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_第1页
第八讲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_第2页
第八讲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_第3页
第八讲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_第4页
第八讲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一、五四前后新旧思潮的激战

(一)民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分歧与封建复辟思潮1、辛亥革命后革命派的思想分歧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指导辛亥革命的政治理论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是,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头子袁世凯篡夺,革命派思想混乱以致发生分裂。

袁世凯(1859—1916)有着浓厚的帝王观念,并已形成颇有实力的北洋军阀体系,曾出卖维新派,镇压义和团,得到清王朝的重用。此后一度被贬。武昌起义爆发后又被重新启用。袁世凯老奸巨滑,手握兵权,一面以“共和”逼清帝退位,一面以武力逼革命派让步。窃夺临时大总统职位后,他就抛弃《临时约法》,将民主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而革命党人一开始对袁世凯就抱有很大的幻想。对于中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相结合的势力的低估和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幼稚病,使得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中大多数人的理想落空,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章太炎曾是民主革命的积极鼓吹者,武昌起义后却成了革命取消派的代表。同盟会的另一主要领导人宋教仁则与章太炎一派不同,他积极主张实行政党政治。2、封建复辟思潮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后,并不满足于大总统职位,他要取消中华民国的招牌,复辟帝制做皇帝。在袁世凯推动的这场复辟封建帝制的逆流中,昔日的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扮演了急先锋角色。通过尊孔复古的舆论为袁氏复辟帝制鸣锣开道。在中外反动分子所掀起的这股逆流中,袁世凯、张勋先后演出了复辟帝制的丑剧。复辟派的主要观点是:鼓吹“共和亡国论”。所谓“君宪救国论”。抛出“孔教治国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尊孔复辟逆流的猖獗,引起大多数知识分子和青年的愤慨和不满。他们觉察到辛亥革命不但在政治方面失败了,而且在思想方面也失败了必须大张旗鼓地批判封建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二)民主与科学新思潮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2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经济、政治、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参与者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参与者: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人。

2、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的两层意义:就个人而言,不仅要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民主,而且还要获得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做一个自主自由的人。就国家而言,就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主要不是引导开展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而是提倡用科学的精神,来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科学”与“民主”并重。陈独秀指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3、打倒孔家店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兴起,同辛亥后的尊孔复古逆流形成尖锐的对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他们认为孔教是君主专制和帝制复辟的祸根和思想基础。他们还把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同社会组织中的宗法家族制度与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联系起来,作为三位一体的东西加以批判。

总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倡个人独立自尊的新道德,打倒封建主义的旧道德;提倡尊重现实,尊重科学,反对鬼神迷信,打倒一切偶像崇拜。并且第一次全面地、猛烈地、直接地抨击了孔子和传统道德,这在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文化历史上是划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无情批判,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燃起了启蒙运动的火炬。

(三)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1、守旧派文人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扑顽固保守的旧文人开始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扑。这班封建文化卫道士大体上可分为三派,即国故派、学衡派和东方文化派。国故派主要的代表有林琴南、辜鸿铭、刘师培等人。于1919年初创办了《国故》月刊,因此被称为“国故派”。

辜鸿铭(1857一1928)

字汤生,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城,他的祖籍是福建厦门,母亲是西洋人。辜在艾登堡大学研究英、德古典哲学,后又就读于德国工程学院。1880年左右回国后担任张之洞的秘书和顾问达二十年。他能读英、法、德、意、拉丁文及古腊文,是一个留着辫子和穿着长袍马褂的假洋人。他痛恨西人的殖民主义,也仇视民主共和制度,不时用古怪的言论为所有的传统中国伦理习俗而辩护。他在北京大学讲授西洋文学,却是一个地道的封建复辟派。刘师培(1884~1919)

