这一时期内形成。
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二)春秋以后的古代法制
2.秦汉时期(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中国古代成文法法体系全面确立时期在战国时秦国及稍后建立的秦朝,法家“法治”、“重刑”等理论得到完整的实践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法制在秦朝法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风格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指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主要是“汉承秦制”。后期则是指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在指导思想上接受儒家的理论,使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的政治理论,从此,汉朝的法律制度在理论、制度上开始“儒家化”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二)春秋以后的古代法制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自公元221年曹魏立国到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立法技术不断提高,法律理论也有明显发展具体法律制度的儒家化得到加强。一些重要的制度,比如“八议”、“官当”、“重罪十条”等已经上升为成熟的法律条文为隋唐之际中国古代法制走向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础
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二)春秋以后的古代法制
4.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前)中国传统法制的成熟、定型阶段隋唐的立法技术进一步提高,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优秀法典相继问世汉代中期开始的法律儒家化,以《唐律疏议》的制定为完成标志,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的融合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礼法结合”的过程基本完成中国古代的司法体制、诉讼制度也在此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二)春秋以后的古代法制
5.宋元明清时期(自公元960年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社会包括法律制度在隋唐所确立的基本框架内,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律垂邦法为不易之常经,例准民情在制宜以善用”随着皇权不断强化,中国传统法制中维护皇权、加强专制等特质也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元朝和清朝的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和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也是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特点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三)近现代法制
存在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法律体制、法律观念开始瓦解,而近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开始在中国土地上艰难地生长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三)近现代法制
1.清末变法:中国由古代法律体制向近代法律体制过渡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短时间内一系列立法创制活动初步奠定了民国时期法制的基础3.北洋政府时期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立法上比较完善,形成了“六法体系”,但在司法上极为黑暗5.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立法建制活动
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四)中华法系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1.法系及中华法系的概念
“法系”:在对不同国家间的法律体制进行比较时,学术界习惯将在一国或一种法律体制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具有共同特征的多国法律群体称为“××法系”
构成一个法系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个风格独特、特征明显、体系完整的母法系统以及若干个接受这个母法影响、具有与母法相同特征的子法系统一般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曾存在过五大主要法系,这就是大陆法系(也称成文法系)、英美法系(也称普通法系)、中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四)中华法系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1.法系及中华法系的概念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数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四)中华法系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2.中华法系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作为中华法系的母法,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唐朝时已经完全成熟从唐代以后,中国对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影响加深,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在东南亚地区先后建立了若干个以中国法为样板的法律体系,至此,中华法系正式形成
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四)中华法系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2.中华法系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是“礼法结合,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这种倾向,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有许许多多的表现。比如说,中国古代法所规定的“亲属相容隐”制度、“存留养亲”制度,以及关于亲属间相互侵犯的各种规定,都是非常明显的例子。
总论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四)中华法系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3.关于中华法系的解体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后,中华法系的外围,即子法系统开始解体在清末变法过程中,中华法系的主体,即中国数千年相传的古代法受到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法律观念的强力冲击,也开始走向解体虽然中国古代法的躯体已经消亡,但其几千年传下来的精神,却远远没有消失。今天,在中华文化圈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法律意识仍然不时受到传统法律的影响
总论三、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
(一)前学科的法制史研究总结前朝的政治、法制的得与失,是每个王朝建立以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研究法制历史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渊源的(二)近代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初步形成与发展到1945年,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体系已基本形成本学科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得到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积累、整理了大量的法制史研究资料
总论三、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
(三)新中国法制史学的曲折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以前的17年,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法制史教学和科学研究从无到有,并逐渐走向深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律虚无主义等观念盛行一时,中国法制史研究随之日渐衰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中国法制史学科所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总论四、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第一,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法律文化。
第二,有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总论四、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特性的认识。第二,要注意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
第三,应该注意探索法律制度与社会土壤的关系。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第二节夏代的法律制度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一、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认为,法律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法律产生的共同规律之一。法律产生的第二个基本规律是,法律的产生过程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法律产生的第三个基本规律是,法律产生的过程受宗教、道德的极大影响,因此刚刚产生的法律几乎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二、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捐税是以前的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恩格斯所说的国家的特征,文献记载中的夏代均已具备。可以说,夏代是中国历史上文献记载中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三、中国古代关于法律起源的几种观点(一)起源于黄帝时代说(二)起源于尧舜时代说(三)起源于夏代说(四)“刑起于兵”、“兵刑合一”说
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四、中国古代“刑”、“法”、“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一)“刑”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已发现有“刑”字。有两种字形:一为“
”,一为“井”《说文解字》云:“
,罚罪也,从刀、从井。”本义即征伐、杀戮。此义源于古代“兵刑不分”的观念。
“井”字是铸造青铜器所用模范的象形。所以“
”字还有模型、模范之义,又引申为规范、法。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四、中国古代“刑”、“法”、“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二)“法”字的演变及其含义西周铜器铭文中已经有“法”字的古体《说文解字》对古“法”字的解释最为著名:“
