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基础_第1页
中医药学基础_第2页
中医药学基础_第3页
中医药学基础_第4页
中医药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学基础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哲学)基础物质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中医药学基础2一阴阳学说

阴阳的涵义:概指自然界一切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含义。

阴阳的最初涵义:仅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其涵义逐渐延伸至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

3事物属性的阴阳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必须以对立统一为前提,即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般地说,

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是指阴阳作为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如自然界四季的气候变化,(2)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联系。揭示阴阳的不可分离性阴阳的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为用:5(3)阴阳的消长平衡(量变):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阴阳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基于这种理论。6(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认为人体组织结构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且又彼此相互联系,密切合作。首先,就人体的部位与结构来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脏腑中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则心肝为阳,肺脾肾为阴。再具体到每个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胃阳等。阴阳学说在中医药中的应用7(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生理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主要强调其协调和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功能属阳,物质属阴。机体防御邪气侵袭的整体卫外功能:阳在外,为保护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机能;阴在内,则为阳的物质基础,并为阳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

凡是功能活动则属阳,而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器质和营养物质则属阴。如心有推动血液循环和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此种功能属阳,而心血、心脏器质则属阴;8(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之影响而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多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例如阳邪致病,可导致阳偏盛而伤阴,因而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可导致阴偏盛而伤阳,因而出现寒证;阳气虚损不能制阴,则可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耗不能制阳,则可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因此,疾病就其阴阳属性来说,分为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四大类。9(4)用于疾病的诊断

阴阳失调是病理变化的关键所在,故临床病证可概括为阴证、阳证两大类。所以中医诊断以阴阳作为辨证之总纲,临床病证虽然千变万化,总不出阴阳两纲范围。中医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首先当辨别阴阳。例如望诊,一般面色光滑润泽为阳,面色沉浊晦暗为阴;凡见青、白、黑色,其证多属阴寒,而见黄、赤两色,则其证多属阳热。又如闻诊,凡气粗声高属阳,气弱声低属阴。而在切诊中则把浮、大、滑、数等脉象归属于阳脉,沉、小、涩、迟等脉象归属于阴脉。10(5)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理阴阳,补偏救弊,使失调的阴阳关系恢复相对平衡。阳热亢盛而损耗阴液病证(即阳胜则阴病),则应损其有余之阳,用寒凉药物治其阳热亢盛,此即“热者寒之”。阴寒邪盛而损伤阳气病证(即阴胜则阳病),则应损其有余之阴,用温热药物以祛其阴寒过盛,此即“寒者热之”。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形成阴虚阳亢病证,则须用滋阴以敛阳方法解决。阳气不足,阳虚不能制阴而形成阳虚阴盛病证,则须用补阳以消阴的方法去解决。11二、五行学说五行基本概念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则是古人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为代表,来归类事物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规律来论述和推演宇宙中所有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12五行特性五行特性是古人在对五种物质本身朴素认识的基础上,对其属性加以抽象概括出来的。木曰曲直:木具有升发、生长、条达之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炎热、向上之特性土爰稼穑:土具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即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金曰从革:金具有敛肃、变革之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13一五行的相生、相克

相生(正常关系):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母子关系)

相克(动态平衡):即相互制约、克服、抑制之意。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克是五行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生克关系示意图14二五行的相乘、相侮-----五行关系在某种因素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现象。1相乘(异常相克):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2相侮(异常反克):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也有两种情况:1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采用“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秽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16(2)说明脏腑生理功能与某些相互联系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肾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17(3)说明五脏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①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

母病及子,系病变从母脏依据相生方向传于属子的脏器。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阴不制阳,以致肝阳虚亢,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

子病犯母,系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器,如心肝火旺证,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见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18(4)用于疾病的诊断在临床诊断上,我们即可以综合四诊材料,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胀痛,脉弦,即可诊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舌尖红或糜烂,脉洪或数,则可诊为心火亢盛;19(5)用于临床治疗:

①控制疾病传变:疾病的传变,则常是一脏受病而波及他脏,或他脏受病而传及本脏。因此,在临床上除对所病本脏进行适当处理外,特别应考虑到与其有关脏腑之间的传变关系,并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或不及,以控制或防止其疾病的传变,使之恢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脏有病,则应经常注意强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虚,则疾病不易传变,且易于痊愈。"20②确定治则与治法根据相生规律来确定治则治法: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等病证。基本原则是补母或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克规律来确定治疗原则:多用于临床上由于相克关系紊乱而出现的乘侮病证,主要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相侮(反克)之不同。其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强或扶弱,并侧重于制其强盛,以使弱者易于恢复。此外在必要时,亦可在其强盛之一方尚未发生相乘病变时,利用相克规律,预先加强其被克者力量,从而防止病情之发展。21三、气、血、津液22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血:是循行于脉内的富有营养的赤色液体即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23气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物质来维持,人体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包括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24气的生成人体的气包括:先天之精气、水谷精微之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由父母生殖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水谷精微之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清气则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25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即气的运动。气的运动形式可分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气机失调: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调,是病理状态。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26【气的分类】人体的气,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271、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为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1)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又赖后天水谷精气而化。(2)分布:通过三焦而流行分布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腠理肌肤,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3)主要生理功能

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机体的体质就强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伤,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而产生多种病变。282、宗气宗气:为后天生命活动宗始之气。(1)组成: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于胸中结合而成。(2)分布:宗气聚集于胸中,经肺的宣和肃降作用,布散全身。(3)主要生理功能:两个方面走息道以行呼吸,具有促进肺的呼吸运动的作用,并与语言、声音和呼吸强弱有关。贯心脉而行气血,即贯注到心脉的宗气,具有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故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293、营气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又称为"荣气"。营与血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1)组成: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2)分布:存在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循脉上下而周流于全身。(3)主要功能:有营养机体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为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营气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304、卫气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1)组成:主要由水谷精气在肺的作用下,将“疾滑利”的部分缚布于经脉之外而成为卫气。(2)分布:卫气的活动力特别强,流动迅速,所以,它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3)主要生理功能:三个方面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控腠理的开合及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31气的生理功能(一)推动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血液的循环运行,津液的输布和代谢,都要依赖气的激发与推动,方能维持正常。如元气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不断地化生新的气血津液,以供人体之消耗和生长发育之需要。又如宗气,贯心脉而行气血。故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说。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或脏腑功能衰退,甚则血流迟缓,导致血瘀病症之发生。32(二)温煦作用

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其恒定;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亦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故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不仅可出现畏寒喜暖、四肢不温、体温低下等寒象,还可引起血行迟缓,津液代谢失常等病变。33(三)防御作用

主要表现在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侵入和驱邪外出。气的防御功能正常,邪气不易入侵,或有邪气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愈。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随之而下降,机体也易被邪侵而患病。34(四)固摄作用主要是指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固摄血液,使其循行于脉内而不外溢;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对腹腔脏器有固护作用。如中气下陷,则见胃、肾,子宫等脏器下垂,以及脱肛。35血【血的概念】

血即血液,为循行于脉管中的富有营养的赤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液必须在脉管中运行,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效应。脉则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又有"血府"之称。如因某些原因而致血液逸出脉外,则失去其正常的营养和滋润生理作用,即为出血,又称为"离经之血"。36血的生成

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其生成主要有两个途径:水谷精微化血:即脾胃的运化和吸收化生的水谷精微由脾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再经心阳的化赤作用而成血。所以,血液是由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经过气化变化而成的。精化血:精血互生,精血同源。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肾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精化血主要通过骨髓和肝脏的作用实现的,肾能藏精生髓,髓则藏于骨内。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37血的生理功能(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具体体现在面色的红润、肌肉的丰满和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如果血的生成不足或持久地耗损,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退,则可见头昏目花、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临床表现。38(二)血能养神

血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血脉的调和与流利。故无论何种原因所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异常。如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等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昏迷等神志失常的病理表现。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液供应充足,其神志活动方能维持。

39气和血的关系(一)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为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为红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合补气药物,即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40(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血在脉中循行,全赖于气的推动。例如,血液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