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_第1页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_第2页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_第3页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_第4页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数学教导工,往往需要举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阅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梦想大家热爱!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1)

目的要求:

1.复习稳定求曲线的方程的根本步骤;

2.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求贡线的方程的才能,生动掌管解法步骤;

3.渗透“等价转化”、“数形结合”、“整体”思想,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才能,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及严密性。

教学重点、难点:

方程的求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议论法

教学过程:

一、学点聚集:

1.曲线C的方程是f(x,y)=0(或方程f(x,y)=0的曲线是C)实质是

①曲线C上任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

②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上的点

2.求曲线方程的根本步骤

①建系设点;

②寻等列式;

③代换(坐标化);

④化简;

⑤证明(若第四步为恒等变形,那么这一步骤可省略)

二、根基训练题:

221.方程x-y=0的曲线是()

A.一条直线和一条双曲线B.两个点C.两条直线D.以上都不对

2.如图,曲线的方程是()

A.x?y?0B.x?y?0C.

xy?1D.

x?1y3.到原点距离为6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4.到x轴的距离与其到y轴的距离之比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一条曲线在y轴右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A?2,0?的距离减去它到y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例2:已知P(1,3)过P作两条彼此垂直的直线l

1、l2,它们分别和x轴、y轴交于B、C两点,求线段BC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2例3:已知曲线y=x+1和定点A(3,1),B为曲线上任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点B在曲线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稳定练习:

1.长为4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求AB中点M的轨迹方程。

22.已知△ABC中,B(-2,0),C(2,0)顶点A在抛物线y=x+1移动,求△ABC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

斟酌题:

已知B(-3,0),C(3,0)且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高为3,求三角形ABC的垂心H的轨迹方程。

小结:

1.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时,所求点得志的条件并不确定直接给出,需要留心分析才能找到。

2.用坐标转移法求轨迹方程时要留神所求点和动点之间的联系。

作业:

苏大练习第57页例3,教材第72页第3题、第7题。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2)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概述“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会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利用类比的方法推理二面角的有关概念,提升学识迁移的才能。

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空气,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

“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查看生活中的一些模型,多媒体表示以下一系列动画如:

1.开启书本的过程;

2.放射人造地球卫星,要根据需要使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平面成确定的角度;

3.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忍耐久,须使水坝坡面与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

引导学生说出书本的两个面、水坝面与底面,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均是呈确定的角度关系,引出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学生阅读教材,同桌彼此议论,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平面角得出二面角的概念

平面角:平面角是从平面内一点启程的两条射线(半直线)所组成的图形。

二面角定义:从一条直线启程的两个半面所组成的图形,叫作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作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作二面角的面。(动画演示)

(2)二面角的表示

(3)二面角的画法

(PPT演示)

教师提问:一般地说,量角器只能测量“平面角”(指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相应地,我们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均称为空间角)那么,如何去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我们以往是如何度量某些角的?教师引导学生将空间角化为平面角.

教师总结:

(1)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定义: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三个主要特征:点在棱上、线在面内、与棱垂直(动画演示)

大小: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的大小来表示。

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①点P在棱上—定义法

②点P在一个半平面上—三垂线定理法

③点P在二面角内—垂面法

(三)生生互动,稳定提高

(四)生生互动,稳定提高

1.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1)两个相交平面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2)角的两边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那么这个角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3)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平面垂直于二面角的棱。()

2.作出一下面PAC和面ABC的平面角。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以正方体为模型请找出一个所成角度为四十五度的二面角,并证明。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学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管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小)值、单调性、奇偶性;

(2)能纯熟运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弦函数在R上的图像,让学生探索出正弦函数的性质;讲解例题,总结方法,稳定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才能、探索归纳才能;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告成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仰;使学生熟悉到转化“冲突”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经;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函数的性质。

难点:正弦函数的性质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在数学一中已经学过函数,并掌管了议论一个函数性质的几个角度,你还记得有哪些吗?在上一次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函数的y=sinx在R上图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像一起议论一下它具有哪些性质?

让学生一边看投影,一边留心查看正弦曲线的图像,并斟酌以下几个问题:

(1)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2)正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3)它的最值处境如何?

(4)它的正负值区间如何分?

(5)?(x)=0的解集是多少?

师生一起归纳得出:

1.定义域:y=sinx的定义域为R

2.值域:引导回忆单位圆中的正弦函数线,结论:|sinx|≤1(有界性)

再看正弦函数线(图象)验证上述结论,所以y=sinx的值域为[-1,1]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的:

1、使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掌管这两个定理的关系并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有关几何问题。

2、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轨迹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作、形象和抽象。

教学重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引入证明及运用。

教学难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关键:

1、垂直平分线上全体的点和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全体点都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教具:

投影仪及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什么?

2、怎样做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二、新课

1、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做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2、在EF上任取一点P,连结PA、PB量出PA=?,PB=?引导学生查看这两个值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查看、分析得出结果PA=PB,再取一点P试一试依旧有PA=PB,引导学生揣摩EF上的全体点和点A、点B的距离都相等,再请同学把这一结论表达成命题(用幻灯表示)。

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这个命题,是我们通过作图、查看、揣摩得到的`,还得在理论上加以证明是真命题才能做为定理。

已知:如图,直线EF⊥AB,垂足为C,且AC=CB,点P在EF上

求证:PA=PB

如何证明PA=PB学生分析得出只要证RTΔPCA≌RTΔPCB

证明:∵PC⊥AB(已知)

∴∠PCA=∠PCB(垂直的定义)

在ΔPCA和ΔPCB中

∴ΔPCA≌ΔPCB(SAS)

即: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反过来,假设PA=PB,P1A=P1B,点P,P1在什么线上?

过P,P1做直线EF交AB于C,可证明ΔPAP1≌PBP1(SSS)

∴EF是等腰三角型ΔPAB的顶角平分线

∴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P,P1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得出上述定理的逆定理(启发学生表达)(用幻灯表示)。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根据上述定理和逆定理可以知道:直线MN可以看作和两点A、B的距离相等的全体点的集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全体点的集合。

三、举例(用幻灯表示)

例:已知,如图ΔABC中,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PA=PB=PC。

证明:∵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PA=PB

同理PB=PC

∴PA=PB=PC

由例题PA=PC知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P,这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小结

正确的运用这两个定理的关键是识别它们的条件与结论,加强证明前的分析,找出证明的途径。定理的作用是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掌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掌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课堂小结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