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一节概述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4—16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深刻变革,它是在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一、文艺复兴(一)产生背景: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开始,欧洲地中海沿岸兴起了第一批城市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级。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活动天地新兴资产阶级要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必然要和阻碍其发展的封建制度发生尖锐冲突新兴资产阶级要想取代贵族,需要用一种符合自身利益的思想文化体系来取代封建思想的束缚。(一)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人文主义思想处处体现了与中世纪神学思想相抗衡的特征。1、它以人反对神,宣扬人性人权,反对神性神权。中世纪教会认为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而人则是渺小的,只能充当神的奴仆而人文主义者以“人性论”为理论纲领,他们宣称发现了“人”,竭力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能力,可以创造一切,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针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他们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要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彼特拉克就说过:“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具有”,又说“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3、它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针对教会的蒙昧主义,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宣称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知识就是力量”,“无知就是耻辱”;针对封建社会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文主义者鼓吹仁慈、博爱、提倡平等,他们宣扬人的自由意志,要求提高人的独立地位,认为人的贵贱是由个人的品德和功绩来决定的。4、它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当时资产阶级的力量非常有限,不可能提出掌握政权的要求。就只能要求有一个强大的王权出来消灭封建割据,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是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以民族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
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表现了蓬勃的朝气、满怀信心的乐观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二)人文主义发展分期以对人性的理解和表现为据1、早期(14初~15中)欲望萌动,强调解放2、中期(15下~16上)巨人风范,强调张扬3、晚期(16下~17初)人性矛盾,开始反思三、各国人文主义文学发展概况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宗教文学和贵族文学继续存在,民间的诗歌、传说、笑话、寓言、戏剧等文学作品也很盛行,但是人文主义文学兴起之后,便以其迅猛之势波及各国而成为当时欧洲文学的主流。这时期欧洲的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点,更富于民族历史内容,充满爱国情绪。抛弃了中世纪以来著书立说所惯用的拉丁文,采用各自的民族语言写作,这既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在创作方法上,人文主义作家摈弃了中世纪文学象征、寓意、梦幻等表现方法,十分注重写实,人文主义作家们描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丰富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近代欧洲文学中的许多体裁都在文艺复兴时期奠定了基础,如诗歌中的十四行诗,趋于成熟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打破悲喜剧界限的戏剧,以及随笔式的散文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从14世纪开始,持续到17世纪才告结束。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人文主义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意大利文学意大利是资本主义最早出现的地方,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它的中部城市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摇篮。但丁的创作中就已呈现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他与在他之后出现的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被称为文艺复兴初期的文学“三杰”。
1、彼特拉克弗朗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被史学家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享有“文艺复兴之父”的美誉,是他最早提出与“神学”对立的“人学”观念。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1336—1374),收诗336首,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写给自己青年时代的恋人“劳拉”的。作者笔下的劳拉形象真实动人,既具形体之美又具心灵之美,既是符合理想的完美女性,又是诗人实实在在倾心相爱的恋人。在诗歌中,诗人吐露了热恋中的种种欢娱的感受、因恋人的冷若冰霜和对自己肉欲的罪恶感而产生的痛苦心理和失掉恋人的悲痛之情。这种感情已经摆脱了中世纪文学中那种抽象的象征意义,表现出冲破禁欲主义、追求现世幸福的新型爱情观。《歌集》中还有一些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在艺术形式上,《歌集》继承了意大利“温柔的新体诗”的传统,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使这种诗体达到完美的境地,他的十四行诗成为欧洲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诗体流传下来,后世争相模仿,由于彼特拉克在十四行诗方面的突出的贡献,所以意大利十四行诗又称为彼特拉克体。2、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是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学者。在文学创作上,他是一个多产作家,擅长写十四行诗、叙事诗、史诗、牧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体裁,在学术著作上也成就卓著。他的最重要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1348—1353)。
