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生物教案嵩县田湖一中生物组八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第八单元:生物技术第20章:日常生活中的发酵技术第一节(20.1):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设计依据与构想】本章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内容主要涉及的是身边的发酵技术和工业化的发酵产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关于身边的发酵技术教材安排了多个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如制酸奶、酿米酒、蒸馒头、作泡菜、制作沼气发酵装置等。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还会对制作发酵食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前面已经学习了微生物的种类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进一步认识利用微生物而开发的生物技术产品,体会生物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是本节教学的关键。这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目标1、尝试制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的发酵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2、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发酵过程的控制(环境因素对产品的影响)。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相结合。【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把准备好的面包、馒头、自制的酸奶、酱油、米酒、米醋、甜面酱拿出来,这些东西你们吃过吗?它们的生产与哪一类生物技术有关?学生踊跃回答:这些食品的制作与微生物的发酵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补充引导:在很久以前,人们发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并把这种现象称为发酵。刚才大家看到的那些食品都是通过发酵原理制成的。下面我们通过酿制酒酿的实验来讨论分析一下发酵产生的原因和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思想用学生常见常吃的食物打开学习本节知识的窗户,开门见山从生物技术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知道了生物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愿望。二、新课教学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利用微生物的发酵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历史非常悠远。在我国的漫长历史中,酒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句都与酒有关。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现在众所周知的国宴用酒“茅台”更是享誉五湖四海。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利用发酵技术进行大规模酿酒。同学们想不想弄清楚酒是如何酿制出来的?今天我们大家就都来尝试地做一次酿酒师。酒酿制作: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实验。制法:1、将糯米先用水淘干净,直到水清为止。再用水浸泡约8h,以糯米没有硬心为度,捞出沥干。2、将泡好沥干的糯米上屉蒸熟,再用凉开水冲一两遍,降温至30~35℃,沥干抖散待用。3、将待用的糯米摊开,撒上酒药粉拌匀,盛入洗净的容器内抹平,并在中间做成一圆柱形窝形。盖严后用棉被包裹,放在约25℃左右的环境中发酵。经40h左右即成酒酿。教师揭示酿酒的原理:发酵技术。1、发酵的原因: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什么叫发酵技术?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来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酒是酵母菌发酵的产物,果酒是乳酸菌发酵的产物。现在我们尝试地来做一次酿酒师,在酿制前老师给大家一些友情提示:(1)各种器具在使用前必须认真清洁,防止污染;(2)酒曲碾碎必须均匀地搅拌在糯米中;(3)温度应保持在25℃。同学们现在开始制作,按照我们座位的四人小组开始合作完成,大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认真操作,时刻都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对你的产品影响,关键点:熟糯米、酒曲搅匀、温度适宜。祝愿大家都能酿制出飘香的美酒。器材:蒸熟的糯米、酒曲、广口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碘液等。学生活动:1、学生4人一组,先讨论有关实验的各种问题。2、用冷开水冲洗蒸熟的糯米。将酒曲碾碎,均匀地搅拌在糯米中,装入广口瓶。3、酿制酒酿的适宜温度为25~30℃,应采用各种方法保持适宜的温度。4、两天后,取出酿制好的酒酿液体少许,制作临时玻片标本,使用显微镜观察在酿制酒酿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品尝自制的酒酿。讨论:在酿制酒酿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实验完毕师生总结酿制的要点:要选择好合适的酒酿,严格控制发酵的温度,注意防止杂菌感染。设计思想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学习为突破,从活动入手,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个过程是个愉悦的过程且又主动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技能。(二)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多媒体演示:多种利用发酵原理生产的食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酸奶已经成为一种深受欢迎的饮料,酸奶不仅酸甜可口,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同学们知道吗?制作酸奶也是利用发酵技术。教师以学生爱喝的酸奶为例介绍酸奶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方法,服务自己的生活。(三)发酵技术与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观察教材P4图201部分发酵产品,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发酵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观看制作沼气发酵装置。简介发酵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化工产品:酒精、柠檬酸、乳酸、香料等医药产品:抗生素、维生素食品和饮料:酱制品、酒类、饮料设计思想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例和发酵技术的讨论学习,学生对发酵技术的微生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知道如果消灭了微生物,人类需要的发酵产品就无法生产出来。通过对发酵技术的广泛应用的了解,意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精神。三、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1、发酵现象产生的原因;2、什么是发酵技术;3、发酵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四、评价检测: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中的自我评价练习。填空题:1、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这种现象称为。日常生活中通过发酵技术获得的产品有。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主动地改造了一些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具有,从而生产人类需要的发酵产品。判断题:1、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会变酸,是酵母菌发酵的结果。2、制作馒头中的发面过程就是酵母菌发酵的过程。3、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发酵现象是微生物引起的,如利用微生物酿酒、制酱、制醋、制腐乳等。五、课外延伸:尽自己的一份孝心,给家人制作出可口的泡菜探究:你见过泡菜坛吗?制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你也尝试的做做!注意:制作时泡菜坛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封口,你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吗?【教后反思】第二节(20.2):食品保存知识目标1、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2、尝试食物保存的一般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收集资料。2、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2、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物。教学难点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教学用具多媒体演示、实验用具。教学准备1、教师事先做好实验准备。2、学生搜集食物保存的常见方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远古社会的人们每天都三餐不济,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不仅吃饱了,而且还有了剩余。这样人们就得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将剩余的食物保存好?多媒体演示稿标题:食物保存教学目标:1、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2、尝试食物保存的一般方法。师:食物为何要保存?生:因为不保存会腐败变质(学生纷纷发言)。师:食物变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生:是微生物(学生纷纷发言,猜测原因)。师:真的是微生物吗?多媒体演示稿标题:食物腐败的原因目的:说明微生物是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小组讨论,探究防止食物腐败的方法,并设计实验生甲发言:新鲜猪肉过段时间会长出霉斑,并有酸臭味。用显微镜观察,如果有微生物的存在,就可以证明食物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生乙反对:不好,我们组认为他们做的不是太确切。如果把它放在冰箱里就不会有霉斑,所以我们组认为应该具体地说将新鲜猪肉放置于空气中。生丙提出:猪肉在冰箱里放久了,也会长出各种霉斑,也会有酸臭味。师总结:对,猪肉等食物放在冰箱里也会腐败,只是腐败延缓了。下面请看实验:(1)敞口于空气中的肉汤;(2)煮沸后封口了3d的肉汤。