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1年高考作文之社会热点素材主题梳理16:警惕影视创作的低智化倾向主题导读:【最美时评文】【主题及阐释】【思想火花点】【最美时评文】警惕影视创作的低智化倾向(题目即论点,清晰明了。)评分网站上影视作品评论经常出现这样的吐槽。“这个作品看了就是图一顿呵呵傻乐。”“看这剧不能带脑子,否则会被低智内容郁闷到。”不得不承认,当下影视创作存在一种低智化倾向。“低智游戏”成为一些综艺节目创作的关键词。某明星算出小学水平的数学题,就被众人奉为学霸;三四十岁的艺人玩折纸游戏乐此不疲;一群成年人在满是肥皂水的湿滑场地抢玩偶抢了半个小时。如此无聊的设置使节目充斥着假笑、假嗨的尴尬气氛。参演明星嘉宾脱口而出:“我觉得自己像个傻子!”部分影视剧里也出现了低智化内容。叙事平铺直叙,看开头就猜到结局。情节转折生硬,台词表演夸张,特效和服化道虚假;人物行为荒诞,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宛如推进剧情的工具。更有甚者,片方直接将“无脑剧”“傻白甜”“雷人”当成营销标签,把看作品“不用费什么脑子”的特质当卖点宣传。在某剧营销文章中竟出现这样的表述:“就这样不用思前想后,看什么伏笔和反转。纯粹地讨好着观众的心情,未尝不可啊。”从创作到营销,部分从业者不但对作品存在低智内容的问题不加反思,反而接受得相当坦然,这种倾向应引起业界警惕。(由影评中的吐槽、综艺节目中的“低智游戏”、影视剧中的“低智化内容”等现象引出观点——“这种倾向应引起业界警惕”。)当下部分收视群体由于生活工作繁忙紧张,倾向于在观看过程中释放压力、消遣娱乐。观众懒得动脑,创作者懒得费心。在商业逻辑的指挥下,一些创作者将部分观众的片面诉求奉为圭臬,将“一味求爽”当成创作首要原则,把迎合低水平阅读甚至低级趣味作为“过人之处”,兜售廉价欲望,回避深邃、追求浅白、颠覆经典、解构崇高。这些以吸引观众为出发点的低智化内容还勉强能理解,而基于广告植入等商业变现考量出现的低智化内容就让人更难接受了。有的创作者把商品推介的内容生硬地嵌入创作逻辑中,使作品变成某品牌的“定制广告”,消解了创作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低智化内容”的危害一:兜售廉价欲望,回避深邃、追求浅白、颠覆经典、解构崇高。)这类作品虽然艺术质量不高,却可能凭借出演者的知名度、剧情的话题度、营销的高手段吸引观众,获得较高收视成绩。这种艺术质量与收视成绩倒置的吊诡现象若一再发生,正常创作的生存空间就会被挤压。届时,向思想深处进发的创新探索意识和精益求精的艺术匠心会受到冲击,严肃题材、有艺术含金量的作品就会减少,艺术理当服膺真善美的审美理想也可能被动摇,创作将被引入一个思想空心化的轻时代、微时代。(“低智化内容”的危害二:创作将被引入一个思想空心化的轻时代、微时代。)影视创作承载娱乐功能,本无可厚非。但经过艺术熏陶和思想洗礼的会心一笑和内心空虚、头脑空白的呵呵傻乐是两回事。一旦“娱乐”变成“愚乐”,受影响的不只是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还有主流文化的构建。低智化内容屡屡见诸屏幕,表面上看着热闹,实际上没什么营养,更别提激发人们别样的人生思考了。影视欣赏原本那些恍然大悟、回味无穷的收获少了,浅薄就会变得合情合理,思考和意义反而成了矫情。假以时日,以一种空虚满足另一种空虚,以一种无聊填补另一种无聊,不负责任的愚乐会让欣赏始于搞笑、终于麻木,使社会在智识和审美上趋于浅薄和平庸。(“低智化内容”的危害三:使社会在智识和审美上趋于浅薄和平庸。)愚乐内容泛滥,是影视文化贫血的病根所致。在资本逻辑的裹挟下,业界存在浮躁心态。有的从业者将变现能力的考量置于艺术创作的需要之上,只热衷于收视成绩和话题数据的厮杀。为追求短平快的高效率,采用快餐式的生产模式,几个项目同时上马,“多核运算”。为尽快完成规定动作,他们没空学习思考,无暇深入生活体验。少了文化血液滋养,创作只能在俗套的戏剧框架下填充干瘪无趣的段子,不仅使作品失却了应有的精气神,也让艺术陶冶情操、润泽心灵的本分变成了镜中花和水中月。(分析“低智化内容”泛滥的原因:影视文化贫血。)观众们的见识和智慧随时代不断进阶,影视创作的思路怎能停滞不前,依旧在低智化的套路里洋洋自得?欲从“文化贫血”的洼地走向“文化富矿”的高地,影视从业者应始终保有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艺术功力,并秉持“十年磨一剑”的信念投入创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想方设法吸引更多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影视文化的内涵深入探究、精妙解读,对创作生产、发行营销深度介入、积极引导。相信这种由专家学者加影视从业者组合的联盟,将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影视艺术崛起的新支点。(总结全文,提出方法,升华主题:专家学者和影视从业者组成联盟,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影视艺术崛起的新支点。)来源:2021-01-20第15版《光明日报》作者:薛晋文李蕾内容为王文化为根曾经流量明星能“带货”,如今真正能“带货”的是影视剧本身的质量和文化内涵。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内容大量生产,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的时代。近年来,我国影视剧制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影视剧题材、形式等更加丰富多样,既彰显出时代的鲜明特色,又显示出多元审美、兼容并包的价值取向。