,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四、中国古代“刑”、“法”、“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三)“律”字及其含义
“律”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据考证,“律”乃“聿”之繁文,本具有行列、标准、规矩之义。甲骨文“师惟律用”之“律”有纪律、军法、战时号令之义,就是从“律”字的本义引申而来的。后来的法律意义上的“律”,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律”字的出现是战国晚期全国走向统一,统治事务日益繁杂,因而需要更多具体规章制度的结果。
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
一、“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
夏代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恭行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夏代的统治者利用宗教鬼神进行统治,将其掌握的国家政权及其权力说成是神授的;把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而法律的实施则是“恭行天罚”第二节夏代的法律制度二、夏代的《禹刑》
(一)关于《禹刑》的由来
《禹刑》仅见于《左传·昭公六年》。晋国的叔向在抨击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提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一般认为,《禹刑》可能是夏代法律的名称,是后人为纪念夏的先祖禹而命名的
第二节夏代的法律制度二、夏代的《禹刑》
(二)关于《禹刑》的性质、内容一般认为,《禹刑》的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法考订《夏书》载:“昏、墨、贼,杀。”据叔向解释,“昏”罪,即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他人的美名;“墨”罪,即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罪,即肆无忌惮地杀人。这三种罪都要处以死刑。可见,死刑是夏代的主要刑罚。《汉书·刑法志》还记载:“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或许夏代已经有了肉刑。
第二节夏代的法律制度
三、文献记载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尚书·甘誓》记载了夏代的军法。其云:“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刑,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这是夏王在战前发布的军法。
四、夏代的监狱夏代的监狱称为“夏台”或“均台”
第二节夏代的法律制度一、商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在商代发展到了高峰发展到后来,为了假托神意,商王几乎无事不卜,无日不卜,甚至定罪量刑也要诉诸鬼神。正如《礼记·曲礼》所说:“敬鬼神,畏法令也。”将实施刑罚说成是上帝的意志,是秉承神的旨意,代天行罚。“敬鬼神”的目的是为了使民“畏法令”
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二、《汤刑》及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1、《汤刑》:《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汤刑》是商代的一个基本法律,整个商代一直适用。2、《汤之官刑》:商代初期还制定了单行刑事法规《汤之官刑》3、据文献记载,商代还有“弃灰之法”
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二、《汤刑》及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二)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刑,即《汤刑》,是商代的刑法
王命,是商王所发布的命令,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
单行法规,是针对某一具体事物或人所发布的命令,如《汤之官刑》、“弃灰之法”。
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三、主要罪名及刑名(一)主要罪名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不孝、巫风、弃灰于公道(二)刑名“刑名从商”。即认为刑罚之名称始于商代。商代的刑罚名称已为文献记载和出土的甲骨刻辞所证实文献记载所见商代的刑罚:炮格、醢、脯、断手、罚丝、劓殄甲骨文所见商代的刑罚:从其字形来分析,商代已有后世“五刑”的滥觞,如“竟”(黥刑)、“自刂”(“劓”字的古体)、“刖”、“且刂”(后世宫刑的古字)以及涉及死刑的字(如“伐”“豆殳”)等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四、商代的民事、婚姻、继承制(一)民事法律制度
土地所有权,一般认为,从法律上讲是为王所有,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商王享有最高的土地所有权,将土地分赐给贵族使用奴隶则被作为私有财产,可以任意转让和买卖
其他财产,以家庭为单位,由家长占有、管理,家庭的一般成员不享有财产所有权
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四、商代的民事、婚姻、继承制(二)婚姻制度商代的贵族实际上实行一夫多妻制度,还盛行姊妹随嫁的媵嫁制。(三)继承制度商代初期,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但以前者为主要原则。商代末期,父死子继基本上代替了兄死弟及,但也出现了嫡长子继承的现象。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五、商代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与审判活动
“神兽断狱”
(图为“獬豸”)商王掌握最高审判权,主持占卜的卜者也参加审判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第二节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第三节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第四节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第五节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一、“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在商代达到顶峰的神权法思想,被西周统治者继承发展,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独有的神,而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
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治国方略运用于法制方面,就是要求“明德慎罚”。即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更要慎重。“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的产生,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二、“礼治”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特征周公“制礼作乐”,将夏礼、商礼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一般称之为“周礼”。在周人看来,“礼”是治理国家的唯一准绳。后来的儒家将之发展成“为国以礼”的“礼治”。周礼所确立的全部规范和制度中,始终贯穿着“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四个原则。“亲亲”和“尊尊”既是周礼的基本原则,也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第一节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一、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一)西周的立法概况1.周文王之法:“有亡荒阅”
2.《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3.《吕刑》:周穆王接受大臣吕侯的建议,废止严酷的旧法,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制定了《吕刑》4.周公制“礼”: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整理、补充,厘定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礼”在西周,伴随着宗法思想与制度的系统化而发展成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
二、礼的渊源、性质与作用(一)礼的渊源“礼”的渊源为祭祀,至迟在商代已出现中国古人讲究祭祀祖先神,重视血缘纽带,因而注重宗法。商代的宗法并不严谨。西周的宗法则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最终确立而系统化。(二)礼的性质与作用一般认为,“礼”的很多规范实质上具有法律甚至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第二节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
三、礼与刑的关系礼与刑是西周法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礼的作用是“禁于将然之前”,而刑则是惩治“已然”犯罪的必要手段。“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一、西周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西周的刑罚体系即《吕刑》的“五刑”、“五罚”、“五过”。“五刑”即墨、劓、刖、宫、大辟。如以“五刑”定罪量刑有疑问时,就罚罪犯出铜赎罪,分为五等。五过”,即赦免。以“五罚”惩处仍有疑问者,又是过失犯罪,则可以赦免。除此之外,还有鞭刑、罚丝、流放。鞭刑,见于《周礼》,主要用来治理官吏
第三节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二、西周时期的主要罪名不孝不友罪:这种行为破坏了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宗法等级制,进而会造成社会紊乱,不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对这种犯罪严惩不贷寇攘奸宄罪,杀人越货罪,群饮罪,“贼”、“藏”、“盗”、“奸”罪,诽谤罪,不从王命罪,违背誓言罪
第三节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三、西周时期的主要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
(一)区分过失与故意、惯犯与偶犯(二)“罪人不孥”
(三)“罔厉杀人”即不要杀无罪者(四)罪疑从轻:“附从轻,赦从重。”
(五)同罪异罚:宗法等级原则“刑不上大夫”的体现(六)宽严适中:“明德慎罚”思想的具体体现。即刑当其罪,不轻不重
第三节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所有权的转变周王对土地和依附其上的奴隶有最高所有权。西周中后期,出现了土地交换、赔偿、赠与等现象。(二)契约关系买卖契约:“质”、“剂”有别借贷契约:“傅别”
租赁契约:西周晚期已经存在土地租赁关系,出现了租赁契约,并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第四节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第四节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二、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
(一)婚姻管理的专门机关:媒氏,“掌万民之判”
(二)婚姻关系的缔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三)同姓不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四)“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五)“七出”、“三不去”
三、西周时期的继承制度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一、西周时期的主要司法机关
