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原因探寻_第1页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原因探寻_第2页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原因探寻_第3页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原因探寻_第4页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原因探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与文化张秀荣科学与文化(一)科学与宗教(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一)科学与宗教1.宗教的本质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来源

马克思说,“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者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世界.....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就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来源于费尔巴哈.(2)宗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点来解释社会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汤因比认为,宗教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宗教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人类以信仰为基础,用超自然的,神秘的,理想化的外在原因对现实世界所做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可以给予信仰者以心灵或精神上的慰籍,从而能使他保持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宗教可以在人遇到挫折或困境时,给人温暖,希望,安慰和精神寄托2.对科学而言,各大宗教之间的差异(1)科学的发展对宗教的影响的不同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基督教提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重大的挑战有三次,但是对伊斯兰教和佛教却没有形成任何挑战,这是为什么呢?(2)原因基督教关心整个宇宙,人类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上帝创造了整个宇宙,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当人类揭示出自然界的奥秘时,就时常与基督教关于宇宙的知识相矛盾.而伊斯兰教和佛教根本不关心宇宙或自然界的事,只关心人及其社会的事,所以任何科学成就都与之无关.3.科学与基督教:盟友还是敌人?(1)科学与基督教对立的实质科学与基督教的对立是科学成果与基督教教义之间的矛盾,不是与上帝之间的对立,因为上帝是超验的.基督教教义可以修改,可以重新理解,只要上帝存在,基督教就存在(2)科学对基督教提出了多次挑战,但为什么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这是因为科学与基督教的目的、本质、基础和社会功能等都是不同的,它们之间不可能相互替代,而是互补的.

(3)科学与基督教是相互促进的基督教对科学的影响第一,基督教鼓励人们研究自然人们必须通过研究上帝的创造物来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超验的,所以这也许是基督徒认识上帝的唯一途径第二,基督教增强了人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信心上帝是按照一定法则、一定规则、一定原理、一定原则创造自然界的,因此自然界是有序的、统一的、简单的、有规律的、可以用数学进行描述.这是西方人进行科学研究的信念.第三,教会学校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养了奠基人欧洲早期大学几乎清一色是教会所办,如英国的剑桥和牛津大学,意大利的波伦尼亚和帕多瓦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比利时的鲁汶大学等.学校课程主要是神学,逻辑,文法或修辞,拉丁语,艺术,自然哲学,博物学等.教会学校在培养了大量神职人员的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科学工作者.哥白尼,达.芬奇,罗吉尔.培根,伽利略,开普勒就是杰出代表.他们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科学对基督教的影响第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宗教教义的修改,使之更能满足人们信仰上的需要第二,科学的发展揭示出自然界所具有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有序性、和谐性、统一性、简单性和完美性,使人坚信和体会到万能的造物主的存在.(4)对社会发展而言,科学与基督教是互补的科学变为技术,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宗教变为道德信念,保持人们心灵的安宁、和谐,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1.为了求知和摆脱愚昧而不是为适用目的,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古希腊的哲学家几乎都是自然哲学家,或者说都是科学家.像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大宇宙秩序>,<小宇宙秩序>,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已经建立起具有严谨逻辑结构的,完整的自然哲学体系.古希腊人对自然界的探索主要倾向于三个方面:(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1)探索自然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亚里士多德认为水,土,火,气是万物的本原.(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2)探索和研究常见的自然现象古希腊人对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了密切关注和研究,如对动植物的分类,发育,成长,生理结构等,对时间,空间,运动,静止,对天文,气象,地质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物理学>,阿利斯塔克的<太阳和月球的大小和距离>,阿基米德的静力学等.(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3)热衷于几何学的研究古希腊人似乎特别热衷于几何学研究.毕达哥拉斯因为证明了“勾股定理”(西方人叫毕达哥拉斯定理)而设百牛大祭,柏拉图在他学园的大门上挂上“不学几何学,不得入此门”的牌子.,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的架在脖子上仍专心致志地研究几何图形.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把我们今天的所有初等几何内容都包容其中,它是除<圣经>外世界发行量最多的书.(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古希腊人为什么热衷于研究几何学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几何学的研究最能体现人类的理智力量,最能体现理性主义精神,得到的知识最毋庸置疑.