让学生观察并对比。建议学生从颜色、浑浊程度、气味等方面比较,小组讨论并总结学生总结:敞口于空气中的肉汤颜色更深,浑浊度更高,酸臭味更浓,所以在空气中的肉汤确实比封闭的更容易腐败。师: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是敞口的,微生物更容易侵入。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家里用盐腌过的肉就不容易腐败呢?师:用盐腌过的肉水分已脱干,一般干燥的食物比潮湿的食物不易腐败,因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必须要有水的存在。下面请哪位同学总结一下食物腐败的原因与食物保存的原理。生:食物腐败的原因是由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引起的。食物保存的原理是要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多媒体演示食物腐败的原因:由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引起的。食物保存的原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画演示食物腐败的过程和出示一些图片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保存食物,课前要求大家调查的生活中常用的食物保存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与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并发言生:盐渍、放冰箱里、晒干、风干,能够帮助我们延长食物储存时间。正是由于采用了适当的方法,我们才能够吃到新鲜的食品。师:出示一些有关食物保存的图片;播放几种保存方法的动画。教师总结除了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物保存方法外,还有一些现代的食品保存方法。多媒体演示传统的方法:晒干、风干、盐渍、糖渍、烟熏、酒泡等。现代的方法: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布置课后探究活动:收获大批蔬菜时,一般要采用储藏或加工成食品的方法来保存,探究当地的一种蔬菜的保存方法。教后反思:第21章:现代生物技术第一节(21.1):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设计依据与构想】《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既是对第二十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延续,同时又是对它的升华;突出了教材注意密切联系技术与社会,而且注重知识的现代化的特点,使内容充满了21世纪的时代气息。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所以教学内容不是很突出,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会流于形式,让学生听热闹,而没有使学生在智慧与能力上有所提高。正是基于本课的这种特点,我结合八年级学生特点(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有探索奥秘的热情,主人翁责任感正在逐渐形成;但仍然是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思考问题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老师加以正确引导),主要采取讨论、辩论、分析、总结等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学生调查、搜集、分析资料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调查、自主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完成对高新生物技术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的同时,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2、举例说出克隆技术的应用。3、关注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区分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2、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精神。2、能正确理解对待现代生物技术产物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工程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2、细胞工程及克隆技术的应用。教学难点1、转基因抗虫烟草培育过程。2、多利羊的克隆过程。课时计划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多媒体资料。学生准备1、到超市调查转基因食品。2、搜集、分析各种相应文字资料。【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师:多媒体展示《介绍生物技术》。师:我们进入21世纪,生物种类的发现与研究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研究生物的技术更是日新月异,通过影片与生活经验,你知道的生物技术都有什么?生:回答(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师:你们回答的都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现代生物技术。设计思想渗透STS理念,是我们生物教师的教学之重。通过多媒体介绍生物科技,学生直观地看到21世纪的生物技术,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投身这一领域研究的动力。二、讲授新课1、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们知道了“基因工程”及“转基因技术”这两个名词,那它们代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们离我们的生活远不远?生:不远,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转基因食品。师:每个小组都对自己的家庭和超市进行了调查,请各小组宣读调查报告。生:交流。设计思想首先让学生宣读调查报告,知道现代生物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它们与我们密切相关,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加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又通过调查分析等形式,加强学生团结合作和探究科学的精神。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讲解,回答:“什么是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师:讲解“巨型小鼠”产生的原因。师:多媒体演示:转基因抗虫烟草培育过程。提示:(1)什么是基因?(2)猜测什么是转基因?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总结。生:基因工程——是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将人工分离,修饰过的基因(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的基因组中,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由于外源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性状的可遗传的变化。这种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设计思想师生互动,总结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师:除了转基因食品外,你们还知道什么转基因生物?生:介绍其他的转基因动、植物。师:应用转基因技术构建的生物称为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食品就是用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食品。设计思想通过补充一些知识,丰富了课程的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师:多媒体除了介绍了基因工程外,还介绍了一种现在经常说到的工程技术是什么?生: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师:下面我们来共同了解什么是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2、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生:阅读教材P12~P15。生:讨论“什么是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师:多媒体演示“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学生总结:(1)细胞工程是指在细胞水平上,有计划地改造细胞的遗传结构,培育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2)克隆就是不经过受精作用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一般是指通过无性繁殖形成后代。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与阅读,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胞工程与克隆技术。那你们除了知道有克隆羊以外,还知道其他的克隆生物吗?生:回答。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观看、讨论等方式,自主总结出克隆技术,并理解了细胞工程。师:我们学习了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区别吗?生:讨论,总结。师:(1)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的DNA定向改造。(2)细胞工程是根据细胞全能性的原理,在细胞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技术科学。设计思想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两种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3、辩论:《多利羊的诞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1)分成两组,有正反面观点;(2)利用查找的资料做论据;(3)我们是否应该无条件的开发与利用这些现代生物技术?设计思想学生在辩论中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应该注意的问题。三、课堂评价1、产生克隆羊多利的融合细胞的细胞核来自()。A、乳腺细胞、神经细胞C、生殖细胞D、其他细胞2、我国已经培育出“青虫不吃的青菜”。你能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设计这种青菜的培育过程吗?四、知识回顾1、举例说明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2、举例说明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五、课外拓展延伸1、利用克隆技术能否使“恐龙复活”?2、阅读资料:转基因技术现在应用广泛,但随着科学家的深入研究,1998年8月10日,苏格兰研究所的资深营养家在美国TTV你能否根据这个资料来说一说《转基因食物的利与弊》。