然而,量的突破并不一定能带来质的提升,“多元审美”也有可能成为“众声喧哗”。事实证明,影视作品无论是求流量、赢口碑,还是想获得长足的影响力及艺术生命力,都必须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厚土壤,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一方面,要有真正源自生活、接地气,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内容。时下不少影视作品一心只求吸引观众眼球,片面请明星造势、制造特效等,却忘了影视作品的内容,或者说其所讲的故事及传达的信息、理念等才是根本。信息爆炸时代,“好看的皮囊”、引人注目的形式或许能一时吸引观众驻足,但若无“有趣的灵魂”和真正的养分,很难留住观众获得好评。例如,近期上映的一部科幻电影投入不菲,演员阵容强大,邀请流量明星参演却并未因此引来流量,反而被观众认为“把《流浪地球》打开的中国科幻电影大门又关上了”。究其原因,影片本身多方面质量不过关,把科幻元素当噱头,剧情和人设粗糙,细节方面更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在该影片的豆瓣页面上,一名网友的影评获得6000多个点赞,文章这样写道:“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科幻电影,因为它象征着‘鲜肉’电影末日的到来。”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优质内涵,并予以专业、原汁原味地呈现。时下,历史题材剧、古装剧大热,但不乏一些脱离历史的古装剧、急功近利的模仿剧、同质化严重的改编剧。实际上,观众不是傻子,影视剧制作方对于作品要呈现的那个时代如果没有比观众更多的理解认识、更深入的呈现,观众很难买账。国产电视剧不乏产出优质历史剧的传统,从早年的《唐明皇》《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到近些年大热的《琅琊榜》《延禧攻略》《长安十二时辰》等,无论是反映汉唐盛世、魏晋风度,还是康乾盛世,这些作品都深挖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以详实考证的剧本,真实鲜活的人物,紧密贴合时代的典章制度、礼仪服饰、饮食风物等,尽可能详尽、细致地还原和演绎出所反映的时代,让观众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也洞悉了不少风土人情,如同回到了那个时代。当然,要实现这种更深入的呈现还需要更专业的剧本、服饰设计、礼仪指导等,剧组人员要与学界专业人士合作探讨、加强学习,这也需要更多学者能够克服“为学问而学问”的桎梏,投入到史学、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中来,用所学为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古圣先贤为我们提供了一批深刻影响民族文化后续发展的宝贵文化资源,这批文化资源,既是古典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又是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启示。如今,影视业作为传播力度最大、受众最广的文化传播载体之一,应该真正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对于影视作品真正提高质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因素也大有裨益。曾经流量明星能“带货”,如今真正能“带货”的是影视剧本身的质量和文化内涵。随着影视剧艺术实践的丰富与更新,影视作品应该以现代社会需要为基点,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因素,并经过创作者的现代审美观照和艺术创新,锤炼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作者:徐达“没文化”是影视剧的大悲哀(题目即观点,彰显态度和情感。)新《鹿鼎记》上映引发不小争议。戏服如塑料渔网、妆容尊卑不分、演技尬出天际等槽点,让其仅收获2.6分的评分。而剧集当中,将鳌拜宅子称为“鳌府”的操作,亦让不少网友质疑起导演和编剧的文化水平。(开篇由新《鹿鼎记》上映引发争议,引出导演和编剧文化水平不高的话题。)事实上,在当下影视剧中,奇葩错误俯拾皆是,“鳌府”这样的纰漏实在算不得什么,以至于有人调侃,“没给你写成‘鳖府’已经不错了。”君不见,清宫大戏,官职称谓随口乱编;军旅题材,武器装备时空穿越;职场小品,刚出校园便住豪宅……历史如何、现实如何、生活如何,观众大抵都有着基本的常识,但怎奈总有人乱弹琴,既不贴近史实、也不吃透生活,凭着臆想生产台词、制造故事、拼装剧情,制造出一部部“悬浮剧”“狗血剧”“四不像剧”。难怪有老艺术家痛心疾首,直言“编剧在今天,是没有文化的代名词。”(紧承上文,列举当下影视剧中奇葩错误俯拾皆是的现状。)乱象频仍,何以至此?需要看到,中国的影视剧一开始并不是这样。迎着改革开放春风,以央视版“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剧登上荧幕。演员、导演、编剧和顾问团队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转化为创作的匠心,尽一切努力以原著为先,力求真实可信。拍108将替天行道,就以《清明上河图》布景营造江湖气;拍诸葛亮舌战群儒,就有大段半文半白台词还原书中笔力;拍贾府的迭起兴衰,就有全体演员闭门学习四个月,不仅体会自己角色的喜怒哀乐,还去感悟琢磨其他角色的悲欢离合……尽管因时代条件所限,这些经典剧目往往画面简薄、特效有限,但制作者用心打造出的历史质感,处处流露的对经典的尊重敬意,不仅让观众入戏其中,更呈现了历史的意蕴,完成了对一代代人的文化熏陶。