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_第1页
第三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_第2页
第三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_第3页
第三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_第4页
第三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一、党治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政 体二、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的政争与内战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经济 发展

四、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加 强一、党治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政 体孙中山的权能分开、五权宪法与革命三程序胡汉民的党治理论与国民党一党专政南京政府的党政关系与五院制政体孙中山的权能分开、五权宪法与革命三程序

人民拥有四种政权(权):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政府拥有五种治权(能): 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

革命三程序:

军法之治(军政)

施行军法,实行军事统治。即以兵力统一全国,又训练人民接受三民主义。待一省之内秩序完全安定后,就可停止军政。

约法之治(训政) 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运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一省之内全部县实现自治时,即可结束训政。

宪法之治(宪政)

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宪法颁布后,即“还政于民”,举行全国大选。民选政府成立,就是建国大功告成。

胡汉民的党治理论与国民党一党专政 胡汉民三民主义的特点:

A三民主义之外无主义

B三民主义之连环性

C三民主义之心物二元哲学基础

D国民党之外无政党

行政院设立于1928年10月,下设内政部、外交部、军政部、财政部、农矿部、工商部、教育部、交通部。第一任院长为谭延闿。行政院向国民政府主席负责。到蒋介石担任行政院院长一职后,行政院改向国民党中执会负责。

立法院设立于1928年12月,负责议决法律、预算、大赦、宣战媾和及其他重大国际事项。第一任院长为胡汉民。立法院直接对国民党中执会负责,所议事项得事先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原则或加以认可。

司法院设立于1928年11月,执掌司法审判、司法行政、官吏惩戒及行政审判等职权,负责解释法律、变更判例。第一任院长为王宠惠。司法院直接对国民党中执会负责,下设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等。

考试院设立于1930年1月,负责公务人员的考选与铨叙事宜,从理论上,公务员及专门技术人员,均须经考试院考选铨叙后方可任职。第一任院长为戴季陶。考试院直接对国民党中执会负责。

监察院设立于1931年2月,依法行使弹劾权和审计权。第一任院长为蔡元培。监察院直接对国民党中执会负责,下设若干监察使,分赴全国各监察区行使弹劾权。

南京政府的党政关系与五院制政体

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第172次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并公布《训政纲领》,共6条。 基本内容为:1.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时,则将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国执行委员会。2.依照孙中山的《建国大纲》所定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4种政治权利,训练国民逐渐推行。3.将治权分为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5项,付托国民政府总揽执行。4.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的施行。5.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执行,受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导监督;6.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施。

二、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的政争与内战

宁汉沪合流与北伐“统一”编遣会议与国民党内战宁粤对立国民党内部的“统一”宁汉沪合流 四一二政变后,南京国民党中央常务联席会议恢复西山会议派林森、张继等18人党籍,密谈宁沪统一党务办法。七一五政变后,宁、汉之间在反共问题上又取得一致。8月13日,蒋介石下野,宁、汉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8月22日,李宗仁与汪精卫在庐山会谈,议定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后武汉方面谭延闿、孙科、汪精卫、陈公博等先后到达南京。9月11日至13日,宁、汉、沪三个中央党部举行谈话会,决定由三方人员组成中央特别委员会,作为临时中央机构。同时,汪精卫受沪方逼迫,承认“防共过迟”,“自劾下野”。9月16日,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在南京成立,并议决组织国民党中央党部,组成新的国民政府。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得以重新统一。

宁汉合流后,1927年1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决议蒋介石复职,由蒋负责筹备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选举蒋介石、谭延闿等九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谭延闿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是国共分裂后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初步形成了以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为中心的国民党统一局面。蒋介石成为权力核心。

1928年4月,依据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集中革命势力限期完成北伐案》,蒋介石下令进行“第二次北伐”。

基本态势: 第一集团军:蒋介石任总司令,沿津浦路北上。

第二集团军,冯玉祥总司令,沿京汉路北上。

第三集团军,阎锡山任总司令,由山西进攻北京。

第四集团军,李宗仁任总司令,沿京汉路北上。

1928年6月上旬,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北京政府结束。6月2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北京改名为北平。

济南惨案

济南惨案是1928年5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山东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及外交官员的血腥事件,又称五三惨案。5月3日,日本按照预谋向国民党北伐军驻地发起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将北伐军7000余人缴械。日军又以种种借口在济南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并残杀了国民党政府山东特派交涉员及16名外交人员。面对日军制造的惨案,蒋介石采取了退让方针,命令北伐军“忍辱负重”,撤出济南,绕道北伐。“济案”中国军民死亡6123人,伤1700多人,财产损失2957万元。惨案发生后,日方否认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反而要南京国民政府道歉、赔偿、惩凶。1929年3月28日双方签订《议定书》,宣称“中日两国所受之损害问题”俟双方“实地调查决定”,后亦无结果。