设计思想我认为一堂优质的课不是把内容讲完,而是要让教学内容有一个空间,这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使教材更有魅力。【教后反思】第二节(21.2):关注生物技术【设计依据与构想】“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话题,也是个发展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并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先充分说出自己的认识;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习惯,所以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去伪存真,是这节课应该采取的措施。提前布置调查任务,讲清调查要求和注意事项,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展示调查结果的时间是这节课成败的又一关键;通过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引导学生更广泛地了解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课堂上注重在认知面的广度上的拓展,采用辩论活动的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既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2、掌握调查报告的书写方法。能力目标1、学习调查方法,掌握调查技巧。2、通过辩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物技术引起的社会伦理问题的探讨形成正确的伦理观。2、养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认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3、在辩论中学会倾听、尊重和赞同,提高个人修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2、学习调查方法,学会书写调查报告。3、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教学难点1、调查方法与技巧的掌握。2、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一些能充分说明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的事例,制作成课件。2、将辩论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制成课件。3、提前一周布置调查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作出具体的指导。学生准备1、搜集生物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的资料。2、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由组成调查小组,通过讨论制定调查内容和对象,制定调查方案,设计好调查报告。在课前完成调查,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为在课堂上汇报作好准备。3、搜集生物技术涉及的安全和社会伦理问题的资料,准备辩论资料。【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播放一段转基因生物培育过程的视频,引出生物技术话题。设计思想播放视频,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直接快捷地引入新课。此外,让学生感受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旨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新课教学活动一:汇报课前进行的“生物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的调查结果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调查结果,其他小组在倾听后可以提问,并对该组进行评价。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是个组织者,更是个倾听者,其任务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展示成就的舞台。在学生汇报时教师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不能轻率地进行评价。在学生汇报后再播放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应用的视频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生物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益。设计思想汇报调查结果,给学生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展示成就的舞台,尝试成功的天地,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认识规律,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从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的精彩表现就不难看出,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充分信任学生,大胆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期望中茁壮成长。活动二:关注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设计一个辩论活动,辩题一:正方——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都是利益。反方——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不都是利益。辩题二:正方——只要技术上可行,克隆技术可以应用于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反方——虽然技术上可行,克隆技术也不能应用于人的克隆。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立场观点,持共同观点的学生组成一个辩论团,正反双方进行辩论。辩论前教师要提出辩论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特别要强调辩论过程中的语言文明和修养风度。教师在辩论过程中要充当裁判的角色,引导学生的辩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让每个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都有收获。最后教师总结:科学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生物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带来了一些显在的或潜在的威胁和社会伦理问题。科学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就看它被人怎样利用。如将生物技术用于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就将为人类带来福祉。反之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战争,就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怎样应用生物技术,将是每个现代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当然即使人们应用生物技术的初衷是好的,某些生物技术也存在着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成熟继续被人们关注,人们会不断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这些领域里展示你的才华,将来解决这些难题的重任就落在你们的肩上了!设计思想通过激烈的辩论使达学生到了互相学习,学会倾听和理清自己思路的目的,同时还训练了思维的严谨性、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通过交流、思辨,去伪存真,从而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在尊重对方辩友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修养。教材中能用来辩论的素材并不多,本节课的内容是难得的好材料,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教育机会,让学生不仅仅掌握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训练思维、锻炼能力、提高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设计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对新课标的解读,来源于对新课程提倡的三个教育理念的理解。活动三:自我评价,盘点收获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经过讨论共同完成教材p17的思考题,并在全班交流。然后完成下面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注:在你选择的“优、良、可”栏中画“√”。学生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进行激励性评价。设计思想学生盘点收获的过程也是自我评价的过程,内容不仅包括知识点的掌握,还涉及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结果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收获,这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教后反思】第九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22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一节(22.1)生物的分类教学用具多媒体图片演示。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经过漫长的演化孕育了生命。从冰封的北极雪原到炎热的赤道丛林,从喜马拉雅山之巅到大西洋的深层海底,地球上到处充满着生命,展示着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师: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现存的生物估计至少有400万种,已经绝灭的种类更多,那么我们将如何来识别、利用和保护它们呢?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师:你们说得很对。这一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生物的分类”。在生物分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生物间的“异”来加以区分,根据生物间的“同”来加以合并。在这一节里我们要学习的目标是:[多媒体演示稿]生物的分类•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描述种的定义师:我们先看两张图片。[多媒体演示稿]昆虫标本师: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要对昆虫进行标号,目的是什么。生:便于识别和分类。师:那么,分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一、生物分类的依据”生:对生物进行分类的目的是有利于人们认识和研究它们。[多媒体演示稿]生物的类群师:根据教科书上的图,说出生物应该分为几个类群。