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_第1页
第二章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_第2页
第二章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_第3页
第二章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_第4页
第二章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测试系统及其主要特性2.2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2.3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2.4常见测试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2.5测试系统在典型输入下的响应2.6测试系统实现不失真测试的条件2.7测试系统动态特性的测试

2.8测试系统的抗干扰性与负载效应第二章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

▼▼▼▼▼▼▼▼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测试系统及其与输入、输出的关系,以及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2、掌握测试系统静态、动态特性的评价和特性参数的测定方法。3、掌握一、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4、熟悉一、二阶测试系统在典型输入下的响应和实现不失真测试的条件。重点:测试系统的传递函数与频率响应函数的定义;一、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及其对典型输入的响应;不失真测试条件;难点:一、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测试系统特性参数的测定方法。2.1测试系统及其主要特性定义:为完成某种物理量的测量而由具有某一种或多种变换特性的物理装置构成的总体。1.测试系统弹簧称如:弹簧秤钢板厚度的机械测量法

用电涡流传感器测量板的厚度用差动变压器传感器测量板的厚度~简单测试系统(红外体温)复杂测试系统(振动测量)系统失真水银温度计(接触体温)三者之间一般有如下的几种关系:

(1)已知输入量和系统的传递特性,则可求出系统的输出。(预测)(2)已知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求系统的传递特性。(系统辨识)(3)已知系统的传递特性和输出量,来推知系统的输入量。(反求)一个测试系统无论多么复杂,其传递特性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x(t)和y(t)分别表示输入与输出量,h(t)表示系统的传递特性。由此根据测试要达到的要求正确合理选用仪器。2.理想测试系统——线性时不变系统

理想的测试系统应该具有单值的、确定的输入-输出关系。对于每一输入量都应该只有单一的输出量与之对应。知道其中一个量就可以确定另一个量。其中以输出和输入成线性关系最佳。x(t)y(t)线性线性y(t)x(t)非线性y(t)x(t)

测试系统输入x(t)和输出y(t)间的关系可以用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

(a)线性系统

式中,an、an-1、…、a0和bm、bm-1、…、b0均为一些只与测试系统的特性有关的常数。上述方程就是常系数微分方程,所描述的是时不变线性系统,也称为定常线性系统。

一般在工程中使用的测试系统(测试装置)都是线性系统。(1)叠加特性:系统对各输入之和的输出等于各单个输入的输出之和即若x1(t)→y1(t),x2(t)→y2(t)

则x1(t)

±x2(t)→y1(t)±y2(t)

叠加原理表明:同时作用的两个输入量所引起的响应,等于该两个输入量单独引起的响应之和。

线性系统的叠加特性(b)线性系统的性质(2).比例特性

常数倍输入所得的输出等于原输入所得输出的常数倍,即:

若x(t)→y(t)则kx(t)→ky(t)系统对原输入信号的微分等于原输出信号的微分,即若x(t)→y(t)则x'(t)→y'(t)(3).微分特性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对原输入信号的积分等于原输出信号的积分,即若x(t)→y(t)则∫x(t)dt→∫y(t)dt(4).积分特性若系统的输入为某一频率的谐波信号,则系统的稳态输出将为同一频率的谐波信号,即若x(t)=Acos(ωt+φx)

则y(t)=Bcos(ωt+φy)(5).频率保持特性

线性系统的这些主要特性,特别是符合叠加原理和频率保持性,在测试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c)系统线性近似

测试系统的局部线形实际测试系统中,系数都是随时间而缓慢变化的微变量

以足够的精度认识多数常见的物理系统中的系数一定的工作范围内和一定的误差允许范围,近似线性▲

如果测量时,测试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不随时间而变化(变化极慢,在所观察的时间间隔内可忽略其变化而视作常量)

,则称为静态测量。静态测量时,测试系统表现出的响应特性称为静态响应特性。2.2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

稳态信号

动态信号

理想测试系统其输入、输出之间呈单调、线性比例的关系。即输入、输出关系是一条理想的直线,斜率为S=b0/a0

在静态测试中,输入和输出不随时间而变化,因而输入和输出的各阶导数均等于零。理想线形稳态输入1.理想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实际线形描述测量系统静态特性的主要参数有:灵敏度、线性度、回程误差、量程、精确度、分辨力、重复性、漂移、稳定性等。静态特性指标

