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导学案02_第1页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02_第2页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02_第3页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02_第4页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0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蓼蓝()废祠()皦皦()敛()赀()财缇()骑()抶而扑之()鞭笞()呵斥()傫然()詈骂()矫诏()逡巡()投缳()佯狂()户牖()扼腕()溷藩()湮没()答案:蓼liǎo,祠cí,皦jiǎo,敛liǎn,赀zī,缇tí,骑jì,抶chì,笞chī,呵hē,傫lěi,詈lì,矫jiǎo,逡qūn,缳huán,佯yánɡ,牖yǒu,扼è,溷hùn,湮yān。2.辨音逮捕()湮没()逮住()没戏()答案:dài,dǎi;mò,méi。3.辨形()巡(qūn)()号(shì)()工(jùn)自()(yì)()峭(jùn)洋()(yì)英()(jùn)怙恶不()(quān)答案:逡,竣,峻,俊,悛;谥,缢,溢。【文言整理】1.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同 )(2)敛赀财以送其行(同 )(3)亦曷故哉(同 )答案:(1)“又”(2)“资”(3)“何”2.词类活用(1)去今之墓而葬焉( )(2)缇骑按剑而前( )(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人皆得以隶使之( )(6)不能容于远近( )(7)亦以明死生之大( )(8)安能屈豪杰之流( )答案:(1)墓,名词作动词,修墓(2)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4)抚,名词作动词,担任巡抚(5)隶,名词作状语,像奴仆那样(6)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处、近处(7)明,形容词作动词,表明;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8)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3.古今异义(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 今义:路中间(2)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 今义: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非公家的(3)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 今义:带头人(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 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5)颜色不少变古义: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古义: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7)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古义: 今义:意志和气概。答案:(1)执掌政权的人。(2)党羽。(3)头颅。(4)不寻常。(5)脸色。(6)两个词。行,品行;为,作为。(7)神情。4.一词多义(1)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与之争( )呜呼,亦盛矣哉(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见大木枝叶盛茂( )使君盛怒(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2)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发其志士之悲哉(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舜发于畎亩之中( )夫鹓雏发于南海(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号施令( )(3)卒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卒葬之( )卒与尸合( )五万兵,难卒合( )直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4)徒慷慨得志之徒(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寡君师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自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则徒隶之人至矣( )舍车而徒( )(4)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答案:盛:兴盛,旺盛盛大充足茂盛指程度深chénɡ,放在器物中发:拿出发动头发抒发发送兴起出发射箭启发打开传布卒:士兵死最终同“猝”,仓促结束,完毕徒:指同一类人空,徒然只,只是士兵同伴,手下人服劳役的人徒步而行视:比较看,端详看待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文学家。自幼聪颖好学,勤于读书,为记所读,每读必录,录后即焚,如是七次方休,故其书房取名为“七录斋”。他曾撰写过脍炙人口的《五人墓碑记》,被收为《古文观止》的压轴篇,读书人几乎无人不知。张溥与同邑张采因均具有文名,时称娄东二张。起初他与张采“尊师取友,互相砥砺”,合士子十一人为应社。后交游日广,于是在崇祯二年,张溥以“兴复古学,务使为用”为宗旨,联络江浙诸多文人,将全国16个文社合而为一,创建复社,被推为复社领袖。崇祯六年春,张溥领导的复社在苏州虎丘举行数千人的集会,声震朝野。复社虽以“尊经复古”相号召,但张溥之复古主张,意不在文辞,而是针对当时尚奇而不知古的文风,提出“夫好奇必知古,知古则必知经,知经则必知所以为人”,其论文也由七子派重文辞转向重人品、重实践。比之王世贞的复古主张,张溥又进了一大步,更有其积极意义。张溥领导的复社全盛时约有3000余员,以“嗣响东林”自许,成为明末最有影响的文人社团之一。张溥崇祯四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回太仓悉心著述,著有《七录斋诗文合集》16卷,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118卷,各集均有题辞。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断。其一生编著3000余卷,内容涉及经学、文史诸多领域。可惜英年早逝,病死时年仅40岁。张溥之墓在太仓西郊,“文革”时乡民掘之,仅出土砚台笔墨等文具。现市区西门街8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溥故居。