生:植物、动物、微生物。师:根据教科书上的图,说说生物学家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生: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亲疏远近的关系等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类群。例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师:很好,谁还有不同意见?生:有,生物分为五界系统(已看过阅读),包括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师:让我们看一段文字和图片。[多媒体演示稿]课外阅读“生物的分类”师:归纳生物分类的依据等。“五界系统”是一种分类学说,现在还有人认为应该在五界系统的基础上,再加上“病毒界”,成为“六界系统”。将来如果有同学感兴趣可以参与生物分类的研究。[多媒体演示稿]生物分类等级示意图分4人小组进行讨论:(1)猫、虎、豹、狼、狗五种动物间有什么共同特征?(2)根据相似程度的不同,它们分为几大类?(3)图示中的分类等级如何准确地表述?(4)尝试根据图示给五种动物报“户口”。(5)完成人、猩猩分类等级的表述。(6)描述种的概念、种的基本特征。(7)根据分类单位中的相互关系,对它们间的亲缘关系加以区别。师:哪一个小组讨论好了?请谈谈你们的看法。生:(一组)我回答前三个问题,行吗?(教师:好的)答:①这五种动物外表很相似,它们都喜欢食肉,都属于食肉目。②根据相似程度的不同分为三大类(猫、豹、犬属)。③图示中分为七个等级,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师:你回答的很正确,谁来给图中五种动物报“户口”?(生:笑)。生:(二组)我来回答。猫为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豹、虎为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豹属;狗、狼为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犬属。师:谁来报人和猩猩的“户口”?生:(摇头)不知道。[多媒体演示稿]生物分类的等级示意图,设计动画打出:哺乳纲、灵长目、类人猿科。生:啊!(惊讶)生:我来回答第6个问题。种,又叫物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特征有三:①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相似;②生态分布基本相同;③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同种生物的有性生殖可以生育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师:打出[多媒体演示稿]思维拓展2。你们支持哪种观点?要陈述理由!生:(各不相同)第1组同意第一种看法,第2、3组大多同意第二种看法。师:让我们仔细讨论一下。[多媒体演示稿]种的概念、特征生:噢!师:谁来回答第7个问题?生:集体读P23的第二段。[多媒体演示稿]生物的分类板书(全部)教师小结:生物分类系统的主要级别是种、属、科、目、纲、门、界。种是基本单元,界是最大单元。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位,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等。教后反思:第二节(22.2):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设计依据和构想】植物界是学生学习分类知识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生物类群,也是学生感性认识最丰富的部分。我的设计构想是: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并创造条件把活动开展好。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尤其表现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通过活动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观点:植物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懂得保护我国的珍稀植物,增强热爱大自然、爱护植物的情感。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特征。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3.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教学难点:1.说出植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2.说出植物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3.探究水生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一些不同类群植物的图片,录像。采集一些松树的球果。周密的教学设计,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由学生自己选出组长。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有松树,别忘了也采集它们的球果。2.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站,搜集一些有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方面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录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1、导入新课: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常见的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思考问题:(1)你认识图片中的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你还收集到哪些植物图片?(学生上前展示图片)学生经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植物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植物世界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引入新课。设计思想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新课教学:活动一:藻类植物(1)创设情境:一个学生出示一个水已经变绿的鱼缸,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引起其他学生们的议论,有的说是鱼排出的粪便染绿的。有的猜水中生有绿色植物。有的说是因为水中生有大量的藻类植物……设计思想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降低了知识的起点,缩短了课本和生活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同时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2)实验:观察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P25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并思考屏幕上的问题:A你所观察到的藻类植物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C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D对于藻类植物你还想知道什么?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①爱护实验器材②正确使用显微镜③仔细观察。最后把学生中存在的有共性的问题拿出来,大家共同解决。通过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和课上的观察、讨论和交流,很容易回答出前两个问题,但对于第3个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设计思想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给出思考题,使学生学习的目标具体、明确,避免盲目性。同时为下面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埋下了伏笔,也有利于学生对将这三类植物进行对比。(3)展示成果:最后,教师把学生做的好的临时装片(衣藻、水绵)用显微投影来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概括出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设计思想通过展示成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活动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1)生活环境:根据平日的观察,想一想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趁此机会用课件来展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它们二者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2)形态结构:实验:观察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及其生活习性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P26的步骤进行,有条件的学校用盆栽的葫芦藓和铁线蕨为实验材料,没有条件的可以观察标本或图片。学生:思考屏幕上的问题:A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吗?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植株高矮一样吗?C描述它们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环境。活动: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来进行。这些植物不但具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根、茎、叶中还具有机械组织和疏导组织,因此能更好的适应陆地生活。教师:将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标本发给学生。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而是靠孢子繁殖的。它们只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设计思想前面学习了藻类植物的基础上,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不需过多参与,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解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小结: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通过观看,回顾这三类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生活环境,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设计思想通过看录像,使学生对这三类植物有了一个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对“绿色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更加深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4、课内评价:(1)学生独立完成P32的自我评价123,然后组内互评。