济南惨案中殉难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蔡公时,江西九江人。5月3日日军冲进山东交涉使署,强迫蔡公时承认是由中方挑起事端不果后,蔡公时被日军割去耳、鼻、舌,挖掉眼睛后遇难,交涉使署其余16名随员也同遭杀害。

编遣会议与国民党内战

1929年1月,召开第一次编遣会议。

1929年3月,爆发蒋桂战争,桂系失败。

1929年5月,爆发蒋冯战争,冯玉祥失败。

1929年8月,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蒋冯战争再次爆发,冯玉祥再次失利。

1930年3月,冯、阎、桂三派军阀联合反蒋,分别在津浦、陇海、平汉、湖南四个战场同时进兵,爆发中原大战

编遣会议与国民党内战

编遣会议

北伐成功后,各集团军总司令拥兵自重,各据地盘。蒋介石削弱各个地方军阀兵权,策划了这次会议,即1929年1月1日召开的国民革命军编遣会议。

会议确定的方案是: 全国设8个编遣区:中央直属编遣区,海军编遣区,第一编遣区(蒋系,蒋介石)第二编遣区(冯系,冯玉祥),第三编遣区(晋系,阎锡山),第四编遣区(桂系,李宗仁),第五编遣区(东北军),第六编遣区(川、康、滇、黔各军)。规定每个编遣区所留部队数量10-12个师。

会议通过《国民党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规定:全国军队一切权力收归中央;取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各集团军和海军司令部;各军静候原地改编;各集团军无权调动和任免军事长官。

1929年8月l日,国民党编遣实施会议在南京召开。蒋系军事要员和冯玉祥、阎锡山及东北军等派代表300余人出席会议。该会通过了《国军编遣各部队裁留标准》、《国军编遣委员会点验实施规章》、《陆军编制原则》、《点验组织条例》等,规定各编遣区军队数量压缩到7个至9个师,每师1.1万人,比原规定少2个至4个师。全国的军队编成的总数由原来现定的50个师扩增到65个师,总人数由50多万增加到80万。在编遣期内,军费为1300万元。蒋介石企图以增加编遣区的办法压缩他人军队而扩充自己的势力,使蒋与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宁粤对立

蒋、胡约法之争

蒋介石想乘中原大战胜利的有利时机,紧接着召开国民会议,制定一部有利于自己的约法,把自己的领袖地位在法律上固定下来,为出任总统创造条件。胡汉民认为如果蒋介石这一目的得逞,自己设想的中常委领导、中央政治会议议政、党治政府的体制,将会被蒋介石的个人独裁所取代,自己控制的党务、立法机构的权力也将被剥夺。于是当即引经据典,加以反驳。于是引发“约法之争”。

约法之争发生后,蒋介石一意孤行,召开国民会议,非法软禁胡汉民。这使得再次形成了国民党各派系的反蒋。1931年4月30日,国民党中央4监委邓泽如、林森、肖佛成、古应芬发出“弹劾蒋中正”通电,要求释放胡汉导,强调蒋介石必须立即下野。5月25日,由唐绍仪领衔,有邓泽如、古应芬、肖佛成、林森、汪精卫、孙科、李宗仁、陈济棠、许崇智、唐生智、邹鲁、李烈钧、王宠惠、陈友仁等联署,通电要求蒋介石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即行引退”。陈济棠并调集军队,沿广东边境布防,与南京进行军事对抗。5月27日,各派反蒋势力齐集广州,打出“救护党国”、“打倒独裁”的旗号,正式组成了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并通过宣言,决定另组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政府组织大纲。

5月28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汪精卫担任主席。6月2日,非常会议军事委员会成立,同时组成以陈济棠、李宗仁为总司令的两个集团军。至此,国民党统治又一次出现了两个党中央、两个国民政府、两个军委会的对峙局面。国民党内部的“统一”

九一八事变发生,宁粤双方在上海举行会谈,商议国民党统一办法,最后决定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集团分别于1931年11月12日至23日在南京、11月18日至12月5日在广州、12月3日在上海召开四大,中心议题是,解决宁粤对立,改组国民政府。是年12月22日至29日,在南京举行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一中全会.

