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_第1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_第2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_第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_第4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教化教学知识与实力知识点1.教化的基本要素教化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化者,受教化者和教化影响。2.古代学校教化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3.近代教化(l)国家加强了对教化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化崛起;(2)初等义务教化的普遍实施;(3)教化的世俗化;(4)重视教化立法,以法治教;4.20世纪后的教化(1)教化的终身化;(2)教化的全民化(3)教化的民主化;(4)教化的多元化;(5)教化技术的现代化5.教化的人口功能第一,限制人口数量,限制人口增长;第二,改善人口素养,提高人口质量;第三,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第四,有助于人口迁移。6.教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1)教化的政治功能第一,教化培育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须要的人才;第二,教化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确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第三,教化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确定作用。(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化的制约作用第一,政治经济制度确定教化的领导权;第二,政治经济制度确定受教化权;第三,政治经济制度确定教化目的;第四,政治经济制度确定教化内容的取舍;第五,政治经济制度确定着教化体制;第六,教化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7.教化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1)教化的经济功能:第一,教化再生产劳动力;第二,教化再生产科学知识。(2)生产力对教化具有确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化的规模和速度;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化结构的变化;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化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第五,教化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8.教化与科技的关系(1)教化的科技功能第一,教化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第二,教化推动科学的体制化;第三,教化具有科学探讨的功能;第四,教化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2)科学技术对教化的影响第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化者的观念;第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化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第三,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化者的数量和教化质量;第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化技术。9.教化与文化的关系(1)教化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化具有文化传递,保存的功能;第二,教化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第三,教化具有文化沟通,融合的功能;第四,教化具有文化更新与创建的功能。(2)文化对教化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文化影响教化目的的确立;第二,文化影响教化内容的选择;第三,文化影响教化教学方法的运用。10.教化的相对独立性(1)教化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化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化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11.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12.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13.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14.教化探讨的基本方法(1)视察法。视察法是探讨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确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支配地对探讨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得阅历事实(2)调查法。调查法是探讨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支配地搜集探讨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探讨方法。(3)试验法。试验法是探讨者依据探讨目的,合理地限制或创设确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探讨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探讨方法。(4)行动探讨法。教化行动探讨,亦称“老师行动探讨”,是指老师在现实教化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究,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探讨与活动一体化,使老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索,尝试和解决问题。(5)校本探讨。校本探讨是以校为本的教学探讨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力基础,以学校校长,老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支配的探讨活动。(6)教化叙事探讨。叙事探讨是以抓住人类阅历的故事性特征进行探讨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探讨结果的一种探讨方式。即教化主体叙述教化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解并描述教化故事,体悟教化真谛的一种探讨方法。15.校本探讨的基本要素(1)自我反思;(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16.几种新兴的教化探讨方法(1)行动探讨;(2)质性方法;(3)教化叙事探讨;(4)教化随笔17.教化探讨的基本过程(1)选择探讨课题;(2)教化文献检索与综述;(3)制定探讨支配;(4)教化探讨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5)教化探探讨文与报告的撰写。18.教化文献网络检索的方法(1)顺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找法;(4)综合查找法19.教化目的的功能和作用:(1)教化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教化目的具有激励作用(3)教化目的具有评价作用。20.制定教化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化志向21.教化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化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育目标;课程目标;老师的教学目标。22.我国教化基本目的的基本特点: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强调教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化目的的根本途径。23.德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德育是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化。德育的基本任务:(1)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育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3)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4)培育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24.智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化。智育的基本任务:(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2)培育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3)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加学生各方面的实力;(4)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25.现阶段我国教化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育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实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特性的发展,培育学生的创建精神和实践实力。(4)要求驾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的劳动看法和良好的劳动习惯。26.素养教化的特点素养教化的特点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将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养教化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27.素养教化的内涵:第一,素养教化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化;第二,素养教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化;第三,素养教化是促进学生特性发展的教化;第四,素养教化是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为重点的教化。28.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9.现代教化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化并重视与小学教化的连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化,延长义务教化年限;(3).中等教化中一般教化与职业教化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化大众化;(5)终身教化体系的建构;(6)教化社会化与社会教化化;(7)教化的国际沟通加强;(8)学历教化与非学历教化的界限渐渐淡化;义务教化的特点(1)强制性;(2)公共性;(3)免费性;(4)基础性;(5)普及性31.制约课程的因素。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确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供应的可能(社会需求)(2)确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32.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该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主见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需依据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以便使学生能较好地驾驭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33.活动中心课程论基本观点第一,主见一切学习都来自于阅历,而学习就是阅历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见学习必需和个人的特殊阅历发生联系,教学必需从学习者已有的阅历开始;第三,主见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老师发挥帮助作用。34.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见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改造的目标。要统一于将来的“志向社会”的总目标:各门学科的内容统一于“社会改造”;课程支配统一于解决问题的活动。(2)课程内容。社会中心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它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3)课程组织。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见,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4)学习方式。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增加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实力。35.人本主义课程论主要观点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教化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意人的须要;(2)教化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完人”;(3)主见平行与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学习。36.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实力发展的过程。(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主动的看法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7.