(2)小组讨论“思维拓展”部分1,最后全班互评。(3)讨论:“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三句诗词中分别涉及到了哪几种植物?设计思想通过对以上三句诗词的讨论、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2课时)新课内容活动一:教师:在初一的时候,我们曾经学习过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生:思考问题:1.绿色开花植物具有哪些器官?2.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方式很特殊,称为什么?3.绿色开花植物又被称为什么植物?为什么?设计思想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知识,一环扣一环,一步一步使问题得到深化。活动二:裸子植物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生殖过程”。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松树的球果”进行观察。通过课前的实地考察和课上的观察,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进行对比,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都属于种子植物。但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着。(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一类比较高等的植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举例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裸子植物的名称,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相关图片、录像。通过成果展示和资源共享,学生知道,我国的裸子植物资源丰富,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设计思想通过实地考察,有利于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活动三:探究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步骤:(1)教师播放录像:几种水生被子植物及其生活环境。(2)学生6人一组,尝试提出有关水生被子植物适应水生生活的问题(先猜测)。(3)根据自己的猜测,作出相应的假设。(4)利用推荐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作出的假设。(5)得出结论,小组之间进行交流。(6)小组内讨论:水生被子植物是如何适应水生生活的。最后全班交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的被子植物有其特定的适应方式:生活在陆地上的,根系发达。生活在水中的,体内通常有气道,以运输氧气,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借助水的流动为其传播果实和种子。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通过看录像来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和设计实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活动四: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前查找的资料,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来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设计思想这样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达自己见解,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活动五:关注我国的珍惜植物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我国珍惜植物的图片.师生:共同来关注这些稀有资源。设计思想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渗透给学生:要珍惜这些天然财富,保护这些历史遗产,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课内评价:学生独立完成P32的自我评价5,思维拓展2,然后组内互评。课外延伸:实地考察校园内的绿色植物,拍成照片并进行分类,举办一次“美丽的校园”图片展。(两周后展出)设计思想在校园内举办植物图片展,让全校同学都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在全校发出倡议,让大家用实际行动爱护植物,爱护大自然。【教后反思】第三节(22.3):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设计依据与构想】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本节课从同学们熟悉的动物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延伸了教学内容。在动物与人的关系调查中,使学生认识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根据学生的探究心理特点,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收集、讨论等几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出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4、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总结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述总结和表达交流能力。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主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2、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3、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乐于讨论,从而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概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区别。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3、举例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1、探究不同土壤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调查活动的组织、开展与落实。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将学生分成小组,选出小组长。2、制作相关的课件。3、布置并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准备1、“不同土壤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中土壤的取样和分析观察及汇总。2、瓶装的小活鲫鱼。3、小组分工协作,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制作相应的展示作品。4、每人搜集1~2种我国珍稀动物的图片或资料。课时计划5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以“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视频引入新课,通过精美的动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然后教师顺势抛出本节课题:在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中,动物给人类很大的帮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去了解它们、关心它们。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感受、思考、置疑,唤起学生好奇心,学生的心情愉悦,兴趣盎然,主动建构科学知识。二、新课教学教师活动:播放一组动物的图片,看看同学们认识哪些可爱的动物,每个同学将知道的动物写在纸上,并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将它们分类,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得第一。学生活动:积极收集信息,及时记录。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几种分类方法:1、按身体背部有无脊椎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按生活环境分:水生动物、陆生动物和空中动物。3、按运动方式分:爬行动物、飞行动物等。教师活动:对同学们积极思考给予鼓励与肯定,然后抓住契机,及时给学生引导:生物圈中生物到底怎么分呢?看来分类标准不同,分出的种类也不同,那么科学家根据什么特征来分类的呢?根据有无脊椎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邀请学生:你愿意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设计思想让学生根据一定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既体现科学分类方法,又有助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无脊椎和脊椎动物的认识,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吸引抓住学生。三、探究展示教师活动:课前老师已经带领各小组长,选取不同生境的土壤,对土壤中的各种土壤动物进行分类,来探究不同土壤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通过观察、探究不同土壤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请把写出的实验报告与大家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学生活动:发言人展示小组自拍的各种不同土壤中发现的无脊椎动物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以表格的形式展示探究结果:活动得出结论:(1)动物生活在适宜自己生活的环境中。(2)动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也说明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师活动:点评各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设计思想采用“课堂—校外—课堂”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结合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法多种学习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的教学理念。四、接触新识教师活动: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大多个体较小,结构简单,分布很广,与人类关系密切,占动物种数的95%以上。