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梅寒小说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梅寒小说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梅寒小说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梅寒小说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梅寒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梅寒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抵押梅寒十几年前的一天,母亲拿着一个厚厚的账本走进镇信用社大院。那位信用社主任大约头一次遇到这样的贷款户——拿一个厚厚的账本办理贷款。他听母亲坐在办公桌对面条分缕析地讲完,一口茶差点笑喷了:“这位大嫂,我们这里是信用社,不是福利院,你家孩子读书要用钱,还债要用钱,我很同情,但原谅我们不能给你办这个贷款。贷款要有担保、有抵押,你拿这个来给我们看,没什么用啊。”那账本上,是我家欠亲戚朋友两万多块钱的债。母亲大约也是头一次听到“担保”“抵押”这样的新鲜词儿,她原以为只要跟他们讲清贷款的理由就好。担保是什么?抵押是什么?母亲满脸茫然。信用社主任耐心地给母亲讲了大半天,站起来要送母亲出门。谁料母亲听完那些竟然笑了:“要担保,要抵押,这好说啊。”主任举到半空的手又落下来:“你家有可抵押的财产?”“当然有啊。”①母亲满脸的茫然已经变成笃定。可母亲接下来的话,却让那位主任哭笑不得:“我家有房子,但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住哪里?我家有一头老牛,还值点儿钱,也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家耕地就没有办法……”母亲还要说下去,主任却没有耐心了:“这位大嫂,你说话有点重点好不好?你家到底还有没有什么可抵押?我们这里可忙……”“有啊,俺有仨孩子,抵押给你们吧。”母亲话一出口,柜台后面的头都抬了起来,一双双眼睛齐刷刷投过来。母亲就当没看见,兀自说下去:“俺有仨孩子,大闺女在北京读大学,二闺女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小儿在市里读中专。俺们家穷是不差,可俺穷是为了供俺孩子读书。学费这么贵,地里出产这么少,不借不贷,孩子咋读得了书啊?有困难,找政府,不是你们说的吗?这不,俺就来找政府了,你想想,俺家就在那里,长不了腿跑不了,你们想啥时候找就去找。俺们孩子在那里,一天比一天能耐,等他们都读了书长了本事,就只管赚钱给国家做贡献了,到时候,莫说你们贷我们两万三万,就是贷个十万八万,俺仨孩子一人担一份儿,说不定不到一年就还上了。何况俺们现在还年轻,能劳动。你们这也是积德行善的事,是给国家培养人……何况……”母亲的话匣子被打开了,“何况何况”地说下去。听得②信用社里那些工作人员全都咧嘴乐了。最后,那位信用社主任竟被母亲的长篇大论说服了,破例答应给母亲想想办法。第二天早上,母亲拿着我们全家人的身份证,乐颠颠地去办理了三万块钱的贷款。然后,一个个给我们打电话告知:现在咱们全都是一根绳儿上的蚂蚱了,你们都给我听好:你们都被我抵押给信用社了,你们都得给我好生混……咱得说话算话,到时连本带利一厘不少还了……此后,就是我们一家人漫长而艰辛的还贷路。那三万块钱,母亲拿出两万五,把这些年的新账陈账都一一还上了,还剩下五千块钱,当流动资金。买了几只羊,买了几窝长毛兔,又买了几十只下蛋的鸡……可一年到头赚的那几个钱还填不了利息的一半。三万块钱不但没能按时还上,欠款倒是驴打滚一样越滚越多了。母亲却不恼。她依旧是那一句:你们好好混,混好了,那些钱总有还上的一天。母亲跟父亲,年年都为还那笔昂贵利息在奋斗。可母亲却再也不用低声下气在众人面前含着小心说话了。人不欠人一般高,她也不怕跟人说自己穷,甚至还扬言说,我们家是村上最富的人家:一个庄户院儿一下子供出三个大学生,你问问,十里八乡可有?母亲说得没错,债是越还越少的,到点肯定能还完。我们姐弟几个也各自成家立业,在不同城市安了家。平日里寄点钱给她,她不舍得花,全存上,自己还养鸡养兔子,弄点零花钱,也存上。“你还存那么多钱干吗?你还缺钱花吗?”回老家,我们劝母亲不要再那么省俭。③母亲笑笑,半天,才不好意思地说:“这些年缺钱缺怕了,从来没有过银行卡。当初为贷款把你们几个都抵押了,想想都怪对不住你们。现在有钱了,就想使劲存使劲存,把那张卡存满了,你们用钱的地方多着呢。”闻听此言,我们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大半生没有银行卡的母亲,哪里知道那张小小的卡怎么存也存不满,一如她这一生给我们的爱,怎么给也不嫌多。(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两次写厚厚的账本,不但表现出母亲向亲戚朋友借钱的次数多,而且表现了母亲过日子的精打细算,这说明当时“我”家很贫穷的状况。B.母亲给三个孩子挨个儿打电话,一方面是因为母亲要告知孩子贷款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和鞭策,希望他们为将来的生活更加努力。C.信用社主任是一位耐心、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面对母亲的不懂之处他耐心解释,最后能够贷款给母亲,表现了他对农村教育以及农村孩子未来的重视。D.母亲跟人说自己家是村里最富的人家,体现了母亲对家中供三个孩子上大学非常自豪,对孩子长大成才充满自信。2.请简要分析小说三处画线句体现的人物心理。3.小说写母亲要贷款却不知“抵押”这个情节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梅寒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小院是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镇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们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朋友。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下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顶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了。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他找来针管,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地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老张的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小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却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的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儿。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一下来,“呜”一下又没了影……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地飘逝了。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老槐树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全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儿子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忍不住,还是对老张说了: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疾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爸,老槐树这次没有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呀……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多,他却从天边儿上也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细致描写老张尽心尽力地善待老槐树,是为了给下文老槐树倒下的时候只是把儿子的车砸烂,而没有把儿子砸死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结构上的严谨之处。B.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倒老院子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因为它妨碍盖楼。C.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他启发,采用歹毒的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自己也被倒下的树砸伤。D.小说第三段既写出老槐树的好处,描绘了一幅风情画,又和下文枯叶飘落,人们很少来树下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一去不返的凄凉冷清形成对比,表达惋惜之情以及期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5.小说结尾通过老张儿子之口交代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文中哪些情节暗示了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6.文章结尾说“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老张心里应该有哪些滋味儿?