周王掌握最高司法审判权,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重大案件的审理、判决和执行都要向周王报告西周早期,周王之下的“三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及其属官负责具体的审判工作,司法行政不分;西周中晚期,才出现了“司寇”,但仍是司空的兼官,并未独立出来。当时许多职官都可以处理诉讼案件,并没有形成专职司法官。第五节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二、西周时期的主要诉讼制
(一)起诉:由被侵害者向官府提出,要有诉状,并交诉讼费(二)审理:“两造具备”,“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五听”
(三)判决:要有法律依据,无法律依据者可依据判例。主审官制作判决书,并向当事人宣判;同时要求败诉方发誓,以保证判决的执行
三、西周时期的监狱制度:“圜土”之制第五节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第二节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第三节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第四节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第一节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
一、春秋以后的社会变迁及其影响
“礼崩乐坏”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逐渐兴起,由此引发了法律制度的变革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成文法运动,随着封建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封建制法律形态代替了奴隶制法律形态第一节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
二、儒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儒家代表了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封建贵族的利益,因而其法律思想的基本点是为统治者建立统一的贵族政体出谋划策,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教育百姓要安分守己。在继承和发展西周“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点。这些观点对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影响很大。汉武帝时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法律思想,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结合法家等各家法律思想中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部分加以改造而形成的。第一节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三、法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是法家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是法家思想的实践来源。分类: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时间),晋法家和齐法家(地域),法派、势派、术派(理论)第二节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一、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
(一)郑国、晋国“铸刑鼎”公布法律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事件。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公元前503年,郑国执政驷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第二节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一、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
(二)郑、晋两国“铸刑鼎”公布法律所引起的争论在春秋末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未公之于众。“铸刑鼎”公布法律,是一种崭新的激进的东西,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这是两种不同法律形态下的法律形式,其内涵也截然不同。(三)“铸刑鼎”事件产生的社会条件
第二节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二、春秋时期“铸刑鼎”公布法律的历史意义宣告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中国奴隶制法律形态的结束和成文法的诞生。拉开了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的帷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公布法律,于是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成文法运动。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为历代封建王朝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
第三节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一、战国时期法制发展概况(一)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成文法运动的蓬勃发展是在战国时期。在成文法运动的发祥地三晋地区的魏国,产生了成文法运动的丰碑《法经》;在秦国,出现了成文法运动的集大成者《秦律》。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的产生、发展过程表明,中国古代的成文法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
第三节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一、战国时期法制发展概况
(二)各诸侯国法律制度的转型
1.法律性质的转变:从奴隶制法律转变为封建制法律。法律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封建财产所有权以封建等级制取代奴隶制等级制建立并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法律内容的变化法律调整的范围扩大,规定更加具体细密刑罚从野蛮走向文明,出现了新的刑种第三节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二)各诸侯国法律制度的转型3.司法组织及其活动春秋时期,司法权下移至诸侯。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司法组织,司法组织也开始独立出来。战国时期,司法审判权相继由新兴地主阶级掌握。各诸侯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司法组织,除了国君享有最高审判权之外,还在中央设置了专门的司法机构。第三节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二、《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一)《法经》的体例与主要内容公元前5世纪,魏文侯重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改革。李悝制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法经》有6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其他5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
第三节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二)《法经》的历史地位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典的体例和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有利于司法统一,便于司法官准确适用法律定罪量刑有利于立法系统化,使立法活动在兼顾历史沿革和横向联系的科学环境中进行将实体法和程序法大致区分开来,有利于按客观规律指导法律实践活动有利于法律文献的整理、修订、解释和研究第四节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一、商鞅变法的主要过程和主要内容二、商鞅变法对秦国法制的影响及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一方面清理了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另一方面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商鞅制定的秦律对于秦法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秦汉以后的封建法典都以“律”为名商鞅提出了一系列的“法治”理论和推行“法治”的方法,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为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统一后秦代法制发展概况第二节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第三节秦代的刑事法律第四节秦代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第五节秦代的司法诉讼制度第一节统一后秦代法制发展概况一、秦代法制的指导思想
1.重刑主义
“专任刑罚”、“乐以刑杀为威”
2.统一法律把原来秦国的法律在整个秦朝帝国的范围内推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
第一节统一后秦代法制发展概况二、睡虎地秦墓竹简与秦代主要法律形式
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有如下几种1.律: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2.令:皇帝的诏令,是一种单行法规3.式:秦简中有《封诊式》,是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及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4.廷行事:指法庭的判例5.法律答问:秦简中的《法律答问》,是官方以答问的形式对秦律律文所做的解释,并成为当时司法审判的依据第一节统一后秦代法制发展概况三、秦代法制的基本特色
1.轻罪重罚
“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2.法网严密“事事皆有法式”
“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
第二节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一、主要行政法律规范二、行政法的主要内容(一)关于国家机构及官吏的设置秦代在中央设丞相,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又设太尉,主管军政。还设御史大夫,主管臣下的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负责国家的监察工作。以上三官即所谓“三公”。三公以下是九卿秦代在地方设郡守,为一郡之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行政事务。郡之下设县,县之下有乡、里等行政区划,是秦帝国的基层行政组织。
第二节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二、行政法的主要内容(二)关于官吏的条件(三)关于官吏的责任
1.行政责任秦代的行政处分主要有“谇”(斥责)、“赀”(以财物赎罪)、“免(免除官职)、“废(开除官籍永远不再叙用)2.刑事责任(四)关于官吏的考核
1.上计法:一般由县及相当于县级的都官向中央有关部门书面汇报经济活动方面的情况。中央有关部门在对其汇报内容核实后决定有关官吏的奖惩.2.考课法:对官吏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第二节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二、行政法的主要内容(五)关于行政强制秦代的行政法规要求民众必须履行各种繁重的义务,若不履行义务则会受到制裁。这种制裁是由行政机关直接施予的.