2.探寻背景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他们多次上疏弹劾魏忠贤,斗争十分激烈。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杨涟、左光斗、魏大昌等相继被杀。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谥,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的山塘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这篇《五人墓碑记》。合作探究1.本文中记叙与议论是怎样融合的?探究:本文有叙有议,先叙后议,一、二两段叙事(五人墓缘起、斗争事迹),三段评议五人死后的重大意义,但叙中有议,议中有叙。一段叙述了五人墓缘起后,插入一段议论,赞扬“五人之皦皦”,然后接叙五人斗争的事迹,三段在称赞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后,接叙“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事,以论证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议论随叙事内容而发,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从二者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基础和根据,而议论使五人事迹益见光辉,相辅相成,统一于“义”这一个纲领之下,有机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2.文中是怎样用对比手法来表达中心的?探究:本文多次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士大夫中那些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的庸人和五人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皎如白日;把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对比,反衬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把高爵显位的各种辱人贱行和五人事迹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的重于泰山。此外,还从反面想像五人不死于义而“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的无意义,以表明五人死得其所。通过反复对比,使五人慷慨就义的精神十分鲜明突出。应该说,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是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既有侧面对比,又有正反对比。不仅在记叙中运用对比,而且在抒情议论中也运用对比。不仅在一段落中运用对比,而且在段落间运用对比。作者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对比,很好地突出了中心,取得了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文苑小憩【美文欣赏】生命赋孙荪我常常在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摧我爆发出一种激情,在我周身漫布,升腾,飞越。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我的一种轻微然而却是异常深刻的震颤。早春,当冰尚未完全消融,万物尚未苏醒的时候,柳树的枝条还是铁灰色,可如小米粒般的新芽已经顶着严寒冒出来,它就是报春的最早的使者。万木峥嵘的自然之春就是从它开始的。当枣芽发出不久,在播种过的棉花地里,可以看见棉芽冲破柔韧而疲软的壳子,一个个钻出地面,遍地都写着两个字:突破。麦收过后,在麦茬地里新播种上的大豆,不几天工夫,从薄薄的透明的外衣中露出茁壮的一点的胚芽,探头顶破地表,满地像是用五线谱写成的生命第一乐章。它预示着,也开始演奏着一部生命交响乐:活泼泼的胖乎乎的豆苗,无边际的宜人眼目的豆绿色波浪,成熟的金黄色的小山。我害怕见花蕾。特别是那种已露出一点亮色,将要绽开的花蕾。我一见到它,就如醉如痴,它能一下子把我原来的思路打乱,重新引诱我不顾一切地去做生命瑰丽峰巅的想像:经过长久地默默不响地经营、吮吸、积累,所蓄积的全部精华、神采、光辉,就要在一刹那展现,这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恰如刚刚构想好一篇十分得意的文章,将要展纸挥笔的当口,也恰如一对初恋情人迷恋时的慌乱,我有时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面对花蕾,我的思路空前地奇特、活跃。有一次竟然呼啦一下忆起了几年前的一场玩话。那是我和朋友在街头漫步,一群迎面而来的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叽叽喳喳乱钻乱闹,我们被挤得无路可走。可我的那位朋友说,别急别气,说不定未来共和国的总理、部长、文坛巨星、科学泰斗都就在这里。真的,我不是为了写这篇文章寻找比喻象征,我常常在花蕾前想起这位朋友有点幽默的预言。我还有一个执拗的习惯:好在贫瘠的荒凉和山间沙漠流连。岩间石缝中生长的斑痕累累千扭百弯的怪柏奇松,荒漠中的一株或一丛“沙打旺”或骆驼草,石板上的一片黄绿浅灰的苔藓,我都向它们注目。这些景象剥落了我热烈的情感,凸现出严峻的理性,我不是可怜它们,我是敬仰它们!这是怎样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全都生长得很顽强,很自信,很精神!外在的温度、湿度、肥沃度等等条件,对它们都不重要;它们几乎全靠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条件再恶劣一点,别的葱茂的一切可能化为死亡的尘埃,而它们仍可能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如果条件好一点,那它们该是一副怎样的葱茂!还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吗?生命,就是开始,就是突破,就是希望,就是创造,就是追求。有幸获得一次生命,那就让生命像那么回事地展示一下吧。(选自《生存的诗意》,河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赏析]特定语境下,散文语言有它特有的魅力。阅读文章前后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因感到花蕾即将绽放所带来的惊喜、感动等心灵的震动,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生命赋,作者之所以敬仰是因为他从这些物中感知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因为它们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却仍保持着顽强、自信和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大家文坊】读《五人墓碑记》王玉洁时代总是在创造英雄的史诗,那个年代也是风云迭起,波涛汹涌地出现了那么多英雄,需要一一记载。