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1)课程支配是依据确定的教化目的和培育目标,由教化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化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依次(课程开设依次),课时安排(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支配。(2)课程标准是课程支配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支配的分学科绽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老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3)教材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38.教科书的作用: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第二,教科书也是老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第三,依据教学支配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依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探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9.教课书编写的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课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留意与其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4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2)斯克利文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4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社会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阅历;(3)开发实施条件;(4)探讨学生状况;(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42.我国基础教化改革的背景(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须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化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43.我国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性,创建富有特性的学校文化;(2)重建课程结构和提倡和谐发展的教化(3)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留意学生阅历。“44.“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涵义如下:(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45.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亲密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养教化理念相一样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4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1)探讨性学习。探讨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爱好,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讨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阅历,发展实践实力,增加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3)劳动与技术教化。劳动与技术教化是以学生获得主动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4)信息技术教化。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47.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则第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老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第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绽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第三,课时集中运用与分散运用相结合;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48.新型的教学观(1)教学从“以教化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49.老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探讨的关系看,老师是教化学的探讨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课程要求老师应当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老师,老师要特殊留意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校教化的内容和意义。新课程要求老师提高素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定也要求老师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敬重,赞许;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扶植,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化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50.新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老师必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化活动;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主动成长的,是可以获得胜利的,因而对教化好每一位学生都应充溢信念;第三,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正在发展与成长,所以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有着丰富特性的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应把孩子看成孩子,而不是一个成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老师随意捏塑;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51.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究,实践,质疑,创建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依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实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52.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1)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第一,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第二,关注过程性评价;第三.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2)老师评价的改革重点第一,打破“唯学生学业成果论老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老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老师教化教学反思实力的提高,提倡建立老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老师评价制度;第三,打破关注老师的行力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3)考试的改革重点第一,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阅历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在考试方式方面,提倡赐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第三,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果并按考试成果排名;第四,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提倡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用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举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53.我国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全面发展与培育特性相结合的趋势;(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3)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趋势;(4)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5)课程特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6)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54.品德的结构(1)道德相识。道德相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相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相识水平的道德评价。(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相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看法。(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主动调整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实行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相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记。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以上四种心理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道德相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开端,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品德形成的中间环节,起到一种激励和定向的作用;道德行为起促进作用。55.良好品德的学习与形成(1)有效的劝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赐予恰当的嘉奖与惩处;(5)价值辨析;56.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化目的的重要保证。57.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须要;(2)国家的教化方针和教化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化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58.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化;(2)志向和传统教化;(3)集体主义教化;(4)劳动教化;(5)纪律和法制教化;(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化。59.德育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育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冲突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化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60.中学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的含义与要求: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确定的志向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决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需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志向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的含义与要求: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谆谆教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相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主动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谆谆教导;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化。(3)敬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含义与要求敬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敬重和信任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化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惜,敬重和信任学生;②要求教化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化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仔细执行。