根据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把它分为不同类群,今天我们主要学习无脊椎动物中比较高等的类群: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1、出示三组图片:(1)环节动物:蚯蚓、蚂蟥、沙蚕(2)软体动物:珍珠贝、蜗牛、枪乌贼(3)节肢动物;河蟹、蜘蛛、蝴蝶、螳螂、蝗虫、蜈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三组图片,分别说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生活环境如何?2、然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总结:(1)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生活在水中、陆地)。(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有贝壳(生活在水中、陆地)。(3)节肢动物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头部有眼、触角、口等器官(生活在水中、陆地和空中)。活动三设计思想:通过观察、分析、识别动物的主要类群,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并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五、思维训练教师活动:我们以螯虾为例,来看看节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播放螯虾的形态及在水中运动的视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1)螯虾身体的头胸部和腹部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什么功能?(2)螯虾有哪几种运动方式:这些运动方式分别与螯虾的哪些器官有关?3、小组讨论总结:爬行用步足,游泳用游泳足。4、课外延伸:你还知道虾有什么种类?虾中有哪些营养成分?设计思想观察螯虾,教师提供题目,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下节课每组带一个瓶装的小活鲫鱼。(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师:脊椎动物代表着动物界中的高等类群,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不同,分为: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今天我们接触一下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鲫鱼。播放视频:A、水中自由生活的鱼。、电影:《未来水世界》中的片断,人可以像鱼一样在水中游。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真的能像电影中的人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生活吗?学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二、新课教学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1、让学生分组观察鱼缸里的活鲫鱼,然后提出问题:看:(1)鲫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体色怎样?(2)鲫鱼运动器官是什么?各有多少个?(3)鲫鱼的身体两侧鳞片上的小孔是什么?摸:鲫鱼体表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想:(1)鲫鱼这样的体型和体色对于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鱼鳍在运动中都起什么作用?2、然后小组汇报观察的结果,并总结:(1)鲫鱼的身体梭形,侧扁,减小水的阻力。(2)鲫鱼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3)鳞片上的两排小孔是侧线,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4)鲫鱼的运动器官是鳍,胸鳍1对,腹鳍1对,背鳍一个,臀鳍一个,尾鳍一个。学生由以上的结果得出:鱼类的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设计思想尊重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活动,让学生把习得的这种研究方法迁移到对其他动物的观察之中,体现观察的层次性,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三、进一步探究(1)鱼鳍的作用:教师:鱼在运动的时候鱼鳍都起到什么作用呢?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学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教师提示同学们要在不伤着鲫鱼的情况下做实验。学生:认真实验、讨论并得出结论: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方向。(2)鱼是怎样呼吸的?教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能同时张或合呢?学生:用吸有红墨水的吸管慢慢滴在鱼上前方,观察墨水流动情况并做好记录。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水是从嘴里进到鳃,在鳃内进行气体交换之后,从鳃盖出来。设计思想科学探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四、学生质疑,答疑解惑(1)鲫鱼为什么眼睛一眨不眨?(2)鲫鱼为什么可以在不同的水层自在的游泳?(3)没看见鱼的耳朵,但是人一靠近它,它就跑了,它是靠什么感觉到的?设计思想本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表达,注重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沟通,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五、总结教师:主要从体表,呼吸器官,运动器官等方面来总结一下鱼类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学生: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覆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两侧有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六、知识苑介绍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播放生活在淡水、海水中的鱼类。七、课外延伸(1)养鱼时为什么在给鱼换水之前,应先把自来水存放一段时间再换入鱼缸?若将煮沸的自来水放凉之后,马上给鱼换上,鱼将如何?(2)买鱼的时候,怎样判断哪个鱼比较新鲜?设计思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应用学到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让生活走进了课堂,让科学走进了生活,体现了科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价值。(第3课时)一、导入新课思考:鱼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还有一些类群它们的结构如何?又是怎样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呢?二、新课教学播放动物录像,请学生进行分类。教师:同学们大体上分类正确。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并结合图片及生活经验讨论该组动物的特点并记录。出示四组图片:(1)两栖类:虎纹蛙、大鲵、蝾螈、蟾蜍的图片。(2)爬行类:蛇、壁虎、扬子鳄、龟的图片。(3)鸟类:鸳鸯、苍鹰、鹦鹉、天鹅的图片。(4)哺乳类:大象、海牛、虎、豹的图片。学生:每个小组认真观察一组动物,并记录。教师:注意引导,并对各组讨论结果给予积极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了解该组动物。教师: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阅读P40~P41的内容。然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1)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各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说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大约有多少种?生活环境如何?(3)为什么说爬行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多少种?生活环境如何?(4)鸟类有哪些特点适于飞行生活?我国鸟类有多少种?(5)哺乳动物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它们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学生:各组汇报员将本组结果汇报,如有不完整或错误,其他组补充,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放弃错误观点,坚持正确看法。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总结如下:特点代表动物种数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皮肤裸露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青蛙、大鲵、蟾蜍2500爬行类体表一般覆盖着鳞片或甲,陆上产卵,卵的表面又坚硬的卵壳。蟒蛇、鳄鱼、蜥蜴6000鸟类身体大多流线型,前肢变成翼,体表被覆羽毛,卵生。苍鹰、鸳鸯、家鸽9000哺乳类体表一般有毛,胎生,哺乳,大脑发达。牛、象、老虎4000设计思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氛围,开展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观点,接受坚持合理看法,学生学得快乐,课堂效果好,同时培养了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及学会聆听与尊重他人的品质。三、巩固知识每个小组选出八名学生,随意抽取老师准备好的带有动物名称或画有动物形象的纸片,用别针别在胸前,准备进入游戏。同小组的其余人作为“指导员”,强调八名同学不能自己行动,只能听从“指导员”调整位置。教师:同学们,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指导员”要用最短的时间把八名同学代表的动物正确分类,哪一组分类正确并且用时最短,则先获胜。(如站错,请“指导员”纠错)教师:请问为何蟾蜍和青蛙,老虎和猫,蜥蜴和蛇,家鸽和天鹅站在一起?请“指导员”抢答,注意紧扣其主要特征阐述。教师:怎样区别爬行类和两栖类呢?具体说就是怎样区别“青蛙”和“蜥蜴”?学生: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水陆两栖。其实我们划分两类动物的依据并不是他们的生活环境,而是生殖的环境,两栖类在水中产卵,而爬行类在陆地产卵。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具体透彻,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利用自己的大脑,挖掘潜力,好好学习知识,将来为社会作贡献。设计思想通过小组讨论、自学、游戏的方式来研究脊椎动物的另外几大类群,不仅完成了对学生知识目标的培养,而且完成了对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的锻炼;通过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四、知识拓展播放图片:包括原始地球景观、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三叶虫化石、恐龙灭绝、始祖鸟复原图、人类起源、今日地球景观等。