将一部影视剧打造成匠心独运的文化精品,还是捞钱就走的劣质商品,制作方的用心程度,决定着这部剧的品质。可遗憾的是,随着“流量绑架行业”之风愈演愈烈,在所有环节向“钱”看的虚浮之气下,近些年上映的电视剧中,经得起检验和审视的佳作还是太少。甚至连演员不用抠图、配角请了老戏骨、台词用了原声、服饰终于符合时代等再正常不过的创作底线,都可以吹上“热搜”。近段时间,不仅新《鹿鼎记》引来骂声一片,所谓的抗战剧《雷霆战将》也因严重背离历史被下架,这无疑是一记警钟,提醒文艺创作者莫把“底线”当“高线”,靠品质说话、靠演技说话、靠态度说话,才是应有的职业精神。(正反论证。揭示问题存在的原因:制作方的用心程度,决定着这部剧的品质。)限制天价片酬、发布演员烂剧排行榜、扶持优秀剧本……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行动,促进国产影视剧市场高质量发展。期待在各方努力与观众持续不断的较真下,影视从业者能够拿出诚意打造文化精品,在收获关注的同时,赢得观众的敬意。(指出方法,期待展望。)来源:2020年11月20日北京日报作者:鲍南穿越技术的迷思重返经典(标题即观点。)2019年,被称为“中国版”《完美陌生人》的《来电狂响》于贺岁档上映,这是意大利原作的第四个版本。至今,这部2016年原创的影片已先后被德国、西班牙、土耳其、墨西哥、希腊等八国翻拍,美国、埃及、瑞典等国还在跟进翻拍的路上。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今年七夕节在中国上映的美国电影《小妇人》。自奥尔柯特的小说《小妇人》于1868年初版以来,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媒介中转化,已衍生出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等领域的17部跨媒体作品,仅《小妇人》电影版就多达7部。国产电影《重返二十岁》《我的新野蛮女友》《“大”人物》等也都是对韩国电影的翻拍。这些现象表明:数字时代存在大量复制、拼贴的故事。如果说经典电影创作的灵魂是“原创”,创作者苦思冥想构思新形象、新剧情,挖掘第一手材料,那么数字时代电影创作的核心似乎变成了“做旧”,通过“炒冷饭”“蹭热点”,找到一个可以被反复开发、重复利用的超级创意,而且复制品取得了跟原作同样的地位。与此同时,笔者统计了一年来主流电影杂志刊发的文章,发现与此相似的三个现象:一是生僻晦涩的新词新语盛行,这反映了哲学对电影研究的大幅介入;二是题目很长,研究者似乎满足于罗列、描述,却没有能力对本质进行提炼,这反映了数字技术条件下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三是缺乏思想力,不能对现象做出具有启发性的结论。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其中的“新论”几乎都是对经典的重述,这些新概念和新说法甚至没有几十年前那些经典文献说得透彻深刻。(开篇由电影创作和研究现状引出数字时代存在大量复制、拼贴的话题。)这些在创作和研究中的现象,反映了数字时代的知识状况:原创枯竭、知识泡沫,仿佛一切新论皆为重述,所有叙事都是复访。这一问题的本质正是数字时代我们面临的知识危机。对于求新求变的艺术创作和以培养创新思维为使命的艺术教育来说,改变这一现状迫在眉睫,而重返经典、重拾启蒙无疑是两个有效的路径。(分析电影翻拍和研究重述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经典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近些年《舞台姐妹》《开国大典》《红高粱》《东邪西毒》等经典影片的修复重映,其意义也许不在重看,而在重返导演创作的现场,重审经典创作的魅力,汲取其中蕴含的美学和文化养料。当我们讨论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中国电影学派等问题的时候,重读费穆、郑君里、夏衍、钟惦棐等前辈的经典,一定会大受裨益。经典的价值也许不是具体的结论,而是发现结论的过程和由此形成的方法。人类对电影的认知存在两个限制:一是感官,二是时间。感官直接面对电影作品,能通过动员全身感觉器官,迅速抓取面前繁杂的影像信息,形成关于电影的初步知识。感官因直观而生动;也因直观而受局限,离真理最遥远。与此同时,人的寿命限定了我们探求新知的时间。目前全球电影年产量已过万部,自电影诞生以来的电影作品存量估计已远不止40万部,即使一个号称阅片量近万部的“骨灰级”影迷,其能看到的作品也只是整个全球片单的少部分。我们只有从经典中发现方法、得到观念,知识获取才能以一当百,穿越感官和见识的障碍,形成超越个例的知识能力。(解决途径一:重返经典。)启蒙的价值在求知,重拾启蒙意味着我们不能满足于获取海量影片的具体信息,不能止步于对知识的具体描述,而应将说明性知识经由思辨精神,转变为启示性知识,使观看的主体变成思考的主体。当我们以启蒙的姿态面对电影时,我们就是在对创作进行本质思考,对作品进行终极性描述,并且发出追问:电影究竟怎样再现现实?电影是怎样影响观众的?电影又有哪些创造性、系统性的规律?这不仅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创作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解决途径二:重拾启蒙。)100多年前,马克思已不无预见地说:科学的纯粹光芒也只能照亮无知的漆黑背景。我们所有的发明进步看似为物质力量赋予知性生命,却把人类生命贬为物质力量。我相信,今天唯有重返经典、重拾启蒙,我们才能穿越技术的迷思,成为未来知识生产的主人。(呼吁号召,勉励期待。)