(4)教化的一样性与连贯性原则教化的一样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支配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化影响加以组织,调整,使其相互协作,协调一样,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化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化力气;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化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协作,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③处理好连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常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相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动身,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特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化,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依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分的教化。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化了解学生的特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依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化,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支配地进行教化。(6)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化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化,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熬炼,把提高相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样。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加强理论教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相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化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样。(7)集体教化和个别教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化者要擅长组织和教化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化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化,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化和个别教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化作用;(3)加强个别教化,并通过个别教化影响集体,增加集体的朝气和活力。(8)正面教化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劝服教化,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化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坚持正面教化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激励为主的方法教化和引导学生;(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仔细执行。61.中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4)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班主任工作;(6)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2.德育常用的方法(1)劝服教化法劝服教化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相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它重在提高学生的相识,培育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实力。运用劝服教化法要留意:明确目的;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留意时机;以诚待人。(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运用榜样示范法应留意: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整行为,提高修养。(3)陶冶教化法情感陶冶法是教化者通过创设和利用确定的情景,通过有教化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运用陶冶教化法的要求:①创设良好的环境。②与启发,劝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4)实际熬炼法实际熬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确定的实际活动以培育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运用实际熬炼法的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留意检查和坚持;=4\*GB3④适当指导。(5)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确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嘉奖,惩处,评比和操行评定。运用品德评价法要留意做到目的明确,公正合理,以表扬,嘉奖为主,指责,惩处为辅。(6)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中小学重要的德育方法之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培育合作精神。运用合作学习法要求:①要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目标;②要依据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策略,或者从合作策略动身,支配或设计恰当的学习内容;③要规定一些重要的合作原则;④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63.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相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64.教学工作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阅历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化,实现培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供应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育学生特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化的中心工作,学校教化工作必需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65.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驾驭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潜能,特殊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实力;(5)培育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特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6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相识过程(1)相识的间接性;(2)相识的交往性;(3)相识的教化性;(4)相识的领导性6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阅历与间接阅历相统一的规律①学生以学习间接阅历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阅历要以直接阅历为基础。③贯彻直接阅历与间接阅历相统一的规律时应留意的问题。(2)驾驭知识与发展实力相统一的规律①驾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实力发展是驾驭知识的重要条件③驾驭知识与发展实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4\*GB3④贯彻驾驭知识和发展实力相统一的规律时应留意的问题。形式教化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实力。实质教化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3)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同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化相统一的规律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主动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③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化有机结合68.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1)留意发展学生的智力;(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3)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4)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69.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悟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7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工作一般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果的评价等环节。备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支配。72.钻研理解教材的方法:第一种,整体把握法;第二种,单元教学法。钻研教材,也要一组组(即教学单元)进行;第三种,单篇钻研法;第四种,教例收集法;第五种,专题比较法;第六种,立体呈现法。73.了解和探讨学生的内容老师探讨学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性结构,也就是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二是学生个体已有的实力性结构,主要是学习实力,包括解决问题的实力,班集体中共同探讨学习的实力,创新实力等;三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爱好,情感,信念,毅力,意志,习惯,品质等。了解和探讨学生的方法调查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调查法等等。75.制订教学进度支配:(1)学期教学进度支配;(2)课题支配;(3)课时支配76.综合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77.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情;78.作业的形式(1)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如复习,预习教科书等;(2)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案,如朗读,阅读,复述等。(3)各种书面作业,如书面练习,演算习题,作文,绘图等。(4)各种实际作业,如视察,试验,测量,社会调查等。79.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育学生的实力;(2)作业重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老师应常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80.课外辅导的要求(1)从辅导对象实际动身,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3)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纳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4)老师要留意看法,师生同等相处,共同探讨,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5)加强思想教化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81.测验的种类常用的测验种类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自我评价的主要方法①运用标准答案。②运用核对表。③运用录音机,录像机等。83.中学常见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视察所学事物,或老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相识实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语言直观。直观的方式大致分为三类: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老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留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索,主动探究,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驾驭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索。(3)启发学生将知识创建性地用于实际。