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世界史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2页
世界史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3页
世界史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4页
世界史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史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603)一、学科简介1.学科概况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学科系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为黑龙江省唯一一个历史学专业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由改革开放后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硕士点发展而来,奠基人和掌门人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戚佑烈教授,并于1979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三十几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逾300人。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11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省政府津贴1人,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余项,获黑龙江省优秀科研奖二等奖以上十余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教学名师1人。本学科年龄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不足45岁。2.学科内涵本学科注重人类历史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强调对世界历史的系统把握,探寻不同历史时段、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流变特征。世界史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世界史专业的研习,必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展开考察;本学科主张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强调从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考察历史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世界史对人类历史的考察、研究是建立在对外国史料的占有、梳理、辨伪基础上的,为达此目的,世界史学科专业强调外国语、西方古典语言等语言的掌握,并以外国语作为从事世界史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科范围本学科现有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与国别史等四个研究方向。(1)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关注外国史学流派、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注重近代以降外国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以及探究形成这些趋势的各种动因;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史学史、外国史学流派及其代表性作品、外国历史文献等也属于本研究方向的关注对象。本学科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方向的关注重点为外国史学史,以及西方史学理论流派。(2)世界上古中古史侧重人类文明的生成、早期文明,以及中古社会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研讨上古、中古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流域的变迁及其原因。本学科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方向主要为古典文化、中古西欧、中古英国社会等。(3)世界近现代史侧重关注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流变,旨在解说不同国家、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不同特征,以及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本学科世界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世界近代史、现当代国际关系及其理论等领域。(4)世界地区与国别史主要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并通过研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演进的差异性,解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人类文化的多元性。本学科世界地区与国别史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史、东亚文明史、东北亚国际关系等。二、培养目标掌握世界史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研究世界历史相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从事世界史领域内及其相关专业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为适应社会需求,本学科在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践行通识、通才教育,强调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1.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研究方向通过系统性专门训练,使硕士研究生比较扎实地掌握西方史学思想、史学史核心内容,旨在培养研究该研究方向的专门人才,使之能够胜任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工作,胜任大专院校历史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亦可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本研究方向侧重理论研究、逻辑思辨等方面的培养,并且在此过程中强化专业基础、通识基础教育,以使硕士研究生更适应社会需求。2.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古典文化、中世纪史,以培养能够胜任从事世界上古中古史科学研究、大专院校历史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的。在培养实践中,既侧重专业精深的培养,使研究生具备对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有系统性把握,也通过强化基础训练,拓宽视野,使之能够适应文化、新闻传播、行政等工作岗位要求,亦可继续深造,攻读更高级学位。3.世界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侧重关注、研究近代以降人类社会的历史,研究世界近代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培养研究生为能够胜任专门性科学研究大专院校历史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亦可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由于本专业许多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因此,所培养研究生亦能够胜任外事、时事研究、政策研究、行政等工作岗位要求。4.世界地区与国别史研究方向为世界史领域专题性,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史、日本史,以培养能够胜任从事美国史、日本史科学研究、大专院校历史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的。由于本研究方向所涉及美国史、日本史等专题性研究与现实世界关系密切,因此,所培养研究生亦能够胜任外事、时事研究、政策研究、行政等工作岗位要求,亦可继续深造,攻读更高级学位。三、质量标准1.基础知识(1)理论与方法。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能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事世界史的学习与研究,同时学会并掌握世界史研究相关流派、思潮及其发展动向,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2)基础知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与历史学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专业基础主要指将所攻读学位的研究方向纳入到世界史视域,懂得所学专业方向与整体世界史的关系;历史学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指所学专业与中国历史、历史学之间的关系,知晓所学专业之外应掌握的历史学知识,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交叉与交汇,促进专业学习。