小说的“楔子”交代,1348年佛罗伦萨城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短短的几个月里,十多万人丧失了生命。一个礼拜二的早晨,七女三男在一个教堂相遇,他们相约去郊区一座别墅躲避瘟疫,在那里,为了打发日子,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十天下来,一共讲了一百个故事,故称《十日谈》。这一百个故事来源广泛,有的取自历史事件、有的取自法国中世纪的寓言传说、有的取自东方故事和历史故事。这些故事经过薄伽丘的艺术加工,成为反映意大利现实生活,表现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品。(二)法国文学法国文艺复兴晚于意大利,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法国的人文主义自始至终存在着贵族和平民两种倾向。1、“七星诗社”以龙萨(1524—1585)为代表的“七星诗社”代表贵族倾向。其成员有龙萨、杜贝莱、贝罗、巴依夫、蒂亚尔、若代尔、佩尔蒂埃组成。他们推崇古典文学,提倡建立民族诗歌,统一民族语言,反对浮夸文风,但却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2、拉伯雷*拉伯雷(1494—1553)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巨人传》代表法国长篇小说的开端。《巨人传》共分5卷,取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主要描写巨人卡冈都亚和他的儿子庞大固埃的故事。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者对“人”的理想——即身心两方面获得彻底解放,在体力和智力上都达到高度发展水平的充满活力和创造精神的“人”。内容分析拉伯雷《巨人传》以其神话般的人物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有时不免流于油滑粗俗的独特风格赢得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然而,这决不是一不纯粹的搞笑的作品。它在有关“宗教”政治形势和经济生活方面,却“显示出极其高深的哲理和惊人的奥妙”。小说本身便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不仅显示出作者学识的渊博,更体现了作品的贯穿思想:从开卷卡冈都亚降生式的喊声“喝呀!喝呀!”,到篇末“神瓶”发出的“喝呀!”的谕示,都强烈地表达了要挣脱精神枷锁,追求新思想和新知识的热切愿望。小说的主人公、父子两代巨人卡冈都亚和庞大的古埃都都具有超乎寻常的体魄和力量,在他们身上,拉伯雷不仅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伟大更着重强调了人文之于教育重要作用。卡冈都亚两次受教育的情节与以明显。他原本聪慧过人,但几十年的经院教育却要把它变成呆头呆脑,糊里糊涂,只有在改为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之后才变成名副其实的“巨人”。小说中的特来美修道院是拉伯雷想象中的人文主义理想国。这座修道院唯一的院规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创立修道院的约翰修士则是这种人文主义的理想人物。他不禁欲,敢于大胆瞧姑娘:他不节食,吃喝抵得上四个人:他不怯敌,对敌人十分无情,曾把入侵之敌打的落花流水。这个形象和中世纪的精神贵族僧侣阶层迥然不同,是一个符合人文主义“人情”标准形象。有关教育的主题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新的世界观。反抗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倡导的健康、积极、乐天的人的崇拜提出了一个新人的理想。身心和智慧都达到平衡和谐的顶点、全面发展的自由人。通过恰当的教育,人均能成为“巨人”。巨人卡冈都亚是一位国王的儿子一降生便喝了17913头母牛的奶,食量过人,躯干高大人们为婴儿缝制衣服.一次便用了12000多匹布料他和其他小孩过着同样的日子,用拉伯雷的话说,即是:喝、吃、睡;吃、喝、睡;睡、喝、吃。老国王也从他身上看出了他具有的过人智慧和颖异的悟性,认为只要好好借教育之手培养他,定能成为真正“智慧”的巨人。古希腊那些健康活泼的文学艺术形式、体魄健壮、心智发达、充满理性精神的人的形象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追求学习的典范。拉伯雷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卡冈都亚及其儿子庞大固埃都是躯体方面的巨人,通过新的人文主义的教育学习了广博的知识、成为具有理解力的理性、智慧的人这样的巨人是身心协调的人,不仅是身体方面,更多的是理性、智慧、德行方面的。修道院作为教育场所,同中世纪不同,除有各种生活方面的建筑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运动娱乐设施,如运动场、足球场、骑马场、游泳池、打靶场、舞台、游乐场等。同时,还拥有丰富的藏书、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法文、西班牙文的书籍应有尽有。作为教育者的修道院的男女修士品貌端正、体格健壮、知识渊博、文武双全的全面发展的人。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时代的智慧、力量与美艺术特色《巨人传》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夸张和讽刺手法。卡冈都亚出生时要喝17913头母牛的奶,他的衣服要用几万尺布,他胖得有十八层下巴,他把巴黎圣母院的大钟摘下来当马铃铛,他的一泡尿淹死了260416人。这些描写充满幽默。人物和事物不仅有象征意义,而且有讽刺意味。两个巨人国王象征文艺复兴精神约翰修士象征热爱行动巴汝奇是狡猾的写照,巴汝奇的希腊文是狡黠或无所不能卡冈都亚的含义是大嗓门至于封斋国、胖子国等一望而知包含着讽刺。拉伯雷认为“笑是人的本质”。他借鉴了中世纪的闹剧、小故事诗的传统,其中既有高雅的滑稽,也有粗俗的嘲笑3、蒙田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作家。他1595年出版的《随笔集》开创了随笔这种文学体裁,因而蒙田被认为是欧洲散文体裁的创始人。