(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坚固地驾驭知识和技能,许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依据须要快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主动巩固。(4)按部就班原则按部就班原则是指教学要依据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相识发展的依次进行,使学生系统地驾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实力。贯彻按部就班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留意主要冲突,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个别差异动身,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l)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分的教学。(2)实行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留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l)书本知识的教学要留意联系实际。(2)重视培育学生运用知识的实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7)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重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确定的难度,须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驾驭,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贯彻的要求: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动身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相识发展的时代特点。(8)思想性(教化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想性(教化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化。贯彻的要求:①老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化;③老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化;④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实力和思想水平。84.教学方法的意义(1)教学方法是联系老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2)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3)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教学方法是影响老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5)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85.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老师业务水平,实际阅历及特性特点。86.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老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老师简单限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假如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好听的局面。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②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③老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2)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老师按确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事实上就是一种谈话的方式。谈话法的基本要求:①要打算好问题和谈话支配;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③要擅长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3)探讨法探讨法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独立思维实力和口头表达实力,促进学生敏捷地运用知识。探讨法的基本要求:①探讨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子在探讨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探讨小结。(4)演示法演示法是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试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基本要求:①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主动,自觉地投入视察与思索;②留意持续性和引导性;③通过演示,使全部的学生都能清晰,精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④尽量解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5)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确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基本要求: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驾驭练习的原理和方法;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安排重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按部就班,逐步提高;③严格要求。(6)试验法试验法是学生在老师

指导下,运用确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限制条件的操作,引起试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视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试验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具体的试验支配,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试验要求。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老师示范的作用。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全部学生都亲自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依据规定写出试验报告。(7)参观法参观法是依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老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到校外的确定场所进行直接的视察,调查,探讨等,以此获得知识,熬炼实力的方法。参观法的运用要求:①目标明确,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②制定好参观支配,包括时间,地点,对象,内容等;③正确指导学生参观的过程,启发学生主动思索;④做好参观后的总结,扶植学生整理好参观记录,写好参观报告。(8)发觉法发觉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觉”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的方法。优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才智潜力;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由外部移向内部;使学生学会发觉的摸索法;有助于学生的记忆。87.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高效率地培育人才;②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①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看学生的个别差异;②在确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③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状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④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88.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究个别化教学。89.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1)驾驭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2)提倡早期学习;(3)教学原理的四个原则。他提出了教学原理的四个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强化原则。(4)发觉学习。90.驾驭学习教学理论(1)教化目标分类。布鲁姆将教化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并认为教化目标都有外显行为等。(2)驾驭学习理论。鲁姆认为只要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条件和方法,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能驾驭所学内容。(3)教学评价理论。布鲁姆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91.“非指导性”教学理论(1)主动的人际关系;(2)老师的角色(3)强调自我评价92.发展性教学理论主要观点:(1)强调教学要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相识实力的发展。(2)要求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3)强调使全部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4)留意探讨学生的爱好,动机等内部诱因。(5)主见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93.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五条教学原则是: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克服高难度,高速度对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忽视)。94.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对教学过程的相识。(2对“最优”的理解;(3)如何实现“最优化”。95.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1)实施素养教化,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试验;(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96.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评价改革趋势(1)教学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3)教学评价方法由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方式共同存在。97.教学评价的功能(1)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2)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3)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4)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5)教学评价的探讨功能98.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1)超越性(2)实践性(3)过程性(4)主体性(5)发展性99.教学反思的意义(1)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老师的教学阅历;(2)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老师的职业华蜜感;(3)教学反思有利于老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4)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老师专业发展。100.教学反思的内容(1)观念与情感:教化教学观念,专业情感101.教学反思的过程老师反思实践分为四个循环环节:具体阅历阶段→视察分析阶段→抽象的重新概括→主动的验证阶段。102.教学反思的途径(1)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思;(2)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3)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对话探讨中反思。(4)征求学生意见,从学生反馈中反思103.教学反思的方法(1)教学日志;(2)教学案例;(3)行动探讨;(4)老师成长档案袋心理学部分1,知觉的特征1.理解性2.选择性3.整体性4.恒常性2,留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整和监督功能3,影响留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留意对象的特点。留意对象的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相互之间能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留意的范围就越大。(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任务越困难,越须要关注细微环节的留意过程,留意的广度会大大缩小。(3)个体的知识阅历。个体的知识阅历越丰富,整体知觉实力越强,留意的范围就越大。4,影响留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1)留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单调的对象更能维持留意的稳定性。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能维持留意的稳定性。