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3.哲学能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一般指导。4.对同一确定对象有且只有一个正确认识。5.认识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类发展规律。6.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造联系,促进事物的发展。限时训练1正确错误正确正确错误错误1.②哲学是精神力量。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心之官,则思。唯物主义观点。3.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由低级到高级。8.④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形式、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9.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13.④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4.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真理不能被推翻。16.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8.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24.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5.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的基本理论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一、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不等于科学)二、哲学的产生: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注意:只有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1.1哲学的起源一、世界观:1.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特点:世界观是零散的、不自觉的;是人人都有、自发形成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觉形成的世界观。二、方法论:1.含义: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3.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易错点: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不能说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思维/认识/意识/社会意识
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推动、促进事物发展。1.1.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整个世界自然认识和改造自然自然科学知识社会认识和改造社会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研究认识和思维思维科学知识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如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等)(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苹果落地牛生牛羊生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万有引力遗传与变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具体科学:个别规律哲学:普遍规律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区别: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②联系:A.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B.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注意(选择题易错点):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指导具体科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但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科学之母,科学的总和,也不能说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这些说法都不对)全面理解哲学的内涵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从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看: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6.从哲学的产生看: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1.1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存在(物质):客观存在的事物。②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目标等。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何者是本原(第一性)(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能不能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三种形态根本观点两种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2.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1)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C.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D.典型观点:五行说、形神说、阴阳说、活火说……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做世界的本原。B.典型观点:原子说、人是机器……C.进步性: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局限性: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C.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1)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2)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将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世界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神、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1)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2)荀子: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3)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4)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气者,理之依也”。(5)古希腊的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6)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7)印度:地、水、火、风说。(8)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典型观点(1)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2)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3)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2)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3)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4)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5)笛卡儿:“我思故我在”。(6)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7)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和观点(1)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2)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3)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4)上帝创造世界。(老天爷)(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和观点1.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者是本原有没有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是什么?为什么?哲学的基本派别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哲学史上两个对子基本形态根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对立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对立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基本观点合理性局限性代表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水、气、火、土、天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做世界的本原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结构混同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自然科学的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
区分判断以下观点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中的哪种基本形态?1.“心想事成”。2.万物的本原是“火”。(赫拉克利特)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4.生死有命,富贵在天。5.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伽森狄)6.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7.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主观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首要观点、基本观点。(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知识总结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使命中国化理论成果毛、邓、三、科、习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核心观点与时俱进是独特的理论品质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产生条件:阶级基础、直接理论来源、科学前提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易错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哲理(简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详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使客观和主观相符合(×)
立足客观实际(不能立足思路,人的主观需要、想法)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要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3.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使客观和主观相符合(×)立足客观实际(不能立足思路,人的主观需要、想法)二、意识的能动作用(2分钟)【原理】人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而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三、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哲理【原理】(含义+客观性+普遍性)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消灭。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特别提醒】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但人类可以发现、认识、利用规律。四、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哲理【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保卫战、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物多样性大会……五、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规律的相关知识/运动的规律性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2.人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符合规律的正确意识。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运用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要树立正确的意识。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4.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发展(构成、引起)根
本内
容根
本动
力矛盾实质和核心:(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矛盾的。一、联系的普遍性
哲理
【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关键词:蝴蝶效应、青出于蓝、唇亡齿寒、严师出高徒、“丢了一颗铁钉,亡了一个国家”、一脉相承……【特别提醒】①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②世界上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二、联系的客观性
哲理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①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退耕还林、垃圾分类、人工降雨;(反面: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左眼跳财右眼跳灾、4就是死8就是发…)【特别提醒】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而不是根据人的主观需要。二、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可分为:(1)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2)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客观性(1)联系产生的过程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活动才能建立。(2)联系产生的结果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客观性三、联系的多样性
哲理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有条件的。【方法论】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四、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哲理
