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自然灾害
第九章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灾害是灾害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中国常用灾情表示。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情况。致灾因子为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减灾就是减少致灾因子形成灾害的全部过程。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环太平洋带、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一)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世界主要自然致灾因子,除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外,我国均有所发生。1949年以来,干旱平均每年出现7.5次,洪涝平均每年发生5.8次,登陆台风平均每年7.0个,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约1.3次,沿海重大的风暴潮平均每年7次,低温冷害平均每年2.5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病虫害每年发生面积800×104hm2,草原虫害每年发生2
000×104hm2。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
(二)灾情严重
一般年份,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约4
000×104hm2,少收粮食2000×104t;倒塌房屋300×104间左右,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108人,其中需转移安置的约300×104人,死亡数千至上万人。平均而言,中国因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108美元的1/4。中国灾情严重,其中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是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由于中国孕灾环境、自然致灾因子与承灾体都表现出从沿海至内地的区域差异,以及在此格局下呈现的南北差异,从而显示出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以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以黑龙江瑷辉到云南腾冲连线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此线以东自然灾害多。中国常见的主要自然致灾因子(举例)例如:干旱、台风、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冰雪、沙暴、干热风洪水、内涝、风暴潮、海浪、海冰作物病害、作物虫害、森林病害、森林虫害、鼠害、毒草地震、滑坡、泥石流、风沙流、沉陷、地裂缝……第二节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表
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自然致灾因子类别
自然致灾因子
资料来源
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冷冻、暴风雪、天然林火、病虫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沙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减轻自然灾害报告,1993年12月
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旱、涝、台风、飓风、龙卷风、冷害海啸、风暴潮、巨浪、海冰、赤潮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1994年5月
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灾害病害、虫害、草害病害、虫害、鼠害、火灾
大气圈致灾因子水圈致灾因子生物圈致灾因子岩石圈致灾因子
干旱、台风、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冰雪、沙暴、干热风洪水、内涝、风暴潮、海浪、海冰作物病害、作物虫害、森林病害、森林虫害、鼠害、毒草地震、滑坡、泥石流、风沙流、沉陷、地裂缝
据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城分异一文(有补充修改),1994年3月图
中国1900—1992年重大自然灾害中心位置分布图
西部自然灾害区:本区地域辽阔,高寒、干燥面积大,山地、高原、沙漠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致灾因子多种多样,人口集中分布在河谷和绿洲地区。除局部地区外,整体经济水平比较低,形成的灾情较轻,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藏南谷地、内蒙古高原和藏北高原。
中国自然灾害东中西差异
东部自然灾害区:本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度高。这一地区农业、工业、城镇发展快,经济发达,因此,形成了严重的灾情,从高到低,依次为华北地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华中区)、东北地区。
中部自然灾害区:本区正处在东西过渡带上,自然致灾因子类型、强度、频度均居于中等水平。这一地区由于国家加强能源基地建设,近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灾情处于中等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南地区、贵州高原区(湘黔桂川接壤地区)。一、地质灾害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中国地震分布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中国及周边地区地震分布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一)、地震一、地质灾害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一)、滑坡和泥石流
二、气象灾害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一)、旱灾
台风,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的热带气旋为台风(typhoon)或飓风(hurricane)。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地区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则普遍称之为飓风。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毗邻的西北太平洋上会生成不少名为台风(Typhoon)的猛烈风暴,有的消散于海上,有的则登上陆地,带来狂风暴雨,是自然灾害的一种。(二)、台风二、气象灾害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三)、寒潮二、气象灾害寒潮来袭春城昆明三月飘起"鹅毛大雪"图片寒潮灾害图片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其中,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往往统称为洪涝灾害。其中,洪水灾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根据雨涝发生季节和危害特点,可以将雨涝灾害分为春涝、夏涝、夏秋涝和秋涝等。(一)、洪涝灾害三、水文灾害洪涝灾害图片
风暴潮(StormTide)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同时和天文潮(通常指潮汐)叠加时的情况,如果这种叠加恰好是强烈的低气压风暴涌浪形成的高涌浪与天文高潮叠加则会形成更强的破坏力。又可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二)、风暴潮三、水文灾害风暴潮灾害图片(一)减灾工程
中国减灾建设包括:减灾工程建设与减灾非工程建设。减灾建设已成为我国稳定社会、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中国政府制定的减灾建设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此外,减灾建设还必须体现“除害兴利并举”的经济原则,以确保国家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
我国主要的减灾工程建设,它们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地区,多灾易灾、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1、防洪(潮)抗旱工程2、防震抗震工程3、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4、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5、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406.9×104km2,占国土面积42.4%;规划造林3
