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纲要_第1页
社会心理学纲要_第2页
社会心理学纲要_第3页
社会心理学纲要_第4页
社会心理学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向程社会心理学基础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教学纲要

向程

心理咨询师

精神分析家

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首席心理咨询师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理工学院文学院:文艺心理学学科教授四川省科协技管会:理事;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成都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专业方向:精神分析;儿童青少年心理;职业指导主要著作:《有效的面谈者》;《圆满之道》;《明日之星——学龄前儿童心智发展与心理健康》;专题节目:成都交通文艺广播心情加油站-解密梦语FM91.4兆赫;(每周三晚22.00-23.00)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二、学科发展渊源三、派别及其理论特色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艾尔伍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学科,它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并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普遍接受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及群体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科学。◆社会行为函数:B=f(P,E)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并可观察的,后者是内隐的、主观的,但两者的主体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个体层间: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及心理效应。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力及社会影响。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档案法(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大量资料进行收集,进行内容分析和研究的一种方法,注重对历史资料的分析)。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渊源哲学思辩期: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人们根据哲学思辩与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代表性的观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观点,亚里士多德的人性受生物本能决定、社会源于人的自然属性等观点。中国也有性善、性恶论思想,诸葛亮有关于“如何识人”的观点。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是,在观察基础上,对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重要学术思潮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等。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至今,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发展到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出现了瑟斯顿、李科特、谢里夫、莫里诺、勒温等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家。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理论背景:这个流派试图通过学习或模仿机制来解释人的行为,其理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和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并受到强化而构成连接的结果;而复杂的行为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反应连接单位的联合。故也称为联结理论,由桑代克首先提出。学习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行为与奖赏);模仿(仿同效应)◆关于“正强化”与“负强化”的讨论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2、社会交换论理论背景:这个流派形成于20世界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关系或“趋利避害”角度研究社会行为,它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是综合了操作行为主义、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理论而发展起来的。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5个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行为与奖赏;刺激命题:相同刺激引发相同或相似行为;价值命题:价值、满足感与行为;剥夺-满足命题:重复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价值越小;侵犯-赞同命题: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意外惩罚,会产生愤怒情绪并出现侵犯,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个体更有价值;等等。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3、符号互动论理论背景: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士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该学派强调群体,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和活动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的一部分,所以,要了解个人必先了解群体。其核心的概念是“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以及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符号互动论的一些基本假设与理论观点(例):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但个体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本身。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之间互动的结果。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控制,前者是行动的动力,后者是行动的方向。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4、精神分析论理论背景:该流派以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为基石,并发展出了包括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在内的庞大理论体系。弗洛伊德认为:①人有指向生命的生长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即生存本能,同时也有表现为死亡本能。死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等侵犯倾向,当这种侵犯受到挫折时,就表现为一种向内的自我谴责、自我惩罚及自罪、自杀等自毁倾向。②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平衡发生破坏,就会产生压抑现象,导致变态人格或失常行为。精神分析涉及社会交往与社会行为的理论(举例):母婴二元关系与想象界三角关系与俄狄浦斯情结父亲的功能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一、分化、社会化与个性化二、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三、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四、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五、自我概念及其结构六、自我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七、自尊

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一、分化、社会化与个性化分化:分化又叫分离,指个体从母体中浮现出来,并形成区别于母体的独立自我的过程。在内部表现为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之间的区分或分离,在外在关系上表现为开始识别自己与母亲的界限,开始“自我”与“非我”意识的觉醒,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体化形成完整的内在精神结构。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性化:所谓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独特的心理行为倾向的过程。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二、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社会化的功能是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而扼杀个性化,这样的社会就可能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社会化是个性化的条件,个性化是社会化的基础。社会化基础:学习潜能及语言;社会经验传递;社会化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及个体对社会的适应。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三、社会化的心理机制角色引导机制:社会角色;角色认同;角色期待;角色冲突。结论: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看重被社会接纳承认和恐惧被社会抛弃,直接成为了人们隶属和认同社会并成为某一社会角色的心理动力。社会比较机制: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社会学习机制: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强化。亚社会认同机制:亚社会也称次级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或较小社会背景。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四、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语言是一种获得共识并进行交流的符号系统,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掌握语言本身也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获得知识与交流手段的基础。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性别、性别意识、性角色、性社交、性感受体验、性道德。道德社会化:什么是道德?怎样进行操作性定义?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发展: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影响政治社会化的成长环境因素。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五、自我概念及其结构自我的定义:自我又称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或觉察。主我与宾我:按照詹姆斯的定义,主我即主体的我,是作为认识者、行动者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宾我是镜像的我,是一个处在被认识、被观察状态的我,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自己的所有知识与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宾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补充:精神分析的自我结构学说。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六、自我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自我概念发展与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婴幼儿期(0-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12-16岁)学龄晚期(16-24岁)成人期(24岁以后)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七、自尊什么是自尊:自尊是自我概念中的一个自我评价维度,它是一个人对社会角色的自我评价结果。自尊是一个人对其所扮演的每一社会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加权)总和。詹姆斯在1890年提出一个关于自尊的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对自尊与自卑的辩证理解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亲子、行为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依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的社会比较。一、什么是社会知觉?二、人际知觉过程及其心理效应三、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社会知觉的策略与方法四、归因理论第三讲、社会知觉、印象管理与归因一、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又称人际知觉,它不包括物知觉。包括人际和自我两方面,即:自我知觉、角色知觉、人际知觉、社会因果知觉、群体知觉等复杂而多方面的知觉第三讲、社会知觉、印象管理与归因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01、图式及图式加工

02、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03、核心品质理论

04、晕轮效应

05、定势作用

06、巴纳姆效应第三讲、社会知觉、印象管理与归因三、印象管理又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它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自我形象的控制。印象管理的策略与方法(部分列举)

01、按照社会常模包装盒管理自己02、社会面具:隐藏与显现;承认不足与抬高自己。03、得寸进尺效应04、门面效应05、讨好法则06、恰当的自我表露第三讲、社会知觉、印象管理与归因四、归因理论什么是归因?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或事件的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普遍需要。人类行为的原因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几种归因理论(略)

01、控制点理论(罗特):内控者与外控者的归因02、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03、凯利的三度(协变)归因理论04、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第三讲、社会知觉、印象管理与归因凯利三度归因理论举例:玛丽为什么对小丑发笑?第三讲、社会知觉、印象管理与归因-04条件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归因1低:她总对小丑们发笑高:她总是对他发笑低:别人很少笑人:玛丽2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过笑高:她总是对他发笑高:大家都在发笑刺激物:小丑3高:他没对别的小丑发过笑低:她以前几乎没对他发过笑低:别人很少发笑情境/环境一、人际吸引的等级与条件二、爱情及相关理论三、人际吸引的重要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POX图)四,平衡理论在家庭系统中的应用五、人际沟通及其要素第四讲、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理论一、人际吸引的等级与条件1、合群(原因):避免恐惧与焦虑;社会比较;克服孤独。2、喜欢(影响因素):相似性;需要互补;外貌的吸引力;喜欢的相互性;认同与模仿;临近性。3、爱情:什么是爱情?完美爱情的心理要素;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第四讲、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理论伴侣式爱情

浪漫之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