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前言
苏联社会主义是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经过国内外长期艰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建立起来的。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从50年代初开始提上日程。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自身巩固、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符合了社会主义发展特有的规律,并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1917年俄罗斯发生了二月革命,沙皇被迫退位。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了应对内外危机,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
目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1921年春红军发生骚乱,列宁开始反省俄罗斯的社会主义政策,并及时地调整了实行了三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实行符合俄罗斯当时国情的新经济政策。内容:新经济政策包括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目的: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22年秋列宁因病退居二线并开始再次全方位地反省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他当时非常忧虑新的政权能否得到巩固。为了巩固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他提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从22年12月—23年3月,列宁写下了一系列文章和日记阐述自己的思想。《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论我国革命》、《论合作社》、《论粮食税》等。
一、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弊端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运用各种手段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与新老反对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对整个社会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清洗并逐渐确立了对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这一领导权由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胜利而被扩张到东欧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使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都借鉴和照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大清洗是1936年至1939年间在苏联爆发的一场主要针对原苏共高级领导人的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1937-1938年的大清洗,目前可信的保守数字是,有不少于157万人被判刑,约69万人被枪决,约70万人被关进劳改营,在监狱、劳改营中死亡的人数不详。仅在1937年至1938年一年中,斯大林本人就签署了681692人的处决命令。
一开始清洗这个名词意为党内的清洗。但是从1936年直到1953扩大到到军队和社会各个阶层。大清洗几乎整个消灭了苏联红军的军官阶层,红军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有4万余人被清洗,其中1.5万人被枪决。大清洗枪决了5名元帅中的3人、4名一级集团军级将领中的3人、12名二级集团军级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大清洗活动也涉及到社会中的许多人。
“大清洗”的后果:其一,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华均受到摧残,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人人自危,诬告、陷害、假供盛行,人格和良心被扭曲,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其消极影响祸及几代人。其二,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由于用持续数年的大规模镇压清除了从老布尔什维克到年轻一代干部中可能构成对自己权力挑战的对象。斯大林稳固了自己地位。大清洗运动对苏联社会各阶层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破坏极其严重。也给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带来了不好的示范和先例。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苏联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
经济上
弊端一: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经济特征。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两种。
弊端二:农轻重比例失调
苏联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长期忽视甚至损害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国内,一战前工业落后;国外,一战外国武装干涉使苏联工业受破坏;苏联30多年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
弊端三: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
斯大林时期有长期歧视和排斥商品经济倾向。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才有限度地肯定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消费领域保留商品生产的必要性,但又否定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商品生产单位,否定生产资料是商品,价值规律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政治上
弊端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变成了党政不分,以政代党,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最高决策权往往集中于斯大林个人。
弊端二:一党独存,一党专政,苏联共产党是唯一的政党。“在我们苏联,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我们的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党的原则性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当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表现。”
弊端三:党内民主被破坏。
中央政治局成为凌驾于全党之上最高权力机关。斯大林1922-1941年是党的总书记。1941年5月后斯大林集党的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掌党政军大权。
文化上
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均由国家包办。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者领导人说了算。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从50年代初开始提上日程。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自身巩固、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特有的规律,并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及解体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改革从赫鲁晓夫上台开始,中间经过勃列日涅夫的调整,及至戈尔巴乔夫时期走向瓦解。
赫鲁晓夫不彻底、不成功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1.对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生活进行了改革:(1)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实行集体领导,克服独断专行。(2)按照生产原则改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构。2.改革国家机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1)改组和整顿国家安全机关。
(2)调整和加强监督机关的职能。3.改革干部终身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1)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2)推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
经济体制改革1.工业管理体制: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2.农业管理体制:(1)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改行采购制;降低个人副业的税收;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2)改革农业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3)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评价:
赫鲁晓夫执政11年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对外关系方面进行了改革。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公开揭示了苏联旧体制的矛盾和弊端,是对旧体制的局部改革。但赫对社会主义和苏联旧体制弊端认识不够,又缺乏进行改革的经验,及赫个人素质缺陷,造成许多错误。因此1964年10月发生了赫氏下台的事件。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没有间断过。主要体现在新经济体制上。
主要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评价:
苏联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期。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契尔年柯安得罗波夫戈尔巴乔夫的“彻底”改革及苏联解体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兼国防委员会主席,7月又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从此苏联进入了它的最后时期-—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两个同龄人一双死对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戈尔巴乔夫执政7年,苏联改革和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5.3—1988.6苏共召开27大;1987.11戈尔巴乔夫发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看法:
1.在思想理论和政治方面,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1)批判旧体制,极力宣传和提倡改革。(2)根据对改革的态度,调整和整顿干部队伍。(3)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2、经济改革新思路(1)提出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新论断(2)提出实行多种所有制。(3)提出建立和组织“真正的市场经济”。