1、灵敏度S:单位输入变化所引起的输出的变化称为灵敏度,通常用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变化量之比来表示。即对线性系统,如图2.2a所示,其灵敏度为常量。即

对非线性关系的系统,如图2.2b所示,其灵敏度为系统特性曲线的斜率。即

=常量灵敏度反映了测量系统对输入信号变化的一种反应能力,是有量纲的。2、线性度:通常也称为非线性误差,是指测量系统的实际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对于参考线性输入输出特性的接近或偏离程度,用实际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对参考线性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的最大偏差量与满量程的百分比来表示。即-线性度-满量程-最大偏差其中:xy0实际工作曲线参考工作曲线YFS△Lmax正行程工作曲线反行程工作曲线y0YFSXFS△Hmaxx3、回程误差:亦称迟滞,表征测量系统在全量程范围内,输入量由小到大(正行程)或由大到小(反行程)两者静态特性不一致的程度。显然,越小,迟滞性能越好。4、量程:量程指测试装置允许测量的输入量的上、下极限值。输入超过允许承受的最大值时,称为过载。过载能力通常用一个允许的最大值或者用满量程值的百分数来表示。5、精确度:

精确度指测量仪器的指示值和被测量真值的接近程度精确度是受诸如非线性、迟滞、温度变化、漂移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反映测量中各类误差的综合。6、分辨力:分辨力是指测量系统所能检测出来的输入量的最小变化量,通常是以最小单位输出量所对应的输入量来表示。一个测量系统的分辨力越高,表示它所能检测出的输入量的最小变化量值越小。

7、重复性:表示测量系统在同一工作条件下,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多次(三次以上)测量时,对于同一个激励量其测量结果的不一致程度。用正、反行程最大偏差与满量程输出的百分比来表示,即yYFSXFS△R0x8、漂移:输入未产生变化时其输出所发生的变化。常由仪器内部温度变化或元件的不稳定性所引起。有时间漂移(时漂)、温度漂移(温漂)、零点漂移、灵敏度漂移等。9、稳定性:稳定性表示测试装置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其性能参数的能力。也就是在规定的条件下,测量装置的输出特性随时间的推移而保持不变的能力。2.3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动态特性:当输入量随时间快速变化时,测量输入与响应输出之间动态关系的数学描述;研究测量装置动态特性时,一般认为系统参数不变,即用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描述,如下:

在工程应用中,通常采用一些足以反映系统动态特性的函数,将系统的输出与输入联系起来。这些函数有传递函数、频率响应函数和脉冲响应函数等。

若:①线性系统的初始状态零②x(t)↔X(S),y(t)↔Y(S)对式2-1的两边进行拉普拉斯变换:系统的传递函数H(S)

:(式2-1)2.3.1传递函数传递函数特性:(1)传递函数H(s)与输入x(t)及系统的初始状态无关,它仅表达系统的传输特性,对于任一具体的输入x(t)都能明确确定出相应的输出y(t),并且联系输入量与输出量所必须的量纲。(2)H(s)不拘泥于系统的物理结构的一种数学模型。同一形式的传递函数可以表征具有相同传输特性的不同的物理系统。如液柱温度计和RC低通滤波器。(3)H(s)中的各系数an,an-1,…,a1,a0和bm,bm-1,…,b1,b0是由测试系统本身结构特性所确定的常数。(4)H(s)中的分母取决于系统的结构,n代表系统微分方程的阶数,系统称为n阶系统;而分子则表示系统同外界之间的联系。(5)测试装置一般为稳定系统,则有n>m。2.3.2频率响应函数将s=jω代入H(s)得:H(jω)称为测量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简称为频率响应或频率特性。频率响应函数是传递函数的特例,常以简谐信号为输入信号。