来源:2020年09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谢建华“翻拍潮”中,我们失去原创力了吗翻拍,即把之前已流传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重拍成“新作品”(新版本)。翻拍本不失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更何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部《哈姆雷特》或《红楼梦》”,对已深入人心的影视IP的再版再拍,可行性亦是如此。翻拍并不存在什么“原罪”,关键在于主创者怎么进行“二次创作”。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翻拍作品的对象往往是存世的经典,意在进行不同年代、多元班底、不同理解的再度创作和永续性传承。毕竟随着时代变化,旧版经典作品(尤其是电视剧)再耐看,也多少会出现画面陈旧、技术落后、风格定型等问题,无法满足各个时代观众的审美要求。用与时俱进的影视理念与摄制技术对经典进行翻拍,可以更好完成观众队伍的传续与接力。在英国,莎士比亚的知名戏剧作品几乎每隔几年就要被重新翻拍,即便有前人获奥斯卡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成功版本在先,《暴风雨》《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悲剧还是不知存世多少个翻拍版。而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和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不同年代的翻拍版本也恐不胜枚举。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索亚斌分析,这“不是纯商业考量,只是拉开十几年距离之后,代际成长不同了,接触这一类的观众变了,需要一些新因素”。也正因如此,其他世界名著比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红楼梦》《三国演义》,影视佳作如《宾虚》《窈窕淑女》《夜半歌声》《大话西游》等,也都有多个不同版本问世。优秀的翻拍不应是原封不动复制粘贴,而是主创者在尊重原著内核的基础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启用新视角,表达新理解,融入当时代特定的个人情感、社会背景和时代特质,以求更加契合当时代观众的认知。如果能以这样的顶真态度待之,翻拍作品超越原剧、再造经典不是不可能。曾经,国内影视圈的不少翻拍之作也确实本着对经典的敬意与传承,重启创作之门,比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有多个版本,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家的作品因适合影视化呈现也经常被翻拍,且不乏一而再、再而三翻拍都能获得成功的例子。网络上曾有人发问,为什么传统武侠小说对于青少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获得点赞最多的一条答案这样写道:“金庸的书教给了我们什么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带我们领略了人性的黑暗与光辉,命运的无常与因果;古龙的书充满着哲学观念,让人明白,一树一花,万事万物都可以是不同的,都可以向心而生,他让我明白生命的独特与伟大,孤独的永恒,朋友之义,男女之情……”翻拍成功之作,也是文化价值延续的需要。将经典中的家国情结、侠义情怀和人文思索,用新的视听语言和时代美学重新演绎,可以实现经典价值的传承,也可以使之在时间长河里“长流”。翻拍本无错,可为何时下影视圈的“翻拍潮”屡屡“播下龙种,收获跳蚤”?应该承认,相较于原创剧而言,经典剧的观众基础就和热门IP一样,它拥有巨大的潜在收视人群,凭借老剧的IP强势发力,加上新剧表演制作阵容的实力和话题效应,翻拍剧一直自带“热搜体质”,一经宣介,常常未映先热。对电视台来说,抢购经典翻拍剧也是保证收视率的手段之一,这也是翻拍剧最大的优势。……“翻拍潮”的兴起所折射的另一个问题是,影视行业在内容原创力上相当匮乏,优质剧本严重稀缺。当下影视市场看似十分热闹,但仍摆脱不了“编剧荒”“剧本荒”的窘境。正因为没有优秀的原创剧本,不少资金和制作力量只能把目光一再瞄准翻拍经典,或在一番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之后蹭IP、博流量。难怪一些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地指出,编剧原创力的滑坡,已成为制约整个编剧行业甚至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繁荣的瓶颈。他们大呼,优秀的编剧到底去哪儿了?与其说没有优秀的编剧,毋宁说缺少培育优秀编剧的土壤。在日、韩、欧美,编剧的地位甚高,对内容甚至拍摄风格有足够的话语权,他们在整个影视生产链条上处于核心地位,与导演、制作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优秀编剧也有资金、时间和精力慢慢了解某个行业,打磨剧本。当然,编剧的地位和权威来自于剧本,要赢得尊重就必须拿出好的剧本,在与制作方良性互动,编剧就得不断创新,并敢于推陈出新。如此,内容生产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但如今的国内影视生产链条上,除了极个别的一线编剧外,大部分编剧尤其是一些年轻编剧的地位非常低,几乎处于链条上的末梢,可能连署名权都没有,遑论什么话语权了。编剧们的原创精神也不受重视,在不少投资方和制作方看来,电视剧工业化速度太快,容不得被编剧牵着鼻子走,或者等不及剧本精磨细改,强调影视剧必须快餐化。