(三)西班牙文学由于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西班牙的人文主义文学出现的较晚,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之间,西班牙文学进入了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十七世纪二十年代之后,西班牙的文艺复兴运动趋于衰落。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剧。1、流浪汉小说在当时西班牙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小说中,以流浪汉小说最为重要。这种小说对整个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浪汉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主人公多是无业游民,出身低微,无依无靠,为了活命与自卫,他们有时也采用欺骗等狡诈手段;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飘泊人生的遭遇为情节发展线索;在主人公飘泊游历的主线上,松散地串连起一些相对独立的故事,从而展现广阔的社会现实画面,表现作者的喜恶和讽刺性意图,揭示流浪汉的性格发展变化;流浪汉小说一般采用自叙体口吻,叙述者的口吻片面而带偏见。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1554)流浪汉小说的开山扛鼎之作是16世纪中叶的《托梅斯河上的小拉萨罗》(1554)中译名为《小癞子》。《小癞子》的出版,在西班牙和一些欧洲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法国连续出版了18版的法译本,在德国有10种德译本,英国有6种英译本,还有荷兰、意大利和拉丁文以及中文的译本。
流浪汉拉萨路的精神历程从人世染缸的底层而来历尽了世间的坎坷与世间的丑恶他们的阅历和经验足以看透一切世情而他们来自社会底层的身份又使他们保持着常人接近自然的朴实与良知,对恶劣的人世感到愤慨,但又无能为力继而甚至违背了自己精神上固有的朴实与良知,甚至产生了消极的否定,直至发展到玩世不恭、厚颜无耻的人生态度。在行为上,也就随波逐流,沾染流氓、无赖的习气流浪汉身居社会最低层,受尽了欺骗和侮辱,尝够了辛酸和悲苦,他们无疑是一批受害者。但为了安身立命,又不得不干些偷窃、诈骗的勾当,于是他们又充当了害人者,他们的这些消极反抗又使社会的黑暗变得更加浓重。“我带他到一个石柱旁,说道:‘大伯,这儿河面最窄。’雨下得正大,他急着要躲开淋头的雨水,竟然把我的话信以为真,说道:‘把我拨对了方向,你先跳过河去。’我拨得他正好面对石柱,自己仿佛躲避撞来的公牛那样,一跳闪在石柱后面。那可怜的瞎子要跳得远,先倒退一步,像公羊似的挺起身子,使足了劲向前冲去,一头撞在石柱上,响得像个大葫芦。他往后便倒,已经撞得半死,头开脑裂了。’而我却兴高采烈地讥讽道:“怎么样?你闻得出香肠,却闻不出这是个石柱吗?你闻闻呀!”小癞子拉萨罗的所思所为,从道德的层面上来说是与社会的行为规范相悖的,他的偷窃、恶作剧无疑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破坏。然而,他的偷窃也是他生存的需要,在这些吝啬、自私的主人面前,如果他不偷不摸“,不自己保护自己”将无法活下去。在道德约束和生理需要的两者中,拉萨罗选择了后者,牺牲道德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他为了吃饱肚子去偷,去骗,卑躬屈膝地服侍他的主人;他到处流浪,不以乞讨为耻,他对穷绅士颇为不满:“他不应该爱虚荣,如果放下一点架子,日子也许会过得好一些。”拉萨路对教士、教会的痛恨出自于普通人的正义感,虽然对他的主人们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但绝不和他的主人们同流合污,助纣为虐。他的主人们人性恶的一面流露得比较充分。从而,从他们身上衬托出拉萨罗的天真,在恶作剧时的烂漫,人性的美却在社会最低层的一个流浪汉的身上如亮点般闪烁。拉萨罗的第三个主人是穷困潦倒、又爱面子的绅士,这位绅士既养不活他雇的拉萨罗,他本人也在忍饥挨饿,主人反而要靠佣人的乞讨来过日子。拉萨罗的主人虽然一文不名,他却愿意服侍这位主人。拉萨罗同情他的主人,他穷但人并不坏,一旦囊空如洗的口袋里有了一点钱,便命拉萨罗去买酒肉,他们一起大吃大喝,“我们今天要像伯爵那样好好地吃上一顿”。拉萨罗追求的就是主人和佣人之间的平等,哪怕他的主人穷得揭不开锅,他也不会离开他。他万分珍惜与主人的这份情谊,因为他亲身体验到他服侍过的前两位主人是如何的刻薄、吝啬,“他们根本不愁吃穿,但常常让我遭饥饿的折磨”。拉萨罗看清了那个兜售赦罪符的主人玩弄的伎俩后,不无气愤地说:“这些骗子对无辜的人们不知玩过多少骗人的把戏。”尽管他跟随了这个主人大约有4个月,提供的饭菜也不错,但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拉萨罗的良知不允许他帮着骗子四处行骗,坑害民众,显示了人的美德。2、塞万提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塞万提斯(1547—1616),代表作《唐吉珂德》《堂吉诃德》原名《匪夷所思的拉曼查却士堂吉诃德》,作者在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但实际上,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在这将近一百万言的作品中,出现了西班牙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的整个社会,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侣、牧师、兵士、手艺工人、牧羊人、农民,不同阶级的男男女女约七百个人物尖锐地、全面地批判了这一时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私有财产制度,使它成为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书中写道,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主人,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内亚。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他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城堡的主人,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店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用堂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受了封的骑士堂·吉诃德走出客店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做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做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做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他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参孙·卡拉斯科假装成骑士把他打翻了,罚他停止游侠一年。