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_第1页
第一章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_第2页
第一章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_第3页
第一章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_第4页
第一章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往的艺术

-------人际关系与交往技巧第一章人际关系概述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美好,就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就是人际关系的丰富。”现实社会就是这样,每个人一来到社会,都处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就一天也离不开人际交往;涉世不深的青年,更需要了解交往的知识与经验;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成人,也会为交往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困惑。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越来越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我们医疗护理人员在自己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只有明确人际关系的概念、特征、类型等,才能在护理工作中建立连号的人际关系,以满足不同的服务对象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好莱坞流行一句名言: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

罗斯福说:“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象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马克思)。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寻求友情(爱情)、渴望关爱、呼唤理解和认同的需要与日俱增,可是,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一些同学又深切地感受到了“知音难觅”、“苦于和陌生人打交道”、“不想与不喜欢的人交往但又不得不交往”等问题的困扰。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开放融合、信息繁杂,给本已经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又涂上了神秘色彩。如何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人际关系的沟通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人生技巧。第一节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涵义及特征(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方面。从狭义上来看,所谓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主要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也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及生存的需要,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与他人简历及发展起来的、一心理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关系。含义:1、在社会实践中形成,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发展起来;2、关系的本质是个体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及生存的需要;3、以心理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特征1人际关系的互动性人际关系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个人性、直接性和情感性。2人际关系的心理性心理距离的远近决定人际关系的亲疏,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状态,由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所决定。3人际关系的明确性人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会结成许多不同的人际关系,但每一种人际关系之间是明确的,否则就无法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4人际关系的渐进性人际关系的发展需要经过一系列有规律的阶段和顺序。如果没有按照预期的顺序发展,就会一起一个或多个当事人的恐慌不安,从而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

5人际关系的多面性由于社会生活受多方面影响,人际关系不纯粹是参与这两人的关系,可能会涉及更多的因素。

6人际关系的动态性人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在变,人际关系也在变,往往表现在性质、形态、交往模式等的变化。

7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际关系的多面性和动态性也导致其具有复杂性,往往表现为交往动机、交往心理、交往方式等多方面。人际交往的复杂性首先表现为人际角色的复杂性。所谓人际角色,是指在个性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产生的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关系主体分属不同的人际角色。不同的人际角色有不同的人际关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关系主体,会表现出不同的人际角色,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关于这一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霍姆斯的研究很有说服力。他曾描述了两个人组合交往的情境,如一个人叫约翰,另一个叫亨利。表面上看来,是约翰和亨利两个人在交往,实际是6个人在交往。即实际中的约翰(或亨利)、自我意识的约翰(或亨利)、亨利(或约翰)印象中的约翰(或亨利)。如果3个人、4个人或更多的人进行交往,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复杂了。

法国管理学家格兰库纳斯提出了一个计算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公式:人际关系=n(2n-1+n-1),(其中n指一个群体的人数)。按照这个公式计算,2个人交往时是6种关系,3个人时是18种关系,4个人时是44种关系,5个人时是100种关系;当群体人数增加到10个人时,则人际关系变成5210种。人际交往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人际交往的动态性。在一定意义上,人际交往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同人类发展的过程相似。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要经历少年、青年、成年等阶段,直到死亡。在此期间,人的社会关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的交往环境也在变化。人们在变化中不断地结识新的交往对象,扮演新的交往角色,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越来越复杂。