更何况那些流量明星花天价片酬请来,档期紧,要抢拍,就像编剧王海林曾透露的,制作方“更愿意你把已经火热的几部(戏)‘揉捏’在一起,略微改一个设定,我们管这个叫打补丁编故事。我写一个原创故事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打补丁只需要几个月,所以现在大家都不热衷去费力不讨好地原创了”。许多年轻编剧自嘲“文字民工”,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条件沉潜下去认真琢磨一个原创故事。如果影视行业的原创内容充实丰富,那么,翻拍就是传承经典、求新求变的一种追求方向。然而在原创内容失语的大背景下,“翻拍潮”则是太多人想走“多快好省”的捷径。这是对经典的不良消费。从短时间看,翻拍见效快,赚快钱易,但其对影视行业的伤害却是致命的。只消耗不生产,必然后继乏力,并最终导致我们原创力的丧失。当翻拍剧透支了信誉,当翻拍资源枯竭,当翻拍版本已大多无人喝彩,国产剧该拿什么拯救自己?来源:解放日报作者:从易翻拍经典,更要创造经典(题目即观点,旗帜鲜明。)经典的影视作品总是具有隽永的生命力,将这些经典重新搬上荧屏,成为不少创作者的选择。近来,不少翻拍剧登陆各大卫视和视频网站,从经典老剧到青春记忆,在引发一波波回忆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争议。(开篇点题,指出近来翻拍剧引发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各类翻拍剧层出不穷。有统计显示,《神雕侠侣》已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龙记》被翻拍了9次;而一些爱情、都市、励志类的当代剧,“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当然,翻拍本身并无不可。经典有值得被不断回望的价值,我们的文化名著、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中也有值得被不断挖掘的资源。但好的翻拍应该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作者应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新的创造,赋予作品新的内涵,让经典作品不断与当下进行对话,与一代一代的受众产生新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翻拍本身是重现经典甚至再造经典的过程。(必要性分析。翻拍本身是重现经典甚至再造经典的过程。)翻拍之作中不乏精品,但同时随着翻拍的频率、数量不断上升,问题也更加凸显。比如,有的只顾热度和流量,对表演制作不上心;有的为了博人眼球,一味搜奇猎艳、不断“注水”;有的海外取材,但却拿来就用、机械地复制粘贴,导致严重的“水土不服”……种种不良创作倾向,不仅影响作品质量的提升,而且容易误导创作风向,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现实性分析。翻拍经典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其不良后果。)其实,翻拍是一件难事,那些具有翻拍价值的作品,要么具有过硬的作品质量,要么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原作珠玉在前,本就树起了较高的标准,再加上观众的“回忆滤镜”,想要出新出彩并不容易。对于翻拍来说,其实需要付出更多的匠心与努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翻拍又是一件容易的事。故事已经有了,不用从头开始创作剧本,观众基础也有了,甚至自带话题和热度,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创作和宣发成本。如果创作者没有志存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重要性分析。解决办法一:翻拍经典既难又易,需要创作者有志存高远的追求。)翻拍是艺术的再创作,创作人员不能在亦步亦趋的模仿中束缚了自己,更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如果一味追逐热点、迎合市场,将手中的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将文艺创作的付出用划不划算来衡量,从而放弃对作品质量、价值的坚守,那么不仅会透支观众的信任,也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说到底,文艺创作是一件需要用心、用情、用功的事,容不得偷懒、省事,更不能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为一时之誉而急躁。对经典多一些敬畏,对观众多一些诚意,对作品多一些感情,才是创作应有的态度。(重要性分析。解决办法二:翻拍是艺术的再创作,创作人员不能在模仿中束缚了自己,更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如今翻拍剧频频被吐槽,其实也是对创作者原创能力的一种提醒。文艺创作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今天,各种拍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不能技术跑在了前面,而我们的观念、创意、眼界还在原地踏步。不断增强阅读时代的能力、提炼生活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才能塑造新的经典,成就恒久的艺术魅力。