堂吉诃德到死前才悔悟。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桑丘·潘沙本来为当“总督”而追随堂吉诃德,后看无望,仍不舍离去也正为此。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桑丘·潘沙也是一个典型形象。他是作为反衬堂吉诃德先生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他的形象从反面烘托了信仰主义的衰落这一主题。堂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潘沙则事事从实际出发;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则是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派;堂吉诃德有丰富的学识,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诃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桑丘·潘沙是一个农民,有小私有者的缺点,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岛(实际上是一个村)的位置上时,他又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后来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但是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潘沙却属于未来。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堂吉诃德,而是桑丘·潘沙了。”艺术成就《堂吉诃德》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堂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堂吉诃德》这部小说是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传统的骑士文学比较悲壮和典雅;而另类的骑士文学荒诞,作者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所展现的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流溢出的丰富的思想就远远不是出自要扫除骑士小说这么一个简单的动机。其次,从艺术角度讲,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创作奠定了世界现代小说的基础,就是说,现代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如真实与想象、严肃与幽默、准确与夸张、故事中套故事,甚至作者走进小说对小说指指点点,在《堂吉诃德》中都出现了,它给予近现代小说的发展就是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所以说他是现代小说第一人,《堂吉诃德》对西班牙文学、欧洲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3、维加洛卜•德•维加(1562—1635)是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有“西班牙的民族戏剧之父”的美誉。他的剧本题材广泛,有宗教剧、历史剧、神秘剧、政治问题剧等。代表作《羊泉村》(1619)是一部把历史事件、爱情描写、政治问题结合在一起的政治问题剧。(四)英国文学早在14世纪初,英国就已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最早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杰弗利•乔叟(1340?—1400),直到16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在散文、诗歌和戏剧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乔叟杰弗利•乔叟(1340?—1400)他的诗歌创作显示出反封建、反教会、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以一批从伦敦到坎特伯雷去朝圣的香客旅行为线索,以每人讲一个故事的形式把24个故事组成了有机的整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14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2、托马斯•莫尔托马斯•莫尔(1487—1535)的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邦》(意译为乌有之乡)真实地描绘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大胆设想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被认为是欧洲最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之一。3、斯宾塞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是16世纪后半叶的著名诗人,他的长诗《仙后》被认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史诗,对后世英国诗歌创作影响极大。4、“大学才子派”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戏剧。由于剧院的大量出现和演艺业的昌盛,出现了大量的剧作家和剧本。其中,“大学才子派”的创作尤为突出,这批作家都受过大学教育,才华出众,思想活跃,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在戏剧创作上也颇有创新。他们的出现,标志着英国戏剧已走向繁荣,也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大学才子派的作家有约翰•李利(1554—1606)、罗伯特•格林(1558—1592)、托马斯•基德(1558—1594)和克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3),其中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创作最为突出。他的著名作品是三部悲剧:《帖木儿》、《马尔他岛的犹太人》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在这些剧本中,马洛塑造了一系列追求权利、财富和知识的巨人形象,并且成功地运用素体无韵诗来写剧本,把充满浪漫激情的抒情风格带进剧本,这些都直接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开辟了道路。第三节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欧洲文艺复兴作家最光辉的代表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莎士比亚(1564.4.23—1616.4.23)