(3)专业知识。本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从上古至现当代所涵盖的基础知识,以及学位论文写作时的专门知识。(4)工具知识。工具知识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能够较为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书籍;懂得、掌握计算机及网络使用的一般技能,能够娴熟地利用网络检索、搜集资料等;使用各种工具书的技能;具备目录学、版本学等方面的知识技能。(5)相关知识。为应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学科硕士研究生除应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对文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艺术等相关相邻学科专业的知识有所掌握,既促进专业学习,也为就业做好知识储备。2.基本素质本学科着力培养硕士研究生树立专业思想,对世界史兴趣浓厚,对世界史知识体系有清晰认识。基本素质主要由理论素养、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技能素养构成。理论素养指的是,硕士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掌握历史学研究一般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外国史学理论、史学史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拥有学术判断能力。专业素养指的是,研究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对学位论文所涉及内容有完整的理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较为熟练地运营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书籍。文化素养指的是,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从不同层面体现“专”与“宽”的关系,不仅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应对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有所了解,通过人文素养促进专业学习。技能素养指的是,硕士研究生除运用外国语能力外,还应掌握现代技术、电脑、网络等基本技能,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专业数据库,熟练掌握电子检索、电子阅读等技能、技巧。3.道德素养研究生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道德素养主要包括学术道德素养和社会道德素养两部分。研究生应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操守和学术规范,自觉抵制学术腐败,养成良好的学术品质,坚决杜绝任何抄袭、剽窃行为。研究生应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生活上洁身自好,避免伤风败俗、有伤风化、有违社会公德等言行,不践踏公共道德底线,不做有损做人尊严、有损母校、有损社会的任何事情。4.学术能力(1)获取知识的能力本学科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注重基础训练,强调基本技能培养,训练写作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研究生应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以及运用中文和外国语的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辅之以正确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养成,主动获得各方面的知识。(2)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学习和培养,本学科研究生应对所学专业领域的学术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把握,并能够对相关学术问题做出评判,提出自己的见解。本学科强化写作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的培养,注重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并在导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完成学位论文。四、学制与学分1.学分。实行弹性学制。2.学制。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4年,最短时间为2年。硕士研究生如2年毕业,需要符合学校相关规定,满足三项条件:(1)修满34学分;(2)公共外语75分以上;政治及专业课80分以上;(3)在校期刊目录C类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五、培养方式1.采取以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导师指导提升研究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方式。2.鼓励硕士生培养学科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有计划地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派出硕士生到其他院校、科研单位学习,互相承认学分。六、培养环节1.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个人研究计划、读书计划等,并由导师审查通过后,报研究生院和所在学院备案。2.课程学习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突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通过课程考试(开卷或闭卷)、学期论文、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3.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士生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作用,开列本学科专业硕士生必读文献书目,并通过课程学习或学术组会等形式,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文献阅读的质量和数量。尤其应强调对外文文献的阅读。4.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基础上,通过强化问题意识,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按规定时间提交开题报告,并按时接受、通过中期检查。5.论文工作环节应侧重于对研究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论文写作进一步提升外语使用能力,以及中文写作能力。外国语必须达到阅读专业书籍水平。6.为使硕士研究生一专多能,适应社会需求,在培养环节中,注意融入相关技能训练,如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使用、外国语阅读翻译等。7.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评阅和盲审制度,审核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8.纠偏及保障措施:(1)无论主干课,还是选修课,无故缺席两次以上,取消考试资格,第二年重修。因故请假者,及时通知授课教师。(2)无故、故意不出席重大学术活动、学术报告者,不计学分,并责令做出书面检查。七、课程设置1.课程学习计划导师根据研究生生源特点、学科基础、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结合本学科具体情况,指导每名硕士生进行选课,制订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包括补修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不收费。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第一学期内完成,并向研究生学院和所在学院提交一份备案。2.课程设置课程必修学分18—21学分,选修学分不低于6学分(见下表)。