(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4)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热衷于对自然界研究的悬赏征文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科学院以及民间组织每年都发布许多悬赏征文,激励人们对自然界的奥秘进行研究.例如:(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1818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文的题目是:“利用精密的实验确定光线的衍射效应;根据实验用数学归纳法推导出光线通过物体附近时的运动情况.后来,菲涅耳用光是横波的理论和半波带法圆满地解决了问题.1774年德国一家研究机构悬赏征解,“电力和磁力是否存在实际和物理相似性?”

1809年丹麦皇家科学院的悬赏题目是,“磁针的变化和倾角与各种物理力之间的关系.”沿着这一方向,奥斯特后来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

事实上,科学史上几乎任何一个重大理论的诞生都与实际应用无关,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也不关心其应用.如力学理论,光学理论,电磁学理论的,原子理论等.西方人热衷于研究自然界是他们的价值观使然.

(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2.热衷于探索寻找自然现象的背后原因

西方人认为,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才算知识.

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喜欢躲藏起来.”

留基伯提出因果原则:没有什么事情无缘无故而发生,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和必然性.”柏拉图认为有两个世界: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

德谟克利特说.“宁肯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也不愿意获得一个波斯王位.”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把认识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看作是哲学家的基本任务.他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我们必须求取原因的知识,因为我们只能在认明一事物的基本原因后,才能说知道了这事物.”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呢?当然要靠“理性思维”,即“逻辑推理”.(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3.喜欢并擅长运用理性思维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最早提出运用人类理性思维认识世界的人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逻各斯”主宰支配整个世界,但它只能靠人类的思维才能把握.巴门尼德认为,“凡不能设想的就都是不可能的,即令感官告诉我们它的确发生了.”宁可相信思维,也不能相信感觉.巴门尼德的弟子芝诺提出四个否认运动存在的命题.(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第一个论证是“运动是不存在的”.某一物体为了要通过一段距离,它首先必须通过这一距离的一半,而在这之前,又先要通过这一半的一半,以此类推,它必须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一段无限的空间,这样,运动就不能开始.(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第二个论证是,“善跑者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第三个论证是“飞矢不动”.第四个论证是“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大多数西方哲学史著作都把芝诺的四个论证看作是诡辩论,实际上这四个论证是想说明,感觉到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只有在思维中才能把握世界.(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亚里士多德无疑对理性思维方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光辉巨著《工具论》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制定了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必须严格定义;判断可分为三类:量的表述,质的表述,样式的表述;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他还制定了三大基本逻辑规律:不矛盾律、同一律和排中律(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4.追求思维的逻辑严谨性、精确性,因而导致重概念的严格定义和重推理的习惯要想保证理性思维沿正确道路前进,思维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或法则,这些规则或法则就是逻辑.而要在思维中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就必须对概念进行严格定义.因为概念模糊不清,根本就谈不上逻辑推理.

(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西方科学作为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如原子,分子,化学元素,刚体,理想气体,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蛋白质等等.注重对概念进行严格定义的传统肇始于苏格拉底.这与苏格拉底的善辩和通过问答方法求真知也许有直接关系.亚里士多德说,“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史上提出第一个范畴分类表,列举了十大范畴.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语言中,许多学科名称的后缀是“-logy”,这说明,一门学科是某一领域知识的逻辑体系,而不是这些知识的简单堆砌.数学本质上也是逻辑.罗素说,“逻辑是数学的童年,数学是逻辑的成年.”

(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5.相信世界是简单的、和谐的、有序的、统一的,因而可以凭理性找到其中的规律怀特海说,“首先,我们如果没有一种本能的信念,相信事物之中存在一定的秩序,尤其是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秩序,那么,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存在.”

