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
个人分配制度5月1日起广州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1895元/月。近日,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称,将在2015年5月1日劳动节开始,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将上调345元,至每月1895元。第一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第三节: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
个人分配制度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第一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收入分配中的重要特征是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收入分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逐步把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分配制度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制度时间上从1956年到1978年。按劳分配是唯一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工资制(城镇)、工分制(农村)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第一,国家在收入分配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城市实行八级工资制,工资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在农村实行工分制,工分的分值取决于集体单位的纯收入,纯收入又取决于国家制定的农产品价格。第二,平均主义严重。同一部门、同一产业之间,全国工资标准、工资级别几乎完全相同;不同企业之间几乎没有差别;企业内部干好干坏一个样。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巨大。第三,分配结构单一,存在大量的实物分配作补充。劳动是获取收入的唯一渠道,城市实行低工资政策,辅之以大量的实物分配如住房。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基本轨迹(1)计划经济下,按劳分配演化为平均分配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与此相一致,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单一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在该分配模式下,政府决定着生活资料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市场机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几乎都没有参与决定分配的权力。这种分配模式背后体现的分配观念是具有明显平均主义倾向的平等观。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2)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缺陷权力过分集中,企业、职工被剥夺了参与个人收入分配的权力;忽视了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领域的作用,导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市场需求、不讲成本,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过分平均的分配结果无法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生产效率低下;单一的分配方式脱离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3)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基本轨迹在由谁分配上,逐渐由政府主导分配→政府、市场、企业、个人共同决定分配,政府逐渐从初次分配领域退出,市场在初次分配中开始发挥基础作用,政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再分配领域。在如何分配上,变迁的基本轨迹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按劳分配与其它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在分配观念上,变迁的基本轨迹是:从公平优先→兼顾公平和效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2、改革以来我国收入分制度变迁的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恢复和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时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中期。改革内容:批评平均主义,恢复和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上停留在按劳分配的框架内,虽然其它分配方式已经出现,但没有得到公开的承认。具体实践: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强调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钩。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2)第二阶段:从“按劳分配”过渡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间:1987-1997年表现:1987年10月召开十三大和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报告中的提法。实践中的表现: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经营性收入普遍;市场经济大发展,风险收入、要素收入被逐步接受。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之外,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债权取得债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并且明确了,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十四大报告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之前,虽然依然强调了前提——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毕竟明确了按劳分配与其它所有的分配方式一起构成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所有的其它分配方式一样,被包含在“多种”之中。从“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变迁表明,其它分配方式在我国收入分配实践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其它分配方式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3)第三阶段: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时间:1997-2002年标志: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背景:市场经济改革;建立要素市场。意义:突破了一个理论上的禁区,为收入分配理论和收入分配制度的继续创新开辟了道路。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4)第四阶段:按要素贡献分配时间:2002年至今标志: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意义:克服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种提法存在的局限;既体现了市场经济在初次分配领域要求的效率原则,也体现了我国分配模式中的社会主义原则(强调各要素的平等)。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主要内容为:(1)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以劳动为尺度,而不能以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其他条件为尺度。(2)在社会总产品中由社会进行了必要的扣除后,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3)按劳分配通行着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等量劳动相交换是指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经过为满足社会和集体需要的必要扣除后,同社会分配给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品中包含的劳动量是相等的。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2、按劳分配的实质和意义(1)按劳分配的实质:按劳分配就是社会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主要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资料所有权分配)、平均分配。按劳分配要求反对剥削,反对平均主义,承认能力差别及其对收入的影响;是直接分配个人消费品还是间接分配个人消费品。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2)按劳分配的意义: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以劳动为尺度,承认能力和利益的差别,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量劳动交换,构成了社会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按劳分配要求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3、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如何实现按劳分配:是全社会范围内统一按照劳动时间直接计算还是在企业内部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按劳动的质和量进行分配。不能通过社会直接计算和分配劳动时间来实现,只能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形式以迂回曲折的形式来间接地实现。企业之间是商品交换关系;企业内部的劳动存在一个实现问题即产品能否卖出去的问题。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4、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公有制下,不允许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公有制下劳动者所给与社会的所能够比较的之有劳动。劳动差别的存在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劳动是谋生手段,要求承认劳动差别;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1、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在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这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主体。在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中,按劳分配的收入是主体。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决定性因素。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要条件。即使公有制经济中,经营方式也是多样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向要素所有者支付报酬。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要素分配的内涵萨伊的生产三要素理论和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克拉克的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马歇尔的建立在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均衡价格论基础上分配理论。可见,按要素分配就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作贡献大小参与分配获得相应报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2、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意义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并存的确立,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与完善;有利于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3、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资分配居民按个人资产分配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风险收入和机遇收入。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效率?(2)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效率优先。哈耶克、弗里德曼等持这种观点。公平优先。新剑桥学派和福利学派经济学家持这种观点。效率和公平兼顾。凯恩斯、布坎南、奥肯等持这种观点。三、改革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变迁2、改革开放前的公平优先表现为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平均主义,二是低消费、高积累的要求。后果:挫伤积极性,经济效率低下。三、改革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变迁3、改革开放以来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变迁(1)第一阶段:从公平优先到兼顾效率和公平时间:从80年代中后期到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表现:既强调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重视效率的观念,又强调共同富裕的公平观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这一观念在分配方式上的体现。转变的原因: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取决于效率的提高。三、改革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变迁(2)第二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时间:1993-2002标志: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背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果:一是对非劳动收入的看法发生了根本变化;二是拉大了收入差距。三、改革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变迁(3)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时间:2002以来背景:一方面是因为效率优先的原则基本上已被人们所接受,不会因为强调公平而怀疑效率原则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发生变化的要求。目前,贫富差距的拉大,分配公平的失衡已经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羁绊,不仅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还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三、改革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变迁表现: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十六届五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NB/T 11540-2024煤和岩石耐磨性测定方法
- 2025届宁夏吴忠市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 《社区自治》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集合大全职员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汇编大全【人力资源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选集人事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合集【人事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汇编【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全【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七年级英语Whatwouldyouliketohave课件
- 2025年妇产科工作计划
- 《寒假安全教育班会》课件模板四套
- (T8联考)2025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12月第一次联考 生物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关务实务组”赛项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报关税费代缴服务合同
- 耐火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如市场份额、竞争优劣势等)
- 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经营者备案信息采集表
- 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
- 床旁教学方法
- 2024湖南株洲攸县城关国家粮食储备库员工招聘2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尘埃粒子95%置信上限UCL计算公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