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报告》6600字_第1页
《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报告》6600字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法制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目录11453一、引言 511991、选题背景 5107272、文献综述 5140233、创新说明 520350二、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概述 6267581、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相关概念界定 6205692、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的进程 6109593、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的意义 79614三、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的现状 759161、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逻辑 7236862、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结构 8163143、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主要举措 814007四、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存在的问题 9325461、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9123312、基层执法水平有待提升 917623、基层组织纠纷解决能力有待提升 10274494、村民法治意识薄弱 1021227五、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的实现路径 10130911、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1031412、提高基层政府行政执法水平 1052303、提升基层组织纠纷解决的能力 11323784、加强基层法治意识的培养 1116686结语 127477参考文献 13一、引言1、选题背景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农村法治建设也得到了重视,但是根据笔者在乡村的走访调查发展,农村拆迁、农民失地等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有其独特之处。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上受传统熟人社会文化影响更深等因素,导致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难度更大,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存在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不足进行系统梳理,借鉴国内外有益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出完善建议,从而给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提供完善性建议。2、文献综述徐勇[1]教授对“政党下乡”过程进行梳理,展现了党在我国乡村工作的整个历程,其中重点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党组织从乡到村的延伸,并且以立法形式确立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康晨[2]对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历史进程、实践途径进行深入阐释,以西部地区为背景,对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且对加强和完善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制度设计。姚锐敏[3]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基层行政机制发生本质的变化,即乡村基层行政不再由政治支配转而由法律支配。乡村社会治理行政机制的这种转变表明政治权力在乡村基层的运行已经进入法治轨道。3、创新说明一是在选题上具有创新性以法学视角对乡村社会治理进行研究而产生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多侧重于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二是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目前缺乏从乡村社会治理的整体体系构成视角观察法治在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本文通过对农村基层法治化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不断丰富社会治理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农村基层社会问题,进而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二、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概述1、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相关概念界定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具体是指乡(村)和社区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前提下,着力解决农村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纠甚至不纠的问题,通过规制农村公权力、保障农民私权利,在农村形成自觉依靠、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类纠纷、处理各类问题的法治氛围[4]。社会主义发展新形式下的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过程,是多个治理主体依据治理规范各自作用、共同影响的一个治理过程。2、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的进程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是中央政府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命题。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政府再次强调要依法治国、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政府进一步给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设立了阶段性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同时提出,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除此之外,十九大还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5]。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文件提出,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要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具体要求、工作部署、各利益主体的基本地位和角色分工,自此有了基本依据。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治理能力建设及制度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会议要求,新时期更要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此次会议还提出要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由此可见,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已成为党和政府当前工作重点。3、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的意义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农民的幸福感以及获得感,激发农村活力,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新农村,实现农村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难点也是治理目标。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下,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公民的法治理念和政府及社会团体的依法行政理念,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对公权力的规范和约束。依法治国的方针伴随着法治中国的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向农村渗透,人民群众的学法、用法意识逐渐增强,可见,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水平,对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对法治中国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6]。法治是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法治,才能促使各层面治理主体的学法、懂法、依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这样我家法治配套建设才能逐步完善,进而打到真正保障农民权力,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可见,依法治村是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但是要做好农村社会法治化的治理工作,就要从政治统治、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等角度,确立明确的治理目标。三、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的现状1、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逻辑首先,法治立场是治理的内在要素。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立场是指治理过程中的主观心态,治理立场代表治理的发展宗旨,体现治理最基本的价值,决定治理体制的构建[7]。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探求法治化的路径,实现治理的规范状态。其次,法治思维是治理的本质要素。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思维是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对农村社会、基层治理主体、基层社会问题的观察视角,是能够体现农村基层治理理念的思考方法与价值认知。农村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法治思维发展成为最基本的治理思维。法治思维的基本精神是对权力的限制和对权利的保护,是法治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第三,法治原则是治理的基本要素。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原则是治理主体对治理制度和治理行为进行深刻认识之后形成的要求和预期,是建立在完备的治理逻辑和治理结构之上的认知,并且贯穿整个治理过程的始终[8]。农村基层的社会治理关乎农村基层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面对各类复杂的社会问题,协调各类社会关系,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民主权利和自治权利的行使和保障问题,它贯穿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个过程,也影响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构建,对于这一问题该如何认识和处理,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该坚持的基本原则。2、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结构农村基层社会的法治化结构内容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基层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全体村民尊法守法。