(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西方人关于世界是简单的、和谐的、有序的、统一的思想肇始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西方人的这一思想的另一个来源无疑是基督教思想,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西方科学的许多重大成果都与这一思想直接相关.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都与它有关.(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6.具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喜欢标新立异,自创理论.

西方人怀疑和批判精神滥觞于公元前3世纪皮浪的怀疑主义.它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在古希腊罗马持续了500多年的时间,哲学史上分三个时期:晚期希腊怀疑论,新学园派怀疑论和罗马时期怀疑论.皮浪认为,“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固定下来当作教训,因此我们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在他看来,“怀疑论体系的主要基本原则是每一个命题都有一个相等的命题与它对立这个原则.”(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

皮浪及其以后的怀疑主义思想不仅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学术界的实际情况.当时的学术界几乎不存在任何权威,每一位哲学家除了不怀疑自己外,不相信其他任何人.每一位哲学家似乎都属于“自己”的一派.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不仅是他离开老师,独立门户的理由,也是后来学生在学术上与老师分道扬镳的理由.(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如,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回敬了一句,“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也深刻体现了怀疑主义精神.康德说,“人类理性非常爱好建设,不只一次地把一座塔建成以后又拆掉,以便察看一下地基情况如何.”

(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明确指出,“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的态度.”因此他创立了“批判理性主义”.爱因斯坦也指出,“为了科学,就必须反反复复地批判这些基本概念.”怀疑和批判精神与科学创新精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这是由科学的本质决定的.

(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7.十分重视运用逻辑和实验方法对知识进行检验和论证西方人一贯十分重视对知识的检验或论证,在他们看来,没有经过检验或论证的知识是不可靠的.

(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知识经过人们的无数次体验或直觉,是完全正确的.如勾股定理,杠杆原理等,但西方人仍然要对这些看上去非常正确的知识进行严格证明.他们把猜想和定理,假说和理论分得很清:没有经过逻辑证明的命题叫猜想,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证明的叫假说,反之,就叫定理或理论.如四色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哥德巴赫猜想.而今天科学上的理论都是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后才成为理论的.(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8.具有一贯的“主客二分”传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科学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即客体,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分离是科学能够存在的前提,而西方人一贯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恰恰为科学准备了本体论基础.(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段话,“正如巴门尼德所说,知识必须要有一个对象,而对象必须是某种存在事物,否则便没有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是主客二分的必然结论.(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9.重视个人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同学说、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对促进学术进步而言,起着一种优胜劣汰的作用.这一过程与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和商品之间的竞争非常类似.因为不同学说,不同理论之间的公平自由的争论的最终结果肯定是正确的战胜错误的,全面的战胜片面的,深刻的战胜肤浅的,而这本身就是科学的进步.(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但是,不同学说、不同理论之间的自由公平的争论必须要以人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基础.反之,如果人没有自由和平等,就不可能有自由平等的争论.不用说,西方社会的自由平等理念为自由平等的学术争论提供了基础,从而不断促进科学的进步.(二)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10.基督教文化适宜科学文化的生长

这一问题在前面已经作了讨论.(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1.强调思维的整体性中国人最不喜欢把事物分成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对这些组成部分进行研究.相反,热衷于把事物看成整体进行认识.如,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天、地、人看成一个整体,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等等.(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2.偏重思维的直觉性和意会性

中国人很早就养成了用直觉和意会的方法认识理解问题的传统.老庄主张废思废学,以无知、无思、无欲之心去直觉客观世界的本原-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何理解“道”,如何理解“一,二,三”都要靠直觉和意会.(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3.喜欢走中庸,偏重辩证思维什么叫“中庸”呢?按孔子自己的解释是,“过犹不及”,“执用两中”,“中立不倚”.意思是,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既要照顾到此,又要照顾到彼,不能偏向一边.在这种中庸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人“立言”时,为了避免出错或害怕出错,总喜欢用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既不说是,也不说非的模棱两可的语言来陈述问题.后人就把这些永远也不会出错的东西美其名曰“辩证”的思维方式.

