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政治地理_第1页
第11章政治地理_第2页
第11章政治地理_第3页
第11章政治地理_第4页
第11章政治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政治地理学,politicalgeography,研究政治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1、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由政治集团和组织所控制的区域。可分国家级、国际级、国内级三大类。2、政治地理单元的结构政治空间结构:由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政治、起源、经济、民族文化核心区政治实力结构:由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和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两者都会影响该单元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处境。领土:主权所及之处,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领土规模:美国地理学家M.I.格拉斯纳根据领土大小将世界国家分成五类:特小国、小国、中等国大国、特大国。

国家类型领土面积(万)国家举例特小国<2.5布隆迪、黎巴嫩小国2.5-15荷兰、利比里亚中等国15-35英国、波兰大国35-250法国、墨西哥特大国>250美国学者摩根索论述前苏联领土的权力意义时说:不仅俄国被征服的部分与掌握在俄国手中的土地比起来微不足道,而且侵略者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他不得不维持一个越来越庞大的部队,并通过在敌国纵深处不断伸长的交通线供给部队,不是征服者在吞并并从中获得力量,而是领土在吞噬征服者,削弱他的力量。领土形状对国家行为的影响:领土位置对国家行为的影响:自然地理位置: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美国、英国、意大利交通地理位置:新加坡、巴拿马、埃及位于全球三大海上交通咽喉的要冲,具有洲际意义的国家:战略要地,巨大经济和安全利益。从自然地理位置,可将国家分为:沿海国家、岛屿国家、内陆国家和海陆兼备国家政治经济位置:是否邻接政治强国,经济强国,缓冲国、通道国,邻国多,边界民族问题多杂,冲突大边界和边疆对国家政治行为的影响:由于主权尊严和经济利益驱使,不确定的边界线,往往成为争端矛盾的起因。早期国家与邻国相邻处多为人烟稀少、较荒凉地区,为一定宽度的带,其界线往往随实力增减而移动,一国强而另一国弱时,边界带就向弱方移动,成为潜在冲突区。外交文件划定,有的还经勘察竖立各种界桩。自然边界:以双方公认的某种自然特征(山脉河流湖泊等)作为边界,如阿山,斯堪山脉,安第山脉等,不动,位置明显,人少,交通困难,矛盾少。但山地经济性增强,及防务需求,需再次确认山脊线和分水岭线,有时会引起冲突。人为边界:文化边界(以语言或民族分布边界为界,如一战后东欧新成立国)、几何边界(数理边界)。相邻两国对相邻地区无充分了解,又缺乏明显自然特征,采用某种经纬线作为边界。国家实力结构:一国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叫综合国力或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领土面积、领土位置、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和军队,??人口多,成为大国)、经济水平(决定国际地位,保障武装力量)、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政府质量国家实力分析:因素很多,需综合分析一国实力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P=(C+E+M).(S+W)C:基本实力,包括领土和人口E:经济能力,包括GDP和产业结构中的各部门M:军事能力,等于战略力量加常规军事力量S:表示战略意图W:表示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克莱因对1975年世界主要国家国力的评估国别C领土和人口EMS战略意图W国家意志P综合实力苏联1001601900.80.7675美国1002002000.30.4350联邦德国50100300.70.8270法国50100500.40.5240中国10070600.70.3230巴西9050200.50.8208英国5080600.60.4190日本60100100.50.5170越南600400.80.6140澳大利亚507000.40.7132“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日本综合研究所提出国际贡献能力:经济科技政策财政、国际影响力等生存能力:领土人口资源经济、友好同盟关系、国民意志等强制能力:军事、战略物资、经济、外交等对1985年国家评估:美国苏联远高,美国更甚政治地理学:空间分布及规律、与地理环境关系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由政治集团和组织所控制的区域。国家级、国际级、国内级国家形状、规模、自然和政治经济地理位置、边界和边疆、民族结构等都会影响一国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地位。第4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国家之间有空间利益关系,彼此有联合和对抗,即为政治地理格局,也叫地缘政治格局。地理大发现以前:各民族,各国生活在不同程度的孤立中,有些地区甚至完全与世隔绝,各文明古国在各自陆地相互平行的发展着自己的文明,不存在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各民族在相近地块附近以地区性的方式在运作。地理大发现以后:殖民占领和殖民贸易,把原来隔绝的大陆与岛屿,联为不对称整体,奠定了早期全球政地基本格局,为调整殖民利益而战;其他地区,殖或非殖,对欧洲的权力运作没有丝毫的兴趣或意识。1.欧洲的移民及殖民2.主权国家的产生和美洲殖民统治崩溃3.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4.两极对抗格局1.欧洲的移民及殖民:19世纪初中期-二战,16世纪,17世纪是荷兰,17、18世纪英法,在印度和北美。1763年重新分配殖民地,西班牙在拉美,葡萄牙荷兰在巴西和东印度群岛,法国在马达加斯加岛、加勒比海若干岛屿和印度几个据点,英国北美和印度2.主权国家的产生和美洲殖民统治崩溃:1618-1648年战争和约,确立主权国家的地位,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对殖民地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独立,19世纪中,拉美几乎全独立。欧洲商业时代的殖民主义结束,进入全球性主权国家参与的运作时代3.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19-二战,新老帝国主义强国都在参与殖民地的瓜分和竞争,每一块有人类居留的土地都被他们瓜分完毕,随着这些国家实力的消长变化,还根据自身实力和地位一次次重新瓜分殖民地,在这段时间,对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最有影响的是美国和日本的崛起,以及中国的衰败。美国13个州的扩张,门罗主义巩固后方,远东争夺,日本明治维新,向朝中,中国成为日本对外殖民的主要地区,填补了列强在东亚的权力真空。发端于地理大发现,完善于20世纪初,形成了由西方列强主导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将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纳入到国际事务中来,世界上再无与世完全隔绝的地方,任何国家的军事安全,政治权力及经济财富,无论得失,都与全球政治格局相关。4、两极对抗格局: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由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二战后到70年代。苏联(1955年),东欧、外蒙、中国及朝鲜,华沙条约组织,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海洋世界和大陆世界对抗中国、欧洲共同体、日本和亚太地区的崛起,推动全球政地格局从以军事实力为基础转向以经济技术实力为基础。世界从日本奇迹中发现,通过经济技术贸易和外交,而不是战争来维持或谋求安全和利益更为合算。5.一强多极格局,同时区域化进程加快: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俄是超级军事大国,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是最大经济实体,最大政治实体。