(照应题目,号召创作者关注时代,提升能力,创造新的经典。)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张凡经典剧敢“尬改”就别怪被吐槽近期,《新白娘子传奇》和《封神演义》两部经典神话翻拍剧正在热播,但都因为“面目全非”的改编而被吐槽。《新白娘子传奇》少了老版的白娘子和许仙的一见钟情,两位主角从误会、斗嘴开始,到消除嫌隙、一起打蜈蚣精,更像是一个联手打怪最终收获爱情的故事;而《封神演义》的改编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开篇就设定苏妲己和杨戬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对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的翻拍,要遵循原作还是要“脑洞大开”?而若要“脑洞大开”,边界又在哪里?很尴尬的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的端庄优雅不再,反倒是变成了不谙世事的灵动少女,而文弱的许仙却能够单手制敌,老法海更是变得年轻帅气。杨戬则是新版《封神演义》的绝对主角,故事着重展现热血少年杨戬如何从人间一名平凡的“草根”逐渐成长为“战神”。制作方的“初心”是:《封神演义》以真情与成长为核心,力图给观众带来温暖、励志的感受。经典剧翻拍,如何达到让老观众和新受众都满意,一直是难题。尽管老版经典剧的制作水准在今天看来显得粗糙,但几乎部部都被奉上神坛。老观众对剧中故事甚至台词早已烂熟于心,看到“面目全非”的故事,内心产生不适是肯定的。其实大家不是抗拒故事的创新,而是抗拒无边界的“脑洞”。所谓“脑洞大开”,实则是割裂经典故事内核的“尬改”——如果把人名和剧名换掉,《新白娘子传奇》和新版《封神演义》两部剧都可以成为全新的作品。经典剧尴尬改编所折射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大部分翻拍经典剧如今主要播出阵地是视频网站,考虑到年轻观众对故事表达有更多“新鲜”要求,强行“加料”成了很多制作团队的选择。《封神演义》的励志、打怪升级,《新白娘子传奇》去掉“报恩”改为“自由恋爱”,在剧方看来都是为了更贴合现代年轻人价值取向的改动。但这种想当然的创作思路,未必能让看着高质量美剧英剧长大的年轻观众买账。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编写一部新作品,却要把这样的故事安在经典作品上呢?原因很简单,受制于近几年新剧原创乏力的市场环境,翻出老IP炒冷饭是最稳妥的选择。自从2018年初播出的新版《射雕英雄传》获得成功后,大家开始一窝蜂打情怀牌,《新白娘子传奇》除了沿用了1992版的音乐外,当年的“许仙”叶童和“小青”陈美琪,也在新版中出演许仙的母亲和小青的母亲。第一个说“致敬经典”的人,是创新,但大家都说“致敬经典”,只能被归结为蹭热度了。来源:北京日报作者:普曼(四)【主题加阐释】警惕影视创作的低智化倾向:信息爆炸时代,“好看的皮囊”“引人注目的形式”或许能一时吸引观众驻足,但若只注重对娱乐精神的发掘,为了眼球经济而不惜牺牲意义,放弃了对艺术的品味和对社会的责任,最终只能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地中。娱乐是人的本能,人们一旦接受了新媒介的欢愉,是不会轻易离开的,但需要警惕过度娱乐所带来的无意识的麻木和不思考的态度。娱乐也有价值,有温度,更有意义。“口碑营销”已经向低智化倾向的影视创作提出了警示。影视作品若要留住观众、获得好评,就必须拥有“有趣的灵魂”和真正的养分。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牢固的知识,没有丰富的智力素养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把人们提高到有道德和尊严感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影视作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导演和编剧必须提高文化自觉,在追名逐利的路上要有文化底线;相关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为优质作品开路;观众要积极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媒体也要积极发声,来倒逼中国影视剧良性发展。总之,推动中国影视剧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近年来,中国动漫影视佳作不断,《大圣归来》《哪吒》等多部影片口碑票房双丰收,《秦时明月》等动漫连续剧深受好评,中国动漫影视产业呈现崭新发展态势。这些成功的动漫作品,大都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国传统文化为动漫影视产业注入新动力。可以预见,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今后中国动漫影视创作的重要源泉和题材。回顾中国动漫发展历程,上世纪中期以来,就曾以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内涵的作品在世界动漫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神笔马良》《九色鹿》等一大批动画精品赢得国际广泛赞誉。近年来,影视行业似乎一直走在这样一个翻拍的怪圈中,翻拍国外优秀作品,翻拍前人的作品。翻拍一个已经写好的故事,比自己花时间打磨一个剧本容易得多。而且作为翻拍蓝本的原电影,大部分是获过奖或者经过市场和时间检验的上乘作品,如此一来,这个IP本身也是自带流量的。