世界史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注学位公共课026MX0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4021026MX001外国语(英语)7241026MX003外国语(俄语)7241026MX002外国语(日语)7241学科通开课002MX151世界历史前沿问题(*)5431论文002MX152史学理论(张作成)5431闭卷002MX153论文写作指导(张晓校)5431论文专业主干课世界上古史(古典文化)002MX351古典文化(张晓校)5432论文002MX352希腊罗马史专题(张晓校)5432002MX353希腊罗马史料阅读与翻译(张晓校)5433世界中古史(中世纪史)002MX354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王军)5432论文002MX355中世纪史专题(王军)5432002MX356英国中世纪史(王军)5433世界近现代史002MX357世界近现代史专题(杨超、纪胜利)5432论文002MX358世界近现代史料与翻译(刘大平)5432002MX359国际关系理论(纪胜利)5432002MX360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南慧英、纪胜利)5433世界地区与国别史(日本史)002MX361日本文化史(吴玲)5432论文002MX362中日关系史(孙瑜)5432002MX363日本史史料阅读(吴玲)5433史学理论及外国史学史002MX364西方史学史(张作成)5432论文002MX365历史哲学(张作成)5432002MX366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张作成)5433选修课公共必选课026MX40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1文科选,不占选修课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2011理科选,不占选修课学分026MX401科学道德(就业指导)1811专业选修课002MX551西方古典文明(王鹤)3623古典、中世纪及史学理论方向002MX552中古基督教研究(王军)3624002MX553西方文化史专题(张作成、南慧英)3624002MX554美国外交政策史(纪胜利)3623世界近现代史002MX555美国史专题(刘大平)3624002MX556冷战史专题(纪胜利)3624002MX557日本侵华史(孙瑜)3623日本史002MX558日本思想史(吴玲)3624002MX559日本文言文阅读(吴玲)3624补修课002MX601中国史专题(刘丽丽)3602002MX602世界史专题(王鹤、吴玲)3602002MX603世界史热点问题系列讲座3601-4创新能力培养002MX704学术组会两次,每次1学分;参加学术报告会5次,并写出800字以上学术心得;毕业前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文章1篇(2学分)。其他见方案具体要求。41-5*《世界历史前沿问题》授课顺序:第1周张晓校、第2周王鹤、第3周王军、第4周杨超、第5周南慧英、第6周纪胜利、第7、8周刘大平、第9周吴玲、第10、11周孙瑜、第12周张作成。(备注:由于国际关系和日本史方向学生人数较多,因此,多安排一次课,由刘大平、孙瑜承担)3.创新能力培养(4学分)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追踪学术前沿,了解学术动态,也为研究生论文写作打下基础,由各专业方向导师组织、负责安排学术组会,积极参加由学院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同时,毕业前在省级(含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1)学术组会(2学分)。参加学术组会成员为导师及所指导研究生,如研究生数量偏少,则可根据实际情况,与世界史一级学科内其他专业方向联合进行学术组会,研究生人数不得少于3人。导师依据学习进展等情况,安排一二年级研究生在学术组会做主题发言,每人发言不得少于10分钟。所有世界史专业研究生,在一二年级每人参加二次学术组会(每次1学分)。具体要求:发言者准备纸质文本发言稿,参加者做好听课笔记,组会组织者做好组会记录,最后由导师签字,存档备查。世界史学科负责检查组会发言稿、笔记、记录等,合格者给予相应学分,无故缺席者,不计学分。(2)发表学术文章一篇(2学分)。学术论文及其他相关事项具体要求如下:第一,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文章一篇,第一署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学术文章一篇;第二,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包括学校期刊名录C类以上报刊)发表学术文章,或参与(省级以上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学术著作、译著(不包括各种名目的教材、科普读物等)写作,字数在6万字以上,计4学分;第三,在全国性学术会议获得二等奖以上奖项,省级学术会议二等奖以上计1学分;学分可累计计算,但以2学分为上限。第四,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或其他人主持的项目、课题,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者(以课题申报书为准)计2学分,省社科基金项目参与者计1学分。其他项目不计学分。(3)参加学术报告会。研究生在校3年间,至少参加5次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会,每次报告会后,应写出800字以上学书心得,计2学分。4.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1)教学方式本学科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注重以新知识、新理论武装研究生,通过讨论、研讨会、高层次讲座等形式,提升研究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2)课程考核本学科通开课中设置一门笔试考试课程,其余课程以小论文形式实行。所有考试、考察课程均按百分计算,60分为及格。(3)中期考核本学科中期考核设定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资料搜集)、创新环节等。思想品德包括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否存在违纪行为;是否存在践踏公共道德底线,缺少自重自爱,做一些有伤风化,有损学校、有损本专业声誉等行为。课程学习主要考察出勤率、读书笔记等完成情况。考核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成绩合格以下做延迟毕业、退学等处理。八、学位论文本学科硕士研究生需修完34学分,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写作,满足下列所有条件后,方可向校学位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申请学位。缺少任何一项不得申请学位。1.个人研究计划检查个人研究计划是否完成,完成后方可答辩。2.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在第四学期完成,并接受考评。考评内容如下:(1)选题是否合理;(2)审核参考文献的数量与质量;(3)学术综述、文献综述是否合理;(4)论文整体结构设计是否合理;(5)论文思路是否合理清晰。由学科带头人牵头,组成5人以上专家考评小组,通过量化形式,对开题报告进行评估,并设置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成绩档次,不及格者不能开题,或重新设计选题;及格者需要较大完善与修改。开题报告成绩在合格以上,并已对审定组要求进行过相应修改、完善。对于无视审定组修改、完善意见,开题报告未进行修改,不得答辩。不能按时递交开题报告者,视为自动放弃按时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安排在每年12月中旬。具体事项如下:(1)完成论文写作的2/3以上内容;(2)学位申请人能够准确说出论文最后完成时间;(3)外文文献的质量与数量,以及文中引用率、布局等;(4)行文是否符合规范;(5)论文逻辑结构是否合理;(6)哪些内容需要完善或充实。由学科带头人牵头,组成5人以上专家考评小组,通过量化(表格)形式,对开题报告进行评估,并设置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成绩档次,不及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成绩档次通过无记名投票形式产生,成绩评定导师回避。按学校规定,以及培养方案拟定内容,考核成绩合格以上。不能按时参加中期检查者,视为自动放弃按时毕业。3.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具体事项如下:(1)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用中文撰写,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不包括学术综述内容;(2)中期检查成绩合格以上,需要修改的论文,已按要求修改;(3)中外文文献不得少于80种(中外文专著、译著、论文、学术报告等),权威著述不得遗漏;外语文献不得少于30种;行文中援引外语资料比例不得少于总数的60%,文中引用外文文献种类不得少于20种;(4)写作格式符合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行文流畅;(5)论文体现学术性、创新性,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确具备了独立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6)论文中出现严重政治错误,观点存在政治偏差者,需纠正后,方可答辩;(7)每年3月1日前递交论文成稿。4.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在学期间,研究生应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应在毕业前上交期刊样本。5.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1)由学院组织院内、校内专家,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盲评,侧重检查论文选题、结构、规范等内容,并根据论文情况给出合格、少量修改、重大修改、不合格等成绩,合格者与少量修改者参加答辩,重大修改、不合格者延缓答辩;(2)重复率检测符合学校具体规定;(3)通讯评审合格者可参加答辩,通讯评审提出重大修改意见者延缓毕业,不合格者不参加答辩。(4)答辩中能够正确回答答辩委员会就论文提出的相关问题;(5)如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则应修改合格后,经学科组成的专家小组认定后,方可提请学校学位委员会授予学位;(6)答辩委员会实行导师回避制。九、毕业与学位授予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相应学位。具体办法详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十、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必读、选读文献学科方向必读书目要求世界上古中古史古典文明史1.[古罗马]普鲁塔克著,陆永庭等译:《希腊罗马名人传》,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版。