(WillemShakespeare)
在西方文学史上,只有很个别的作家有资格这样说:如果没有他,整个文学将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莎士比亚无疑是其中最有资格的一个。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名列第一。这些都说明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难怪英国有了这句谚语。虽然这话有浓厚的殖民色彩,但莎士比亚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
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英国谚语莎士比亚故乡莎士比亚故居一、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1、在故乡:(1564年——1586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祖上务农,父亲是经营羊毛皮革的商人。幼时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因家庭破产而辍学,18岁与大他八岁的安·哈萨威结婚,两年添三丁,1585-1587年离开故乡,前往伦敦。2、在伦敦:(1586年——1612年)在剧场里工作,开始改写剧本、与别人合作、单独编写剧本。3、回故乡:(1613年——1616年)安闲的岁月。1616年4月23日逝世。墓志铭莎士比亚去世后,遗体安葬在镇上圣三一教堂。墓志铭写:
“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动底下的这杯黄土!让我安息者上天保佑,移我尸骨者永受诅咒。”莎士比亚墓碑
置于莎士比亚墓西侧。荷兰裔石匠杰拉德·约翰逊作。像下面铭刻两行拉丁文,六行英文诗。拉丁文写:
“明断如纳斯特,智慧如苏格拉底,艺文如维吉尔;泥土里掩埋他,人民哀悼他,奥林匹斯山上拥有他。”纪念像龛
纪念碑像
竖立在斯特拉福德镇的莎士比亚纪念碑像(1888),柱子顶部是莎士比亚坐像,柱子四周有四个像:福斯塔夫代表喜剧,麦克白夫人代表悲剧,亨利五世代表历史,哈姆莱特代表哲学。莎士比亚的创作莎士比亚的创作开始于1590年,结束于1612年,莎氏的编剧工作从改编旧剧开始,在1590——1612年,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154首,戏剧37部。
二、莎士比亚创作分期1.历史剧喜剧时期(1590-1600)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王权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乐观主义,追求欢乐生活,反对禁欲主义。主要成就:十四行诗154首,历史剧9部,喜剧10部。伊丽莎白女王诗歌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
《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中译本全集11卷《十四行诗》154首(1592——1598)中译本全集11卷维纳斯与阿都尼十四行诗莎士比亚诗歌成就主要是十四行诗。抒发诗人对人生、爱情、友谊的理想。
1—126首写友谊,歌颂诗人和他的男朋友的友谊。
127—152首写爱情,描写诗人对一个皮肤黝黑的女子的爱情。诗中的“男朋友”和“黑美人”是谁,不可考。写给男朋友的诗,有人认为莎氏有同性恋倾向。是歌颂爱情还是歌颂友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欣赏要求去做选择。第29首:歌颂友谊的代表诗
当我受尽命运和人们的白眼,暗暗地哀悼自己的身世飘零,徒用呼吁去干扰聋聩的昊天,顾盼着身影,诅咒自己的生辰;愿我和另一个一样富于希望,面貌相似,又和他一样广交游,希求这人的渊博,那人的内行,最赏心的乐事觉得最不对头;可是,当我正要这样看轻自己,忽然想起了你,于是我的精神,便像云雀破晓从阴霾的大地振翮上升,高唱着圣歌在天门:一想起你的爱使我那么富有,和帝王换位我也不屑于屈就。第116首:歌颂爱情的代表诗
让我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是阻止不了的。爱算不得爱,要是人家变心了,它也得变,或者人家改道了,它也快改;不呵!爱是永远固定的标志,它正视风暴,永远也不会动摇;爱是一颗心,一切迷途的船只都靠它引路,把它当无价之宝爱不是时间的玩偶,虽然红颜到头来总是被时间的镰刀遗漏,爱决不跟随短促的韶光改变,就到灭亡的边缘,也不低头。假如我这话真错了,真不可信赖,算我没写过,算爱从来不存在!六六厌了这一切,我向安息的死疾呼,
比方,眼见天才注定做叫化子,
无聊的草包打扮得衣冠楚楚,
纯洁的信义不幸而被人背弃,
金冠可耻地戴在行尸的头上,
处女的贞操遭受暴徒的玷辱,
严肃的正义被人非法地诟让,
壮士被当权的跛子弄成残缺,
愚蠢摆起博士架子驾驭才能,
艺术被官府统治得结舌箝口,
淳朴的真诚被人瞎称为愚笨,
囚徒"善"不得不把统帅"恶"伺候:
厌了这一切,我要离开人寰,
但,我一死,我的爱人便孤单。《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两个四部曲
历史剧:9部《理查三世》
历史剧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概括了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1377——1485年)一百多年间英国与法国之间的战争和英国王室内部两大王族之间的斗争,鲜明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反面君主的形象,同时在《亨利四世》中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君主:亨利五世,表现了作者以道德改善来产生理想君主的幻想。福斯塔夫形象《亨利四世》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塑造了福斯塔夫形象。他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出色的一个喜剧人物,也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喜剧典型。他与堂吉诃德并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喜剧形象。反面喜剧人物
