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困境与出路(汪)_第1页
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困境与出路(汪)_第2页
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困境与出路(汪)_第3页
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困境与出路(汪)_第4页
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困境与出路(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困境与出路汪希成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讲内容新常态:经济下行的内在逻辑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未来发展的思路1978-2014年中国GDP及其增长率开放后三波改革推动的结果。目前处于高位下行状态。1978-2014年中国的人均GDP及其增长率1978-2014年中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趋势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一、新常态:经济下行的内在逻辑中国经济是否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新”:不同于以往“常态”: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稳中有难(1)阶段性变化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从“长个子”转为“长能力”避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此概念是世界银行2007年报告中提出的。意指一些国家在中等收入的道路上前进时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关于“中等收入陷阱”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就会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际上,真正的陷阱在任何收入阶段都会有,而全世界最普遍的是低收入陷阱。很多国家人均GDP在1000美元,顶多2000美元上下就徘徊不前了,长期处于最贫穷国家之列。希腊当初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时,世界银行打电报过去祝贺,后来到了2万多美元时,经济就停滞、下降了。日本人均GDP到4万美元时就长期停滞不前了。高收入一样也会有陷阱过了中等收入陷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2)周期性变化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中国经济的“30年周期”:

1919-1947;1949-1978;1978-2008;2009-

中国经济的“三八定律”:“逢3必上、封8必调”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3)市场需求变化中国经济下滑根源在需求不足,投资解决不了问题

内需下降:2014年消费实际增长10.9%,下降0.6个百分点

外需下降:2014年出口增长只有4.9%。对比:2011年为20.3%需求下降的情况下,若再加大投资,产品一出来就变成了库存,市场难以消化。外部环境的压力

欧洲经济处在衰退之中美国经济好坏参半日本经济状态不佳国际环境充满风险和纷争,经济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中国经济向何处去?一种声音:继续高增长中国经济已结束高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与走向未来两三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调整期预计未来两三年中国经济增长指数6%-8%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与走向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与走向用短痛换取长期益处!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

未来中国发展的最大的红利来自于改革过去10年的高速发展,靠人口红利、入世红利、房地产泡沫红利。这些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要实现中国梦,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要找到新的动力:通过改革,扩大消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与走向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种的如何?二、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矛盾与挑战二、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矛盾与挑战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何在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和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的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如何适应新常态?新常态对三农发展的深刻影响:经济增速放慢,新增就业减少,农民工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经济增速放慢,对农产品的需求减少,农民收入增长受到影响。经济增速放慢,财政收入增幅下降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受到影响。如何应对天花板?两块天花板:农产品价格,农业补贴。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农业补贴,玉米和棉花已经突破“微量允许”(农业产值的8.5%)上限。玉米达到11%;棉花超过了14%。同时,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快速抬升。如何破解硬约束?三个极限:土地利用强度接近极限(复种指数提高和后备耕地开发几乎没有余地)水资源利用强度接近极限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土的极限:耕地逐年减少且质量下降耕地数量减少我国的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13年的18.25亿亩,净减少1.26亿亩,年均减少735.3万亩。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非农建设用地。

耕地质量下降200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中国耕地质量的核心问题低:基础地力低。费:吃肥、吃水、吃工,增加产量或维持高产,主要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灌溉用水污:化肥、农药、农膜,工业和城市排污。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达18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受农药污染的耕地面积达1.36亿亩;地膜使用量超过230万吨,但回收率不足40-60%。2014年农用化肥(折纯量)使用量5995.94万吨,是1978年(884万吨)的6.78倍,但粮食总产量仅增长1.98倍。2013年农药使用量180.61万吨,是1991年(76.53万吨)的2.36倍。2013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38.3万吨,是1991年(64.2万吨)的3.71倍。土地撂荒严重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显示,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即平均每天有近20个行政村在消失。关于中国的耕地后备资源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指出:中国可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约为13.12亿亩,可开垦耕地约为2亿亩,重点区域约8000万亩。其中,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准格尔盆地、伊犁河流域、塔里木盆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最为集中,可开发利用6000万亩;东北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嫩江上游、辽河平原及西辽河流域等也有潜力,可开发利用1000万亩。2010年,国家发改委向全国人大报告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时认为,中国可开垦成耕地的土地不足7000万亩;2011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则认为,中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1.1亿亩,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的干旱地区。国研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总体上,未来企图依靠后备资源弥补耕地‘农转非’缺口是不现实的。大体估计,目前可靠的全国后备耕地在3000万亩左右,但不能弥补2020年占用4500万亩的缺口。”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两纵三横”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到2020年建设占用耕地用地3万平方公里(4500万亩)。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的原因长期内西北地区难以提供大规模可耕之地。村庄整治、农民变市民节约土地短期内难以实现。

耕地质量继续下降难以避免。本世纪头20年,中国将因为耕地“占优补劣”导致粮食生产量减少3000万吨。(我国耕地质量存在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优质耕地分布区高度复合的特点)

为改善生态环境,国家从1999年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07年总计退耕还林1.4亿亩。