必读书目读后笔记每篇字数5000字,选读书目读书笔记每篇字数1000—2000字不等;就阅读心得作口头汇报,时间不少于20分钟,两周一次。2.[德]特奥多尔·蒙森著,李稼年译:《罗马史》,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3.[英]爱德华·吉本著,黄宜思、黄雨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4.[美]M.罗斯托夫采夫著,马雍、厉以宁译:《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5.[英]约翰·索利著,王琼淑译:《雅典的民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6.[英]F.I.芬利主编,张强等译:《希腊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7.[美]威尔·杜兰著,幼狮文化公司译:《世界文明史·凯撒与基督》,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8.朱龙华:《罗马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9.杨共乐:《罗马社会经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10年版。10.孙道天:《古希腊历史遗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11.王晓朝:《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12.P.A.Brunt,Romanimperialthemes,ClarendonPress.Oxford1990.13.J.P.V.D.Balsdon(ed.),RomanCivilization,PenguinBooks,1965.14.TheodorMommsen,TheprovincesoftheRomanempire:fromCaesartoDiocletian,Arespublishers,1909.15.ChesterG.Starr,TheRomanempire27BC-AD476AstudyinsurvivalOxfordUniversityPress,1982.选读书目1.[英]迈克尔·格兰特著,王乃新、郝际陶译:《罗马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晏绍祥:《荷马社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3.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4.王晓朝:《希腊宗教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5.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张晓校:《罗马军队与帝位嬗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7.冯定雄:《罗马道路与罗马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8.弗格森:《古希腊-罗马文明:社会、思想和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9.杰弗斯:《古希腊-罗马文明:历史和背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0.BarbaraLevick,ThegovernmentoftheromanempireasourcebookLondonandNewYork2000.11.Jo-AnnShelton,AstheRomandid:asourcebookinRomansocialhistory,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12.TD.BrendanNagle,Theancientworld:Asocialandculturalhistory,NewJersey,1989.专业学术期刊中文期刊:《世界历史》、《历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史学理论研究》英文期刊:JournalofRomanArchaeology,JournalofRomanstudy世界中古史必读书目1.蒋孟引:《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2.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赵文洪:《私人财产权利体系的发展——西方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6.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7.刘景华:《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JohnA.F.Thomson,theTransformationofMedievalEngland1370-1529.LongmanLondonandNewYork,1995.9.Chambers,J.D.Population,Economy,andSocietyinPre-industrialEnglan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2.10.Hilton,TheDeclineofSerfdominMedievalEngland,MacmillanPressLTD,198311.SusanReynolds,AnIntroductiontotheHistoryofEnglishMedievalTowns,Oxford,1982.12.Raftis.J.A.,PeasantEconomicDevelopmentWithintheEnglishManorialSystem,SuttonPublishing,1997.选读书目1.[比]亨利·皮朗著,乐文译:《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比]亨利·皮雷纳著,陈国樑译:《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3.[美]汤普逊著,徐家玲等译:《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4.[美]汤普逊著,耿淡如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5.金志霖:《英国行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6.王晋新:《15—17世纪中英两国农村经济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7.程汉大主编:《英国法制史》,齐鲁书社2001年版。8.H.E.S.FisherandA.R.J.Jurica,DocumentsinEnglishEconomicHistory,Englandfrom1000to1760,London,G.Bell&SonsLtd,1977.9.HarryRothwell,EnglishHistoricalDocuments,1189-1327,London,Eyre&SPOTTISWOODE,1975.10.A.R.MYERS,EnglishHistoricalDocuments,1327-1485,London,Eyre&SPOTTISWOODE,1969.11.EdwardMillerandJohnHatcher.MedievalEngland:Towns,CommerceandCrafts1086-1348,Longman,LondonandNewYork,1995.专业学术期刊中文期刊:《世界历史》、《历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史学理论研究》英文期刊:Past&Present,JournalofBritishstudy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必读书目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英]沃纳姆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3.[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罗荣渠、庞卓恒等译:《现代世界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4.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六卷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5.李道揆:《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6.[俄]克柳切夫斯基著,张蓉初等译:《俄国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7.[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8.DavidM.Kennedy.TheAmericanPageant:AHistoryoftheRepublic,HoughtonMifflinCompany,2006.9.GeorgeS.Merriam,TheNegroandtheNation:AHistoryofAmericanSlaveryandEnfranchisement,NewYork:HaskellHouse,1970.10.RichardJ.Ellis,AmericanPoliticalCulture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选读书目1.[德]斯宾格勒著,吴琼译:《西方的没落》,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2.[美]帕尔默著,孙福生等译:《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年版。3.[俄]米罗诺夫著,张广翔等译:《俄国社会史:个性、民主家庭及法制国家的形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刘明翰主编:《欧洲文艺复兴史》(6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5.