区域化进程主要形成三个地区:南北美洲(美加墨西哥自由贸易区),欧盟(27国),太平洋西岸(东盟十国,中日韩,上海经合组织)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1.追求国家利益是全球政格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各国都在谋求安全权力财富,各国凭借实力,经过冲突、亲和、讨价还价、威慑、贸易及援助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对抗和合作,就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地理格局。2.国际关系的核心行为决定了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每一时期都存在一种由主要大国推行,被国际社会接受或不得不接受的核心行为。殖民、战争,实体领土;无形控制和获得财富,外交贸易,经济和技术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地缘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因素之一,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表达全球大国间政治战略上的对抗与竞赛的通俗术语。一些有代表性的著名观点被称为“地缘战略模式”,深刻影响了西方为政者对国家战略的决策,一些决策者本身就是著名地缘战略学家(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1.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学说:国家是生物有机体,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增长变化。“国家和人类有机体一样,有诞生、成长、繁殖,而且成长有停滞,有时生病,达更高龄时要经过萎缩过程,往往不能维持生活,最后达到死亡。国家通过领土扩张而增强力量是必然的,民族需要“大空间”以及有效利用大空间的能力。欧洲空间太小,在世界政治上将降到一个次要地位。历史将由占有大陆区域的大国,如美国、欧亚的俄国、澳大利亚,南美的大国所控制。瓦尔根堡1939年对其进行了发挥,将国家划分为四期,认为青年期的国家专注于国内组织的强化,生长期的国家趋向于进攻,成熟期的国家满足于现状,衰老期的国家容易分解。2.生存空间论:某一国民现在生存的空间,是其将来要延长扩大的空间,一个国家的民族,永远塞进狭小空间的话,就意味着国民的灭亡。哲伦说:“任何民族,必须由小空间观念,养成大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萎缩,是国家灭亡的原因。意日德等正处于青壮年的生长期,现有生存空间狭小,不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发动侵略战争,以实现扩大生存空间的目的。3.有机边疆观念:疆域应不断改变,边界是青壮年国家成长的障碍,必须用战争的方式消除这种障碍4.成长尖端论:在国家领土扩张的前期,在距本国比较远的地方建立根据地,在比较小的地域获得势力的支撑点(成长尖端)。这样的势力根据地有强烈的空间成长愿望,只有有势力的国家才能建立。是边疆有机体的一部分,实质是侵略者在别国建立的前哨基地。几种主要的“地缘战略模式”:1.马汉“海权论”:AlfredThayerMahan,1840-1914年,美国的海军军官,历史学家。一生著述颇多,最有影响的是1890年《海军对1660-1783年历史的影响》和《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通过对海战历史、海上霸权形成史、美国海军发展史的研究,提出了海权理论。海权论的基本思想:海上力量对一国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地球表面陆地被海洋包围,海运比陆地运输廉价便捷,海洋是自然赐予的伟大公路,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获得海外原料及市场。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海洋商业与海军的结合,加上殖民地的开拓,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有庞大商船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海军。掌握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大国地位至关重要。一国要想获得海洋大国的地位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陆地形状、领土范围、人口、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六个条件。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HalfordMackinder,1860-1947,英国著名地理学家,1904年,《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后1919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中,完善和修改。