这样简单粗暴又能赚钱的模式,当然成了电影市场的香饽饽。然而其实质却是作为文艺从业者最为倚重的创造力,一直在萎缩。也许,唯有重返经典、重拾启蒙,我们才能穿越技术的迷思,成为未来知识生产的主人。中国的经典改编多触及文学原著与影视的关系。文学的涵养、对人生的细致观察、思维构架的情感逻辑等,无不影响着影像构造的厚重可能,也成为影像内涵力的有力支撑。名作经典改编已经成为近年影视创作的潮流。但我们都知道文学是静止的文字,具有想象性,而影视是动态的画面,是具象性的。因此任何一部成功的影视化改编都离不开原著精神内涵的震撼力,那么如何掌握原著精髓基础上的影视创作平衡,如何借助经典原著打动观众,则是对影视工作者的真正考验。不少翻拍经典的影视作品亮相各大卫视,它们或倚靠原剧的生命力,或凭借主演的影响力,往往自带话题和热度。但随着剧情的推进,问题纷纷凸显,口碑乏善可陈,以至于有“十翻九滥”之说。其实,翻拍本身并无错,翻拍乱象的背后实则是利益驱动下浮躁的人心。一部优秀的翻拍剧应是经典作品的华丽重生。因此,创作者需要关注生活,秉持匠心,追求创新,让经典在新时代下散发恒久的艺术魅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动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动画艺术特色进行有机结合,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通过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彰显和传承民族精神,焕发出永恒的魅力。(五)【思想火花点】1.《千与千寻》: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在日本首映十八年后,电影《千与千寻》于2020年6月下旬首次在中国内地的电影院线正式上映。这一新闻如一颗五彩斑斓的石子,被爱和善意的力量轻轻投入平静的雪山之湖,在极光映衬下,荡起一圈又一圈久违的涟漪,同时还散发着寒气彻骨的幽香,并且久久弥散,营造出神奇的意境。就电影《千与千寻》本身而言,这大概是最能代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作品之一。如果鲁迅说,国人读《红楼梦》大概是“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千与千寻》作为电影,大概也好不了多少——浪漫主义者看到平行世界,现实主义者看到环境保护,举行过成人礼的学子们看到的是蜕变与成长,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看到的是职场新人升职记。不同阅历、不同年龄的观众,因着不同的心境,在《千与千寻》魔幻的油屋世界也能看到不同的东西。慢慢走,欣赏吧,也许每看一遍《千与千寻》都会给你别样的惊喜。讲到《三体》,其中有句流传甚广的箴言,大概也可以用来形容我们对《千与千寻》的感觉——“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据说这句话改编自笛卡尔的“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或许《千与千寻》带给我们曾经的懵懂和多年后告别懵懂、告别纯真后的思考,都可以用“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来形容它。《千与千寻》是如此的不可捉摸,唯有用更加不可捉摸的岁月和时光来印证它,或许我们在若干年后,还能品尝出其中更独特的味道。2.媒介化语境下,如何远离抄袭形构经典刘勰《文心雕龙》有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藻雪精神”,即“疏通文思,务必虚静,疏通阻碍,洗涤精神”。其大意是说建构经典,甚至是笔之为文,都需要摆脱杂念,以纯粹之心来将深思灵韵行之于心,既而行之于手。但是,在当今媒介化语境下,商业写作会给写作者带来一夜成名的荣耀,使写作者获得盆满钵满的收益。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下,写作者多将“抄袭”作为手段,把“速成”当成目标,而对“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敬而远之。然而,以“抄袭剽窃”形构的经典与以“精思傅会”建构的经典,孰为真经典,不言而喻。然而,媒介化语境下写作的跨平台、跨媒介传播特性,以及背后庞大的粉丝群体,使得文学作品极易演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脚本”。《琅琊榜》《后宫甄嬛传》等作品的影视改编,《诛仙》《斗破苍穹》等作品的游戏改编,就说明了这一点。常见的事实是,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写手,因粉丝的追捧而一朝成名,变得洛阳纸贵。随之而来的,是各类版权开发,以及盆满钵满的收益。这样的市场效益,再加上众多写作平台、媒介等关于福利制度、作家富豪榜、IP榜等的宣传,写作与利益有了更深刻的勾连。写作诉求的功利化成为一种常态,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问题是,这种功利化的写作诉求,若能与作者的才情相匹配,那么就可以顺势而为,但假如名不副实、临渊羡鱼,就容易出现模仿、抄袭等行为。在正视媒介深刻影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通过何种办法,来更好地提升创作水平,孕育更多的精品力作?