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共同发展_第1页
以史为鉴,共同发展_第2页
以史为鉴,共同发展_第3页
以史为鉴,共同发展_第4页
以史为鉴,共同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史为鉴,共同发展

——论中日关系计算机科学学院13级计创冷佳413122451.中日关系发展历史2.中日关系现状3.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4.如何发展中日关系1.中日关系发展历史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频繁,时有互派学者留学生到对方国土上求学传教。著名的鉴真就有六次东渡日本的经历,而在唐帝国朝廷上担任官职的日本留学生也为数不少。在这一时期,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借助中国的影响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元朝时期,忽必烈向日本发起两次战争攻势。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元朝侵日的失败,使日本始终游离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而在中华帝国秩序外的日本、最终证明了是中国的心腹大患。明朝时期,出兵援助朝鲜对丰臣秀吉之战。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感实力强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但由于其海战能力弱,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第一次战争以丰臣秀吉的和解告终。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出兵朝鲜,驱除日寇,以及在日本国内战争中流散的浪人集团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掠夺骚扰,在给中国政治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同时,恶化了中日的外交关系,埋下了今后两国政治经济敌对的种子。清朝时期,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日本的上流社会视满清统治者为蛮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中国和日本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交流,由于日本和中国同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双方交往并不频繁。鸦片战争以后,日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带来的严重后果,举国震惊,从而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而清政府继续顽固不化,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此次战争是中日关系开始恶化的标志,造成了中日关系半个世纪的紧张。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中国的所谓政治家面对强权主义,不敢反抗,反是服从和退让。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经过中国人民的顽强奋战,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抗

争专题解析:

1937.7.7——1945.9.15抗日战争的特点1、全国共同抗战2、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3、两个战场,中国国民党面对日本海陆空军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援5、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空前团结,浴血奋战。战争经过防御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

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

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中国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后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中国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战役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八年抗战触目瞬间勿忘国耻居安思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日关系一度处于冻结的状态。这主要是两个阵营的划分的影响和中日民族感情的结果。中国在这一时期,为了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先后采取了一边倒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方针。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关系直接影响了日本对华关系。而中国对日本的外交在国内热火朝天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中冷却。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最终实现了破冰之旅。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两国间存在了20多年的不正常状态,建立外交关系。2.中日关系现状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进行分期: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的第一次教科书事件,为中日关系的友好合作期;从1982年到1992年的天皇访华为摩擦与合作并存的时期;从1992年到今天,为对立与合作时期。中日关系的现状的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问题不少,前景不乐观;二是有好有差,即所谓“经热、政冷”三是不好不坏,属正常关系。3.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历史认识问题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否认、歪曲历史真相,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安倍参拜靖国神社,

背后的玄机又是如何

????积极准备竞选下届首相的安倍于2012年10月17日借日本秋祭例行大祭的名义参拜靖国神社。视频安倍晋三17日参拜靖国神社[高清版][标清版].ifox安倍于2013年12月26日首次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首相安倍今日参拜靖国神社,中韩强烈谴责高清[标清版].ifox为何日本不承认历史?亚洲各国人民经常不解,为何日本对于侵略战争性质的争论会经年日久,始终不能达成共识,为何会有那么多的人胆敢公开否定大屠杀、慰安妇等各种战争罪行。观察8月份日本上演的种种细节就可以看出,69年前,日本的投降意图并不纯粹,对战争罪行的追究并不彻底。因此,军国主义形式上被粉碎了,但逃避责任的思想却留下了种子,如今长成了蔓延的右倾化荒草。广东卫视《直播全球》日本不承认投降媒体不提“战败”[标清版].ifox领土问题——钓鱼岛问题就经济前景而言,它是一个丰富的油气资源地。就国家安全问题来说,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中国认为,从地理位置、历史记录、一些国际协议上来看,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而日本否认中国统治,认为先占先得。即使国际社会不认可日本的先占,但日本也在随后和美国的一些协议中取得了钓鱼岛,因而日本对钓鱼岛的权属是确定无疑的。请观看视频《钓鱼岛真相》36‘00(节选)意识形态与认知。中日两国是意识形态差别很大的两个国家。在冷战期间,美国把日本作为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桥头堡,从认知层面上讲,这对两国关系正常化产生了一层阴影。尤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的最后阵地,这更加深了日本对中国的疑虑。而彼时,中国经济规模不大,崛起形势尚不明朗,而日本却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余威。可是,自从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到20世纪末,中国经济规模的增长与崛起的明朗化对日本而言,打击愈加强大,尤其是2010年底,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如果不能转变心态,势必将会影响到两国正常的外交关系。国际权力结构。冷战期间,世界是两极权力结构体系,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日本属于资本主义阵营。这是一种容易导致中日之间关系紧张的权力分布模式。而冷战结束后,两大阵营模式一去不返,可是美国对于日本对外政策的影响却没有消失。历史上与当前时期,中日关系之间的争端,往往会有美国影子的影响,也正是这个原因。如今,在东亚的权力分布中,中国(可能还会包括印度)无疑会成为亚洲强国、世界大国。而日本,由于其资源禀赋、政治动员能力、经济发展潜力等原因,无疑正在走下坡路。这就注定了在亚洲区域内,中国不断上升而日本注定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权力消长过程中,日本出于对中国本能的恐惧感,必然会更加密切与其盟友美国的关系,所以也更加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内因素。日本国内因素,包括日本的政治结构、政党制度、民族情绪、经济发展模式等等。如何集合国内大多数的政治资源以增强一国在作出对外政策时的理性,也成为日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日本国内的这些因素也成为了影响中日关系稳定性的潜在诱因。4.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官方回答温家宝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顺应潮流和民心,把中日关系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这要把握以下原则:第一,增进互信,履行承诺;第二,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第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第四,着眼未来,加强交流;第五,密切磋商,应对挑战。其他回答日本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