以丰富的、清晰的图片再现生物进化的历程重要事件。教师:生命是宇宙中最绚丽的花朵,在30多亿年的演化历程中,生物从无到有,从低等到高等,不断走向繁荣,并最终把原始的地球改造成今天的蓝天白云。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动物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适应的。谁能说说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学生:两栖类:水中生殖发育,皮肤裸露有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适于水陆两栖。爬行类:体表一般覆盖着鳞片或甲,陆上产卵,卵的表面有坚硬的卵壳,肺发达。适于路上生活。鸟类:身体大多流线型,前肢变成翼,有羽毛,适于空中飞行。哺乳类:体表一般有毛,胎生,哺乳,大脑发达。活动范围广,水中、陆地、空中。五、小结小知识大比拼:教师组织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回答本节自我评价题。(第4课时)(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制定调查计划,编写好调查提纲,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做好调查纪录。)一、导入新课教师: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同时,由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就无法很好地生存。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而动物更是人类丰富精神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伙伴。关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你们课下调查的怎么样了呢?现在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相互交流体会。二、课堂交流1、学生汇报展示:一组: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二组:人类健康与动物的关系。三组: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着原料。四组:动物是传播花粉的使者。各组叙述调查报告后,教师(或学生)适时点评,鼓励并纠正学生错误说法。设计思想通过学生的调查活动,学生了解了动物和人的关系,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动物的情感,理解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2、调查报告展示完,归纳以下几方面,教师整理:(1)动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用等物品。(2)动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3)动物在畜牧业生产方面的作用。(4)动物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三、反向思考教师:同学们根据你们搜集的资料,举例子说明动物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呢?学生:苍蝇可以传播痢疾;蚊子可以传播乙型脑炎;带有狂犬病毒的狗可以传播狂犬病;老鼠传播鼠疫;蝗虫、蚜虫、蝼蛄、飞虱、松毛虫能危害作物、林、果,使农业减产;有很多营寄生生活的线形动物,则可寄生在人体、家畜、家禽和其他经济动物、栽培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的体内,给人类健康和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禽类能传染禽流感:果子狸能传染SARS病毒等等。四、发散思维如何与动物和睦相处,物尽其用。请大家看三段录像: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曾播出:1、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聚集到一个小村庄,人们很欣喜,但半年之后,人与鸟的关系不再和谐……2、猴子不断破坏村民的庄稼,甚至伤人,与村民争抢一个村庄,最终人类搬迁。3、不论是家蚕,还是蓖麻蚕、柞蚕、天蚕、樗蚕,它们原来都是危害某些林木的害虫。但当人们了解了它们的习性、特点以后,就变害为益,利用它们的蚕茧缫丝织绸,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教师:学习完了上面的材料,同学们谈谈你们的感受。学生:以上例子就告诉我们,人类必须首先保护好野生动物,才能进一步研究它们,了解它们,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教师:动物对人类最大的利用价值就在于,如果每一个物种都能够按照合理的数量安全地生存的话,它整个组成了一个安全的生态网,我们人类就可以平安地生活在这个生态网中间。如果某一种动物,不仅是数量减少,而且是灭绝的话,就像这个网上有一个窟窿,我们睡在一个网子上,东捅一个窟窿,西捅一个窟窿,这个网就不安全了。设计思想动物与人的关系是学生太熟悉以至于提不起兴趣来了解的知识,但学生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是片面的,本节从学生感兴趣的几个主题入手,全面分析总结动物和人的关系的方方面面,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认知规律。五、知识延伸A(1)我国地大物博,脊椎动物就有4万多种,为什么我市的各大酒店要禁止出售野生动物?(2)说出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喜欢的理由是什么?(3)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作为保护野生动物大使,意义何在?知识扩展:视频录像:画面上有飞机、雷达、潜水艇、电子蛙眼、飞鱼导弹、响尾蛇导弹,让学生了解一些仿生学知识,拓展视野。设计思想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深入生活,能帮助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内容调查了动物和人的关系,了解到动物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知道了仿生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及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应用。六、布置作业调查我国动物资源,并出一期板报。(第5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本课是一个主题活动课,同学们在课前查找了关于我国珍稀动物的资料,并制作了动物展板,下面请各组的讲解员向大家介绍你了解的资料。学生:各组随机抽取老师准备的问题(考察同学们课前的准备情况)第一组:它的生活地点和一般的生活习性(例如它吃什么,如何繁育后代,是群居吗等等)。第二组:它是几级保护动物?数量有多少?第三组:它的天敌是什么?第四组:关于它有哪些趣闻?设计思想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能通过媒体搜集、处理、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本次活动也实现了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被动的听众过渡到参与活动的主角。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用多媒体打出下表,供同学分享分布范围特征保护意义大熊猫川、陕、甘繁殖困难“孑遗动物”朱鹮亚洲特有白羽、红脸、红脚“东方瑰宝”金丝猴川、滇、黔黔金丝猴是世界上最少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扬子鳄皖、浙、苏珍稀的淡水鳄类“活化石”褐马鸡山西省不畏强暴性好斗白鳍豚长江中下游我国特产的淡水鲸数量很少二、联系实际,进入新课教师:我国珍稀的动物越来越少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的乱捕乱杀、胡乱砍伐。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国家颁布法律,建立自然保护区,从我做起。教师:播放朱哲琴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谁知道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如果你们遇到了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应该怎么做?学生:讨论,畅所欲言。设计思想通过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动物的意思,从而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亲身体验很容易使学生树立起保护动物维持生态平衡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三、知识拓展视频播放:(1)电影《可可西里》片断,“藏羚羊”被成群残杀。(2)我国其他的珍稀动物:羚牛、丹顶鹤、黑颈鹤、红腹锦鸡、白头叶猴等。教师:介绍索南达杰及他的事迹,他是众多为保护藏羚羊而献身的勇敢的人之一。正是由许多索南达杰这样的英雄,才使珍稀动物有生存的希望,逃脱了灾难。我们虽然不能像英雄们那样直接参加保卫珍稀动物的战斗,那我们能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呢?动物对于人类来说至关重要,人类离不开动物。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大家行动起来共同保护人类的朋友吧!四、课外延伸教师:人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动物的生活环境,致使动物无法生存,造成一些珍稀动物的灭绝,一些动物正在濒于灭绝。据科学家估计,自16世纪以来,世界上约有250多种动物已经绝种了,尚有600种动物正濒于绝灭之灾。从哺乳动物来看,1771~1870年的100年内,有12种绝了种;在1871~1970年的100年内,至少有43种被灭绝。现在平均每年绝灭一种。可见,野生动物绝灭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保护珍稀动物,抢救濒于灭绝的动物种群,保存和发展自然资源,是一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我们除了要对珍稀动物严加保护以外,对于这些传统的经济动物,也要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殖饲养,合理猎取利用”的方针办事,不要随意乱捕滥捉,特别是在繁殖季节,更要严禁狩猎,以保证它们繁殖后代,代代相传,繁荣发展。五、课后调查报告课后各组整理调查报告及图片资料,以板报形式展出,同学们相互观摩,从中吸取知识与经验。设计思想通过播放视频片断和介绍为保护藏羚羊而献身的索南达杰的事迹,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激发了学生爱护珍稀动物保护珍稀动物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关注生命、表现爱心的道德情操。【教后反思】第四节(22.4):神奇的微生物【设计依据与构想】本节是《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结束篇,重点介绍了病毒、细菌、真菌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特征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在前几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理念,设计了探究、观察、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课堂这个大舞台更多的留给学生,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增强了对细菌、真菌和病毒认识的基础上,使他们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与社会的高尚情操。