水的极限:淡水资源稀缺——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1%,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14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愈23万平方公里,每年超采量近160亿立方米。水资源匮乏且浪费严重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恶化趋势未得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危及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目前,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其中中重度污染点位占比为2.9%,约有3亿亩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全国水体质量呈恶化趋势,70%以上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灌受害农田4950万亩。——大量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导致了大量的地下水降落“漏斗”。4.如何解决资金不足?绝对量增加但相对量波动投入主体单一投入结构不合理5.如何建设新农村?大量人口长期生活在农村。15亿总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仍将有4.5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定要有科学的规划。乡愁才有吸引力:新农村建设不是搞集中居住和农民上楼,把农村搞成低版本的城镇或者缩小版的城镇。三、未来发展的思路出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实现新发展——

“五个新”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新农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粮食问题是个政治和战略问题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国粮食安全新战略“保”的范围有收缩:保粮食保口粮“保”的要求有提高:保数量数量质量并重“保”的途径有变化: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保”的责任有调整:米袋子省长负责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中国的粮食生产情况粮食总量在波动中保持增长态势主要粮食品种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玉米的地位上升2014年中国进口大豆7140万吨,单产仅为1814.36公斤/公顷(120.96公斤/亩),根据我国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相当于需要5.9亿亩耕地,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32.3%;2014年中国进口玉米达到230万吨,单产为5869.69公斤/公顷(391.31公斤/亩),根据我国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相当于需要0.059亿亩耕地,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0.32%。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发生重要分化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的主要特征粮食主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地区集中和转移南方稻谷优势区域(长江中游区和东南沿海区)继续稳固但有下降趋势,东北稻谷重要性凸显小麦主产区逐步向中部地区(晋冀鲁豫)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晋冀鲁豫)集中3个粮食剩余区:黑龙江、新疆、宁夏,细粮和粗粮均能调出9个结构性剩余区:总量剩余但结构性缺粮。吉林、内蒙古、甘肃剩余粗粮缺细粮;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江苏、山东剩余细粮缺粗粮8个结构性缺粮区:总体缺粮但结构性剩余。山西、西藏、陕西、云南、辽宁、贵州剩余粗粮缺细粮;湖南、广西剩余细粮缺粗粮11个粮食短缺区:广东、浙江、福建、四川、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海南、青海农业调结构转方式要念好“六字诀”减:把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下来。退:把超资源承载力的生产退出来。转:把农业的废弃物变为资源用起来。改:把传统的种植制度和商流模式改过来。治:加大面源污染和农业生态治理的力度。保:无论如何都要把粮食这个根基和命脉保住。减:把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下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范围。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从2014年的76.7%提升到90%以上(提高约13个百分点),肥料利用率从33.8%提到40%以上(提高约6个百分点),化肥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优先采用生态控制、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示范推广,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从2014年的20.7%提高到30%,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退: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对污染严重、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的耕地,该改种的就改种,该治理的就治理,该退耕的就退耕。2014年启动试点,2015年扩大试点。——2014年,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工作试点,中央财政补助11.56亿元,支持受污染的耕地逐步改种转作。——从2014年起,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并同步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试点。转:把农业废弃物变为资源起来目前,我国近8亿吨的农作物秸秆、约20亿吨的畜禽排泄物,6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对自然环境及农村人居环境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是严重的破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有广阔的空间和前景。2015年,主要任务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改:把传统种养模式和农产品商流模式改过来开展粮改饲试点,大力发展草牧业,支持青储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开展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新农产品商流模式,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态治理力度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大污水和垃圾处理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推动“四个轮子”,促进农民增收挖:挖掘农业增收潜力。转:鼓励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就业。兴:支持依农兴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行精准扶贫,不让农村贫困人口掉队。中国人均GDP只有日本人均GDP的1/6,世界排名86位。按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1年标准)的贫困标准线,全国还有1.28亿人贫困人口。中国还有1.5亿人达不到联合国一天1.25美元收入的赤贫标准(2美元为贫困标准)。近些年来中国GDP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巨大,而中国居民消费在GDP增长中占比只有30-40%,甚至还远低于1960年的日本居民消费水平。兴:发展农村“六次产业”产业化(1+2+3):接二连三。推动发展“六次产业”(1×2×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变一成六(新业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和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教育等价值。农村融合发展的平台,应当是农户或合作社。农村改革应做好四篇大文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形成多元化、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结构。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绿箱、调整改进黄箱。推进农户承包地“三权分立”。引导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两个方面: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经营体系是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的制度和形式。基石: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分—1.95亿农户经营着绝大多数耕地(73%)。统—集体、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农业服务部门等向农民家庭的生产活动提供的各种服务。目标: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从农业生产特性和国际经验看,农户家庭经营始终是农业生产经营最基本、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发达国家家庭经营的比例普遍都在85%以上)。当前,我国流转的土地2/3转给了其他农户。1.9亿多普通农户,仍然是我国绝大多数耕地的(80%以上)经营主体。相当长时期,普通农户还是骨干。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等等,都必然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土壤上繁衍和发展。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一要多元: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公司制企业等主体,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环节,都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各有特色、各具优势,没有谁高谁低、谁优谁劣的问题。二要合作: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应该是以农户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好谁来种地,必须解决好谁来服务。城镇化越发展,转移人口越多,对服务的需求就越大。发达国家的农业,有着发达的服务体系。发挥农业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原则:三个结合——普惠和特惠相结合:存量普惠制,给农民的好处不能收回。增量特惠制,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倾斜——公平和精准相结合:公平是方向,手段是精准。——补贴生产者和补贴消费者相结合:目标价格补贴,价格低补生产者,反之补消费者目标:“三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