法国管理学家格兰库纳斯提出了一个计算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公式:人际关系=n(2n-1+n-1),(其中n指一个群体的人数)。按照这个公式计算,2个人交往时是6种关系,3个人时是18种关系,4个人时是44种关系,5个人时是100种关系;当群体人数增加到10个人时,则人际关系变成5210种。人际交往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人际交往的动态性。在一定意义上,人际交往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同人类发展的过程相似。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要经历少年、青年、成年等阶段,直到死亡。在此期间,人的社会关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的交往环境也在变化。人们在变化中不断地结识新的交往对象,扮演新的交往角色,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越来越复杂。二人际关系的功能及类型(一)人际关系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以成为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保持身心健康,开发个人潜能的基本需要。“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是要靠人际关系和他做人处世能力。”——卡耐基人际交往的功能所谓人际交往的功能就是人际交往在现实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作用。从影响的范围分析,人际交往具有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两个方面。人际交往的个体性功能是指人际交往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际交往有利于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与周围现实关系的认识,并由此对自身的一切思想、行为与潜力所采取的自觉态度。首先,自我评价离不开人际交往。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把自己反映在别一个人身上。一个名叫彼得的人所以会把自己当作一个人来看,只是因为他把那一个名叫保罗的人看作自己的同种。”也就是说,一个人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别人就是自己的镜子。

其次,自我体验离不开人际交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体验,也是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为依据的。另外,自我调节受人际关系影响。

第二,人际交往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所谓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以及同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由单纯的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其成熟程度的尺度之一。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包括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两个方面。社会教化就是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诱导个体去做那些保证使社会正常延续而必须做的事情。个体内化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并形成内在素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化就是人们借以获得个性并学会其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教化就谈不上个体内化;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不可能实现。人际交往是个体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生存技能的必经途径。“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使人们对社会化的认识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成为贯穿一生的长期过程,人际交往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也将持续下去。否则,如果一个人长期自我封闭,拒绝社会交往,将被时代所淘汰。第三,人际交往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爱与归属的需要列入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一个人在彻底的孤独中呆很长时间,就会产生孤独感、空虚感,最后导致精神失常。动物学家曾经以恒河猴做过一个著名的“社交剥夺”试验。试验将猴子喂养工作全部自动化,隔绝猴子与其他猴子或人的交往,结果与有正常交往机会的猴子比较,缺乏交往的猴子明显缺乏安全感,不能与同类进行正常的交往,甚至本能的行为表现也受到严重影响。

人际交往使人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消除孤独感,增加快乐。“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如果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人际关系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密切关系,个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融洽相处,就会心情愉快,有安全感,也能促进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其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创造良好社会心理气氛,净化单位人际环境。人与人的交往产生一定的社会心理气氛。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使人心态平和,情绪开朗、乐观,单位的群体关系和谐有序;恶劣的社会心理气氛,使人心理焦躁,情绪压抑、苦闷,单位的群体关系紧张。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净化社会心理气氛,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空间。

第二,有利于提供信息,调节情绪,增进团结: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与他人沟通,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建立及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相互之间的吸引及友谊关系的发展。第三,增强群体合力,优化单位整体效应,提高效率。“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造成了一个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一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恩格斯)。在现实中,整体效应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影响整体效应的因素很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合力。这种合力的优势依赖于消除内耗、增大内聚力;形成互补,建立学习型机制;合理竞争、互相激励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团体内部形成比较融洽的群体气氛,增进群体的团结协作,有利于发挥群体的整体效能。(2)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每个人在需要时得到支持和帮助,使个人保持良好的工作心境,有利于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二)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式多维的、可变的,从不同角度分析,可将人际关系分成多种类型。