[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6.[美]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7.[英]大卫·休谟著,刘仲敬译:《英国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版。8.HorneGerald,TheWhitePacific-U.S.ImperialismandBlackSlaveryintheSouthSeasaftertheCivilWar,UniversityofHawai‘iPress,2007.9.PhilipF.Rubio,Ahistoryofaffirmativeaction1619-2000,Jackson,MS:UniversityPressofMississippi,2001.10.HeatherCoxRichardson,TheReconstructionofAmericaaftertheCivilWar,YaleUniversityPress2007.专业学术期刊中文期刊:《世界历史》、《历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史学理论研究》、《安徽史学》外文期刊:theHistorian,theAmericanHistoricalReview,theWesternJournalofBlackStudies国际关系史必读书目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0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2.[美]基辛格著,顾涉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3.[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译:《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4.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崔丕:《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6.于群主编:《新冷战史研究——美国的心理宣传战和情报战》,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7.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9.Gaddis,JohnLewis,StrategiesofContainment:ACriticalAppraisalofPostWarAmericanNationalSecurityPolicy[M].OxfordUniv.Pr.N.Y.,1982.10.Gaddis,JohnLewis,Russia,theSovietUnionandtheUnitedStates(1781-1976),N.Y.,1978.选读书目1.刘德彬:《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朱立群:《简明国际关系史1945-2002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4.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王玮:《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上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8.Bowie,RobertR.andImmerman,RichardH.WagingPeace:HowEisenhowerShapedanEnduringColdWarStrateg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9.Divine,RobertA.,EisenhowerandtheColdWar,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1.10.Gaddis,JohnLewis,TheunitedstatesandtheoriginsoftheColdWar,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2.专业学术期刊中文期刊:《现代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参考消息》、《美国研究》;美国期刊:《外交季刊》、《外交政策》、《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国别史日本史必读书目1.[日]远山茂树、今井清一、藤原彰等著,邹有恒等译:《日本近现代史(全三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2.马里乌斯·B.詹森主编,王翔译:《剑桥日本史(第五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3.[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4.[日]内藤湖南著,刘克申译:《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5.[日]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6.[日]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7.[日]永原庆二著,王新生等译:《20世纪日本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8.『概論日本歴史』,佐々木準之助,佐藤信編,吉川弘文館2000年版。9.『日本近現代史研究事典』,鳥海靖、松尾正人編,東京堂出版1999年。10.『日本近世の歴史』,青山忠正著,吉川弘文館2012年版。选读书目1.[日]坂本太郎著,汪向荣等译:《日本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2.王新生:《日本简史(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日]青木保著,杨伟译:《日本文化论的变迁》,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4.李卓:《日本近现代社会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5.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6.刘岳兵:《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7.王振锁、徐万胜:《日本近现代政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8.『大久保利謙歴史著作集1明治維新の政治過程』,吉川弘文館1986年。9.『政治の混迷と憲法--政権交代を読む』,高見勝利,岩波書店2012年。10.『帝国の研究』,山本有造,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3年。专业学术期刊中文期刊:《世界历史》、《历史研究》、《日本学刊》、《日本研究》日文:『歴史学研究』、『歴史雑誌』史学理论及外国史学史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必读书目1.[德]德罗伊森著,胡昌智译:《历史知识理论》,耶尔恩·吕森、胡昌智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法]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美]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性的挑战》,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2009年。5.[英]F.H.布莱德雷著,何兆武、张丽艳译:《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历史的观念(增补版)》,扬·冯·德·杜森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8.White,Hayden,TropicsofDiscourse:EssaysinCulturalCriticism,Baltimore&London: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78.9.Munslow,Alun,NarrativeandHistory,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7.10.Jenkins,Keith,Re-thinkingHistory,London&NewYork:RoutledgeClassics,2003.选读书目1.[德]约恩·吕森著,綦甲福、来炯译:《历史思考的新途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芬]凯瑞·帕罗内著,李宏图、胡传译:《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历史·政治·修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荷兰]F.R.安克斯密特著,周建漳译:《历史表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美]伊格尔斯著,彭刚、顾杭译:《德国的历史观》,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5.[挪]G.希尔贝克、N.伊耶著,董世骏、郁振华、刘进译:《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7.[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8.Ankersmit,F.R.,HistoryandTropology:TheRiseandFallofMetaphor,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4.9.Danto,ArthurC.,NarrationandKnowledge,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7.10.Roberts,Geoffreyed.,TheHistoryandNarrativeReader,London&NewYork:Routledge,2001.