508×104hm2,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将分3个阶段、8期工程实施。三北防护林的第1期工程,从1978—1985年,累计造林666×104hm2。第2期工程是从1986到1995年,提前1年超额完成规划造林任务1
333×104hm2。这些树木全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9%。从1996年开始的第3期工程历经5年时间,造林400×104hm2,投资78.56亿元。
三北防护林第1、2期工程已经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
100×104hm2受风沙侵袭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粮食增产10%~30%。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0%的沙化土地得到控制,4×104km2的沙漠得到了绿化,133×104hm2沙地被改良成了农田、牧场或果园,有893×104hm2的沙化、盐渍地、牧草严重退化的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数十万牧民在沙地中安家致富,黄土高原3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10%以上。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涉及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等13个省(区)的645个县(市),总面积约160×104km2。1989年国家批准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总体规划》。该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000×104hm2。其中1989—2000年营造林1
210×104hm2,新增有林地面积666×104hm2。第1期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20%提高到40%左右,水土流失面积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土壤年侵蚀量减少4×108t。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涉及沿海地区11个省(区、市)195个县(市),总面积25×104km2。中国沿海地区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总长1.8×104km。2050年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将由1987年的21%提高到38%,使770×104hm2农田得到林网保护,水土流失量减少50%。
太行山绿化工程:绿化工程涉及4省(市)110县(市),总面积12×104km2。规划造林面积356×104hm2。2050年绿化工程完成后,森林覆盖率将由1993年的15%提高到35%左右。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构成华北平原的屋脊,成为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1993年全面启动的绿化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造林种草,建设起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平原人口、耕地和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45%和12%,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改善平原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图
中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
中国减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报警报系统的建立、灾害保险、灾害救援等。有些学者认为,还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灾害、风险区划与减灾规划,以及科技减灾,预防灾害的宣传、教育与立法等措施。(二)减灾非工程建设三、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
从本质上看,减灾虽没有创造利润,与生产过程相反,但因其保证了生产的安全运行,稳定了经济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减少了因灾造成的生产损失,故形成了“减负等于加正”,即减灾增产增收稳定生产和社会,所以有突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稳定发展、创造满足人类需求的持续生产过程。
减灾除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将其作为政府的一项社会事业,到底应投入多大的经费,才能确保区域持续发展,这是许多科技工作者、社会—经济决策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损失,有很大比例是人们在高风险区开发造成的,其中在低湿地平原区人为占用河道,相对提高了洪水水位,使洪水风险人为扩大就是一例。必须认真评估区域资源开发所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而建立“资源开发—减灾”一体规划的区域发展模式。这就是区域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式”。(一)“减灾成本”与经济发展(二)“减灾投入”与区域发展(三)自然资源开发、减灾与持续发展
第九章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第九章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一、环境污染
(一)大气污染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复合效应”,这就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危害更加严重。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大气污染防治压力继续加大。第一节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二)水污染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多年来,中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以污染程度大小进行排序,其结果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其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综合考虑中国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Ⅱ类标准只占32.2%(河段统计),符合Ⅲ类标准的占28.9%,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38.9%,如果将Ⅲ类标准也作为污染统计,则中国河流长度有67.8%被污染,约占监测河流长度的2/3,可见中国地表水资源污染非常严重。中国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污染也不容乐观。中国北方五省区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农村(包括牧区)还是城市,浅层水或深层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主要是城市周围、排污河两侧及污水灌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污染呈上升趋势。
(三)噪声污染主要来源:(1)交通噪声包括机动车辆、船舶、地铁、火车、飞机等的噪声。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2)工业噪声工厂的各种设备产生的噪声。工业噪声的声级一般较高,对工人及周围居民带来较大的影响。(3)建筑噪声主要来源于建筑机械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的特点是强度较大,且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因此严重影响居民的休息与生活。(4)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的社会活动和家用电器、音响设备发出的噪声。这些设备的噪声级虽然不高,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使人们在休息时得不到安静,尤为让人烦恼,极易引起邻里纠纷。(四)固体废弃物污染200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0.0亿吨,比上年增加6.3%固体废物污染;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941万吨,比上年减少26.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5.6亿吨,综合利用率为55.8%,比上年增加3.8个百分点。危险废物产生量1171万吨,比上年增加17.1。(二)生态破坏1989年以前,中国森林资源始终是采伐量大于生长量,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是森林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森林破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稀野生动植物濒危灭绝,还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重了水土流失,加速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和水库的淤塞等,使陆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草原退化是草原开发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目前有0.87×108hm2退化,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的1/5。且每年仍有133×104hm2的草原继续退化。草原退化原因主要是牲畜的发展与草场的生产能力不适应,草原建设和管理落后以及滥垦过牧造成的。另外,草场的病、虫、草、鼠害加重了草原的退化,草原退化又进一步导致这些灾害的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土地沙化最严重。据调查,“三北”地区11个省区有15.8×104km2的土地存在沙化的潜在危险。图6-3中国沙漠分布