定义:测量系统的频率响应H(jω)就是在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的傅里叶变换与输入的傅里叶变换之比,是在“频域”对系统传递信息特性的描述。A(ω)称为测试系统的幅频特性。表达了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幅值比随频率变化的关系。φ(ω)称为测试系统的相频特性。表达了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差随频率变化的关系。一般频率响应函数H(jω)是一个复数函数,可表示为:其中A(ω)-ω曲线称为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φ(ω)-ω曲线称为系统的相频特性曲线。2.3.3脉冲响应函数若系统输入x(t)=

(t),则X(s)=1,相应输出为:

则h(t)称为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或权函数。脉冲响应函数是对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一种时域描述。此结果在时域上表示为:输出y(t)为输入x(t)与系统的权函数h(t)的卷积,即同时(t)的傅氏变换也为1,相应的输出为:可见,系统对单位脉冲函数响应的傅氏变换,就是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

H(s)、H(jω)、h(t)之间的关系

h(t)时域瞬态响应过程H(jω)频域正弦激励,稳态响应H(S)复数域瞬态和稳态响应过程H(S)H(jω)h(t)L-1LFF-1S=jω频响函数的含义是一系统对输入与输出皆为正弦信号传递关系的描述。它反映了系统稳态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也称为正弦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其输入并不限于正弦信号。它反映了系统包括稳态和瞬态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权函数是系统对单位脉冲信号的响应,是在时域中通过瞬态响应过程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实际难以获得

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对简谐信号的特性系统描述方法的比较L-1h(t)2.3.4测试环节之间的连接

1.环节的串联若一个系统由两个环节串联组成,如图2.7(a)所示,且传递函数分别为、,则系统的总传递函数为类似地,对于个环节串联组成的系统,有

2.环节的并联若一个系统由两个环节并联组成,如图2.7(b)所示,且传递函数分别为、,则系统的总传递函数为对于n个环节并联组成的系统,也有类似的公式:3.存在反馈

如图2.7(c)所示,有则系统的总传递函数为

式中,正反馈时,分母中的符号取负;负反馈时取正。理论分析表明,任何分母中高于三次(n>3)的高阶系统都可以看成若干一阶环节和二阶环节的并联或串联,因此,一阶和二阶系统的传递特性是研究高阶系统传递特性的基础。2.4常见测试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2.4.1一阶系统在工程上,将

(2.24)视为一阶测试系统的微分方程的通式。如图2-8所示的单自由度弹簧阻尼器和RC滤波器的电路,其微分方程为:c—阻尼系数k—弹簧刚度系数R—电阻C—电容常数,一般记为;由于在线性测试系统中灵敏度S为常数,在动态特性分析中,S只起着使输出量增加S倍的作用。在讨论任意测试系统时,令(称为归一化处理)式中——具有时间的量纲,称为系统的时间

——系统的灵敏度S,具有输出/输入的量纲。

将式(2.24)改写为

(2.24)则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灵敏度归一化后,式(2-24)写成

该系统的传递函数H(s),频率特性、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分别为传递函数:频率响应函数:幅频特性:相频特性:2-92-102、时间常数是反映一阶系统特性的重要参数。=1/处,幅频特性降为原来的0.707(即-3dB),相位角滞后45o,时间常数决定了测试系统适应的工作频率范围。3、一阶系统的伯德图可以用一条折线近似。<1/,A()=1,>1/,-20dB/10倍频。1/称为转折频率,该点折线偏离实际曲线误差最大(-3dB)。一阶系统的特点:1、当激励频率远小于1/时(约<1/5),幅频响应才接近于1,输出、输入幅值几乎相等。当τ远大于1时,H(

)≈1/j,系统相当于积分器。其中A()几乎与激励频率成反比,相位滞后90度。因此一阶系统只适用于被测量缓慢或低频的参数。2.4.2二阶系统二阶测量系统的微分方程通式为典型的二阶系统如图2.12(a)所示的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其微分方程为RLC电路为二阶系统的固有频率同样令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得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为系统阻尼比,为系统的静态灵敏度,则有传递函数:频率响应函数: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归一化处理(设S=1)后,二阶系统的动态特性为图2.14二阶系统的伯德图图2.15二阶系统的奈奎斯特图二阶系统的特点:1、当ω<<ωn时,A(ω)≈1;当ω>>ωn时,A(ω)→0。2、影响二阶系统动态特性的参数是:固有频率ωn和阻尼比ζ。在ω=