但并不是说事物越困难,刺激越丰富,留意力就越稳定。过于困难,变化莫测的对象反而简单使人产生疲惫,导致留意的分散。(2)主体的精神状态。一个人身体健康,心情良好,精力充足,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全力投入,不知疲乏。(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主体具备坚毅的意志力,就可以战胜各种困难,始终如一地保证活动的进行和活动过程的高效率。5,遗忘的规律德国闻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85年提出了闻名的“遗忘曲线”,指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型,到确定程度就不再遗忘。6,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许久性与重要性。.系列位置效应。5.识记的方法。6.时间因素。7.识记者的看法7,依据记忆规律组织复习1,复习识记要得当:及时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2,复习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复习次数要相宜: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8,创建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1)流畅性,即思维灵敏,反应快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当地作出多种反应或答案。(2)敏捷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实力和适应性,具有敏捷改变定向的实力,能发挥自由联想。(3)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实力,表现为产生新颖 ,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9,思维的品质思维发展中特性差异反映的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它包括思维的广袤性和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灵敏性,独创性等方面。1.思维的广袤性和深刻性思维的广袤性指思路广泛,擅长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擅长全面地思索和分析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指擅长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实力。2.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擅长批判地评价他人的思想与成果,也擅长批判地对待自己的思想与成果。3.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指个体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能依据客观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即依据所发觉的新状况及时修正原来的想法。4.思维的灵敏性思维的灵敏性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即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思维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5.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指个体通过独立思索并创建出新颖 而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这是思维智力品质的最高表现。10,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和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1)算法式方法与启发式方法。(2)手段—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3)目标递进策略与目标递归策略(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阅历。(3)定势与功能固着。(4)动机。(5)心情。(6)原型启发11,留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运用留意规律组织教学:(1)依据留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留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留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运用,留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3)运用有意留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培育间接爱好,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4)运用两种留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2,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良好的留意品质(1)增加留意的稳定性,保证整齐,宁静的教学环境,留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意志力的熬炼,克服内部干扰。(2)夸大留意的广度,指导学生快速增加知识储备,勤学多练。(3)让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一遍动手操作,一遍视察老师的演示,提高留意的安排(4)须要学生进行留意转移时,赐予确定的信号或言语提示,并合理支配活动。12,依据记忆规律合理支配和组织教学1,合理支配教学。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3,是学生处于良好的心情和留意状态。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6,培育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实力。13,学习动机的功能1.引发学习行为。2.维持学习行为。3.定向学习行为。4.调整学习行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剧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第一,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第三,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15,须要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须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五种基本须要即生理须要,平安须要,归属和爱的须要,敬重须要,自我实现须要,这些须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须要至少达到部分满意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须要的追求。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须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建的须要。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须要,特殊是爱和自尊的须要未得到充分满意是有很大的关系。假如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剧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惹人特殊是老师宠爱或不知道自己实力凹凸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为“平安”的选择,即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爱好。16,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运用某种力气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它在人的成就须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胜利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个体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后来由阿特金森加以发展。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胜利的倾向和避开失败的倾向。趋向胜利的倾向指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开失败的倾向指为了避开因失败而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损时带来的不良心情,如因失败而体验到的惭愧感。在教化教学中,对力求胜利者,老师应通过赐予他们更多新颖 且有确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开失败者,则应支配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假如取得胜利则要及时表扬赐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应尽量放宽,还应避开当众指责或指责他们。依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胜利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的挑战性。这不仅仅涉及学习任务本身的难易,更涉及胜利的标准问题。假如学生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确定不及格时,学习动力处于极低的水平。因此,须要老师适当驾驭评分标准,要让学生感到取得好的成果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易取得的。17,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缘由所作的说明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人都会体验到胜利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去找寻胜利与失败的缘由。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缘由,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觉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缘由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实力凹凸,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限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终,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实力属于内部稳定性的不可限制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限制因素。任务难易属于外部稳定性的不可限制因素,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限制因素,身心状况属于内部不稳定的不可限制因素,外界环境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限制因素。由于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它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依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料个体在某种状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18,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胜利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探讨的支持。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嘉奖与惩处便是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强化形式;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确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依据确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但是,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相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靠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盼。所谓“期盼”,包括结果期盼和效能期盼。结果期盼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想。效能期盼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实力的推断,即人对自己行为实力的推想。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成败阅历,对他人的视察,言语劝告,心情和生理状态。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阅历。19,学习动机的培育与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育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育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育学习动机(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依据作业难度,恰当限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当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接着努力20,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任务的相像性:(1)学习材料的相像性;(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一样性。2.