(六)关于行政处罚由于秦代行政权与司法权不分,故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也很难分清楚。相对而言,对百姓不履行法律之义务及违反一般社会治安的行为而给予较轻微的处罚,均可视为行政处罚。第三节秦代的刑事法律一、主要罪名盗窃罪、贼杀伤罪、诽谤罪、不敬皇帝罪、以古非今罪、非所宜言罪、妄言罪二、刑罚体制一套包括生命刑、身体刑、劳役刑、流放刑、耻辱刑、身份刑在内的刑罚体系身体刑主要有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作如司寇,罚作、复作财产刑主要是赀、赎、没和收等几种耻辱刑是一种带有侮辱性质的刑罚,在秦代主要指髡、耐等象征肉刑的刑罚第三节秦代的刑事法律三、刑法原则1.区分故意与过失:“端”,“不端”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3.自首从轻(自首,秦简称“自出”)4.规定刑罚时效5.共犯加重:秦代是以五人合伙犯罪为共犯6.合并论罪:在数罪并发的情况下,把数罪合并一起判刑
第四节秦代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一、主要民事制度1.所有权秦始皇时推行“使黔首自实田”的政策,允许农民自行垦占土地,土地私有制被正式法定化。“盗徙封”依律当处耐刑2.婚姻与家庭关系结婚、离婚均需经官方批准。禁止“娶人亡妻”,禁止“弃子而嫁”
允许妻子揭发、控告丈夫的犯罪行为二、主要经济法律规范
秦代的经济法规颇多,其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及自然资源保护等各个方面
第五节秦代的司法诉讼制度一、秦代的司法机关
“廷尉”是秦帝国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负责审理由皇帝下令审理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重大和疑难案件皇帝具有最高的司法审判权地方司法审判由郡守、县令或县长兼理,行政权与司法权不分第五节秦代的司法诉讼制度二、主要诉讼制度诉讼形式依主体的地位,有如今日之“公诉”“自诉”之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公室告”是指控告主体对其家庭以外的人所犯的杀伤人、偷窃财物之类行为所提出的控告;“非公室告”是指控告主体对其家庭内部的犯罪行为向官府提出的控告,对此官府不予受理。程序:“爰书”(调查或勘验笔录)、“封守”、“读鞫”(宣读判决书)、“乞鞫”(若当事人喊冤,可提出再审的请求)第五节秦代的司法诉讼制度三、秦代的监察制度及其影响御史成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吏。御史大夫乃御史之长,其下又设御史中丞,在地方负责监察的官员称监御史秦代实际开创了中国监察制度的先河,其后历朝均沿袭了这一制度。
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节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第四节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第五节汉代的司法制度第一节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一、汉初的政治形势与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汉初统治者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必须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与民休息汉初推崇黄老之学,主张治国应德刑并用,但须以德为主,先德后刑,刑罚要轻缓,法令要省减,即无为而治”二、“独尊儒术”的原因与过程文景之后的统治者放弃“无为而治”根本还是因为这种政策与当时统治者日益增长的加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愿望相悖。儒家学说中凝聚着历代统治阶级的政治经验,而且其宣扬的大一统理论及宗法等级制理论对加强中央集权、抑制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倾向、巩固社会秩序等非常有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阳儒阴法”。汉元帝时儒学实质上获得了独尊的地位第一节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三、法律的“儒家化”及其影响
法律的儒家化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汉初尊敬保护“王杖主”的规定受到儒家“尊尊”思想的影响“春秋决狱”,即遇到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汉代儒家的触角首先伸向了司法领域,继之又通过“决事比”(判例法)的方式渗入立法领域。
“引经决狱”导致了律学的产生,东汉时皇帝出面,下诏规定一个统一的法律解释“,郑氏章句”由此获得了立法意义,其中体现的儒家道德又被法律化了它们为后世的“纳礼入律”铺平了道路,“一准乎礼”的《唐律》出现即宣告法律的儒家化的完成第二节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一、汉初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刘邦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萧何制定《九章律》,继承《法经》6篇外又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3篇叔孙通受汉高祖之命,制定有关朝仪的专门法律《傍章律》18篇武帝时张汤制定《越宫律》27篇,赵禹制定《朝律》6篇汉代的法律由简到繁的,后来“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
二、东汉对西汉法律的继承与改造东汉王朝继承汉律,改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释放奴婢,二是减轻刑罚。第二节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三、汉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律:较为稳定的法律形式,具有适用的普遍性及相对的稳定性。令:皇帝根据需要而随时颁布的诏令,法律效力超过“律”,可以代替、更改甚至取消“律”的有关规定,也可弥补“律”的不足。比:判例。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采用可以比照判决的典型案例进行司法审判。法律注释著作:对“律”的解释,使之合乎儒家道德精神,若得到皇帝认可,便成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如“郑玄章句”《春秋》经:在遇到律无正条或虽有正条却不合乎儒家道德的案子,司法官依《春秋》经义断案。其具有凌驾于各种法律形式之上的最高法律效力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一、汉代对秦代刑法的继承与发展《九章律》的罪名、刑名基本沿袭秦律,后来的修改举措清除了一些苛法,使汉律在一定程度上向着宽缓的方向发展汉代刑罚种类主要是死刑、肉刑、徒刑、罚金刑、徙边刑等等,出现了“殊死”(斩首)、“女徒顾山”(已判刑女犯,每月出钱三百雇人上山伐木,就可返家不服苦役)、徙边刑等新刑罚汉代的罪名多承秦制,如盗窃罪、妄言罪、非所宜言罪、杀伤罪、不敬罪、诽谤妖言罪等等,也有新增