生于一个今文学派的学者世家。1904年,他和章太炎、邓实、黄节以及其他同盟会作家创办了“国学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提倡“保存国粹”。1906年与1907年间,刘与一些中国学生在日本创办了“天义报”,宣传无政府主义。其后又变为复辟派,成为“筹安会”的“六君子”之一。此时的刘师培把持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的讲席,专门推崇魏晋以上的古文,考据和宣扬古代的旧制度和旧的伦理思想,抵制新文化运动。林纾(1852~1924)字琴南,曾考中秀才和举人,但在1883年到1898年的一连串京试中都落了榜。他在三十多岁时已阅读了四万卷左右的古书,成为清末著名的古文家兼画家。他没有学过外文,却成了著名的翻译家。他在通晓西方语言的助手协助下,把西方小说译成文言文,成为当时中国多产的翻译家。“五四”前夕,林极力主张尊孔读经,攻击新文化运动,成为顽固的守旧派。1919年2月,他在上海《新申报》发表了文言小说《荆生》,对新文化运动肆行谩骂。

“学衡派”以南京东南大学的胡先骕(音“肃”)、梅光迪、吴宓等几个封建文人为中心组成。1922年1月,他们创办了《学衡》杂志,标榜“国粹”,攻击新文化运动。

他们大都从国外回来,所披的已不是旧中国封建文化的长袍子,而是一套由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与旧中国封建思想拼凑而成的“新”装。

“东方文化派”主要是指五四以后以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为代表的一批封建文化的鼓吹者。这些人在“保卫东方文化”的借口下,用腐朽的封建文化,反对西洋文明,反对马克思主义。

梁漱溟1893年生,祖籍广西桂林。1911年毕业于顺天高等学堂。1912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京津支部,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创办过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21年,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东方文化优越论的代表作。东方文化派的另一个重要成员杜亚泉是《东方杂志》的主编。《东方杂志》于1904年创刊。他从1916年开始,以伧父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等人进行论战。

2、东西文化问题论争的展开从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间,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西化论者同以上述人物为代表的新旧复古守旧的封建思想文人之间关于东西文明比较的一场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也可以说是清末以来中学、西学之争的继续。

鸦片战争以后,文化问题上的论战迭起,学校科举之争,中学西学之争,旧学新学之争,以及文言白话之争等等,环环相扣,从未间断。这次长达十余年的大论战,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至20年代初,论战内容大体集中于比较东西文明的优劣和关于东西文化能否调和的争论。(2)20年代初至1925年,论战内容主要是科学与玄学之争论。第一阶段1915年,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展开了对西方文化的宣传和对“东方精神文明”、“国粹”的猛烈进攻。以《东方杂志》主编伧父(即杜亚泉)等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文人,为了保存、捍卫“国粹”,反对西化,遂同陈独秀等人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从而拉开了东西文化论战之幕。1919年下半年,即在五四爱国运动刚刚过去以后,双方又展开了关于新旧思想能否调和的争论。在这个问题上,真正高出当时激进人物一筹的是李大钊。他在《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和《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两文。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对新旧调和论思潮进行了批判。李大钊针对“物质开新、道德复旧”的论调,指出:道德的性质和状况必然与经济的性质与发展程度相适应,经济变动是道德变动的根本原因。因此,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东方的封建伦理纲常加以调和,只不过是守旧派的主观幻想。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虽然驳斥了东方文化派关于新旧思想可以调和的论点,却并未科学地说明两者的继承关系。在他们的文章和言论中也常常出现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3、科学与玄学论战张君劢、梁启超是玄学派的主角,可以看作东方文化派;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代表所谓科学派,可以看作西化论者。论争是由张君劢在清华大学的一次“人生观”的讲演(1923年2月14日)和丁文江在《努力》周报上的一篇文章《玄学与科学》(4月12日)而引发的。争论的焦点是由科学还是由玄学解决人生观问题。

张君劢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精神,强调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张君劢公然提倡自孔孟至宋元明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的所谓中国精神文明,反对三百年来侧重以人力为支配自然的欧洲物质文明。

梁启超于同年出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名《中国圣哲的人生观及政治哲学》)一书,以为儒家学说不论在中国各思想家中和在世界文化范围内,都是只有长处没有短处。他于同年8月间发表《评新文化运动》一文,认为向西方学习招致了“精神界大乱”的严重恶果。