(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

但从科学的观点看,这些陈述给我们带来的信息量是零.科学不需要辩证,科学需要精确,因为精确的知识才能被检验.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精确科学或精确知识的发展.(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4.对探索自然界的兴趣不大,自然哲学贫乏中国哲学史家孙叔平在他的《中国哲学史稿》中说,“从孔夫子到李大钊,除了《孙文学说》以外,没有一个人写过一本哲学专著.中国思想家谈得最多的,是社会政治问题,伦理问题,人性善恶问题,人生态度问题,治学方法问题.....”

(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三教九流:三教:儒,佛,道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

其中除了佛家是从国外输入的以外,其余各家各派差不多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秦汉以后中国文化的走向明显是,儒家成为官方学说,其他几家作为儒家的补充,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余各家各派基本都消失了.它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态度如何呢?(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

儒家特别重视伦理道德、重视如何治理国家社会、如何管理人民,对自然界的研究几乎没有任何兴趣.而且把科学与技术看作是奇技淫巧.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强调无为而治,宣扬小国寡民,绝圣弃智.提倡消极处世的思想,更加抑制了人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欲望.东晋的葛洪把道家变成道教.但道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研究自然界,而是要通过炼丹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而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佛教从汉朝传人我国以来得到很大发展,隋唐时期产生了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支流派.佛教教义强调“四大皆空”和“顿悟成佛”.很显然,这种思想与积极探索自然界以获得关于自然界知识的科学相距太大(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阴阳学说中的阴阳起源于《周易》,五行来自于《洪范》,战国时期的邹衍等人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创立了阴阳五行说.这一学说后来成了预测国家,社会,个人吉凶祸福的理论指南,直到今天仍盛行不衰.阴阳家对用理性方法去探索自然也丝毫不赶兴趣.(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

墨家比较注重自然知识,但遗憾的是该学派后继无人,只兴盛了很短时间就终绝了.墨家注重的是具体的自然知识,但并不是自然哲学.

农家以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民著称,但他们主要研究有关农业的具体知识,也不属于自然哲学.至于法家,名家,纵横家和杂家,他们对探索自然界基本上也毫无兴趣.(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5.崇尚古人、权威,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佛教是汉朝时从印度引进的以外,从秦汉以来一直到五四,甚至直到今天的两千多年时间里竟没有出现一个独立的其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可与儒、道、或阴阳、名、墨家等相提并论的学说;

与此对应,在哲学或思想史上,从老子、孔子、庄子、鬼谷子、孙子、墨子到朱熹、二程、陆九渊、再到王阳明、王船山、戴震、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就其学术地位,学术影响而言,似乎真有些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所抱怨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中国学术史上出现这样的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中国人崇尚古人、权威的心态太离谱,过分迷信、崇拜前人和权威、喜欢固守教条;其二,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不敢全盘否定以前的旧学术、旧理论、因而也创新不出新东西。结果就导致了学术思想越来越贫乏,越来越单一,后人越来越不如前人.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封建经济制度使然(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由于统治者对学术的干预,还造成了中国学术史上另一个怪现象,两千多年来的学问家要么是儒家的,还有一小部分人是非儒家的,但几乎没有反儒家的.结果,我们今天需要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时,竟然在中国学术中一个也找不到,只好到国外去找.(三)中国科学的文化基因6.迷信思想严重或许是由于人们对未来的前途不能把握,不能自己主宰,所以中国人特别喜欢算命或占卜,而且这一思想似乎没有一个学派是坚决反对的,相反,许多学派都默认这一点.这样,就导致中国人产生了许多迷信思想.直到今天,只要是做一件比较重大的事,几乎都充满迷信思想.盖房子、死人下葬必定要请风水先生;结婚、商店开张肯定要选吉利日子;晋升职称、升学、治病要求神保佑等.(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1.言说方式的不同通常人们在言说中,不知不觉在遵循、在运用的某种思维方式。所以言说的方式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那么,中西方言说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第一,言说标准的不同。我们以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及其对中西方的影响为例:(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苏格拉底的言说,他的标准是确立于言说本身的,就是说,话语本身有自身的标准。孔子在言说中也有标准,但是他言说的标准在言说之外,而不是把标准放在话语本身之中。(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美诺篇》:美诺问:美德是否可教?那么,什么是美德?是对话的前提。言说的标准就是,双方必须有共同认可的定义或原则;而且这个原则如果是正确的,不应该此刻是正确的,应该是永远站得住脚的;而且对话中,用任何一个未经解释、未经承认的名词来说明答案都是要不得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无论它们有多少种,无论它们有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本性,要着眼于美德本身,而不要着眼于具有美德的那些事物。这就是要对什么是美德这个问题必须作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本质定义,有这个定义你才能永远站得住脚。(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定义应该是种加属差。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你光说人是动物还不够,你必须把最近的种差加上去: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只有人才有理性。那么这个定义就完全了。那到底什么是美德?知识就是美德。