【原理】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特别提醒】整体功能≠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以下语句是如何体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4.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5.一着不慎,全盘皆输。6.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7.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影响整体──部分影响整体──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五、系统优化方法
哲理
【原理】
(含义+特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势。【方法论】1.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2.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关键词:田忌赛马、团队精神(1+1>2)、京津冀一体化……(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回答:1.联系的普遍性哲理2.联系的客观性哲理3.联系的多样性哲理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哲理5.系统优化方法哲理3.1.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系统优化方法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含义、地位、作用)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系统的含义系统的基本特征方法论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突出整体突出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坚持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发展的普遍性哲理(1分钟)【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形式或状态)(2分钟)【原理】1.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1.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3.坚持适度原则。①质变就是发展。发展通过质变实现,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②质变比量变更重要。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③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④量变引起质变的情况: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5.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注意: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趋势/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形式或者状态:量质变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外因)以下黑字说法都不对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途径)
【原理】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2.道路是曲折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1.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2.还要做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4.辩证否定观哲理【原理】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重要提示】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②对过去否定和对现在肯定的说法是错误的。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而非外力否定。1.矛盾对立统一
哲理【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统一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1.我们必须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要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关键词:利弊、优缺点、机遇与挑战、成就与不足、双刃剑、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2.“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答题模板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A与B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与B有同一性…)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A与B存在一定的对立,A强调…B强调…)④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处理好A与B的关系,推动…的发展)不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材料
慈善事业在中国正以各种形式展开:微信众筹救助大病人群,互联网公益实现科技向善,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正成为潮流,日捐、月捐、零钱捐方兴未艾……企业是慈善事业的重要主体。企业从社会获得商业利益,企业的慈善行为则是企业自愿为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社会救助、援助,是回馈社会。
企业的慈善投入源于其商业利益,利益的增加为慈善提供物质支持,慈善则为企业树立好的声誉,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但是强化企业的这一社会责任会加大企业的负担。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企业做慈善和追求商业利益的关系。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先点出是什么)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企业通过生产经营从社会获得商业利益,而做慈善则是一种社会责任,代表着付出,两者强调的内容不同。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企业做慈善与追求商业利益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做慈善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商业利益为企业做慈善提供物质保障。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正确处理好追求商业利益和做慈善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3.矛盾的普遍性
哲理【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方法论】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坚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关键词: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收益与风险;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缺点;(不能逃避问题、回避矛盾);4.矛盾的特殊性
哲理【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关键词】①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针对;量身定做;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②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例子:张冠李戴;生搬硬套;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刀切。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哲理【原理】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1.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抓好典型、树立榜样;先试点再推广;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解剖麻雀;举一反三……3.3.2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在一定场合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分别说出以下原理对应的方法论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哲理【原理】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1.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着重把握主要矛盾;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关键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重点、抓关键;核心;重中之重;突出任务;首要地位……(一般做事情时使用)7.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哲理【原理】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2.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1.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2.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关键词:总的来说、抓主流、识大局、主体、本质、性质、辨方向、认清形势、评价功过、利大于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问题、判断事物性质时使用)区分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类别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外延作用适用情况关键词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存在于一个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一般“做事情”时使用一般“看问题,判断事物性质”时使用重点、中心、关键、核心、根本、要害、首要、首位、第一、突破口、重中之重…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看、本质、实质、优势、方向、顾大局、主导地位、谈认识、谈评价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1.原理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2.含义: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反对: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
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含义对立统一特征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原理方法论承认分析揭露解决矛盾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3.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4.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5.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6.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党明确提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指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的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在脱贫攻坚战中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精准扶贫,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1分)①矛盾具有普遍性,(2分)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解决矛盾,(2分)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分)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2分)做工作要善于抓住重点,着力解决主要矛盾。(2分)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2分)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分)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2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既对立又统一,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要让人民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实惠。(2分)④矛盾具有特殊性,(2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扶贫开发要坚持因地制宜。(2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基本的发展观。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前因后果……发展的观点士别三日,刮目相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人无完人福祸相依……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竭泽而渔断章取义杀鸡取卵……静止的观点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片面的观点以偏概全一刀切偏听偏信……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实践真理含义:主对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含义:物质性活动形式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含义最基本属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来源于获得正确的认识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认识1.含义: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教材P48注意: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是
,错误的认识是
。真理谬误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活动(最基本形式)二、实践(实践观)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二、实践(实践观)3.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实践活动根本不存在。②历史性: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有时间跨度)(4)直接现实性(只有实践才有的特点):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一.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哲理