福斯塔夫是一个反面喜剧人物,五毒俱全。是英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流氓、雇佣兵和冒险家形象。他道德败坏,好色淫荡,贪食酗酒,胆小怯懦,招摇撞骗,偷盗抢劫,厚颜无耻,吹牛撒谎等,各种恶习,应有尽有。他的优点是具有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粗犷,机智幽默。福斯塔夫出入宫廷,混迹市井酒肆,是联结贵族和平民的纽带人物。他的活动为读者提供了贵族和平民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图景。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是恩格斯于1859年5月24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著名命题。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是封建社会崩溃时期冒险家的典型,他是一群流氓无赖的头领。莎士比亚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真实地描绘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的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状况和道德理想,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瓦解的必然趋势。恩格斯称赞“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旨在要求作家们要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的错综复杂的典型环境中再现生活。喜剧:10部①《错误的喜剧》(1592)中译本全集2卷②《驯悍记》(1593)中译本全集3卷③《维洛那二绅士》(1594)中译本全集1卷④《爱的徒劳》(1595)中译本全集2卷⑤《仲夏夜之梦》(1596)中译本全集2卷⑥《威尼斯商人》(1596)中译本全集3卷⑦《无事生非》(1578)中译本全集2卷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中译本全集1卷⑨《皆大欢喜》(1599)中译本全集3卷⑩《第十二夜》(1600)中译本全集4卷喜剧的主题这10部喜剧有一个核心:“爱情和友谊”,反映了莎士比亚对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理想和观念,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象,而是表达他的生活理想。喜剧的主题可以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常被人引用的一句话来概括:“爱征服一切”,作者歌颂爱情和友谊,相信罪恶和矛盾是个别的、偶然的,而且是可以克服的,因此作品洋溢着欢快的气氛。除了上述特点外,莎氏作品中的爱情主人公全部遵循着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的轨迹。《威尼斯商人》人物:安东尼奥、巴萨尼奥、夏洛克、鲍西娅
三条情节线:
1.安东尼奥和夏洛克围绕一磅肉的诉讼,反映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冲突,白人和犹太人的矛盾。
2.巴萨尼奥与鲍西娅三匣择亲的故事,反映自由恋爱和金钱婚姻的冲突。
3.罗兰佐与杰西卡携款私奔的故事,反映夏洛克与杰西卡之间的父女冲突。
主题
1、友谊、爱情、与仇恨、贪婪的矛盾与冲突
2、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3、两种宗教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4、反映了对犹太人的歧视与压迫。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污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他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基督徒,那基督徒怎么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节选自《威尼斯商人》第三幕第一场2、悲剧时期(1601——1607)
王权由盛至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斯一世即位,加强君主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乱。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基本主题是对破坏和谐生活和腐化人们心灵的各种邪恶势力及社会败行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对他美好理想的强调。主要成就:悲剧,风格悲愤沉郁。写作了著名的四大悲剧。悲剧分析中心主题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的理想与现实社会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本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严峻的社会批判意义。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理想的正面人物,描写他们所代表的先进力量与现实中强大的邪恶势力所进行的悲剧性的斗争,以及他们的毁灭、他们的道义力量。
《奥赛罗》:夫权悲剧《奥赛罗》取材于意大利小说《一个威尼斯的摩尔人》。摩尔人奥赛罗是威尼斯大将,与白人贵族小姐苔丝狄蒙娜相爱结婚。这一结合,遭到奥赛罗的旗官伊阿古的忌妒。又因奥赛罗提拔了部属凯西奥做副将,引起伊阿古的更大忌妒和仇恨。便捏造苔丝狄蒙娜与凯西奥有私情,激起奥赛罗的忌妒,杀死妻子。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不已,拔剑自刎。伊阿古受到制裁。爱情轻信唆使扼杀徇情奥赛罗的忌妒
奥赛罗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富有冒险精神。伊阿古的挑拨激起他的忌妒而杀妻。历来评论家认为奥赛罗的忌妒是因爱而忌妒。别林斯基说:“只有从这样的爱情中才能产生这样的忌妒。”
这种爱是男人爱自己私有财产的爱,因爱而生忌妒的根源是奥赛罗的男权思想,掌控妻子的生杀大权。手帕的悲剧
奥赛罗杀妻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夫权思想和男女之间还没有真正的平等。奥赛罗的夫权思想突出地表现在对一张手帕的态度上。这张手帕既是爱情的信物,又是夫权思想的标记。手帕是奥赛罗的父亲给他母亲的,奥赛罗的母亲在临死前交给儿子,要他“有了妻子以后,就把它交给新妇。”作为妻子,保有这方手帕,就可“享受专房的爱宠”,失去它,就要遭到丈夫的惩罚。恩格斯论述古代家庭说:“为了保证妻子的贞操,从而保证子女出生自一定的父亲,妻子便落在丈夫的绝对权力之下了;即使打死了她,那也不过是行使他的权利罢了。”(马恩选集4卷53页)奥赛罗杀妻前说:“可是她不能不死,否则她将要陷害更多的男子。”手帕的象征
手帕是一件古老的纪念品,它包含的是一种道德遗训。手帕是妇女的贞操,贞操为丈夫专有。手帕在,贞操在;手帕丢失,贞操打破。手帕是一件物,妻子也是丈夫的一件物。手帕是一件私人物品,妻子也是丈夫的私人物品。手帕的命运由丈夫支配,妻子的生命由丈夫主宰。
爱的权利爱是一种情感,情感可以保持延续,也能中断消失。它是有一定范围的。人有爱的权利,却没有以爱为理由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奥赛罗发现自己错杀了妻子,他对妻子的爱又恢复了,并以自杀表达悔意。但他至死也不明白他没有权利杀妻子。即使妻子不忠,他也没有这个权利。爱是忌妒的借口
爱是忌妒的借口,成为杀妻的正当理由。手帕的悲剧表现的是男权文化,是男人对女人使用家庭暴力的悲剧。《李尔王》:父权悲剧情节:
李尔王高纳里尔里根考狄利亚主题:人文主义者同情人民群众的苦难,但又寄希望与上层阶级的仁慈和道德改善。李尔本人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道德改善的过程.。论据:
1、李尔从女儿的忘恩负义和宫廷的内讧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平。
“一条得势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从。……褴褛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过失;披上锦袍裘服,便可以隐匿一切。最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他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2、李尔从个人的苦难想到社会上广大“无家可归的人”,在一个暴风雨之夜,疯狂奔走,向天呼号:“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
3、李尔以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姿态向富人呼吁“安享荣华的人们啊,挣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边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难,分一些你们享受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他们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KingLearKingLearandtheFoolintheStormDeathofCordelia4.《麦克白》:野心和贪婪的悲剧《麦克白》(1606)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战功赫赫,受到国王邓肯的重用。三女巫预言他将做国王,使他的野心蠢蠢欲动。在妻子的怂恿下,他杀死国王,篡夺王位,又派人暗杀了大臣班柯和武将麦克德夫的妻儿老小。麦克白篡位后,内心充满恐惧,良心受到谴责。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他也被讨伐的麦克德夫杀死,老王的儿子马尔康做了国王。Macbeth恭喜,麦克白,恭喜你,葛拉米領主恭喜,麦克白,恭喜你,考德領主恭喜,麦克白,未來的國王﹗TheThreeWitches麦克白夫人:
“那么当初是什么畜生使你把这一种企图告诉我的呢?是男子汉就应该敢作敢为;要是你敢做一个比你更伟大的人物,那才更是一个男子汉。那时候,无论时间和地点都不会给你下手的方便,可是你却居然决意要实现你的愿望;现在你有了大好机会,你又失去勇气了。我曾经哺乳过婴儿,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他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
我想,我听到喊声,「别再睡!麦克白谋杀睡眠」---纯洁的睡眠;睡眠,收拾乱糟糟的愁丝,结束每天的生命,洗净辛劳,医疗受伤的心灵,是大自然的佳肴,人生筵席的主要补品。“Thetableisfull”
恐惧使麦克白产生幻觉,在宴席上,他看见班柯的鬼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惊恐之下只说了一句:“Thetableisfull.”(席上已经坐满了)这是一句非常生动的个性化语言,表现麦克白的恐惧心理。司汤达说:“还有什么诗,什么音律,可以再加到这句话的美之上?”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舞台上指手画脚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哈姆雷特——
忧郁与延宕奥赛罗——
轻信与嫉妒李尔王——
刚愎与愚蠢麦克白——
野心与贪婪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莎剧翻译家卞之琳总结说:“就莎士比亚悲剧而论,客观上恐怕难于否定这四个‘最’字称号:《哈姆莱特》----地位最重要;《奥赛罗》----结构最谨严;《李尔王》----气魄最宏伟;《麦克白》----动作最迅疾”。3、传奇剧时期(1608——1612)这一时期是詹姆士一世统治的时期,政治上异常反动、黑暗,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的冲突十分尖锐,人文主义者所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举例愈来愈远,莎氏对现实完全失望,他把希望寄托在了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中和未来的青年一代身上,这就决定了他的作品在整体上带有一种传奇色彩。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传奇剧的创作标志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大大衰退。代表作:《暴风雨》1612年
————“诗的遗嘱”莎士比亚借主人公普罗斯彼罗的口,向艺术告别,从而结束了他戏剧活动的光辉的一生。TheTempest情节可归纳为“起初反目,最终言归于好”的模式,贯穿宽恕、和解的主题。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三、代表作:《哈姆雷特》
1、悲剧的历史来源(丹麦)萨克索·格拉马提卡斯编的《丹麦史》
托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2、情节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HamletandtheGhost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波罗涅斯。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戏中戏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Ophelia3、主题
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对“乾坤颠倒”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写,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对“乾坤颠倒”的社会表现出深深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4、哈姆雷特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哈姆雷特性格发展的轨迹1、欢乐的王子
他出生于王室贵族,但在当时新文化的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同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对爱情、友谊、人性都有一整套新的观念即人文主义观点。
在爱情上,他打破封建门第观念,爱上了御前大臣的女儿奥菲利亚,作品通过奥菲利亚之口来赞美他:“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在友谊上,他不计尊贵,虽是一个王子,但却要求霍拉旭和他以朋友相称。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许多人文主义新观念,这使他对人如此高度赞美:“人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忧郁的王子