苏格拉底光说美德是知识那还不够,至于是什么知识,还必须继续探讨下去。苏格拉底虽然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他已经提出来:要使我们的思想摆脱具体经验的束缚。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经验,我们必须摆脱这些经验的束缚而上升到逻辑的言说。苏格拉底这是苏格拉底在西方思想史上作出的贡献,就是要通过谈话把逻辑理清楚,这样一种言说方式就在他那里初步建立起来。这个标准,到后来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就形成了西方的逻辑。苏格拉底这样一个原则也就是后来亚里士多德所建立起来的形式逻辑的原则——同一律与不矛盾律,再就是实体性原则。西方重逻辑、重语法规范,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是西方言说的一个特点。

孔子孔子言说的标准在言说之外,而不是把标准放在话语本身之中。正因为这个标准建立在言说之外或者说言说的后面,建立在没有说出来的东西里面,所以他最终取消了言说本身的标准。孔子在《论语》里面,孔子的弟子一共问了七次“仁”,但是孔子的回答每次都不相同,他不去追求一条要永远站得稳的原则。在《论语》中,问“仁”的意思,根据我们的体会与孔夫子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来都不是限于问什么是“仁”,而是比较笼统的问关于“仁”方面的事情。孔子第一次是颜渊问“仁”。孔子的回答有三句话,这三句话代表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句话是:“克己复礼为仁。”第二句话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还有第三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颜渊问“仁”,于是孔子就获得了一个机会,趁机就可以对颜渊讲为“仁”的道理,劝他为“仁”。劝说当然也有一个内在标准,但这个内在标准不是体现在言说本身,而是包含在一问一答的意思后面。讨论后面的意思包含的一个前提,就是讨论的双方都想成为“仁人”。颜渊问“仁”不是想弄清什么是“仁”,而是想知道怎样才能做一个“仁人”。

孔子“请问其目”,孔子就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把视、听、言、动,你的一切行为都落实在一个“礼”上来。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他为什么不说非礼勿想?非礼勿想是一切视、听、言、动的出发点,为什么他不说呢?

孔子这个问题并不复杂,非礼勿想是用不着说出来的。一个人想要“仁”,是构成他们一切对话的潜在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却不能自成为讨论的对象。言说的标准是有的,但是它不进入言说之中,而是在言说之外,成为言说的前提,它不受到言说的检验,它不是一个未定的需要言说加以探讨的问题,而是不容探讨的。