戈尔巴乔夫在第一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出现了不少错误,造成了很多严重的后果,然而就整体而言,还没有越出传统社会主义的范围。但进入第二阶段后,改革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1991年12月苏联解体。1.经济改革受阻,转向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2.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3.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使其向社会民主党方向转变。4.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和主权国家联盟制。5.加速推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
由于各加盟共和国各行其是,到此苏联在政治上,经济上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
8·19”事件
1991·8·19日,由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等八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实际是苏共为挽救苏联做出的最后努力,但三天后失败。
苏共瓦解、苏联解体
8·23日叶利钦发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又宣布苏共为非法。
8·24日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书记处被迫解散。继俄罗斯之后其他加盟共和国相继效仿。自此苏共执政74年之后而被瓦解。
12·25日,戈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总统司令的职务。
12·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社会主义衰败的原因及教训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
1.苏联解体的外因。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影响。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苏联和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一是进行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渗透。美国在西欧设立专门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广播电台,向苏联、东欧国家尤其是青年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二是分化瓦解,煽动民族情绪,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
2.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分为远因和近因。
(1)远因,主要指苏联自2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策略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
追求统一模式的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和思想体系-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系庞大的军事机器-民族与宗教问题的粗暴处置(2)近因,主要是指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所推行的、促使苏联各种矛盾激化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苏联解体的教训1)改革要在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共产党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领导,在改革中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路线。2)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改革的首要关键是执政的共产党自身的改革。
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和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从1950年发端于南斯拉夫,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总的看来,改革范围由一国到多国,要求由被动变为主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外交等诸多方面问题,对改革的认识也由比较肤浅而逐步走向深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时间,自50年代初起到60年代中止,是改革的起步阶段。
2.主要事件苏南冲突。南斯拉夫首先冲破苏的模式。1956年苏共20大、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后东欧各国相继开始走上改革的道路。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逐,各国的改革被否定,处于停滞状况。
1956年苏共20大后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也被称为“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所犯的错误,论述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危害。
几十年来,斯大林的名字,他的语录、功绩、画像和塑像无处不在,斯大林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全世界共产党人中间是一种精神支柱。受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冲击最大的是东欧国家。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在国内也曾经搞过像斯大林那样的政治清洗。当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对斯大林的错误进行揭露后,东欧国家的人民要求其领导人纠正过去的错误,为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昭雪,出现了要求摆脱“斯大林模式”、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社会情绪。波兰、匈牙利相继发生运动。
1956年下半年,我国不少地方发生了规模较大的罢工、罢课和请愿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在半年内,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大约一万多工人罢工,一万多学生罢课。1956年10月起,广东、河南、等省还发生了部分农民要求退社的情况。
3.本段特点片面性:指导思想不明确,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认识肤浅,大多改革只是应急措施。盲目性:改革的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错误。在改革内容上:政治方面主要是消除个人崇拜,经济方面:是在中央领导下的局部放权。由于苏不愿放权,出现了各国争取国家独立自主和改革的要求相混杂的局面。
第二阶段
1.时间:从60年代下半叶起到80年代上半叶止,是改革缓慢发展阶段。
2.事件:苏自1965年起实行“新经济体制”的改革。受此影响东欧再度开始改革热。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事件,改革被苏联镇压后,东欧改革发展低缓。
1978年起中国开始初步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
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运动。但在苏联看来,此举有脱离苏联控制的倾向。为了实行统一的“苏联体制”,苏决定对捷进行武装干涉。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
3.本段特点:
对苏联模式突破得更深,对传统体制问题有触及但仍没有摆脱它的束缚。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还是局限于在维持传统的计划经济范围内作某些局部的调整和改革。70年代后苏东各国经济下滑,到80年代初普遍出现危机。
第三阶段
1.时间:80年代中期起到90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取得重大成就而苏东发生剧变的阶段。
2.事件:中国改革逐步兴起。苏联在戈氏上台后掀起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热潮。苏东发生剧变。3.本段特点:
一方面深刻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苏联模式,另一方面思想走向全盘否定及虚无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开始动摇。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主张。
第四阶段
1.时间:从1992起为社会主义改革深入发展阶段的开端。2.事件:中国改革的深化3.特点:对社会主义有了更本质的认识。
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人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探索新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模式,从而引发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从50年代初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探索为开端,到80年代初,被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所肯定,成为推动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就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初见成效,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多样化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的时候,却发生了苏东剧变。
针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不仅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成就,而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大大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与传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
坚持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倡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发展;承认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多层次性,从而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形态因素;过分拔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的“左”的做法。
第三,中国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个人店面租赁合同
- 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综合学校高中分校高中历史四导学案: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
- 电力建设临时工合同协议
- 电子挖机转让合同协议
- 电商房间出租合同协议
- 电池使用安全合同协议
- 白酒销售订购合同协议
- 电动机销售合同协议
- 电商入股开店合同协议
- 电力线路租赁合同协议
- 2025年临床医师定期考核必考复习题库及答案(970题)
- 《打印机培训资料》课件
-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班委工作职责一览表
- 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练习题4000道48
- 4.2 音调控制电路
- 难治性癌痛护理评估
- 幼儿园情绪管理
- 句式变换题型归类-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 2025年度消防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