个人认为,舆论引导、制度规范等都比较关键,但最重要的,是作者德行才情、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一点,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的总结,即致虚极、守静笃、远功利、知敬畏、富学识、练词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媒介时代,使写作真正有根可依,为未来经典的产生奠定基础。3.成功的影视化改编,原著品质占几分?文学与影视联姻并不是新鲜事。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文学深邃的思想涵养、广阔无边的想象空间、对美和善的敏锐体察、给人带来的情感慰藉等,都为其他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具体到影视领域,其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力文学实现的。有内涵的文学创作可谓影视生产的“第一车间”。不只是《装台》,从早期的经典作品《在烈火中永生》《人到中年》《红高粱》,到近年来的精品力作《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流浪地球》,一批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获得观众和业界的好评,甚至在国际舞台闯出名堂,让人看到了文学作品与影视创作结合所迸发出的动人魅力。文学不仅为影视化改编提供原文本,还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线索和多样的表现手法。业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影视创作从诗歌那里借鉴了含蓄生动的比喻,从散文那里领略了清淡的风韵,从戏剧那里学到了紧凑顺畅的整体结构和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从小说那里懂得了应该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时至今日,随着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以强大的传播能力、通俗的审美趣味赢取了广泛受众,取代了文学在文艺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大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首选。但无论文学艺术类别的格局如何变化,文学影响影视创作的声量并未减弱,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从未止步,是否具有丰沛的文学性也依旧是衡量影视剧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讲,文学兴,则影视兴。也由此,广大作家当再接再厉,继续投身火热的生活,创作出更多《装台》这般贴近现实、内容扎实又具有心灵穿透力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选择。与此同时,广大影视工作者也要明晰文学对影视的支撑作用,并着力于自身文学修养和作品文学内涵的提升。4.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一个偶然,而是源于强大的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从《我不是药神》到《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佳作,在抬高电影创作品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电影总票房已接近60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应该说,电影作为工业生产也好、作为文化产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金融担保服务项目筹资方案
- 《如何获得财富》课件
- 快递员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 养老院老人生活照顾人员晋升制度
- 《如何组建创业团队》课件
- 文化馆公益培训纪律及安全协议书(2篇)
- 拆迁安置协议书(2篇)
- 2024年度现代农业土地开发与耕作合作协议3篇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法与减法(第3课时整式的加法)》示范教学课件
- 2024年度中德合资企业外资股权转让与整合协议3篇
- 成人脑室外引流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 标准
- 2025年度消防安全工作计划
-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徐汇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 2024年11月时事政治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 《光电传感器的介绍》课件
- 2024年中考化学重点复习:工艺流程题
- 2024年甘肃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护理工作年终总结汇报
- 水泥产品售后服务标准化方案
- 2024亚马逊卖家状况报告
- 2024年度考研政治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共六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