水土保持工作总的态势是:点上好转,面上在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有加剧的趋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104km2,风力侵蚀面积为188×104km2。每年黄河输沙量为16×108t,长江带走泥沙24×108t。全国每年土壤流失量总计达50×108t,其中氮、磷、钾流失量约4
000×104t。建国40多年来,因水土流失减少耕地267×104hm2,每年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据有关统计,全国约89%的贫困地区属于水土流失区。图6-4中国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图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又明确指出,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3)制定和严格实施环境法规和标准。图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图
(4)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5)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6)建立以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
(7)坚持以强化监督管理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政策图
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内在联系
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管理三大环境政策的提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思路逐渐形成、成熟和发展的明显标志,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推出、是中国环境管理实践的总结。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基本国策和战略方针为主体,以三大政策为核心,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法规和标准,并为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法规和标准,找到了相应的配套的运行机制。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就是这种运行机制的有效法律制度。第二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一、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中国地域辽阔,生物种类繁多,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丰度居世界第8位。中国植物种类约30
000种,居世界第3位。野生植物中约有200个属、10
000种为中国所特有,如水松、银杉等。真菌、地衣40000种,细菌、放射菌1
000多种。脊椎动物约4
400多种,约占世界种数的10%;近百种脊椎动物是闻名于世的珍稀特有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羊、台湾猴、扬子鳄、中华鲟、白鲟。无脊椎动物粗略估计不少于100万种。中国有森林生态系统16大类、185类;还有4大类草原生态系统、7大类荒漠生态系统和各种高山植被生态系统等约460多类生态系统。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一般说来,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中心,至少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即:①具有世界意义的代表性物种,种类丰富的区域;②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特有种多的区域;③保存完好的,具有特殊植被类型或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域。
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献溥等的研究,中国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14处,具有全国性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6处,湿地和淡水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5处,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11处,共计36处。图6-7中国生物多样性中心分布示意图Ⅰ.吉林长白山地区;
Ⅱ.冀北山地地区;
Ⅲ.陕西秦岭山地地区;
Ⅳ.川西高山峡谷地区;
Ⅴ.滇西高山峡谷地区;
Ⅵ.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地区;
Ⅶ.粤桂湘赣南岭山地地区;
Ⅷ.浙闽山地地区;
Ⅸ.台湾中央山脉地区;
Ⅹ.西藏东南部山地地区;
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Ⅻ.桂西南石灰岩地区;
ⅩⅢ.海南岛中南部山地地区;
ⅩⅣ.青海可可西里地区。
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
分布中心1.黑龙江内蒙古边境大兴安岭山地地区;
2.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地区;
3.新疆阿尔泰山地地区;
4.新疆伊犁天山山地地区;
5.甘青东部祁连山地区;
6.宁夏内蒙古贺兰山地区。
具有全国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a.东北穆棱三江平原湿地区域;b.两湖平原湿地区域;c.云南洱海区域;d.贵州威宁草海区域;e.川西若尔盖湿地区域。
湿地和淡水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a.海南南沙群岛珊瑚礁区域;b.海南西沙群岛珊瑚岛区域;c.海南东南海岸珊瑚礁区域;d.海南文昌清澜港、琼山东寨港红树林区域;e.广西合浦山口沙田半岛红树林区域;f.广东珠江口南海海区;g.浙江平阳南麂列岛海区;h.江苏盐城沿海海域;i.山东庙岛群岛海域;j.山东青岛沿海海区;k.辽宁大连蛇岛海区。
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是,人类管理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甚至整个生物圈,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所提供的各种用途,建立良好意识和行为规则,停止一切破坏活动,减缓物种灭绝的速度,并维持物种的生产潜力,以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一是提供食物来源。人类的主要食用作物、家禽、家畜均源自野生祖型。
二是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依靠野生动植物来源的药物治病,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有40%以上的药物以自然资源作原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纺织品品牌合作授权规范
- 律师事务所装修改造合同
- 2025年隔膜板项目合作计划书
- 书店设计投标文件范本
- 企业客户接待通勤车租赁合同
- 建筑施工安装分包合同:绿化景观
- 滑雪场钢丝网施工协议
- 水库大坝设备安装吊车租赁合同
- 基坑支护施工合同:公路工程篇
- 铁道桥梁隧道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秋+试题 答案 国开
- 《地震灾害及其防治》课件
- 2023年深圳市云端学校应届生招聘教师考试真题
- 店铺三年规划
- 蜜雪冰城合同范例
- 2023年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LPG液化气充装站介质分析操作规程 202412
- 养老院环境卫生保洁方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
- 2024年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题及答案
- 药学专业论文3000字药学毕业论文(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