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7.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戏痴梅寒临城面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园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满载而归的。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得戏园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五爷”。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叫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于戏、对于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们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法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法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园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个不想成角儿?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他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东城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西城赶,西城听过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东城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后,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25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在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平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掸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滋滋拉拉,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地一合,“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哇……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五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末“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在小说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了赎出已经被戏班子淘汰的少年,使其成为新秀,余五竟然花出几百两银子,把其父气得吐血。C.余五在梨园影响巨大,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最终无一不红,唱花旦的那位少年便是典型的例证。D.小说在记叙五爷故事的同时,承载着一定的戏剧常识,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痴”作为作品的标题,即显示着小说的线索,又昭示着主人公的特点,给人以提纲挈领的感觉。B.余五年轻时未能继承家业,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这些描写,从正面展现了余五的形象。C.烘托是此小说的突出特色。余五父亲、街坊的眼光和态度等描写从正面描绘了余五的艺术形象。D.小说把余五放在典型的社会背景中,抓住其典型语言和行为着意进行刻画,人物形象有血有肉。10.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11.余五爷的戏痴形象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搪瓷缸里的温情岁月梅寒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他的手上就捧着那只白色的搪瓷缸。一屋子的亲朋好友,都用着晶莹剔透的玻璃茶杯,只有他,捧着那个破旧的搪瓷缸,悠然地呷着里面热气腾腾的红茶。那实在是一只很不成样的搪瓷缸了,杯体已摔得坑坑洼洼,上面的红漆小字也因磨得模糊一片而看不清字迹,常年的茶渍,已把搪瓷缸里面染成浓浓的茶色,看不到一点白颜色。他却宝贝一样,天天缸不离手。吃饭前用它来温酒,喝完酒又用它来泡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只搪瓷缸的年龄就比他最大的孩子——我老公的年纪还大了。一只茶缸竟然用上三十年,想想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那日心血来潮,一个人跑到外面去买了一只上好的保健杯回来,打算悄悄把他手上的那只破旧搪瓷缸换掉,却被他发现了。杯子没换成,却意外地换回一段故事,一段他和婆婆以及那只搪瓷缸的故事。春日午后,门前月台上,暖洋洋的太阳底下,他捧着一大搪瓷缸热气腾腾的红茶边喝边聊,婆婆戴着老花镜,正一针一线地缝补着他的一件旧衣。他的目光悠悠,已穿过岁月的重重山水,重新回到那年那月……那只搪瓷缸是他进矿第二年矿上发给他的奖品,那一年,她还同他一样健壮年轻。那时家里经济状况还很不好,那只搪瓷缸就成了家里最体面的一件用具。那种体面,却只属于常年在地下劳作的他。每次,一身煤粉一身疲倦的他钻出矿井时,她一定会准时捧着那只搪瓷缸笑嘻嘻地守在那里。那只搪瓷缸,五冬六夏,盛放的内容始终不变,全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她说,刚从井下上来的人,最需要的就是一杯热乎乎的暖胃的水。其实,矿上一直供应热开水的,盛水的保温桶就在离井口不远的地方……“你们不知道,你妈她年轻的时候,可是出了名的胆小。可自从开始天天去给我送水,那胆子就越来越大了。那时候,从咱家到矿上,要走二十多分钟,中间是一片乱石岗子坟地,埋了不知多少被矿井吞了命的人……那时家里没有钟表,天不亮你妈就提前醒了,顶着星星就往矿上走,为的是我一上来就能看见她,就能喝上热乎乎的水……也真难为她了,一送就是几十年啊……送一杯热水上去,任是谁可能都能轻易做到,可要把那一杯热水持续不断、风雨无阻地送几十年,能如此做的,可能也就你妈……”公公呷一口茶,扭头看婆婆,满眼里都是笑意温情。婆婆不抬头,脸却微微红了:“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也跟孩子们提……”“不提怎么行,不提他们怎么知道?这只搪瓷缸,可是给咱家立下汗马功劳的。什么东西能丢,它可不能丢。”再呷一口茶,公公的目光就落到那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上。眼眸里,是与他看婆婆时一样的温情脉脉。“其实,那时候,要只是单纯为了去给你送那口热茶,还真的没那个必要。我就是不放心你,每次你下井,我这颗心都得提起来,在井口上,看着你黑头黑脸地从井下升上来,我这颗心才又放回去。我就是想去看看你,让你知道井上还有东西牵着你……”“嘿嘿,我知道。我一直知道呢。每次在井口上看到你,我都跟自己说,明天早上,这个人还来给我送热水,我不能让她扑空……”话说至此,公公的眼圈儿已微微地红了。在矿井下工作的人都知道,他们每天其实就是在阎罗殿门口转悠。从下到矿井里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把一只脚迈进了阎罗殿里。那颗卑贱的生命,就不再单单属于他自己。在那个岗位上做了几十年,公公也曾经历了大大小小几十次险情。他曾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早上还鲜活的生命瞬间被黑色的巨浪吞没……他自己也曾被困井下,整整七天,他不吃不喝,竟然奇迹般地生还……“那一次,要不是想着你妈天天在井口上抱着个搪瓷缸在等啊盼啊,我可能真的就放弃了,估计阎罗地府里的日子也不过就那样子了……”“是,那次可真快把我快吓死了……”听着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将那一段岁月轻轻铺展在我们面前,再去看公公手上那只古旧的搪瓷缸,一股轻柔的风,就从心间轻轻掠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原来并不需要怎样的轰轰烈烈。一只小小的搪瓷缸,就装下了所有的爱和温情的岁月。(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给人一种亲切感,也使公公与婆婆的爱情故事显得真实可信。B.春日午后,门前月台上,婆婆戴着老花眼镜缝旧衣,这一细节描写营造了温馨的气氛,而婆婆的动作勾起了公公对往事的回忆,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C.小说借“我”公公之口讲述了搪瓷缸对温情岁月的见证,诠释了爱情的真谛,并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平凡岁月里的温情。D.“我”的公公从事采矿工作,这份工作既辛苦又危险,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公公不得已在那个岗位上做了几十年。E.“我”的公公被困井下整整七天不吃不喝竟能奇迹般生还,既是生命的奇迹,也是爱情的奇迹,是爱的信念给了公公苦苦坚持的力量。13.小说中的“婆婆”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14.小说以“搪瓷缸”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15.有人说小说结尾处画线句子的议论是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

