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课件 人教版_第1页
高考政治 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课件 人教版_第2页
高考政治 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课件 人教版_第3页
高考政治 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课件 人教版_第4页
高考政治 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课件 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北海市第五中学201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纲解读内容考点考向1.内因和外因;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3.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4.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5.坚持适度原则;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7.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9.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本课时内容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1.准确记忆内外因的含义,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2.全面把握量变、质变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把握适度原则;3.深刻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道理;4.掌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弄清辩证法与唯物论关系,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事物发展的原因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发展的趋势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量变与质变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①②③含义: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成长要经历曲折过程-道路是曲折的要求做到: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二者的分歧:①②③④根本分歧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考点分析知识点一事物发展的原因名师点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不能理解为内因决定外因,二者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考点分析1.区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考点分析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应注意的问题(1)要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时,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2)要明确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方法论要求。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内因而没有外因,或是只有外因而没有内因,都不会引起事物的变化。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

考点分析可用下图表示:(3)克服几种错误观点:①不能认为外因有时也能起决定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②不能认为内因的作用可以离开外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③不能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外因是对立统一的,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感悟高考命题规律1内因和外因例1【2008·全国Ⅰ32】经过近10年艰苦实验,我国科学家应用基因技术,利用水稻亚种间遗传基因的杂交优势,培育出高产稳产的超级稻新品种。这说明()①外因和内因一起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②在特定条件下外因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③外因使事物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④外因通过改变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推动事物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B感悟高考命题规律1内因和外因例2【2010全国文综Ⅱ,38(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2008年宝钢遇到投产30年来最大的困难。宝钢认识到,必须依靠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为此,宝钢组织了全员参与的“最佳实践者”活动。这一活动激发了员工的智慧与活力,他们围绕节能降耗、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等主题,自主确定技术创新课题5576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61656条,其中142380条被采纳,实现经济效益10.588亿元。2009年1至5月,宝钢销售收入715亿元、利润27.3亿元,在国内钢铁业中收入和利润排名第一,实现了逆势而上。宝钢总结这一活动的经验,认为最有力量的是四个字:“尊重劳动”。

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宝钢为什么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逆势而上。参考答案: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员工素质等是宝钢发展的内因。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宝钢发展的外因;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面对不利的外在环境,宝钢通过“最佳实践者”活动变外在压力为内部发展的动力,使企业逆势而上。考点分析知识点二量变与质变考点分析1.正确理解量变与质变特别提醒:在认识上不能用质变的重要性否定量变的重要性;在实践上,不能忽视量的积累。既要反对否定质变的“庸俗进化论”(反对优柔寡断),又要反对否定量的积累的“激变论”(急于求成、临急抱佛脚)。考点分析2.把握质变的前提和质变的根本原因。①质变的前提是量变。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任何质变都是由量变引起的。②质变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从而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增减(即量变)。而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事物的性质就会出现显著的、根本的变化。所以,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质变的根本原因。3.方法论:①要坚持适度原则。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③要重视量的积累。判断2:质变就是发展。区别: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联系: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是并非量变就一定会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质变。判断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判断3: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所以,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易错点辨明

(1)“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哲学上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2)但是认为“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则不准确了。因为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好变坏,另一种是由坏变好。因此,不能绝对的说,是无根本性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3)“只有质变才有意义”这种观点割裂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判断4: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判断5:事物经历了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不是意味着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是,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所以,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

感悟高考命题规律2量变和质变例3(2009·北京文综)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下图所示。从健康与非健康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A命题规律2量变和质变感悟高考例4(2009·广东文基)“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视量的积累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C.把握适度原则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C命题规律2量变和质变感悟高考例5【2009全国文综Ⅱ,28,4分】美国的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分析: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①说法错误质变是量变的结果,③表述错误;考点分析知识点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名师点拨: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它的“总方向”,而不是事物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或每一步的方向。正因为事物在某一具体阶段或某一步可能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出现倒退,所以事物发展的道路才是曲折的。考点分析1.区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途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不能笼统地说“事物发展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注意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包含的基本内容(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2)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3)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规律的。(4)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5)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考点分析感悟高考【例6】(2009·广东文基)“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体现了()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命题规律3事物发展趋势B感悟高考命题规律3事物发展趋势例7【2008江苏单科,32,2分】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B分析:①③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②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④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考点分析知识点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考点分析1.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必然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必然否认事物本质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本质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考点分析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本质的变化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原因和源泉,只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关系,即“两个对立”的关系(1)区别: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两个不同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根源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于对世界状况问题的不同回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属于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各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2)联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制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辩证联系和发展的,正确、如实地揭示世界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而且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没有辩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感悟高考命题规律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例8【2008山东文综,22,4分】《红岩》的作者,在一次查阅有关档案、走访烈士的战友、收集先烈们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这启示我们要()①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重视作好量的积累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D生活热点团结起来的人民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2009年10月1日上午,首都各界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