剧本一开始,哈姆雷特就陷入了家庭的不幸——父死母嫁,这使他的人生理想破灭了,他郁郁不乐地进入了忧郁阶段。原因:
1、父死
2、母嫁
3、叔父登上王位
4、奥菲利亚被利用
5、老同学趋炎附势出卖自己(吉尔登斯吞,罗森格兰兹)。
“
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溶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法律!上帝啊,上帝,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趣啊,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这么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人来,简直是天神和鬼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不让天风吹痛她的脸。天地啊,我必须记着吗?嘿,她会依偎在他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一般。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还像个泪人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时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牲畜也要悲伤得长久些——她就嫁给了我的叔父,我父亲的弟弟。可是他一点也不像我的父亲,正如我一点也不像赫拉克勒斯一样,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消去的红肿,她就嫁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寝被,那不是好事,也绝不会有好的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要噤住我的嘴。”
3、延宕的王子
鬼魂出现后,他找到了罪恶的制造者并立意报仇,但一直未能行动起来,直到鬼魂第二次催促他,这是他的延宕阶段。TObeornottobe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亡,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亡,睡着了,睡着了也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具腐朽的臭皮囊之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还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打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心机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把小刀,就可以清算他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炙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在复仇行为上的延宕?
?
歌德的著名分析是哈姆莱特的延宕出于他的道德责任感与软弱天性的冲突。歌德认为哈姆莱特既是一个美丽、纯洁、而道德高尚的人,又是一个天性软弱,缺乏坚强意志的人。一方面,他意识到自己有为整个社会伸张正义和重整乾坤的神圣责任,他不能丢弃这一责任,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足够的心灵力量担负起这一责任,因此,他在行动中一再犹豫、彷徨,以致于最后被他肩上的担子所压跨。“莎士比亚要描写: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这出戏完全是在这个意义里写成的。这是一棵檞树栽种在一个宝贵的花盆里,而这个花盆只能种植可爱的花卉;树根生长,花盆就破了。”
对哈姆雷特延宕的各种评论19世纪初期英国作家柯勒律治说:哈姆雷特“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
屠格涅夫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延宕”时比较分析了他与堂·吉诃德的区别。与歌德的看法不同,屠格涅夫认为哈姆莱特不是一个有信仰而道德高尚的人,他延宕的根源恰恰在于他天生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和怀疑主义者。他只关心自己,只关心自己的境遇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因此,他便无休无止地在自己身上绕来绕去,即无休止地分析自己,尤其是自己的弱点,进而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怀疑一切,包括他心爱的自己。一个连自己也不信任的人当然找不到行动的理由,最后,哈姆莱特将自己交给了宿命。与哈姆莱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堂·吉诃德,后者因坚定的信仰而是一个风风火火的行动的人,尽管他的行动充满了喜剧性和悲剧性。
在有关哈姆莱特“延宕”的解读史上,最有影响的还是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批评。与歌德和屠格涅夫的分析不同,对哈姆莱特“延宕”的精神分析批评不再注意对作为“天性”的某种“意识”的分析,比如在歌德那里的“高尚”与“软弱”和在屠格涅夫那里的“自私”与“怀疑”,而是注意对作为“无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与别林斯基以来的社会历史批评不同,对哈姆莱特“延宕”的精神分析批评不再注意社会外部压力与个人内部意识的冲突,而是关注社会外部压力作用于个人无意识而形成的象征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项目融资合同融资额度与还款期限2篇
- 项目风险控制与绩效-洞察分析
- 需求变更控制策略-洞察分析
- 酸败微生物生物转化研究-洞察分析
- 新型电子配件技术创新研究-洞察分析
- 公司与公司之间借款合同范本
- 电视行业影视剧拍摄技巧总结
-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成长作文
- 水资源利用与历史变迁-洞察分析
- 范文地材采购合同协议
- 员工食品安全培训内容
- 矩形砖砌渠道施工方案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ppt
-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 建筑工程一切险条款版
- 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选词填空专题训练
- 古建筑修缮项目施工规程(试行)
- GA 844-2018防砸透明材料
- 化学元素周期表记忆与读音 元素周期表口诀顺口溜
-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新版)课件
- 钼氧化物还原过程中的物相转变规律及其动力学机理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