玄学派之所以反对科学的人生观,是因为他们认为科学“以因果为本义……,学生脑中装满了此种学说,视己身为因果网所缠绕,几忘人生之宇宙间独往独来之价值。”因此“应将管子之言而颠倒之,曰:知礼节而后衣食足,知荣辱而后仓廪实,吾之所以欲提倡宋学者,其微意在此。”这就是他们鼓吹玄学的目的。丁文江在《努力周报》发表《玄学与科学》一文,他同意胡适的意见:“……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科学不但无所谓向外,而且是教育和修养最好的工具。因为天天求真理,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无论遇见什么事,都能平心静气去勇于研究,从复杂中求简单,从紊乱中求秩序,拿论理去训练他的意想……了然于宇宙生物心理种种的关系,才能够知道生活的乐趣……。”尽管双方似乎在科学与哲学的圈圈里争论不休,其真正的核心却在:现时代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才有助于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因此,这场论战从根本上则是两种社会思想的对立。应当说,科学派反对玄学,认为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这是对的。科学的、理性的人生观更符合当时变革中国社会的需要,更符合向往未来追求进步的人们的要求。但是,科学家本身都是唯心主义者,在“科学”的解释上,也是非科学的。因此,有人把这场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说成是唯心主义阵营中的一场混战也不无道理。胡适、丁文江鼓吹“科学的人生观”,陈独秀进一步要用“唯物的历史观”来作为基础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在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者是支持科学派反对玄学派的。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真正传播开始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最早谈到社会主义的中文出版物是香港的《华字日报》;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和社会主义学说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社会主义也很有兴趣。孙中山只是把社会主义当作一种“救经济上不平等”,“和平解决贫富之激战”的社会学说,或者说作为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的一种补充。

革命派和改良派都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其原因:第一,中国思想界宣传的社会主义,最早是经过日本引进的。

第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都把社会主义看成一种救治社会不平等、避免“资本祸害”的、人道的、和谐的理论与社会制度,但并不同意它的实行方法。第三,这一时期有关社会主义的介绍是零散的、片面的,对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不加区别,而且往往把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混同起来。

十月革命前,社会主义之所以没有传播开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缺乏必要的社会阶级基础和思想条件。从国际方面看,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把民族问题局限于欧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运动被排除于社会主义运动之外,机会主义者采取沙文主义立场支持本国反动统治集团侵略弱小民族。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理论武器,她的传播,一要有产业工人队伍作为阶级基础,二要有信仰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作为传播者。这两个条件在辛亥革命以后逐步具备了。(二)十月革命与李大钊的

马克思主义观1、中国思想界对十月革命的最初反应十月革命发生后的第一年,即1917至1918年,从当时影响较大的《东方杂志》(代表改良派)、《民国日报》(代表民主派)、《新青年》(代表激进民主派)三种刊物对十月革命的反映看,较早报道消息的是《民国日报》与《东方杂志》。

2、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最先认识到十月革命价值的是李大钊。1918年7月1日他在《言志》季刊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紧接着他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中,热情、乐观地评述和歌颂了十月革命。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连载于《新青年》六卷五、六号上,这是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关于唯物史观关于阶级竞争学说关于政治经济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思潮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1、五四后的社会主义热潮五四前就宣传社会主义的《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晨报》、《民国日报》等进步刊物继续大量刊登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仅《新青年》在五四后的两年内就发表了100余篇介绍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此外,五四后新出版的400余种报刊,也几乎无一不谈社会主义。同时,各地还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学社、书社等团体。翻译马列著作,发行小册子。《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国家与革命》等相继出版。

宣传社会主义热潮在中国的出现,有两个客观因素:一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的丑恶表演,使中国思想界对帝国主义丧失了信心;二是十月革命的榜样特别是苏俄政府对华通告,使中国进步分子受到鼓舞。中国知识分子一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把它同中国社会改造和中国出路问题联系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观察当时各种流派,大致如下:

资产阶级民主派

资产阶级改良派

新村主义

合作主义

泛劳动主义

工读主义

以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带有空想、改良色彩的居多、最激烈的是无政府主义派。多数受无政府主义影响者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在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前,也有类似的想法。毛泽东在五四后曾反对“用强权打倒强权”,主张用“温和”的方法,“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无血革命”。1920年初,他还计划在岳麓山组织新村。

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五四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知识分子队伍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资产阶级改良派、无政府主义派、资产阶级民主派一部分右翼等,都相继站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真正把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引进中国,并逐步应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只是少数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先进知识分子。这种差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态度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