并改革国民政府体制,实行虚位元首制,蒋介石辞职下野,孙科出任行政院长。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与经济发展

“关税自主”提倡国货与整理苛捐杂税政府加强对金融的控制与币制改革“关税自主”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同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先后同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英国﹑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国民政府把关税会议时各国承认的由5%至27.5%的七级税则公布为国定税则﹐并声明自1929年2月1日起实行。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关税只是帝国主义所作的某些让步﹐海关行政管理权仍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政府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尽管这样﹐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措施﹐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并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提倡国货与整理苛捐杂税

提倡国货:

A举办国货博览会

1928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国货展览会和1929年西湖博览会,前者是工商部在上海主办的全国规模的国货展览会,后者是浙江省政府主办的具有全国规模的展览会,其规模比前者更大。

B举办国货年

1932年底国民政府宣布下一年为“国货年”

1934年为妇女国货年

1935年是学生国货年

1936年是市民国货年提倡国货的积极意义:

(1)开拓国货市场的功能对维护国货企业的生存、推进国货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2)在引进国外技术、改进企业管理等方面有促进企业进步的巨大作用;(3)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觉悟的提高和民族觉醒;(4)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改良,扫除了某些秕政陋规;(5)促进了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整理苛捐杂税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杂税更为泛滥,可谓是种类繁多,名目纷杂,横征暴敛,负担沉重。 苛捐杂税首先表现为田赋附加和预征。全国25个省份共计673种,平均每省26种。其次表现为各种通过税。征税名目有护商捐、江防捐、马路捐、自来水捐、统捐、印花捐、印红捐等。再次表现为杂税杂捐。如路灯有捐;嫁妆有捐。还有其他附加、临时摊派等各种征收名目。

整理苛捐杂税的措施:

1.废除苛捐杂税

规定应废除苛捐杂税为六项:(1)妨害社会公共利益;(2)妨害中央收入来源;(3)复税;(4)妨害交通;(5)为一地方之利益对于他方货物输入为不公平之课税;(6)各地方物品通过税。

2.限制田赋附加 依照地价的1%征收地价税,附加名目一律取消。其所收税款的分配,以省得40%、县得60%为原则。附加税不得超过原有正税总额。自1934年度起,不得以任何急需、任何名义再增田赋附加县乡区镇的临时亩捐摊派严加禁止。田赋附加现已超过正税者,应限期递减,

3.整理苛捐杂税

规定抵补办法三项:(1)各省、市预算,先自紧缩,删除浮滥,节省之款为第一抵补;(2)各省、市捐税整理后增收之款为第二抵补;(3)中央以烟酒牌照税全部划归地方,印花税提拨一成归省,三成归县,二成接济边远贫瘠省份为第三抵补。财政部专门设立“整理地方捐税委员会”,各省分设“捐税监理委员会”,以调查、研究、规划和监督税捐的整顿工作。

实际效果

据报告,1934年7月1日至1935年8月,全国废除苛杂与减轻田赋附加的,计有江苏等23省市,裁减种类,共计5000余种之多,裁减金额达4900余万元。另据时任财政部赋税司司长高秉坊的回顾,从1934年至1939年,实行废除苛捐杂税的省份有江苏等24个省市;实行减轻田赋附加的省份有江苏等18个省市。减轻田赋附加共300余种,累计金额38742459元;废除苛杂共7101种,累计金额67691435元。两者合计共达7400余种,累计金额106433894元。

但实际上,但就总体而言,是不彻底的。这次整顿只能说是“稍苏民困”,并未真正解决问题。虽然到1938年底,各省废除的苛捐杂税达5000余种,废除的税额年达6700万元,但“以全国人口均摊之,虽每人平均仅及一角,但苛扰及于闾阎,以及中饱侵蚀之实际取诸人民者,为数何止倍蓰”。大量的捐、费、附加、摊派等苛杂,只废除或减轻了其中的一部分,仍有相当多的杂捐杂税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默许其存在。

政府加强对金融的控制与币制改革

设立四行二局

A中央银行 最初设于广州。1924年,孙中山为了实现广东革命政府的金融政策,拨交宋子文国币3000元,筹设中央银行。8月15日,中央银行正式成立,资本1000万元。后停顿。南京政府成立后,又开始筹备。1928年,由国民政府拨给资本2000万元,于11月1日成立,总行设于上海。该行享有发行钞票,代理国库,募集或经理国内外公债的特权。1935年4月,资本总额增为1亿元。

B中国银行

前身是清政府的户部银行,成立于1904年;1908年7月改称为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由中华民国政府接管,改组为中国银行。1913年8月,北京的总行开始营业。各省在原大清银行的基础上也陆续成立分行。1927年以前,该行主要是商股,实权掌握在江浙资本家集团手中。 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迁到上海,并加入官股500万元,使商、官合股共2500万元,官股占1/5。1935年,国府财政部修订条例,以金融公债加入新官股1500万元,资本总额变为4000万元,官商各半,并派宋子文担任该行董事长。这样,中国银行就完全由国民政府控制了。

