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_第1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_第2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_第3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_第4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巴维尔弗里德曼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

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

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

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人们说,眼

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那是美、

是生、是自由和尊严的图画。

如果要编纂20世纪人类的死亡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永远无法回避的主角,而在那场屠戮中,奥斯维辛则是让人难以忘记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深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她睁大漂亮的眼睛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含苞待放

1940年至1945年期间,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所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津卡集中营正门。当年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毒气室奥斯维辛氰化物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鞋子堆巨大的焚尸炉焚尸炉牢房长廊上的照片集中营幸存者整车拉走的尸体奥斯维辛集中营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死亡墙”。该墙因党卫军当年在这里随意枪杀囚犯而得名。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3.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上百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储尸窖和焚尸。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凝重(nínɡ)世人瞩目(zhǔ)纳粹(cuì

)焚尸炉(fén)婆娑(suō)堪称典范(kān)嬉笑(xī)明媚温暖(mèi)步履蹒跚(lǚ)雏菊怒放(chú)戕害(qiānɡ)嚼蜡(jiáo)注音:结构描述感受导语(1~3段)背景(4~5段)主体(6~15段)结尾(第16段)1.划分文章段落,试概括作者感受。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默默地迈着步子、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慢下来、表情茫然、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表情木然、下跪祷告、恳求的目光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不安,特别恐怖,终生难忘;心情沉重,感到震惊;愤懑,对法西斯暴行的无比憎恨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2.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出于一种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使命感!这是任何一位有良知的记者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请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问题:默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看作者带我们参观了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并划出参观者的反应。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孕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间地狱印象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表现出来的。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什么?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是什么?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写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情,说明了什么?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罪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深层分析:1、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作祷告的原因——求得上帝的谅解,或得到上帝的保佑。奥斯维辛里的人——刽子手和无辜的人,刽子手无法得到上帝的谅解,无辜的人也得不到上帝的保佑。2.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平的景象。可是作者为什么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情”“像一场噩梦”?难道是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这是一种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作者虽没有正面控诉,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反语的作用之一是产生讽刺性,比正说更有力量。

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如何理解?怒放的生命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战胜邪恶。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4.“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请赏析这段文字。你觉得她为什么微笑?请说一说。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中营长廊里那数以万计的已遇难的囚徒们的照片中,竟有这样一幅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而这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不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吗?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作用:1.突出人物的性格;2.展示故事情节;3.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如何进行细节的选择呢?首先,要真。细节的描写必须入情入理,符合生活真实。其次,是细。一是取材要小而具体,二是描写要细致入微。三是要精。细节在精而不在多,细节描写贵在传神。

【知识拓展】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探究1、“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第一次: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也要写一写,为“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呼应前文,突出了文章主题。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它突破了“客观报道”和“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作者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浑身发抖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叫不出来纪念长廊深思执行绞刑的地下室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四百万人的生命被残酷的剥夺去。这个悲剧属于整个人类的,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段历史,还要以史为鉴,树立远大理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携手全世界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德国第33任总理)施罗德德总理向遇难者致哀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课堂演练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概括其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明白。(不超过15个字)今日扬州网消息

昨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扬州大学和东台市人民政府以及个园、汪氏小苑、扬州八怪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全国盐文化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原商业部部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名誉会长胡平,省盐业局局长晏仲华出席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四川、山西、江苏等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据悉,全国盐文化研讨会是我市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盐文化研讨活动。与会专家围绕盐业对文化的影响、两淮盐商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筹建中国盐文化博物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扬州盐文化在中国盐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