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1、收集整理从网上查询有关细菌、真菌、病毒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通过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秩序。课时计划2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显微镜、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少许新鲜食品(馒头、米饭等)、透明塑料袋等。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学生准备1、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整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2、撰写细菌、病毒对未来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科学幻想”报告。【教学流程及分析】(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方案一:激趣导入。师: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视野。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哪些知识呢?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思想富有激励、启发性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我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归纳大家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更加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创设了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方案二: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播放有关“非典”流行时的视频画面。设计思想这个全社会都广泛关注的问题,由于是一种新的病毒引起的,它的死亡率很高。一定能引发学生深思,激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二、新课教学(一)病毒和细菌师:微生物王国的成员很多,我们先认识第一位成员——病毒。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病毒?学生活动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病毒,比比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多、最准确,评为优胜组。(流感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等)师:随时点拨、师生互动,展示优胜组的学习成果,点评并表示祝贺!设计构想小组合作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这是他们将来能融入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师:同学们,这些病毒有哪些特征呢?请观看视频课件《病毒》。请大家边观看边思考: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各是怎样的?学生活动二:交流表达:根据课文,结合视频总结老师提出的问题:1、病毒个体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2、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3、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寄主不久就会死亡。师:点评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只能寄生生活的特殊生物。神奇的病毒先学习到这里。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下面我们来认识下一位成员——细菌:请大家自学教材P47内容,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屏幕展示:1、细菌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吗?3、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4、细菌是如何生殖的?学生活动三:自学、生疑、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生:小组内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师:激励评价学生的回答。放课件:细菌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特征。生:总结细菌的特征。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突出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师:我们认识了微生物王国的两位成员:细菌和病毒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有些会寄生在人体内,它们对人类来说是敌是友呢?下面看视频。然后谈谈你对它们的态度。播放多媒体课件:流感病毒、根瘤菌。学生活动四:展示他们课前在网上查找并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共享(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师:点评典型实例,鼓励上网查找并整理资料的同学。课件展示: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图示。设计思想根据这部分教学内容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辨证的观点。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对细菌、病毒有偏见,在教学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它们,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珍爱生命、珍惜健康,关注自然与社会的良好品德。师:相机点拨,激励评价,引导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研讨。不管我们今天如何评价它们,微生物都还在不停的变化,它们对未来人类的生活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呢?生:畅谈细菌和病毒对未来人类的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科学幻想”报告。自拟题目,大胆设想,展示自我才华!师:对学生的“科学幻想”报告给予点评、肯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有机会在课上交流的同学,老师在班级开辟一个专栏:把你们的报告展示给大家。设计思想创设一个平台:给学生施展他们的才华。因为希望被认可和肯定是每个人的心理趋向,尤其是中学生更愿意表现自我。同学间的交流,教师的参与、赞赏,能使他们内心得到极大满足感,坚定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自信心。学生活动五:明理强化,自我评价:师:本节我们了解了细菌、病毒,大家掌握怎样呢?我们通过表格来巩固本节的知识:三、拓展应用屏幕展示:假如你手上有200个细菌,细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20min繁殖一代。问题:1、在没洗手的情况下,3h后你的手上有多少细菌?这对我们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2、实际情况,3h后真的能产生这么多细菌吗?说出理由。四、结束与铺垫微生物的世界真是奇妙无穷,我们认识了细菌和病毒,还有真菌的奥秘等待我们下节课去揭示,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资料整理和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探究活动。(第2课时)一、新课教学(三)真菌复习回顾上节知识,承上启下。师:微生物的世界就是神奇,只要你乐于探索,就会有“惊喜”等待你去发现。课前一周我布置同学在家完成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作品”——课前精心培育出的霉菌呈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们成功的喜悦!学生活动六:探究学习:学生4~6人一组。组长负责制。用放大镜观察“作品”——课前采用不同原料培育的霉菌,再用显微镜进一步观察“作品”;可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交换观察,感受资源共享的快乐。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指导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生: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操作过程,讨论选择的变量,是否设计对照实验。生生互动:分析实验数据,相互补充和完善实验方案。补充填写实验报告。生:得出实验结论: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有利于霉菌生长。师:鼓励有创意的实验方案。点评:最佳实验方案。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长在馒头、橘子、衣物等上面的霉菌,加深学生的认识。应用与拓展:多媒体课件给出问题供同学们思考。1、请同学们讨论如何防止家中食品或衣物霉变的具体措施?2、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不同食品(馒头和猪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商行业电商模式总结分享
- 音乐学校前台工作心得
- 父母遗产分配协议书范本
- 运输合同中的责任界定
- 标准离婚协议简单范文
- 科研行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
- 二零二五年度股票质押融资业务拓展协议3篇
- IT行业助理工作岗位分析
- 铁路运输合同
- 咨询服务协议97
- 2024年08月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秋季校园招考750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防诈骗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心肺复苏课件2024
- 2024年股东股权继承转让协议3篇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册期末数学检测试卷(含解析)
- 四川省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考研有机化学重点
- 《GPU体系结构》课件2
- 三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古诗词专项训练(二)(含答案)(部编版)
-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