ωn附近,系统的幅频特性受阻尼比影响最大,当ω≈ωn时,系统发生共振。此时,A(ω)=1/2ζ,φ(ω)=-90度,且不因阻尼比而改变。3、伯德图可用折线近似。4、在ω<<ωn时,φ(ω)很小,且与频率近似成正比增加。

在ω>>ωn时,接近-180度,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反相。5、0≤ζ<1时,二阶系统是一个振荡环节。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固有频率与阻尼比的组合,从而获得较小的误差与较宽的工作频率范围。当ζ=0.707,

ω<ωn时,A(ω)为1的平直段最宽,故一般取ω

≤0.4ωn,ζ=(0.6~0.8)。6、当ζ>1时,系统不发生共振,可看为两个一阶系统的串联。2.5.1测量系统对单位脉冲输入的响应2.5测量系统在典型输入下的响应对于一阶系统,将其传递函数逆变换可得脉冲响应函数进行拉普拉斯进行拉普拉斯逆变换可求得脉冲响应函数对于二阶系统,其传递函数为测量系统在单位脉冲函数激励下的响应称为脉冲响应函数。实际应用过程中,一阶系统随着的增加,衰减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认为系统达到稳定状态。二阶系统的脉冲响应在表现为一种衰减振荡。

2.5.2测量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入的响应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图2.19)为

其拉氏变换为单位阶跃输入的定义为(图2.18)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图2.20)为式中结论:单位阶跃可以看成单位脉冲函数的积分,故单位阶跃输入下的输出就是系统脉冲响应的积分。阶跃函数可通过对系统突然加载或突然卸载获得。一阶系统时间常数τ越小,系统到达稳态的时间越短。即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越小越好;二阶系统的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阻尼比ξ和固有频率ωn。ωn越高,系统响应越快。ξ直接影响超调量和振荡次数。(ξ=0,超调100%;ξ≥1,转化为两个一阶系统串联;ξ=0.6~0.8之间,系统以较短时间进入稳态误差±(2%~5%)范围。2.5.3测量系统对正弦输入的响应单位正弦输入信号(图2.21)为

其拉普拉斯变换为一阶系统的响应(图2.22)为式中二阶系统的响应(图2.23)为和为二阶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和式中:是与和有关的系数。

图2.21单位正弦输入信号图2.22一阶系统的正弦响应图2.23二阶系统的正弦响应

在正弦激励下,一阶、二阶系统的稳态输出也是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可以用不同的正弦信号去激励测试系统,观察其稳态响应的幅值变化和相位滞后,从而得到系统的动态特性。这是系统动态标定的常用方法之一。2.5.4测量系统对任意输入的响应输入x(t)分割为相邻、持续时间Δt的脉冲信号;若Δt足够小,x(t)Δt看作在t时刻输入脉冲信号的强度;t时刻该脉冲对系统输出的贡献量;t时刻系统的输出为所有的各贡献之和,为对Δt取极限,得已知测试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则测试系统的响应可表示为图2.24任意输入的响应测试系统对任意输入的响应,是输入与系统脉冲响应函数的卷积。2.6系统实现不失真测量的条件设测试系统的输入为x(t),若实现不失真测试,则该测试系统的输出y(t)应满足:

式中—信号增益;

—滞后时间。对上式取傅里叶变换得使输出的波形无失真地复现输入波形,则测量系统的频率响应H(jω)应当满足:

即:

(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图2.26不失真测试的频域条件结论:满足上述不失真条件的装置,其输出仍会滞后输入一定时间;若测量的目的为精确地测量输入波形,上述条件完全满足要求;若测量的结果作为反馈控制信号,输出对输入的滞后有可能破坏系统的稳定性。此时,要力求减小时间滞后。★实际测试装置的分析:实际测试装置不可能在非常宽广的频率范围内满足不失真条件,一般既有幅值失真,也有相位失真。特别是在频率成份跨越ωn前、后,信号失真严重。实际测试装置,在某一频率范围内,也难以完全理想实现不失真测试,只能将波形失真限制在一定误差范围。为此,首先选用合适的测量装置,在测量频率范围内,其幅频、相频特性接近不失真条件;其次,对输入信号作必要的前置处理,滤去非信号频带内的噪声。装置选择时,分析并权衡幅值失真、相位失真对测试的影响。★一阶系统不失真条件分析:★二阶系统不失真条件分析:2.7测量系统动态特性的测试2.7.1阶跃响应法测量系统的动态标定主要是研究系统的动态响应,与动态响应有关的参数,一阶测量系统只有一个时间系数,二阶测量系统则有固有频率和阻尼比两个参数。

阶跃响应法是以阶跃信号作为测试系统的输入,通过对系统输出响应的测试,从中计算出系统的动态特性参数。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瞬态响应法。即通过对输出响应的过渡过程来标定系统的动态特性。

1、一阶系统对于一阶测量系统,测得阶跃响应后,取输出值达到最终值63.2%所经过的时间作为时间常数。2.7.1阶跃响应法★存在的问题:没有涉及响应的全过程,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仅仅取决某些个别的瞬时值,尤其是零点不好确定,其次是动态测量中存在随机噪声的影响,必然影响到读数误差。改写成:两边取对数,有

上式表明:

ln[1-y(t)与时间t成线性关系,根据测得y(t)值作出ln[1-y(t)]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根据其斜率可求出时间常数τ。★改进方法:一阶测量系统的阶跃响应函数为2、二阶系统图2.27欠阻尼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典型的欠阻尼(ζ<1)二阶测量系统的阶跃响应函数表明,其瞬态响应是以的圆频率作衰减振荡的,此圆频率称为有阻尼圆频率,并记为ωd

按照求极值的通用方法,可求得各振荡峰值所对应的时间tp=0、π/ωd

、2π/ωd

、…,将t=π/ωd代入单位阶跃响应式,可求得最大过调量M(图2-27)和阻尼比ζ之间的关系为或从输出曲线上测得M后,便可按上式求出阻尼比ζ。方法一:图2-28欠阻尼二阶系统的M—ζ

关系曲线方法二:如果测得阶跃响应有较长瞬变过程,还可利用任意两个过调量Mi和Mi+n

求得阻尼比ζ,其中n为两峰值相隔的周期(整数)。设Mi峰值对应的时间为ti,则峰值Mi+n对应的时间为将ti和ti+n代入阶跃响应函数,有整理得其中求出ζ,并测得振荡周期Td后,可按下式求出固有频率2.7.2频率响应法频率响应法是以一组频率可调的标准正弦信号作为系统的输入,通过对系统输出幅值和相位的测试,获得系统的动态特性参数。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稳态响应法,即通过输出的稳态响应来标定系统的动态特性。

1、一阶系统通过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直接求取时间常数τ。

对于二阶系统,通常通过幅、相频特性曲线估计其固有频率n和阻尼比。1)在φ(ω)–ω相频特性曲线上,当ω=ωn时,φ(ωn)=-90º,由此可求出固有频率ωn。

2)φ’(ω)=-1/ξ,所以,作出曲线φ(ω)–ω在ω=ωn处的切线,即可求出阻尼比ξ。

74当ζ很小时,在幅频特性曲线峰值的

处作一水平线,其与幅频特性曲线的交点a、b分别对应频率1、

2,

则阻尼比估计为:x0A()1n2ab12z条件:这种方法仅适用于阻尼很小的情况。

1

=(1-z)n

2

=(1+z)n较为精确的求解方法

1)求出A(ω)的最大值及其对应的频率ωr;求出阻尼比ξ

2)由式3)根据,求出固有频率ωn。

由于这种方法中A(ωr)和ωr的测量可以达到一定的精度,所以由此求解出的固有频率ωn和阻尼比ξ具有较高的精度。欠阻尼系统(<1)2.8测试系统抗干扰性与负载效应2.8.1测试系统的抗干扰性测量过程中,除待测量信号外,各种不可见的、随机的信号可能出现在测量系统中。这些信号与有用信号叠加在一起,严重扭曲测量结果。测量系统信道干扰电磁干扰电源干扰

