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问号之后》设计03_第1页
《一百个问号之后》设计03_第2页
《一百个问号之后》设计03_第3页
《一百个问号之后》设计03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授课班级课题《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型基础教学研讨专题:问题情景和教学铺垫的有效设置。

教学目标:1、运用朗读、概括、圈划、评点等方法,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认识“真理产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

2、在品词炼句中,体会科学家善于发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策略和手段:情景创设、小组讨论、板书归纳法、

散读、默读、质疑等方法。

教学程序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资源运用一、创设情景,激趣引题。

二、感知文本。

老师吹肥皂泡、竖不到翁。

激趣导入: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我们是否留意过?留意之后又做些什么呢?也许大家不知道这些看似平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都蕴藏着伟大、鲜为人知科学发现。有时老师在想:为什么这样的现象对我们来说是熟视无睹?为什么我们与伟大的科学发现总是失之交?我们缺少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家叶永烈先生去做一次科学探访,或许我们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找到一些答案。

1、

朗读录音:要求:文章写到了哪几个有趣的生活现象?从这些生活现象中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什么?2、

板书:洗澡水的漩涡

漩旋涡与地球自转有关蚯蚓的分布

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睡者的眼球转动

睡者的眼球转动与做梦有关(穿插关于18小节表述不当的质疑)学生交流。

1、

学生认真倾听。

2、

交流明确。

三、研读文本。

四、联系生活,拓展迁移。

提出话题:三个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现象、三个生活中的问号让三位科学家开启了科学的大门,揭示了让世人瞩目的科学真理。可是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要发现真理说难也并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1、老师提出小组讨论要求

2、老师明确讨论要求、巡视指导。3、、适时追问引导:A三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具体说明科学家有敏锐的目光?B善于思考又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C齐读15、16小节,你觉得又能给你什么启示呢?4、、归纳小结:科学并不神秘,科学也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板书),不断探究,不断思考,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解答了“一百个”(板书)问号“之后”(板书),才能把“?”拉直变成“!”(板书)也就是找到真理。

1、

据我所知,在人类的发明史上,类似这样的例子何止这三个?同学们能否再介绍几个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2、

读完了课文,了解了人类科学史上许多感人故事,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3、:难道我们的收获仅此而已吗?大家有没有一种想亲身一试,做一回勇敢的实践者的愿望呢?4、小结: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真理,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勇气”。愿今天的课能送给大家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一双巧手,赶快抓住你身边、脚边、手边的每一样事物。“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之后,你也会从平凡走向伟大。

1、学生研读文章(圈划批注)。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4集体朗读、个别朗读。

1、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2、学生交流。

3、交流: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以及曾经产生的疑问。

教学设计说明:

《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六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的一篇。同是生活中的科学,本篇文章的写法与前面几篇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篇议论性文章,论述了“真理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因为考虑到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涉及议论文,所以我的目标定位不能从议论文的特点、论据的作用、论证的方法等方面作分析,而是仍然从单元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让他们学会质疑、发问,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在过程方法中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注意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适时地引导、追问,同时通过学生的朗读、圈划、批注、质疑、小组讨论、集体的交流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激发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课后反思:采用吹肥皂泡的形式,首先这一灵感来自于学生,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在教学准备中,教师请每个学生介绍一个来自于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小问题。在调查中,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一问题。采用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问题情境,也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吹肥皂泡也比较符合预初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为整堂课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另外问题的提出,又能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我也看到肥皂泡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可是为什么我没有成为牛顿?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文本学习。矛盾型问题情境的设计,使课堂产生了交锋,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碰撞,学生真正沉入了文本,充分的对话交流,自主感悟。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以充分调动,课堂也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当然在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之下,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追问,促发他们争辩。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东西,把它转化为一种有效教学资源,真正体现教师智慧地教。几点启示:1、问题情境的设计应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共同智慧问题本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者或者拥有者理所当然是学生。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情境,学生没有参与其中,那么教与学常常油水分离。教师的提问或许学生已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涉及。让学生做问题的持有者,能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当然让学生参与质疑,并不排斥教师的对问题情境整合设计。有时学生的质疑关注点较偏,或者思维较零星,不足以体现教学重点,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质疑,进行整合、深入。那么师生合作,既解决了问题情境设计的盲目性,又弥补学生提问中层次模糊、重点难点不突出的缺憾。2、问题情境应是开放的设问的意义在于引起并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问者总期望通过发问而引发对方的某种预期反应。通常我们期望学生的回答与问题的答案接近甚至一致。如果出现差异,老师往往以预设的标准去评价并规范学生的思考,这样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其负面的影响,它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从文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来看,它是“标准的、统一的教育,更是多样的,个性化的教育”。承认多样性,认同个性是文科教育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因此问题情境应该让“设问”多一点思考与答问的空间,教师在设计时如能多用诸如“能说说你的看法吗?”“你认为最精彩的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觉得矛盾吗?”之类的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信任,又为他的主动思考铺就一条大道,给他自主选择的余地,精彩的“发现”也常常因问而生。3、问题情境的有效展开需要追问语文课堂学习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