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二、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汉文帝刑制改革,用其他刑罚手段来代替肉刑,黥改为髡钳城旦,劓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传统的墨、劓、刖等刑罚制度至此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汉景帝两次下诏减少笞数。汉文帝改无期刑为有期刑,还废除了收孥相坐律令及诽谤罪等。文景刑罚改革使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力,还为后来确立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制打下了基础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三、法律原则的发展
《汉律》基本上继承了《秦律》,属于法家立法,但其他法律形式如令、比、法律解释之中却贯彻了儒家的思想。儒家主张德主刑辅,即把刑法作为维护儒家道德的工具,这也是汉代立法的指导思想1.尊老怜幼的原则2.亲属相隐的原则:亲属之间互相隐瞒犯罪行为法律不应追究,正是对儒家所倡家族道德维护。3.贵族官僚有罪先请的原则:“先请”导致贵族官僚犯法并不与百姓同罪同罚,与儒家肯定等级伦理的“礼”观念相一致。
第四节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一、行政制度
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汉初地方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武帝后完全确立郡县两级体制。东汉又设州,形成州、郡、县三级制。汉初开始实行察举制进行官吏选拔,由中央与地方的各级长官向朝廷推荐贤能之士。汉初由丞相派出监御史监察地方官吏,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每区派刺史一人监察。在中央设司隶校尉,主管监察。
第四节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二、民事制度调整婚姻:男子可一妻多妾,“七弃”之制保护夫权“不孝”罪”维护父权。“轻侮法”(父亲被人侮辱,儿子杀死侮辱者,竟然受到宽宥)调整财产继承:一般采取诸子均分制,已出现遗嘱继承和收养制度,庶子、女儿均有财产继承权。三、经济制度劝课桑农、币制改革(国家垄断铸币大权)、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向商业者征收财产税)告缗(鼓励揭发不如实向政府申报财产的工商业者)令(图为汉五铢钱)第五节汉代的司法制度一、主要司法机关中央审判机构:皇帝掌握最高审判权,对疑难、重大案件有最后裁决权。丞相和御史大夫在西汉初年曾享有审判权,廷尉在两汉一直是中央的司法审判长官,审理皇帝制诏移送的案子和地方上送审的疑难案件。地方司法机关基本上是郡、县二级,郡守、县令兼理司法。郡设决曹掾专职司法,审理一般案件,最后由郡守裁决。若遇疑难案件,则移送廷尉。东汉灵帝在郡上设州,长官州牧,为了地方最高一级的司法长官。第五节汉代的司法制度二、具体诉讼制1.告劾:即起诉,分为”自诉“”公诉“。一般应按司法管辖逐级告劾,但蒙受冤狱,也可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即“诣阙上书”。
2.逮捕:贵族官僚“有罪先请”。老小、废疾和妇女等人犯罪可不戴刑具,即“颂系”。对于民事争讼一般采用调解的方式息讼。
3.鞫狱:即进行审讯和判决。“读鞫”(宣判)“乞鞫”(请求复审)。
4.覆案:中央机关在接到不服判决的上书后,往往成立专案组,对该案进行复审。朝廷还经常特派使者巡行地方,其主要职责便是“平冤狱”。第五节汉代的司法制度三、春秋决狱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条、或虽有正条却不合乎儒家道德的案件时,根据《春秋》经义断案,实际上使其成为凌驾于各种法律之上的一种法律形式《春秋》经义的主要内容是亲属相隐、尊敬尊长、原心定罪“原心定罪”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汉儒把它当成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观事实。
第五节汉代的司法制度四、秋冬行刑黄老学派主张“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德后刑以养生”。汉代冬季才执行重刑,而春季则赦免罪犯或允许罪犯出钱赎罪。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外,其他死刑犯的执行必须在秋天霜降后至冬至前。五、录囚制度上级司法机关对在押囚犯的复核审录,以检查下级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判是否有失公正,并纠正冤假错案。汉武帝设刺史“省察治状”,皇帝录囚始于东汉明帝。六、监察制度的发展中央监察: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掌,末年设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武帝设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及临近各郡。地方监察:刺史为固定的监察官汉代还设有言官,有权向皇帝进言以监督匡正皇帝的过失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第二节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一、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1.曹魏《新律》:魏明帝诏令制《新律》十八篇把《汉律》中规定刑法原则的“具律”改为“刑名”,首次“冠于律首”,使法典体例更为科学合理“八议”制首次入律,贵族官僚等级特权进一步制度化在《九章律》基础上增加劫略、断狱和维护礼教的规定
2.西晋《晋律》(“泰始律“):张斐、杜预为之作注,经晋武帝批准一并颁行,注解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被称为“张杜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颁行全国的法典。体例更严谨,结构更合理,将《魏律》的“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仍置于篇首“礼律并重”,第一次把“五服制”引入法典文字简约,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3.北朝的《北魏律》和《北齐律》(1)《北魏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对隋唐法典影响最直接的一部法典(2)《北齐律》把“刑名”