专业学术期刊中文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外文期刊:HistoryandTheory;TheAmericanHistoricalReview;PastandPresent十一、课程简介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02MX001课程名称:世界历史前沿问题54学时/3学分/第一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领域的前沿问题,譬如,古希腊城邦制度的产生及其特征、雅典民主政治述评、罗马帝制的建立、军事制度的演变、罗马行省制与中国秦汉郡县制之比较以及封建社会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趋势、封建制度的一些本质性特征,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历史变革进行重点讲解,从整体上把握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以及维也纳体系和多极均势的形成过程,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关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等。通过本课程讲授,使世界史各方向研究生对世界通史领域内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变革具有宏观认识和整体认知,以拓宽学习视野,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从而促进与推动其专业学习的深入。参考文献:1.[美]伊迪丝·汉密尔顿著,徐齐平译:《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法]马克·布洛克著,张绪山译:《封建社会》(上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3.陈小川:《\o"进入网上书城检索书籍《文艺复兴史纲》"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4.杨云、刘书林:《近代世界重大问题理论探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5.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课程编号:002MX002课程名称:史学理论54学时/3学分/第一学期主要内容:这门课程以介绍西方学术传统中有关历史认识论、历史书写理论的观点为主。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到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再到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两次范式转型。后两种历史哲学形态是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主要体现,但并非最终的体现。多样性、系统性是其特点。但任何一种单一史学理论观点都未能主导历史学的发展。现代历史学的发展是建立在诸多史学理论观点的“视域融合”之上的。这门课程结合西方史学史,系统介绍西方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著作和体系。参考文献:1.[英]F.H.布莱德雷著,何兆武、张丽艳译:《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3.[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历史的观念(增补版)》(扬·冯·德·杜森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4.[美]伊格尔斯著,彭刚、顾杭译:《德国的历史观》,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5.[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课程编号:002MX003课程名称:学术论文写作指导54学时/3学分/第一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为学术训练和学术、科研指导课,为本专业研究生必修课程。课程紧密结合历史学专业特点,主要讲授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及其注意事项,如选题(意义、价值)、资料搜集整理、论文结构设计、行文规范等。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研究生接受关于论文写作的方法论方面的专门训练,从而为日后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参考文献:1.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2.田澍编著:《史学论文写作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3.申友良主编:《史学论文写作指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4.张连生编著:《史学论文写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课程编号:002MX201课程名称:古典文化54学时/3学分/第二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为古典文化专业主要学位课程。侧重讲述古典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古典文化的内涵、意义等。课程涉及历史学、文化学、哲学、宗教学等学科内容。通过本课程讲授,使研究生对古典文化及其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等问题有比较清楚的把握,为拓展专业基础,论文写作创造条件。参考文献:1.[苏]科瓦略夫著,王以铸译:《古代罗马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2.[德]基弗著,姜瑞璋译:《古罗马风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英]珀金斯著,吴葱等译:《罗马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4.朱龙华:《希腊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5.[美]伊迪丝·汉密尔顿,徐齐平译:《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课程编号:002MX202课程名称:希腊罗马史专题54学时/3学分/第二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古代希腊历史变迁,侧重希腊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目的至于通过希腊史学习,使研究生能够对古代希腊社会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同时,讲授从罗马建城至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社会变迁的历史,侧重讲述政治、经济演进。通过课程讲授强化对古典史的认知,充实原有古典史内容,为论文选题、写作打下基础。参考文献:1.晏绍祥:《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以铸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3.[苏]B.C.塞尔格叶夫著,缪灵珠译:《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4.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5.[古希腊]普鲁塔克著,黄宏煦,陆永庭等译:《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课程编号:002MX203课程名称:希腊罗马史料阅读与翻译54学时/3学分/第三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选择英美英语原版专著,以及国外相关学术网站下载学术著述为教材,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进一步强化古典学专业基础和英语应用基础,扩大专业词汇量,尤其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古典文化专业研究生需要非常强的英语能力,而提升这种能力仅仅依靠英语公共课教学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专业英语学习,强化英语基础。同时,通过专业英语学习,了解外国学者怎样写作历史。参考文献:1.Jo-AnnShelton,AstheRomansDid:ASourcebookinRomanSocialHistory,2nde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2.ChesterG.Start:RomanEmpire27B.C.-476A.D.,OxfordUniversityPress,NewYork,1982.3.R.Ducan-Jones:TheEconomyofRomanEmpir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4.G.Alfody:SocialHistoryofRome,CroomHelmPress,London,1985.5.M.I.Finley,ed.,SlaveryinClassicalAntiquity,Cambridge,1960.