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顾历史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吗?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签订《南京条约》签订《辛丑条约》签订《马关条约》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探究历史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独立自主和平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对立国美苏联外交形势外交形势:严峻政治:外交:军事:敌对孤立封锁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世界格局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思考:面对着当时对中国十分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积极、主动,走向世界交朋友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49-195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毛泽东应邀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受到高规格接待学.科.网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有人形容中苏关系是“同志+堂兄”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49-195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它是如何提出和确定的?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意义?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快速阅读77页第一段,提炼要点

1953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中国同印度就西藏问题签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西藏为什么成为中印关系焦点?

旧中国时期,英国殖民主义者背着中国政府划出一条本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国西藏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英属印度。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过这条边界线。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以“麦克马洪线”为依据,引起了中印边界纠纷,中印领土争议一直僵持至今,这一地区,就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焦点地区了。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总理会晤缅甸总理吴努周恩来总理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正式提出1.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它是如何提出和确定的?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意义?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快速阅读77页第一段,提炼要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日内瓦会议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49-195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周恩来(1954年)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195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49-195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周恩来(1954年)问题:来参加会议的有哪些国家?这次会议的特点怎样?会议的中心议题(主题)是什么?参加会议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怎样?

巴基斯坦发言人:我认为: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伊拉克发言人:我认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和谐的国际性势力,而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我们要号召非共产党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

泰国发言人:我认为: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我们泰国受到颠覆活动的威胁。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利用国外1000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历史再现假设:1、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2、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这样做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让我们来看一下总理是怎么说的…该说啥好呢???周恩来发言的精髓:求同存异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

——周恩来同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问题相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异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万隆精神求存共同探究你能说出“求同存异”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吗?

请结合万隆会议的主题谈谈你的理解。中国总理的发言应受到最大的重视。

——尼赫鲁这个演说是对抨击中国的人一个很好的答复。

——吴努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探究历史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1954年访问缅甸1954年访问印度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求同存异”的方针2、新中国成立后,率先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A美国B印度C苏联D蒙古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最早提出这五项原则的中国领导人是A朱德B毛泽东C陈毅D周恩来慧眼识真ACD学.科.网4、在50多年前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求异的。”这次会议是A开罗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26届联大5、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①亚非会议②日内瓦会议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与苏联建交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CD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既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之一,又是其忠实的奉行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被作为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而载入宪法。在我国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建交文件中,也都确认了这一原则。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是在哪次大会上提出的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对大会产生了什么作用?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5年4月18日,由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五国发起的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中国代表团提出各国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和团结。在各国代表的努力下,会议就经济,文化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达成了协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

界和平合作的宣言》。请回答:(1)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会议?(2)中国代表团团长是谁?(3)他提出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4)文中那句话体现了这一方针?畅谈感想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到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体会.一句话的电影说明书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通知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那就看你怎么个弹法了”,周恩来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欣赏“派克”的来历

“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