“法例”合为一篇“名例”,置全律之首,作为总则统率其余11篇,此体例为隋唐至明清封建法典所相沿不改。首次将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重大犯罪归纳为“重罪十条”,隋修改确立为“十恶”,成为封建法典中一项核心制度在封建刑罚体系的确立上也进行了重要改革“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二、法律形式的发展律在多种法律形式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实现统治所依据的基本法典。令规定国家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西晋修律始明确区分律令界限,“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格为定罪科刑的单行法规,北魏“以格代科”,将律无正条者编为格,与律并行。式的名称源于秦,西魏文帝时编定《大统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式的汇编。格和式这两种法律形式被唐宋王朝所沿用。第二节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一、律学的发展与法典结构的变化及立法技术的提高
(一)律学的发展:西汉中期以后“引经决狱”、“经义注律”盛行,私家为律所作的注疏、解释不断增多,律学家总结了封建法制数百年来的立法经验,并对法律科学的独特规律进行了精心探讨,使得封建律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二)法典结构的变化及立法技术的提高第一,在法典的体例结构上,形成了总则在前、分则在后的模式。第二,在法典内容的逻辑关系上,经过调整日趋严谨合理。第三,法典中法律概念及术语的解释和使用更加规范化。第四,法典的条文由繁杂向简要发展。第二节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二、世族门阀特权的法律化
1.“八议”入律“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此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源于西周时的“八辟”,是“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曹魏《新律》首次正式把“八议”写入法律中,直至明清,为后世历代封建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2.“官当”制度法律允许贵族官僚用官品和爵位抵当徒流罪的一项法律制度,是封建等级特权原则在刑罚适用上的又一具体体现。作为一项制度正式形成于北魏和南陈,隋唐宋的法典均沿用。从“八议”到“官当”,能够享受减免刑罚特权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官当”与赎刑的结合则使这种保护更严密。第二节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三、“重罪十条”的确立及其影响北齐统治者将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和统治秩序最严重的犯罪概括为十种,称为“重罪十条”,置于《名例律》中重点打击。
“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把严重危害皇帝的人身安全、个人尊严及威胁统治秩序的犯罪和严重违背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犯罪予以严惩,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和封建的伦理道德、家族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秩序,反映了西汉中期以来儒家的礼义道德与法律日益紧密地结合。隋《开皇律将此稍加修改而称为“十恶”,“十恶”制度作为封建法律中一项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沿用至明清。第二节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四、“五服制罪”原则及“存留养亲”制度的形成(一)“五服”制罪原则的形成
“五服”制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为死去亲属服丧的制度,血缘亲疏、身份尊卑不同的亲属为死者服丧的时间、所穿丧服的缝制方法及服丧期间应遵守的礼仪规则有所不同,关系亲的服制重,卑幼为尊长服制重。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重到轻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西晋定律时第一次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结合,凡亲属之间的犯罪,均根据服制的轻重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亲属相犯,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亲属相奸,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民事方面也同样适用。第二节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它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唐律中的绝大多数条文都因服制不同而规定了轻重不等的刑罚,明、清法典均在正文之前附有《五服图》。四、“五服制罪”原则及“存留养亲”制度的形成第二节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二)“存留养亲”制度的形成一项刑罚执行制度。犯非“十恶”死罪或应判处流、徒刑的罪犯,若祖父母、父母老病应侍,身边却无成年子孙及期亲可以照料生活,允许通过上请,暂不执行原判刑罚,准其奉养老人,直至去世后再继续执行或予以改判。它根植于儒家“孝”的观念。君主应“以仁孝治天下”,为此,国家暂时地放弃对某些犯罪的惩罚权,敦促犯罪人完成其孝养年老长辈的责任,以此来强化人们的忠孝观念。这是汉以来法律“儒家化”的又一表现。自北魏入律之后,北齐、北周均有修订,至唐时得到进一步补充,明清予以继承,更加完备。
第二节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五、刑罚制度的发展
1.废除宫刑2.徒刑、流刑制度的进一步完善3.鞭、杖、笞刑及其数额的规范化——至北朝后期,已经形成了以死、流、徒、鞭、杖五种刑罚为主刑的封建刑罚体系。隋唐在此基础上稍加损益,正式确立了以笞、杖、徒、流、死为内容的封建制五刑的刑罚体系。
4.缩小了妇女从坐范围
“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既醮之妇,从夫家之罚”母妻姊妹应从坐弃市者,由国家没收为官奴婢,免处死刑
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的沿革与变化
魏明帝时,在廷尉之下增设“律博士”一职,专门负责教授法律知识。北齐廷尉正式改称为大理寺,司法机关的规模显著扩大。中央行政机关兼理司法事务制度的日趋完善,反映了当时形势下司法职能强化的趋势,同时为隋唐司法制度的发展和完备奠定了基础。地方司法机关仍依汉制,司法与行政合一,各级地方行政长官掌握较大的司法权。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
二、诉讼制度的发展1.死刑奏报制度的建立魏明帝将地方的死刑决定权收归中央,死刑奏报制度正式确立。