(1分钟)【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自觉参与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认识,坚持真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特别提醒】(课本51页)1.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③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特别提醒】3.认识的来源与获取认识的途径: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或传递获得。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谬误相符合不符合认识客观对象(一)真理是客观的(最基本的属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反映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哲理
【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哲理
(1分钟)【原理】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正确对待谬误。(1分钟)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三、真理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哲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哲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分钟)【详版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大题答题模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材料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材料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三、真理1.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2.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3.真理能够被推翻。4.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不容混淆。正确5.真理与谬误相互包含6.存在永恒真理、终极真理。判断错误正确错误错误错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一般到个别整体与部分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之哲学部分框架体系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3.群众史观知识总结5.1.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知识梳理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1.阶级社会:(1)基本矛盾:(2)主要矛盾:(3)解决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抗性
2.社会主义社会:(1)基本矛盾:(2)主要矛盾:(3)解决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非对抗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简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详版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方法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不适合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4.改革三句话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键词: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老百姓、民生问题…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规律”(大题知识范围)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哲理【原理】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本规律(保险版)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材料分析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材料分析4.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材料分析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材料分析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1.价值与价值观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原理】1.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方法论】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多为社会做贡献。一、人生价值观(人的价值)
哲理价值观导向作用
哲理【原理】(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和行为选择;(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3)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二、价值观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哲理
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含义: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产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3.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4.特点: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阶级性。5.标准: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四、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标准)2.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根本途径)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客观条件)4.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②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人的价值】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产生、特点、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要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用“价值观””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知识回答问题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对照课本目录背诵文化所有课标题4分钟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
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第七课考大题1.产生(本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背完整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3.文化载体: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3个字)、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继承)(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发展)(3)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双创)【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什么是文化⑴文化的内涵:①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②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⑵产生(本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⑷文化的核心:(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背的时候背诵完整!⑸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②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⑹文化的载体(不是文化):(1)含义: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2)作用: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3)形式:文化载体多种多样,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2.文化的功能(对社会、对个人、对国家)课本92——93页六分钟背诵⑴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引人服动)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②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⑶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功能对社会:(引人服动)
引领风尚、教育人民
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对个人: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文化的含义(广义、狭义)文化的产生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核心:三观文化与文明文化的载体(不是文化)7.1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课堂小结整理到课本90页优化大本7.1选择题易错点背诵集锦齐读三遍翻页
有需要自行整理5分钟1.文化、某某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因此文化和理想都不起决定作用,但文化可以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只有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只有优秀、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推动、支撑作用。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优秀的要继承,落后、腐朽的则需要摒弃。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4.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四有”公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7.社会实践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8.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9.文化价值并不取决于观众的感受培养。10.历史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优秀的要继承,落后、腐朽的则需要摒弃。10.经济决定文化,因此经济可以离开文化存在和发展。11.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12.文化就是艺术。错,艺术只是文化的形式之一。13.文化和文明都是观念的存在,是实践的产物。14.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读三遍翻页
有需要自行整理2分钟
7.1小本:1.针灸疗法属于自然科学,是文化中非意识形态的内容。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3.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动力。4.人们的行为选择受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不是取决于文化背景。5.人们对家的感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生活环境决定人们对家的感悟。7.1一线精练1.文化是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说法错误。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是无形的,非强制的。7.2一线精练1.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共同的精神标识。读三遍翻页
有需要自行整理4分钟
7.2小本1.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走向同一。2.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继承的是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也只有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3.中华传统文化最具先进性(最先进说法错误).4.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5.固守本民族文化、排斥文化竞争的表述都是错误的。6.中华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7.3小本1.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2.实践是文化创新的不竭之源。3.精神是软实力,而不是硬实力。4.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5.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6.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注意判断就是,就有,只要就是否说法绝对。读三遍翻页
有需要自行整理4分钟
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本94——98页
注意理解、补充笔记)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⑴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根本因素)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国内各民族)③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国与世界)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①核心思想理念(3个字)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不锈钢管件加工与销售合同
- 蒸汽机锅炉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电子游戏装置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钢材购销合同
- 2024年度建筑设计合同(项目要求与设计费用计算)
- 2024年度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合同
- 蓄电池搬运车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电子读卡器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物业管理保洁服务增值合同
- 2024年度毛石需求预测与供应合同
- 1000字作文稿纸模板(完美版)
- 小产权拆迁安置回迁房买卖合同
- IPC4552中文.doc
- 《偷影子的人》PPT课件
- 电力系统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应用
-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二胡+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谱 五线谱 伴奏谱 钢琴谱 谱 正谱
- 古风荷韵主题信纸.doc
- 中粮班组建设通用管理标准细则
- 第二章制冷压缩机的选型及热力计算
-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 医院施工现场应急预案救援预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