孔子所以中国社会在这条原则下,就产生了对专制君主的绝对需要。在言说方式上,就导致话语权威。孔子话语权威表现为,以一己之欲,强以“立人”和“达人”。因为我觉得这样很好,所以你也必须这样做,我是为了你好。在话语权威里,虽然看起来是很温和的,没有任何强制性,但实际上背后有很大的强制性。而以“一己之欲”,强以“立人”和“达人”,这个标准始终隐没在话语背后,这样一来,在谈到伦理道德、法律和政治问题的时候,整个言说在语言中就找不到任何标准。(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第二,言说目的不同孔子在对话中是“诲人不倦”,不断去答疑解惑。而苏格拉底则恰好相反,苏格拉底是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的,而苏格拉底的对手,才是问题的解答者。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总是问对手一个问题,他的对手自以为很聪明,便加以解释,苏格拉底便抓住他的解释再次提问,往往使对手陷入绝境。所以苏格拉底全部对话的灵魂,都在于提问,而不在于回答。苏格拉底的问题是最尖锐的,而回答则是比较平庸的。对话是由针对回答的提问,才引导谈话进行下去,而且通过提问才使问题本身变得清楚明白。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从不强迫别人相信他自己的判断,而总是诱导别人自愿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相反,如果使别人处于不自由、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即使别人承认你说得对,这句话的普遍性也是永远得不到证实的。孔子孔子虽然并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是“学而知之者”,但在对话时,他是以学成者的身份来高居于他人之上的。面对学生,凡是需要知道的他全部知道,凡是他不知道的都是不必知道的。

孔子孔子说,“吾知其不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与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孔子的“知其不知”,对知识并不是一种反问态度。他也承认有些事情是不知道的,但他对这些事情不屑一顾,对自己的知识没有一种反思的态度。他不像苏格拉底那样,把对话当作双方一起来探求真理的一个过程,而只是传授已知知识的方式。(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经常有人说到这样一个悖论,中国文化,你没有诚心是进入不了的,但是有了诚心又跳不出来,结论是中国文化不可认知。这样一个悖论其实从孔子就开始了。

苏格拉底第三,言说的效果不同。苏格拉底在对话中,虽然执着于一个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要找到一个事物的“定义”,但他也知道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自己心中预先并无定数(所以才“自知其无知”),唯有依靠自己的理性和“辩证法”去不断地有所发现。苏格拉底毫无疑问,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不但讨论双方的思维水平已不是讨论前的水平了,而且所讨论的问题的内在复杂性、微妙性也暴露出来了,这就给后人沿着思维已指出的方向继续深入提供了极宝贵的启发。孔子孔子的对话看重的只是结论,而完全不重视反复的辩难,一般是一问一答为一小节,少有两个以上来回的,即使有,也不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更不是贯穿一条思路。所以,《论语》是中国传统官样文章中泛滥成灾的“要字句”的始作俑者。所谓“要字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句式,有时不一定包含“我们”,常常连“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个中国人都懂。孔子在“要字句”中,“为什么要”是不能问的,一问你就成了异端,因此这是一种权力话语。苏格拉底因此,从历史上看,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两种不同的对话其效应也是极不相同的。苏格拉底造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从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大转折,刺激了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超越苏格拉底而建立起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孔子孔子则树立了无人能够超越的“大成至圣先师”,只能为后人“仰止”和不断地体会、学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从此便进入到了一个自我循环、原地转圈的框架之中,尽管内容上还有所发展和充实,形式上却两千多年一仍旧制,几无变化,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开始有了初步的松动。(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2.对事物的本原认识不同中国的“道”和西方的逻各斯”被看作是事物的本原,有如下相同之处:(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第一,“逻各斯”与“道”,都是“永恒”的,是“常”(恒久)的。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之“永恒”与老子道的“常”是可以通约的,他们都认识到,在这千变万化的宇宙中,有一个永恒的、恒常之物,这就是“道”和“逻各斯”。(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

第二,“道”与“逻各斯”都有“说话”,“言谈”,“道说”之意。逻各斯的第一个意义是“言语”、“谈论”,或是说出来的一个“字”。

“道可道,非常道”。(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

第三,“逻各斯”与“道”都与规律或理性相关。韩非《解老》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韩非是最早解说《老子》的学者,他对《老子》道的理解,显然看到了道是万物之“所以然”的规律,是万理之所用。而这一点,也正与赫拉克利特“逻各斯”相似。

(四)中西方文化基因不同的的原因探寻“逻各斯”与“道”不但是“永恒”的,而且都是万物的本原,是产生一切的东西,是万物之“母”。此即我们前面所说过的“道”产生一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41章)“逻各斯”是万物的本质,“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

(四)中西方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