原有认知结构:(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整,限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确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打算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21,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支配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22,学习策略的分类在学习策略的分类中,比较公认的有代表性的分类是将学习策略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一)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能,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1.复述策略。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一些方法: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解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2.精细加工策略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主要有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2)做笔记。老师在课堂上要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主要策略有:讲演慢一点;重复困难的主题材料;呈现做笔记的线索;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信息;给学生供应结构式的协助手段。(3)提问。(4)生成性学习。这种方法须要主动的加工,不是简简单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不是从书中寻章摘句或稍加改动,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3.组织策略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1)列提纲。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每读完一段后用一句话作概括;另外一种方法是让学生打算一个提要来扶植别人学习材料。(2)利用图形,包括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包括一览表,双向表。(二)元认知策略1.支配策略。2.监视策略。3.调整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协助学生管理可利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常用的资源管理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时间管理策略:(1)统筹支配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敏捷利用零碎时间。2.环境管理策略3.努力管理策略4.资源利用策略23,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一)主体性原则。指任何学习策略的运用都依靠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二)内化性原则。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实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敏捷应用。(三)特定性原则。指学习策略确定要适合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四)生成性原则。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五)有效的监控。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并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六)个人自我效能感。指老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运用策略的实力。2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事实上就是在做中学习;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视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探讨对象,形成了他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视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概而言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视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他认为视察学习包括留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动机过程中,视察者的仿照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学校课堂中存在着大量的视察学习,老师须要明确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依据视察学习的过程来指导学生的视察学习。25,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布鲁纳是美国闻名的认知教化心理学家,他主见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觉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觉说。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驾驭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2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1.有意义学习的要素:(1)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3)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看法以及个人等发生变化;(4)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自己想学到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2.有意义学习的主要特征:(1)聚精会神: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2)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究,发觉和了解事务的意义;(3)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看法,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老师的任务是为学生供应各种学习的资源,供应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确定如何学习。其主见废除“老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此外,该教学观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有:真实或真诚;敬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2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境性(二)建构主义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确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精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说明,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须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建。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赐予了知识确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县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阅历背景而建构起来。(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化实践的启示1.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从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2.老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育学生学会生成新实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限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28,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1.认知发展的机制(1)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索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相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2)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3)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整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2.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全部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记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所谓去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儿童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记。(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靠,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29,最近发展区苏联闻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确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白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化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当看到他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维果斯基建议采纳支架式教学来扶植学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儿童的“学”是不断地,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老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地建构新的实力。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30,认知发展特点(一)中学生视察力的发展特点(1)视察的目的性增加;(2)视察更具长久性;(3)视察的精确性提高;(4)视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加(二)中学生留意力的发展(1)有意留意发展明显;(2)不论何种留意,都在逐步深化;(3)留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三)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3)理解记忆明显占据优势;(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5)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四)中学生思维力的发展(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阅历型向理论型过渡;(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快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3)对问题情境的思维有质的飞跃:第一,提问趋于探究性,第二,提问具有开拓性,第三,提问具有批判性(4)思维品质的冲突性:第一,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第二,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五)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3)想象中的创建性成分增加31,中学生的心情特点1.心情,情感更加剧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2.心情,情感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3.心情理解力增加,学会运用心情表达规则;4.能采纳有效的心情调整手段;5.出现抗拒心情与逆反心理32,良好心情的标准良好的心情首先表现在能适当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心情相对稳定,还表现在心情的限制力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正确反映确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2)能对引起心情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心情的过度剧烈和过度抑制都是不正常的。(3)具备心情反应的转移实力。(4)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33,良好心情的调整方法(1)转换认知角度。(2)自我示意。(3)调整期望值。(4)适当宣泄。(5)转移留意力。(6)升华34,良好心情和情感的培育1.增加中学生的自信念。2.培育中学生的心情自知力和挫折承受力。3.扶植中学生驾驭心情,情感调整的方法。4.充溢中学生的精神生活35,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整体性。4.功能性。5.社会性36,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2.遗传因素对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