面对权力的来袭,许多人选择争分夺秒的攫取,用尽手段指鹿为马、画地为牢。这些都是奸臣所为。何为奸臣?“指弄权营私、残害忠良、不忠于君主的大臣。”——《三国志·诸葛亮传》。“峻宇缭墙,覆压数里,郁葱绵亘,金碧辉煌。”康熙年间御史张瑗巡视北京西城时发现魏忠贤墓的景象。那个时代的魏忠贤便是这样的一个人,极尽所能,处心积虑,钳制百官,镇压异己,甚至变本加厉。他掌管朝政下的大明,已是民不聊生,有苦而不能申辩。魏忠贤的胡作非为,引起正直官员的严重愤慨,东林党人为伸张正义对他们进行揭发和斗争。然而昏愚的熹宗偏听偏信,反而下旨痛责杨涟,魏忠贤竟逍遥法外。也正是这件事,魏忠贤遭受这番弹劾后,决心赶尽杀绝。便有了“前六君子”、“后七君子”,也就有了五人的墓碑。在大奸大恶面前,总会有正义的灵光。这五人也是正义的旗帜下坚毅挺立的丰碑。那个朝代,到处是东厂西厂的特务巡逻,宦官奸臣的耳目,搜查民间的一举一动;然而民不聊生则自有怨言,却在这样的环境中销声匿迹,断然偃旗息鼓。除非是更严峻的时刻,或者是更不能忍受的时刻。然而这五人那么毅然决然地决定站出来,只是在官兵凶残的目光下,为了保护更多的群众,毫不犹豫地迈出一步——生死相隔的一步。虽然还有那么多义愤填膺的甚至有些奋不顾身的群众,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这样的壮烈的牺牲精神,始终不肯迈出一步,虽也激昂,但是始终没有办法用一生去衡量这样一个问题: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生命。这也许就是留名千古和死后就灰飞烟灭的区别。真相比死亡更深刻,遗忘比生命更延长。这也难怪张溥在那个时代就呼吁“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课堂巩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蓼洲(liǎo)皦皦(jiǎo)溷藩(hùn)抶而仆之(shì)B.赀财(zī)傫然(lěi)户牖(yǒu)五人之〗脰(tóu)C.缇骑(tí)废祠(cí)詈骂(lì)投缳道路(huán)D.逡巡(qūn)猝发(cù)湮没(yān)赠谥美显(yì)答案:CA“抶”应读chì;B“脰”应读dòu;D“谥”应读shì。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④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答案:D①连词,同“而”;②介词,相当于“为了”;③是;④替。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B.激于义而死焉者也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C.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敛赀财以送其行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答案:CA项第一个是连词,表并列关系,译为“并且”;后一个是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B项前一个是介词,译为“被”;后一个是介词,译为“向”。C项都是连词,译为“用来”。D项前一个是介词,译为“在……的时候”;后一个是动词,译为“主持,掌管”。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缇骑按剑而前B.去今之墓而葬焉C.抶而仆之D.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答案:CC项为使动用法,A、B、D为名词活用作动词。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予犹记周公之被逮C.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D.斯固百世之遇也答案:BB项为被动句,其它为判断句。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清除B.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旌:表扬C.呜呼,亦盛矣哉盛:盛大,隆重D.安能……发其志士之悲哉发:抒发答案:A除:整理。下列括号中的词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既而(中丞)以吴民之乱请于朝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钩党)不敢复有株治C.且(大阉)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于)墓道答案:B“不敢复有株治”的施事者是“大阉”而非“钩党”。8.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思没变化的一项是()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C.尽其天年D.保其首领答案:C“天年”指人的自然寿命,古今没有变化。课后强化作业课内挖潜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又有剪发杜门杜:塞、闭B.视五人之死视:比较C.轻重固何如哉固:本来D.忠义暴于朝廷暴:暴露答案:D暴:显露。2.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A.人皆得以隶使之B.安能屈豪杰之流C.亦以明死生之大D.佯狂不知所之者答案:DA.名词作状语;B.使动用法;C.形容词活用作动词。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不能容于远近答案:DD为被动句,其余为介宾结构后置句。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固百世之遇也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③忠义暴于朝廷④老于户牖之下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答案:B斯:这,①②同;于:在,③④同。5.下列句子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由是观之B.人皆得以隶使之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E.佯狂不知所之者F.亦以明死生之大答案:C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译文: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译文: 答案:(1)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较这五个人的死,谁轻谁重到底怎么样呢?(2)因此我与同社的几位君子,哀叹这墓空有石碑而写了这篇碑记,以此来表明死的重大意义,百姓对社稷是重要的。课外拓展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7~11题。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耶?”