C交通银行

1907年由清政府的邮传部奏准设立的,是清政府的国家银行。1914年,交通银行改订章程,股本总额增为一千万元,并可代理国库,经付公债本息,代收税款,办理国内外汇兑等业务,它当时成了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1927年之前,其资本主要是商股。 国民政府成立后,加入官股200万元,并将总行迁到上海,使之成为“政府特许发展全国实业之银行”。其业务是:(1)代理公共实业机关发行债票及经理还本付息事宜;(2)代理交通事业之公款收入事项;(3)办理其他奖励及发展实业计划;(4)代理一部分之国库事宜,并得发行兑换券。1935年,财政部颁布新条例,拨发金融公债1000万元,增加官股至1200万元,使官股占55%。并派蒋介石的亲信胡笔江担任董事长。这样,又控制了交通银行。

D中国农民银行

原为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总行设在武汉,分别在四省境内设立分支机构。资本总额为1000万元,由财政部认股250万元,以融通农业资金,复兴农业经济为目的。1935年4月1日正式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其业务包括:(1)收受存款;(2)办理汇兑;(3)买卖生金银及有价证券;(4)动产不动产之抵押放款及保证信用放款;(5)经营农业仓库及放款于农产农具之改良事宜与农民合作社;(6)发放农业债券及农业流通券;(7)农业票据贴现。董事长孔祥熙。

D二局

中央信托局

1935年8月由中央银行投资1000万元,呈准国民政府成立的,是专办购买军火和储蓄保险事宜的中国最大的信托机构。 邮政储金汇业局

中国邮政局最早在1898年已开办汇兑业务,1908年又开办储蓄业务。到1929年,通汇的邮局及代办所有374处,办理储蓄业务的邮局有206处。1930年,南京政府通过法令,将全国的邮政局改为邮政储金汇业局,使其业务更扩大了;并规定,凡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未设分支机构的地方,国民政府的一切款项均由邮政储金汇业局转饬当地邮局代办。

“四行二局”以后,又运用各种办法,通过四行把其他商业银行和钱庄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在手:

1.采取加入股金实行官商合办的方式控制了“中国国货银行”、“农商银行”等。

2.利用经济援助控制了中国成立最早的“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等。

3.利用资金周转不灵进行收买控制了“广东银行”。

4.利用人事改组进行间接控制的有浙江实业、浙江兴业、上海、新华等商业银行。在这些银行中都渗进了国民政府的官僚势力而被控制。至于北四行(中国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虽未被直接控制,但在业务上也不能不依赖“四行二局”的扶植,从而间接受其控制。币制改革

1934年6月﹐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白银收购价格﹐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动摇了银本位制的基础。国民政府为谋求稳定币值﹐摆脱财政经济危机﹐采纳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的建议﹐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公告﹐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其它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它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它银币生银等银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规定法币1元合英镑1先令2.5便士。1936年5月﹐国民政府被迫与美国缔结《中美白银协议》﹐法币又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法币1元等于0.2975美元。

四、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加强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厉行保甲制度建立特务制度新生活运动厉行保甲制度

1932年8月蒋介石颁布《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后,正式开始在豫鄂皖三省红军革命根据地周围地区施行。后来先后扩大到陕西、江苏、甘肃、宁夏、湖南、绥远、福建、浙江、山东、江西、四川等省及北平、南京市。1937年2月由行政院公布修正《保甲条例》,推行全国。1939年9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增设副保长一人,规定保长兼任保国民学校校长和壮丁队队长,进一步强化保甲制度。

基本制度

所有人口以户为单位进行保甲编组,户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各保就该管区域内原有乡镇界址编定,或并合数乡镇为一保,但不得分割本乡镇一部编入他乡镇之保。大乡镇得编组为若干保,设保长联合办公处,由保长互推一人为主任。户长基本由家长充任,保甲长名义上由保甲内各户长、甲长公推,但县长查明不能“胜任”,或认为有更换必要时,得令原公推人另行改推。

保甲连坐

户长须一律签名加盟于保甲规约,并联合甲内户长共具联保连坐切结,声明如有“为匪通匪纵匪”情事,联保各户,实行连坐。保甲长受区保长指挥监督,负责维持保甲内安宁秩序。联保主任受区长指挥监督,负维持各保安宁秩序总责,但各保应办事务仍由各该保长负责。 保甲的多项功能

保甲组织的基本工作是实施“管、教、养、卫”。“管”包括清查户口,查验枪支,实行连坐切结等;“教”包括办理保学,训练壮丁等;“养”包括创立所谓合作社,测量土地等;“卫”包括设立地方团练,实行巡查、警戒等。建立特务制度 逐步建立和扩大党内和军内特务系统:

党内特务系统(中统):1927年,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下成立了一个调查科,这是“中统局”的最前身。先后由陈立夫、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任科长。在各省、市、路中国国民党党部内设“调查股”。1932年,中央组织部调查科被扩编为特工总部。主任徐恩曾,对外仍称调查科,在各省、市党部内设特务室和羁押中共叛变人员的反省院。1935年,党务调查科升格为党务调查处,直属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处长徐恩曾。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