2.刑讯制度的发展南朝梁有“测罚”之法,对不招供者强行断食三日,以饥饿来逼迫囚犯招供。在南朝陈有“测立”之法。3.“登闻鼓”直诉制度的建立西晋武帝时在官府朝堂门外设置“登闻鼓”,臣民若有重大冤情、不服判决,可以击鼓,直接诉冤于皇帝或钦差大臣,官府须闻声录状上奏。因不受诉讼审级限制,故称直诉。此制为后世封建王朝历代相承。
第七章隋唐的法律制度第一节隋代法制概况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第四节唐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第五节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第六节唐代的主要司法制度第一节隋代法制概况一、隋代的立法活动及其成果(一)隋代立法概述隋文帝时制《开皇律》,以“刑网简要,疏而不失”著称。炀帝《大业律》,比《开皇律》篇目稍改,刑罚有所减轻。(二)《开皇律》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整部法典总则在前、分则在后、实体在前、程序在后,篇章体例更加简要,用语更加严谨。刑罚简明宽平,确立了封建制五刑。创“十恶”制度发展了维护贵族官僚特权的制度,首次明确规定凡“八议”之人及七品以上官,犯非“十恶”之罪皆可“例减”一等。二、隋代的司法状况及隋代法制的历史教训“盖法善而不循法,法亦虚器而已。”
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一、唐初立法指导思想(一)礼法并用、德主刑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礼法结合、“一准乎礼”(二)立法要宽简(三)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四)强调执法严明
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二、唐代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一)唐律的修订1.《武德律》篇目、刑名及内容“大略以《开皇律》为准”2.《贞观律》大大减少了旧律中重刑条款的数量缩小了族刑连坐的范围确立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当、免及化外人有犯、类推、死刑复奏等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3.《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以《贞观律》为蓝本,稍加修改,制定出了《永徽律》12篇高宗又下令对《永徽律》逐条逐句地进行统一而详细的解释,阐明《永徽律》的精神实质、重要原则制度的源流演变和立法意图,并设问答,解决法律适用中的疑难问题。这些内容称为“律疏”,附于律文之下,经皇帝批准,于永徽四年(公元654年)颁行天下,律文与律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部法典当时称为《永徽律疏》,元代以后称之为《唐律疏议》《永徽律疏》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最完备、影响最大的一部封建成文法典。并以其丰富的内容、高超的技术和鲜明的特色而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二)《唐六典》的编纂唐玄宗年间以当时的国家行政体制为基础,仿照西周《周官》一书依官职分类的体例编纂的当朝政书。分理、教、礼、政、刑、事六部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行政法典。与律、令、格、式相辅而行,这是封建立法史上的一个创举。从此以后,单纯行政性质的立法规范和制度开始从“律”和“礼制”中分离出来,编为“典”,使得封建刑律与行政法典成为基本并行的两大体系,这种做法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效法。(三)《大中刑律统类》唐宣宗于大中年间命大臣将刑律各篇分为若干“门”,每门下又分别附之以相关内容的敕、令、格、式,编制而成这种以律为主、分类编排的法典编纂形式便于官吏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对后来五代及宋朝的立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三、唐代主要法律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律基本法典,地位最高、稳定性最强、在实践中适用最广令是经过系统整理公布的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法规,作用是“设范立制”,是律的补充,故“律无正文者,则行令”格是皇帝针对某一国家机关或具体事项临时发布、经过分类整理汇编确定为“永格”后重新颁行天下的各种单行敕令式是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是国家机关中长期适用的行政法律规范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式。令、格、式是对国家制度的正面规定,律是对违反这些规定的行为的刑罚制裁。不论哪种违法行为,只要超过规定限度,均使用刑罚手段予以处罚,表明中国封建专制国家对于刑法的格外重视
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一、《唐律疏议》的体例结构名例律列于全律之首,是统率其他各篇的大纲,在12篇中居于首要地位。它集中规定了唐律的立法宗旨和五刑、十恶、八议等各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刑罚制度及适用于各分则的刑法原则等,是唐律基本精神、原则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其后九篇为分则,规定了各种具体的犯罪及其相应的刑罚。最后两篇规定有关追捕逃犯和审判、执行方面的内容,在现代法律中多属于程序法的范畴。体例结构:总则在前、分则在后、实体在前、程序在后的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一)五刑:笞、杖、徒、流、死排列为由轻到重,在历代封建法典中较为轻缓除了犯“十恶”应死之罪、犯不孝流、反逆缘坐流及会赦犹流者不得赎罪外,均准许以铜赎罪(二)十恶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隋《开皇律》首次改称“十恶”,唐律沿用隋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亏损名教,毁裂冠冕”,违背以父权、夫权为核心的封建纲常礼教和侵犯以君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制度。唐律中规定了最严厉的刑罚,且不得享有“八议”等减免刑罚的优待特权,表明了对封建专制制度与家族制度的维护
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三)“八议”等一系列维护封建贵族官僚特权的规定
1.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凡属以上这八种人,犯死罪时一般机关无权审理,须上报皇帝,交朝臣“集议”后,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一般均可免除死罪;若犯流以下的罪,则可直接减一等处罚2.请:应请者范围比八议扩大,但适用时限制也较前者严格3.减4.赎5.当
“罪轻不尽其官,留官收赎;官少不尽其罪,余罪收赎”