1根据交往的发生缘由分类:(1)血缘关系:以血亲为联系纽带,以姻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亲属关系、婚姻关系等。(2)地缘关系:是以人们生存的地理空间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邻里关系、社区关系、城乡关系等。(3)业缘关系:是以人从事的事业为基础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同事、同学、干群关系及主客关系等。(4)泛缘关系:是以特定的时间或空间为条件而遇合形成的人际关系,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如朋友关系、路人关系等。2根据人际关系的控制程度分类:控制程度指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对引导及确定该关系的愿望,包括以下三种关系:(1)互补性人际关系(2)对称性人际关系(3)平行性人际关系3、人际关系的需求定向3根据人际需求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修兹的研究:修兹认为,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别人的支持,每个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他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人际关系的基本需求倾向,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对他人的需求内容和方式都不相同。这种需求可分为三类:即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和感情的需求。①相容的需求: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想跟别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欲望。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待人行为有:交往、沟通、参与、容纳等,以及与之相反的孤立、退缩、排斥、疏远等。②控制的需求:是在权力上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其行为表现为运用权力、权威、控制、支配等。相反的习惯难为有抗拒权威、忽视秩序、受人支配、追随他人等,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控制的需求。③感情的需求:是在爱情与感情上希望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其行为表现是喜爱、亲密、同情、热情等,其相反的行为表现为憎恨、厌恶、冷淡等。这三个方面的需求又分别可分为主动的需求和被动的需求,于是修兹在此基础上分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性被动性包容主动与他人来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控制支配他人期待他人引导自己感情对他人表示亲密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4根据人际关系的倾向分类:(1)合作型:双方主动支援、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携手并进的关系。(2)竞争型:指人与人在竞争的活动及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3)应酬型:指基本上不带有功利性,而带有应酬性质的人际关系。交往时间短暂,交往的层次表浅。(4)混合型:指人们之间的交往目的机行事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的,可能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还有应酬。5根据人际关系的发展程度分类(1)亲密型:(2)团结型:(3)和睦型:(4)维持型:(5)冲突型:三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辨证关系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及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主要区别在于:(一)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发展和形成的基础。(二)人际沟通状况决定人际关系状况。(三)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研究重点不同。

谢谢大家!

1、交往的含义什么是交往?从词源上看,交往一词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s,原意是指共同的、通常的,现在人们一般把它理解为分享思想与感觉,交流情感、观念与信息。英语中的Communication,德语中的Kommunikation都是由此而来。在汉语中,与交往通用的还有交际。交往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在心理学上,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由此达到一定的认知;在社会学上,交往是指人们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或通过交往行为而形成的特定社会联系;在语言学上,交往概念表示人与人之间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语言符号的交流;在信息科学和传播学中,交往是指一个特有信息由信源经过信道到信宿并不断反馈,从而实现相互沟通目的的传播过程。在哲学上,交往是指人所特有的相互来往关系的一种方式,即一个人在与其他人的相互联系中的一种存在方式,它蕴涵了其他学科所理解的各种意思。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第一,交往需求迫切,但往往期望值过高。渴望友情、寻求归属感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可是,一些人又经常为找不到可以信赖的朋友而苦恼。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交友期望值过高。许多人把情投意合、共同成长、相互理解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希望所交往的人都能够成为自己的密友。期望值过高,客观上使自己忽略了一般性的交往,必然导致朋友少或没有朋友的结局。

第二,交往目的多样化,但一些同学在交往方向上存在着误区。

随着社会的变化,大学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单一的情感型转向了多样化。另方面,一些大学生对该与什么人交往、交往程度的深浅没有正确的认识。表现为:交往方向单一,交往半径较小,与同学交往多,与社会交往少;热衷于与老乡交往,疏远与班上同学的交往;愿与朋友、恋人交往,不愿与集体同学交往;进行一些盲目的社会实践。

第三,交往的自主性增强,但是一些同学却走向了自我中心的极端。一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个性、爱好,而忽视了对他人兴趣、性格等的了解;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和体验,忽视他人需要和体验;对他人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较少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个别同学孤辟、自我封闭,导致交往中的角色固定,无法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转换。有的同学虚伪、嫉妒,出现了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特征,降低了人际交往的质量。