一、测试系统的干扰源x(t)y(t)1)电磁干扰:干扰以电磁波辐射方式经空间串入测量系统。2)信道干扰: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通道中各元件产生的噪声或非线性畸变所造成的干扰。3)电源干扰:这是由于供电电源波动对测量电路引起的干扰。一般说来,良好的屏蔽及正确的接地可去除大部分的电磁波干扰。使用交流稳压器、隔离稳压器可减小供电电源波动的影响。信道干扰是测量装置内部的干扰,可以在设计时选用低噪声的元器件,印刷电路板设计时元件合理排放等方式来增强信道的抗干扰性。二、供电系统干扰及其抗干扰由于供电电网面对各种用户,电网上并联着各种各样的用电器。用电器(特别是感应性用电器,如大功率电动机)在开、关机时都会给电网带来强度不一的电压跳变。这种跳变的持续时间很短,人们称之为尖峰电压。在有大功率耗电设备的电网中,经常可以检测到在供电的50Hz正弦波上叠加着有害的1000V以上的尖峰电压。它会影响测量装置的正常工作。电网电源噪声供电系统的抗干扰测量系统交流稳压器

隔离稳压器低通滤波器它可滤去大于50Hz市电基波的高频干扰独立功能块单独供电

图2.30合理的供电系统三、信道通道的干扰及其抗干扰1.信道干扰的种类(1)信道通道元器件噪声干扰它是由于测量通道中各种电子元器件所产生的热噪声造成的。(2)信号通道中信号的窜扰元器件排放位置和线路板信号走向不合理会造成这种干扰。(3)长线传输干扰对于高频信号来说,当传输距离与信号波长可比时,应该考虑此种干扰的影响。

2.信道通道的抗干扰措施(1)合理选用元器件和设计方案如尽量采用低噪声材料、放大器采用低噪声设计、根据测量信号频谱合理选择滤波器等。(2)印制电路板设计时元器件排放要合理小信号区与大信号区要明确分开,并尽可能地远离;输出线与输出线避免靠近或平行;有可能产生电磁辐射的元器件(如大电感元器件、变压器等)尽可能地远离输入端;合理的接地和屏蔽。(3)在有一定传输长度的信号输出中,尤其是数字信号的传输可采用光耦合隔离技术、双绞线传输。双绞线可最大可能地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对于远距离的数据传送,可采用平衡输出驱动器和平衡输入的接收器。1.接地线的种类

(1)保护接地线,出于安全防护的目的将测量装置的外壳屏蔽层接地用的地线。

(2)信号地线,它只是测量装置的输入与输出的零信号电位公共线,除特别情况之外,一般与真正大地是隔绝的。信号地线分为两种,即模拟信号地线及数字信号地线,因前者信号较弱,故对地线要求较高,而后者则要求可低些。(3)信号源地线,它是传感器本身的信号电位基准公共线。

(4)交流电源地线。

在测试系统中,上列四种地线一般应分别设置,以消除各地线之间的相互干扰。四、接地技术图2.31单点接地2.接地方式(1).单点接地各单元电路的地点接在一点上,称为单点接地(图2.31)。其优点是不存在环形回路,因而不存在环路地电流。各单元电路地点电位只与本电路的地电流及接地电阻有关,相互干扰较小。

(2).串联接地各单元电路的地点顺序连接在一条公共的地线上(见图2.32),称为串 联接地。

(3).多点接地做电路板时把尽可能多的地方做成地,或者说,把地做成一片。图2.32串联接地图2.33多点接地图2.34模拟地和数字地(4).模拟地和数字地现代测量系统都同时具有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由于数字电路在开关状态下工作,电流起伏波动大,很有可能通过地线干扰模拟电路。如有可能应采用两套整流电路分别供电给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它们之间采用光耦合器耦合,如图2.34所示。2.8.2负载效应负载效应

负载效应是指在电路系统中后级与前级相连时,由于后级阻抗的影响造成整个系统阻抗发生变化的一种效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