“表现了他对农村教育以及农村孩子未来的重视”错误,属于过度延伸。由原文“最后,那位信用社主任竟被母亲的长篇大论说服了,破例答应给母亲想想办法”可知,信用社主任最后能够贷款给母亲,是被母亲说服了,文中未体现出他对农村教育以及农村孩子未来的重视。

2.①母亲由满脸“茫然”到“笃定”,反映出母亲从不懂到明白什么是抵押的心理变化;母亲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抵押”,表现了母亲对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信心。②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被母亲的想法和说话方式逗乐,表现了对母亲的赞赏。③母亲为孩子的孝顺感到欣慰,为自己的“爱钱”行为感到不好意思。

3.①凸显人物形象。说明母亲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人,和她为了孩子的未来所做的努力形成一定反差,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高大。②推动情节发展。这一情节引出了母亲抵押三个孩子的情节,才有了打动信用社主任的结果。③烘托文章主题。这一情节说明了母亲贷款的困难,凸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烘托了小说对母爱颂扬的主题。4.A

“……埋下伏笔”错误,从文中来看,原文儿子说的“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是他忏悔的感受,并非真的是“埋下伏笔”。

5.①老张儿子由开始强烈要求挪或者锯掉老槐树到后来“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儿”,甚至“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的态度变化,暗示了这一点。②“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正值夏天,该是树木茂盛之时,怎么会枯了?这也暗示了结果。③“老槐树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往年台风更凶猛都没有倒,这次却被吹倒,令人生疑。④“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树根为何变黑变烂?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6.①对老槐树被害死感到痛心。②对儿子使用阴谋害死老槐树感到愤恨。③对没想到平时不看在眼里的儿子会有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感到惊诧。④对自己没有保护好老槐树感到惭愧和后悔。⑤对儿子终于表现出愧与悔并决定在荒山上栽一千棵树苗感到一丝欣慰。

7.①热爱生活。喜欢人们在老槐树下聚集的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坐在老槐树下啜茶,看车来人往,听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②温和友善。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他都拿张小凳倒茶水,聊成老朋友。③主意坚定。儿子要锯掉老槐树,老张生气地说,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④真心感激(感恩)。他感激老槐树带给他的恩泽,给它上肥料,浇水,打针治虫;看着一地枯叶,他心痛掉泪。8.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