要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首先要做好农村的基础立法工作,构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为中心、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社会管理规范;其次,在执法上要加大对农村执法人员的行为监督,建立科学高效的执政监督机制,提升农村执法人员水平素质,文明公正执法;最后,在司法上充分发挥调解制度的综合性作用,不断创新诉讼制度降低司法成本,通过普法宣传引导农民树立司法信仰[9]。3、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主要举措第一,贯彻落实相关规范性文件。各地方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管理,规范其经济行为,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落实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充分调动干部群众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第二,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一些地区组建了由优秀调解员、律师和法学、心理学行业专业人员组成的人民调解专家库,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专业咨询指导和培训。结合七五普法、扫黑除恶、“人民调解大讲堂”等活动,对《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再培训,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员专业水平[10]。第三,村级“三务”法治,党务法治上,贯彻落实国家规定规范选举村“两委”班子,村集体党支部书记由全村党员选举产生,村委主任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共同对村集体负责。村务法治上,村集体组织坚持高度的村级民主自治,在村级事务上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落实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研究——村级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建议——镇政府批示——村级再次公示”的议事公开程序。财务法治上,村经济活动发生须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同意,村主任、村书记签字,对村级重大事项实行审批制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四、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存在的问题1、法律制度有待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村务公开也有相关规定,村务公开是指村委会对本村的重大事项和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应当进行公开,村民可以通过村务公开制度参与农村治理,可以监督村委会的工作,最终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该法中对于村务公开的范围规定不够明确,公开的方式单一,只有村委会主动公开一种公开方式,对于村务监督机构规定不够具体,这就导致村务公开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该制度应有的作用。2、基层执法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中,基层的行政执法工作是关键的部分。基层政府对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有着指导与引导的作用,但是在推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中,基层执法工作人员并未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基层执法人员法治意识不足。目前来看,一些基层政府干部仍然有严重的人治思维和官本思维,忽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性。由于思想观念上缺乏法律意识,导致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无意识的和村民们讲人情,认为自己的工作经验丰富,懂的多,并按照个人的想法意愿就做出相关决策并下达命令,基层政府工作不能依法行政。3、基层组织纠纷解决能力有待提升农村基层的社会治理法治化相对于城市来说更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农村是熟人社会,有的整个村子的人都有亲戚关系,村民的文化水平和对法律的认识水平又相对较低,这就对基层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基层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的限制,也有很大一部分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另一方面,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村民之间的人情关系不是很了解。对于村民而言,遇到纠纷问题,比起司法机关更愿意找行政府解决。4、村民法治意识薄弱村民的法治意识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基础,村民的法治意识不仅关系到到其自身权益的保护,还关乎到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的进程[11]。但是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和村民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村民普遍法治观念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村民权利意识薄弱,多数村民认为法律只是给他们设定义务,只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去触犯法律,法律就与自己无关,忽略法律对其权利的保护作用。五、农村基层社会法治化的实现路径1、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面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困境,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是前提,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村规民约的法律地位、健全村民参与治理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这样才能让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也能够促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法律实施的过程,因此要在实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目标,必须要有法律法规作为指导与依据。2、提高基层政府行政执法水平作为基层政府,提升依法行政的意识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础。基层政府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改变观念,对于新颁布、新修改的法律要及时学习,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观念上入手,并且要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基层群众一起学法、懂法,在基层树立法治意识。作为与基层群众直接接触的基层干部,不但增强法治意识,而且要把这种意识运用到基层服务中来,在基层工作中,既要运用法治规范村民的行为,更要运用法治维护村民的利益,实现基层政府与村民的良性互动,做到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3、提升基层组织纠纷解决的能力一是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思想建设,加强党建工作,发挥人民调解员中党员的带头作用[12]。增加高学历人民调解员的人数,吸纳社会力量,招聘例如律师、医生、教师等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担任人民调解员,提高专职人民调解员所占的比例,村调解委员至少要有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力度,可以邀请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专业专业能力,以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二是加强对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管理,对现有人民调解员进行备案登记,方便司法行政机关及时掌握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变动情况。对于违法违纪的人民调解员,应当进行罢免或者解聘。对人民调解员可以根据调解纠纷的类型不同,进行分类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创新工作方式,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增加线上调解工作方式,可以方便群众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进行进一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管理。4、加强基层法治意识的培养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以来,我国整体上的法治环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的普法教育在这一大环境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普法观念的不深入、教育水平的落后,基层普法者法律素养较低等原因,我国农村普法教育相比城市依然落后很多。[13]做好普法宣传工作,更应该将培育基层村民的法治思维作为最终目标,加强普法宣传工作,就是要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要达成这个既定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务必重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要采取不同的普法教育方式。针对村干部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一般来说村干部在农村往往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他们很多时候代表村民行使权利,对村民的影响也是广泛的,通过专门的培训来提高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他们会在工作中利用其影响力给其他普通村民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普通老百姓的法律宣传工作,要采取播放电影,组织集体的法律学习活动,宪法日活动宣传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要注意教育的内容应当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应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通过选取典型案例的方式,让村民县对案例情况进行了解,然后针对案例中的情节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进行讲解,使死板的法条变得生动,让法律法规更通俗易懂,最终让村民能在这一个个案例中了解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触犯法律要承担什么责任,以及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该寻求什么途径来维权,通过这些案例实现对村民的教育,最终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结语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限制,相对于城市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是整个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薄弱环节。因此,要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务必把提高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