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勣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太宗不怿,罢,召让曰:“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显庆三年卒,年七十四。谥“忠武”。(选自《新唐书》,有删改)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翼王出,率兵还战翼:掩护B.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略:攻打C.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班:排列D.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怪:怪罪答案:D怪:意动用法,“以……为怪”。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B.①我终不以谗害良士②敛赀财以送其行C.①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②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D.①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答案:DA.且:时间副词,将要/连词,况且;B.以:介词,因为/连词,而;C.其:句中语气副词,“哪里”“怎么”/代词,代南阁子;D.乃:都是副词,才。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尉迟敬德“忠诚”或“勇武”的一组是()①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②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③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④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⑤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⑥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⑤⑥答案:B①只是说明尉迟敬德归顺了秦王;⑥说明了尉迟敬德的居功自傲、粗鲁。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抓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B.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对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了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C.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D.这篇文章通过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来表现人物性格,将尉迟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答案:C“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的说法不妥,唐太宗只是对他进行了批评,并没有处罚他。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译文: ②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译文: ③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译文: 答案:①尉迟敬德如果要反叛的话,难道能在寻相之后吗?②秦王对我实在是有再生之恩,(我)才拿生命来报答他的恩情。③您的忠心就像山岳一样,即使积蓄成斗的金银(送您),又怎么能改变它呢?参考译文尉迟敬德,名恭,是朔州善阳人。隋朝大业末年,刘武周作乱,让他做了偏将。与宋金刚一起击败了永安王李孝基,活捉了独孤怀恩等。唐高祖武德二年,秦王在柏壁作战,宋金刚兵败逃往突厥,尉迟敬德集合剩余的队伍据守介休。秦王派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招降他,于是和寻相献城投降,跟从秦王一起攻打王世充。后来寻相反叛,诸将怀疑尉迟敬德将叛乱,把他抓了起来。屈突通等人对秦王说:“尉迟敬德为人剽悍骁勇,现在抓了他,猜疑和叛乱之心已经结下,不赶快杀了他,后悔就来不及了。”秦王说:“不能这样。尉迟敬德若是一定反叛的话,难道会在寻相(造反)之后吗?”于是放了他,领他到自己的卧室内相见,对他说:“大丈夫凭义气相许,小的嫌怨不值得放在心上,我终不会因谗言而害了忠良。”于是赐给他一些金银,说:“你若是一定要离开,把这些作为你的盘缠吧。”这一天秦王等在榆窠狩猎,恰逢王世充亲自率兵数万来挑战。单雄信,是王世充的猛将,骑马直接奔向秦王,尉迟敬德催马大喊着横刺过来,单雄信从马上掉下来,尉迟敬德于是掩护着秦王撤退,又率领士兵回来作战,大败王世充军。秦王看着尉迟敬德说:“近来大家都认为你会背叛我,我唯独确保你,并没有其他意思,可为什么报答我这样快呢?”窦建德的军队驻扎在板渚,秦王命令李勣等作为伏兵,亲自手持长弓,令尉迟敬德拿着矟,攻打窦建德的营垒,大声地叫阵挑战。窦建德的兵出来,秦王于是领兵稍微后退,杀了数十个敌兵,众多的敌兵越发向前。埋伏的军队冲出,将窦军打得大败。当时王世充兄长的儿子王琬在窦建德的军中作使者,乘坐着隋帝用过的马匹,铠甲华丽齐整,出入于军队中在众人面前夸耀。秦王发现后,问:“谁能够把他捉过来?”尉迟敬德请求与高甑生、梁建方三人一起骑马前往,活捉了王琬,牵着他的马回来,贼兵不敢追赶。隐太子李建成曾经用书信召他来,赠给他一车金器。尉迟敬德拒绝说:“秦王对我实在是有再生之恩,正要拿生命来报答他的恩情。现在我对殿下没有什么功劳,哪敢承受这样的重赐?如果私下里答应您,就会怀有二心,图利而放弃了忠心,这样的人殿下又哪里会任用他呢?”太子愤怒而停止了收买他。尉迟敬德把这事告诉了秦王,秦王说:“您的忠心就像山岳一样,即使积蓄成斗的金银(送您),又怎么能改变它呢?可是这恐怕不是自保的方法。”巢王李元吉果然派猛士来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打开屋门安然地躺着,刺客来到后,竟然不敢进屋。隐太子等于是在高祖面前说尉迟敬德的坏话,高祖下令要杀了尉迟敬德。秦王在高祖面前据理力争,尉迟敬德才得到赦免。(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成为了皇太子。当时因受隐太子、巢王的牵涉而获罪的有一百多家,财产都将被没收,人都将被收入官籍(为奴)。尉迟敬德进谏说:“作恶的只是两个人,现在已经除掉了,若是再穷究余党的罪,这不是取得安定的办法。”于是这些人全都获得赦免。曾经在庆善宫陪同皇上喝酒,有人排列在他的前面,尉迟敬德说:“你有什么功劳,(竟然)坐在我的前边?”任城王李道宗出面解说,尉迟敬德勃然大怒,挥拳将李道宗的眼几乎打瞎。太宗不高兴,宴会结束,召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