第四,交往方式趋于多样化,但是多数人仍然以寝室或班级为中心。目前,一些同学通过“社会工作”和“BBS、QQ等新兴网络”扩大了交往方式。大部分的学生不再抱有狭隘的交友观念,转而追求建立更加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第五,爱情交往的愿望强烈,但有些同学将爱情交往当成了人际交往的全部。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当青春洋溢之际,情感丰富之期,追求爱情的欲望比高中时更加强烈。客观地说,爱情交往本身也符合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但是,一些大学生进入恋爱状态以后,过分地投入其中,在思想甚至行为上开始封闭,将其他人均拒之于交往范围之外,结果却使自己陷入生活的狭隘境况中。结果,有的荒芜了学业,有的失去了友谊,有的甚至也失去了爱情。人际交往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系

1.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可以说是与人类生存发展相伴随的现象,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现象不仅变得更为普遍,而且成为现代社会人我关系及交往必须予以正确回答的焦点问题。从理论上说,人们常常将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的、物质的和社会的、精神的两大类,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说驱动某种行为的需要和动机是纯粹生理性的或者纯粹社会性的。人的需要是生理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社会需要不能脱离生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生理需要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实践中得到满足的,总要受到社会需要的制约和调节。一方面,人人都有自身的需要,都希望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人都有自身的利益。追求需要的满足,追求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但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们面临着需要无限而资源有限的矛盾。于是,人类社会有了竞争。另一方面,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为了能抵御自然灾害,改造自然,也为了追求比分散劳动更好的规模效益,人们又要合群,要协作.19世纪英国思想家威廉·汤普逊曾对历史上的社会竞争作过比较分析。他首先肯定谋求利益的动机对劳动者来说是一时也不可缺少的推动力。要充分发挥这种动力,个人竞争制度比起强制制度与非自愿制度来,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汤普逊也看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在利己主义原则的支配下,竞争成为贪得无厌、损人利己、损公益私的手段。因此他试图寻求一种既能保持竞争的优越性,又能避免竞争所带来的流弊的制度。他提出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合作。按照他的设想,实行这种竞争加合作的制度,就能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

汤普逊的思想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积极的、良性的竞争推动着社会进步和个人的发展。所谓积极、良性的竞争,是指在正当的目的、手段和方式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成功,并力求超过他人,成为先进者。这种竞争就是自立、自强、敢为天下先,它使个人的智慧、才能、情感和意志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现,大大提高了人生的效率,使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竞争是群体发展和富有创造力的根本机制。由富有竞争性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才具有整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否则,将是死水一潭。从长远看,个人的竞争性要能正常发挥,就必须具有群体意识,积极与他人合作。因为人类的竞争不是自然的优胜劣汰,它必然以协作为前提。如果以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的目的和方式进行恶性的、消极的竞争,必然妨害群体的协作,削弱或破坏群体的发展,导致社会的腐败和个人的堕落,成为常言所说的“害群之马”。连一向标榜个人自由与个人主义的美国,这种危害也已引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的忧虑。当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讲座教授罗伯特·尼斯曾说:在美国,在19世纪谈起个人主义信念,使人想到的是开发西部边疆,穷荒探险和苦心经营小农场或小商店的开拓精神。今天再重复个人主义的信条,却只是使人想到形形色色在社会中被异化的人们:从孤独忧虑的老人到盗窃犯、恐怖分子的一幅幅黯淡景象。……个人主义使社会组织瓦解、个体化,社会不再是人们由共同志趣、共同利益汇集凝聚成的团体,而已演化到这样一种地步:这里至多只是一个沙砾场,若从坏的方面说,则是孤单凶狠、靠掠夺为生的人们活动的热带丛莽。2.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人们称之为虚拟空间,以便与传统交往依托的物理空间相区别。网络交往具有开放性与多元性、间接性与广泛性、非现实性与匿名性等特点。以其为中介,人际交往出现了一些新的交往方式。网络空间对人际交往的突出影响可以概括为虚拟与现实的矛盾。一旦出现虚拟与现实的冲突,就可能导致自我角色认同的错乱、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出现,以及责任失范和社会信任感的危机。首先,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人的自然本性提供了一个无限放大的机会,有利于克服现实交往的不平等性,有利于缓解现实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交往主体首先符号化,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