课程编号:002MX204课程名称:中西封建社会比较54学时/3学分/第二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中西方封建制度之比较,旨在使研究生对东西方封建社会的异同有所把握,加深对封建制度本质特点的了解。讲述欧亚中世纪的土地制度、农民(农奴)、地主、城市、商业、教会、政治制度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对封建制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参考文献:1.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2.朱寰主编:《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3.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版。4.王晋新:《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农村经济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课程编号:002MX205课程名称:中世纪史专题54学时/3学分/第二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以中世纪庄园、中世纪城市、中世纪拜占庭、中世纪德国、中世纪俄国等专题形式讲授,使研究生在掌握中世纪史常识基础之上深入了解中世纪社会的主要方面,并对中世纪西欧不同国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辨析出各个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以及对近代各国的影响。参考文献:1.[比]亨利·皮朗著,乐文译:《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英]波斯坦主编,王春法主译:《剑桥欧洲经济史》(8卷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3.[比]亨利·皮雷纳著,陈国樑译:《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4.王加丰、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5.金志霖:《英国行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课程编号:002MX206课程名称:英国中世纪史54学时/3学分/第三学期主要内容:主要讲述英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特征,并与欧洲大陆进行比较,学习了解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方面与欧洲大陆的主要区别。为达到此目的,本课程将选取英国中世纪史料进行翻译,既锻炼学生掌握一手资料的能力,也进一步深化对英国封建社会的认识。参考文献:1.蒋孟引主编:《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2.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5.谷延方:《英国王室史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课程编号:002MX207课程名称:世界近现代史专题54学时/3学分/第二学期主要内容:重点讲授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理论问题,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等,从整体上把握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在通史基础上进一步解析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史学界的相关基本理论和研究动态。参考文献:1.[英]G.R.波特等主编:《\o"进入网上书城检索书籍《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杨云、刘书林:《近代世界重大问题理论探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4.何顺果:《美国史通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5.[美]沃尔特·拉费伯尔:《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06)》,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课程编号:002MX208课程名称:世界近现代史料与翻译54学时/3学分/第二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通过选取英美学者在近现代史方面的代表性论著,让研究生接触研读外文资料,既能锻炼学生的识读史料能力,也可拓宽其学术视野,夯实专业基础;通过大量翻译阅读西方学者的著作及文献,研究生能够获取一手或较新学术前沿信息,了解近现代史研究动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世界近现代史打下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DavidM.Kennedy.TheAmericanPageant:AHistoryoftheRepublic,HoughtonMifflinCompany,2006.2.GeorgeS.Merriam,TheNegroandtheNation:AHistoryofAmericanSlaveryandEnfranchisement,NewYork:HaskellHouse,19703.PhilipF.Rubio,Ahistoryofaffirmativeaction1619-2000,Jackson,MS:UniversityPressofMississippi,2001.4.Gaddis,JohnLewis,Russia,theSovietUnionandtheUnitedStates(1781-1976),N.Y.1978.5.Miscamble,Wilson,GeorgeKennanandtheMakingofAmericanForeignPolicy,1947-1950[M].Princeton,1992.课程编号:002MX209课程名称:国际关系理论54学时/3学分/第二学期主要内容: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及其主要理论,尤其是三次论战及六大学派,以及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既讲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也阐释国内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成果,并对学术界争论的重点理论进行探讨。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关系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还要求研究生将理论与史实结合,掌握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深化国际关系学习与研究。参考文献: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美]斯坦利·霍夫曼,林伟成、刘小红等译:《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3.[美]威廉·奥尔森,王沿等译:《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小约瑟夫·奈,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和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课程编号:002MX210课程名称:近现代国际关系史54学时/3学分/第三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17世纪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冲突与合作的演变历程,有关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活动,内容涉及到维也纳体系和多极均势的形成过程,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关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包括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历史。使研究生掌握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脉络、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均势外交等重要的概念和理论等等。目的在于使研究生全面了解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与特点,认识和掌握国际关系变化的规律。参考文献:1.潘琪昌:《欧洲国际关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国际条约集(1648—1871)》,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3.[美]亨利·基辛格,顾涉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4.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5.[美]\o"马士,宓亨利"马士·宓亨利,姚曾译:《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课程编号:002MX211课程名称:日本文化史54学时/3学分/第二学期主要内容:按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时间顺序,以专题贯穿方法讲授日本文化史。