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18638-2002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技术》这一国家标准详细规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诊断方法和程序,旨在为医疗和疾控机构提供统一、规范的诊断依据,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概述:

  1. 范围:标准明确了其适用范围,即适用于疑似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的确诊及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实验室诊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执行本标准时所直接引用或参考的其他标准和文件,确保诊断过程遵循现行有效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3. 术语和定义: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相关病毒以及诊断过程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便于读者理解。

  4. 诊断原则:强调了乙脑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并介绍了诊断流程的基本框架。

  5. 临床诊断:详细描述了乙脑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头痛、嗜睡、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根据这些症状进行的初步临床诊断方法。

  6. 实验室诊断

    • 病毒分离与鉴定:说明了如何通过细胞培养、动物接种等方法从患者样本中分离并鉴定乙脑病毒。
    • 血清学检测:包括了抗体检测(如IgM捕捉ELISA法)和中和试验,用于检测乙脑特异性抗体,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
    • 分子生物学检测:介绍了使用RT-PCR等技术检测乙脑病毒RNA的方法,因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在早期诊断中尤为重要。
  7.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将诊断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每类病例均有具体的诊断标准。

  8. 质量控制:强调了实验室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试剂选择、操作规范、结果判读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等,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9. 附录:提供了诊断流程图、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参考品信息等技术细节,便于实际操作时参考。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T 18638-2021
  • 2002-02-19 颁布
  • 2002-05-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T 18638-2002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技术_第1页
GB/T 18638-2002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技术_第2页
GB/T 18638-2002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技术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cS.11.220B4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638—2002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技术DiagnostictechniquesforepidemicencephalitisB2002-02-19发布2002-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18638-2002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Bencephalitis),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种蚊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成年动物和人常呈隐性感染,幼龄动物特别是马感染后,可发生脑炎症状,好振母猪可引起流产、死胎及木乃伊胎,公猪塞丸肿大.儿童可发生严重的脑炎。多发生于7~9月份。我国许多省(市)都有本病发生,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发病率最高。对人畜的健康可造成严重的威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日本的资料,都采用病毒分离鉴定、免疫荧光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清中和试验等进行诊断,我国对本病的研究报道较多,而比较常用的诊断方法仍是本标准规定的病毒分离鉴定、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病毒分离鉴定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新疫区的确定和病畜的确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适用于可疑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标本的快速检测和病毒分离株的初步鉴定。补体结合试验·由于补体结合抗体一般在病后2~3周出现,5~6周达高峰,并可维持1年以上·故可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较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可任选一种或两种检疫方法,以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本标准的实施,对提高乙型脑炎的诊断和疫情预测水平,及时采取防制措施,保证人畜健康,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佑民、宣华、李金中、刘振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638-2002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技术DiagnostictechniquesforepidemicencephalitisB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毒分离与鉴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口岸、产地及集散地、饲养单位(或个人)的猪、马、骠、驴、牛、羊等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和检疫。病毒的分离与鉴定2.1材料准备2.1.1器材:细胞培养瓶(或管)吸管.中试管,三角烧瓶.37℃水浴箱.37C恒温箱.普通冰箱及低温冰箱,离心机及离心管,研磨器械,普通光学显微镜.G5级玻璃滤器.孔径0.45m的微孔滤膜.0.25mL注射器及针头。2.1.2试剂:汉克氏(Hanks)液,0.5%水解乳蛋白Hanks液·2万IU/mL青霉素液,2万Pg/mL链霉素液.7%碳酸氢钠液,1%胰蛋白酶液,1%酚红(中性)液,伊格尔氏(Eagle)最低必要成分培养液(EMEM),小牛血清2.1.3小动物:小鼠(6g~8g)、乳鼠2.1.4鸡旺细胞、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仓鼠肾传代细胞(BHK.)、白蚊伊蚊C6/36传代细胞等2.2病毒分离2.2.1样品的采取和运送2.2.1.1在流行的早期和发病的早期(即病毒血症阶段)无菌采取病畜的血液或脑脊髓液2.2.1.2应在病畜死亡后3h内(越早越好)采取脑组织(选大脑皮质、脑干、中脑、海马回及桥脑)数小块放于灭菌玻璃瓶。2.2.1.3猪应采取流产死胎的脑组织,置冰箱内立即送检2.2.1.4不能立即检查者.应放-25℃~-30C冰箱·或加50%甘油生理盐水,4C保存送检2.2.2样品的处理2.2.2.1血液应分离出血清或血浆。2.2.2.2脑脊髓液可直接应用。2.2.2.3脑组织应研磨成棚状,加人0.5%水解乳蛋白Hanks液(或碱性肉汤或10%脱脂奶生理盐水),制成10%悬液,3000r/min离心30min,吸取上清液,加人青霉素500TU/mL和链霉素500g/mL,在4C处理3h~4h(无污染者可不加青、链霉素处理),即得接种样品。2.2.2.4怀疑有污染的样品,也可用0.45m微孔滤膜过滤法处理。2.2.3动物分离法2.2.3.1取6g~8g小鼠10只(或3~5日龄乳鼠一窝).用左手固定.在耳与眼之间用碘酒消毒。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