——唐律中规定的这一整套办法,已将不同等级的贵族官僚犯罪时,均可通过适用相应的法律条文来逃脱或减轻法律对自己的制裁。不仅如此,他们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也可享受相应的优待,而且官爵越高,享受的优待越多。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四)主要的刑法适用原则1.区分公罪与私罪:公罪从轻,私罪从重2.老幼废疾减免刑罚3.同居相隐不为罪:亲属间允许相隐的范围比西汉时有扩大,部曲、奴婢也可为主人隐瞒犯罪4.自首减免刑罚5.共犯区分首从: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称为共犯,“造意为首,余并为从”。但对于某些严重的犯罪,如谋反及谋大逆、谋叛已行及“持杖”强盗等,则不分首从,一律严惩。6.再犯累犯加重7.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8.类推原则: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三、《唐律疏议》其他各篇的主要内容第四节唐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一、维护皇权、特权及等级秩序(一)维护皇权严厉镇压谋反等直接威胁封建统治的犯罪严厉惩罚危及皇帝安全和尊严的犯罪严格确保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二)维护贵族官僚的特权凡九品以上官员犯流以下罪,一般皆可通过议、请、减、赎、当等办法减免刑罚,还可以荫庇其一定范围的亲属官爵越高,享受的特权越多,本人所受处分越轻,能够荫庇的亲属范围越广(三)维护不平等的封建等级社会秩序严格区分良、贱,规定良贱之间不得通婚,专门规定了一些贱民侵害良人的罪名。若良贱之间有相互侵害的行为,对他们适用不同的处罚标准和诉讼规则
第四节唐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二、维护宗法伦理道德
“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将法律和道德规范紧密融为一体,使维护封建家族主义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统一,力图通过维护家族中的父权和夫权,进而维护国家中的君权(一)在家庭关系中,严格维护父权,全面确认家长的权威1.确保尊长的教令权,严惩“不孝”的犯罪行为2.确保尊长在家族中的财产权3.确保尊长对卑幼的主婚权(二)在夫妻关系中,严格维护夫权,确保丈夫的优越地位1、结婚:允许男子纳妾,严格区别嫡庶,以“六礼”为必经程序
第四节唐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2、离婚:允许夫妻双方自愿离婚者,“和离”。
“七出”
“义绝”:唐律首次规定,夫妻间或夫妻双方亲属间或夫妻一方对他方亲属若有殴、骂、杀、伤、奸等行为,就视为夫妻恩义断绝,不论双方是否同意,均经由官府审断,强制离异三、维护小农经济四、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治民”先要“治官”
“六赃”:受财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和坐赃
第五节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一、唐律的主要特点(一)以刑为主,诸法合体与现代法制不同的是,唐律对许多涉及婚姻、债务、财产、继承以及经济、行政上的违法或过错行为也都以刑罚的手段予以惩罚宗法制度和观念的影响深远,传统的礼制和习俗成为当时调整经济、民事和婚姻家庭关系的主要依据,民事立法不受统治阶级的重视。汉代以来随着儒家“德主刑辅”的思想逐步占统治地位,律学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了阻碍和推迟了法律部门的划分和独立。(二)科条简要,刑罚适中第五节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二)科条简要,刑罚适中(三)依礼制律,礼法合一所有条文都以封建“三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许多法律条文都直接渊源于礼的规范引用儒家经典为唐律条文作解释,以阐明礼教纲常的微言大义和统治者的立法意图(四)立法技术空前完善二、唐律的历史地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唐律体现了中国封建立法的最高成就,因而后代修订法律时皆以唐律为楷模和蓝本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第六节唐代的主要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中央设有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法司”,分掌审判、司法行政、监察。全国性的重大疑难案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和御史台御史共同审理的制度,即“三司推事”地方司法由地方行政长官兼理二、主要诉讼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1.诉讼的提起:告诉、告发和举劾三种方式。告发是指举告或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举劾是指各级官吏和监察机关代表国家对重大案件履行主动纠举的职责2.诉讼程序及直诉:诉讼须逐级进行,特殊情况允许当事人直诉(邀车驾、挝登闻鼓及上表申诉)3.对告诉权的限制第六节唐代的主要司法制度
(二)案件的审判
1.回避制度《唐六典》中第一次规定,“换推”,“凡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2.证据与刑讯审讯采取“纠问式”规定对两类人禁止使用刑讯,只能根据证据来定罪。一类是具有特权身份的贵族官僚,如应议、请、减之人;另一类是老幼废疾之人。3.判决须引律令格式正文,“出入人罪”的,要依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引荐居间合同范例
- 花生订购合同范例
- 工程建材供货合同范例
- 水吧劳动合同范例
- 基地苗木出售合同范例
- 订购汽车地毯合同范例
- 上门保洁服务合同范例
- 设计创作合作合同范例
- 2024年版专业驾驶员劳务合作合同版B版
- 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材料力学第4版单辉祖习题答案
- 造纸企业清洁生产报告2014年
- 诊所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 智慧婴幼儿托管解决方案
- 设计构成与应用 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1-12章 平面构成设计元素- 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2、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度内控缺陷整改台账
- 物业公司安全生产检查表
- 室内配套设备家具、家电及窗帘等项目供货服务方案技术投标方案
- 公司规章制度清单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PPT演讲模板
- 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