包括日本古代社会、日本神道教的起源及其发展、佛教的日本化过程与特征、丰臣秀吉统治时期的内外政策、近世日本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问题、江户时代的儒学与文化、日本近现代政党政治的变迁、明治时代的社会思潮、大正时代民主主义思潮与日本国家主义思潮、昭和时代法西斯思想的诸流派及其思想特征等。参考文献:1.远山茂树、今井清一、藤原彰等著,邹有恒等译:《日本近现代史》(全三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2.马里乌斯·B.詹森主编,王翔译:《剑桥日本史(第五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3.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4.内藤湖南著,刘克申译:《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5.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课程编号:002MX212课程名称:中日关系史54学时/3学分/第二学期主要内容:中日两国有两千多年交往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等各个方面。古代中日两国的官方交往和民间交流,如(1)先秦时期的中日交流;(2)大化改新及中国对它的影响;(3)唐日战争;(4)倭寇的形成、结果及影响;(5)抗日战争的过程及影响。中日交流史就是从总体上阐述中日两国交往的一门学科,使学生了解了解中日两国交往的特点、过程及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并对未来两国交往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张声振:《中日关系史》(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3.王辑五:《一六〇〇年以前的日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4.汪相容:《明史·日本传记笺证》,巴蜀书社1988年版。5.杨正光:《中日关系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课程编号:002MX213课程名称:日本史史料阅读54学时/3学分/第三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选读一些著名的日本学者的研究文章,也包括不同历史时期日本政府下发的档案文件等,使研究生能够熟练地解读和翻译日本史史料,包括研究性的成果和原始资料,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日本历史打下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亚细亚历史资料中心(アジア歴史资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2.国立国会图书馆近代数字资料中心(国立国会図書館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

http://kindai.ndl.go.jp)3.日本学术期刊网(CiNii

http://ci.nii.ac.jp/)课程编号:002MX214课程名称:西方史学史54学时/3学分/第二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西方史学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历程,始自希腊罗马古典史学,中经中世纪基督教史学、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史学、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史学、19世纪客观主义史学,终结于战后的新史学运动,阐述各个时期历史家的史学思想、著作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并对不同时期的历史学给予分析,正确认识这些史家及其思想在史学发展史中的独特地位。参考文献:1.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杨豫:《西方史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4.[意]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5.朱本源:《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课程编号:002MX215课程名称:历史哲学54学时/3学分/第二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以讲述、评价中外学术传统中有关历史本体论的历史理论观点为主。历史理论是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一种、也是主要的理论形态。历史观决定着历史学观。对于历史理论的理解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对于历史学的理解程度。代表性的历史理论家,不仅包括著述丰硕、从事实证研究的历史学家,也包括那些对历史理论思考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家。这体现了历史哲学这门课程的跨学科特点。这门课程结合历史学发展历程,以系统梳理中外历史理论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体系为主。参考文献:1.[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2.[德]康德,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3.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4.李秋零:《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5.[德]德罗伊森著,胡昌智译:《历史知识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课程编号:002MX216课程名称:当代西方史学思潮54学时/3学分/第三学期主要内容:20世纪以后、尤其是“二战”以后的历史学发展,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跨学科特点和中西史学互动趋势。20世纪20年代,法国年鉴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德国日常生活史研究,以及美国进步主义史学等,都力图突破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所设置的学科“藩篱”,强调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索其他学科对历史学研究可能具有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全球史学、新文化史及历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则代表了后工业化背景下新史学发展的“新”倾向。本课程以讲授上述史学流派及其历史发展历程为主。参考文献:1.[美]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性的挑战》,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法]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于沛:《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4.王晴佳:《新史学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5.张广智:《西方史学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课程编号:002MX401课程名称:西方古典文明36学时/2学分/第三学期主要内容:讲述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产生、发展与衰落的历史过程,以及主要文化成。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希腊与罗马的历史与文化有进一步了解。主要内容包括古希腊文明的历程、雅典的民主政治、古希腊哲学、宗教、戏剧、雕塑等文化成就;罗马文明的起源及其对外征服;罗马政治、经济及军事制度的演变;拉丁散文、诗歌、造型艺术及罗马法等古罗马代表性文化成就。参考文献:1.[苏]塞尔格耶夫著,缪灵珠译:《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2.杨巨平、晏绍祥:《走进古希腊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3.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4.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美]罗斯托夫采夫著,马雍,厉以宁译:《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课程编号:002MX402课程名称:中古基督教研究36学时/2学分/第四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讲授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及作用,使研究生对中世纪基督教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了解基督教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影响。讲述基督教的转变、教会地位上升、政教之争、教会等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对中古基督教予以评价等。参考文献:1.[英]克里斯托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