他认为,陆上实力与海上实力的较量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历史上两者互有胜负,近代英国虽然统治海洋达200年,但20世纪初,随着铁路技术在大陆推广,英国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挡来自陆地不同的压力,一度有利于海上实力的技术开始转向有利于陆上实力。他从全球战略角度,把世界划分为“心脏地带”,内新月地带,外新月地带三句警示性的全球战略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欧亚大陆)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其理论对国际战略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是20世纪前半叶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改变世界的巨著之一,过于强调陆心的重要性和潜力,忽视了空军的作用,法西斯德国侵略扩张提供依据。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NicholasSpykman,耶鲁大学教授,专门研究国际关系,认为影响全世界的战略不在陆心,而在陆缘。认为从地理条件来说,陆心南部偏旱缺水,北部低温严寒,人口密度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历史时期和现代,重要性都不如陆缘地区。而陆缘,即内新月地带,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农业资源及矿产资源上都不比陆心差。历史上游牧民族对陆缘农业区的冲击,在一段时期内确实有重大影响,但长期看,仍是短暂的,陆缘地区自身的发展是重要的,且游牧民族最终还是在文化上融合到农业民族文化中去了,征服者被被征服者所征服。陆心被周围山地包围,只有几个进出陆缘的通道,如被陆缘国控制,反使陆心区无法发挥作用。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美国地理学家,1973《分裂世界中的地理与政治》,认为世界并不像陆心与陆缘理论那样存在战略空间的统一性,实际存在的是分裂的世界。世界存在两大地缘战略区(海洋贸易世界和欧亚大陆世界,分属两大集团),又根据文化经济政治方面的相对一致性,分别下属有若干个地缘政治区(北美和加勒比海区、南美区、西欧与北非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区、亚洲外滨岛屿与大洋洲区;陆心与东欧区、东亚区),还有三个特殊区:东南亚、中东和南亚。前两个因屡受外来势力的争夺,且内部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本身也存在差异和矛盾,是不稳定区,又叫破碎带。南亚是独立的地缘政治区。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又出现新的破碎带,但这种不统一和破碎一直存在。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直在变,三阶段:地理大发现以前(无全球格局,各区域争战)、大发现到二战(欧洲移殖、主权和美殖崩溃、帝/义瓜分和控制)、二战以后(两极对抗、一强多极),政地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各国实力的消长变化;另在不同时期,国际关系的核心行为在变,殖民和争战,抢夺领土;无形控制和获得财富,经济技术贸易形式地缘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有机国家体学说,生存空间说,有机边疆论、成长尖端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学说:马汉的海权论:海运便宜,海洋易护,出可获取原料。一国应发展海上力量,控制公海,控制海上战略通道,控制世界贸易和财富,控制全世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大陆腹地说,把世界按政治经济条件或潜力分为心脏地带(陆心)、内新月地带(陆缘)、外新月地带,认为心脏地带易守难攻,资源丰富,政治地理位置重要。反映了二战及战后的世界形势斯皮克曼“陆缘学说”:影响世界的战略不在陆心,在陆缘哈斯霍夫的“生存空间”理论:对大国来说,“没有世界的统一就不可能获得经济资源上真正的自给自足”,未来的世界必将走向统一。首先通过形成若干跨国界的大区,每个大区都是一块足以自给自足的生存空间

泛美地区:实现南、北美洲统一,以美国为统治国。

泛亚地区:亚洲由北至南实现统一,以日本为统治国。欧非地区:使欧洲与非洲统一起来,以德国为统治国。

泛苏地区:使苏联与印度统一为一个地区。或者,德国占领苏联纳入欧非地区。日本占领印度纳入泛亚地区。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1997年《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政治》,认为从长远看,全球政治注定变得与美独霸的状况越来越不协调。美国如快速丧失其至高地位,会造成全球混乱。美国应推动欧亚安全体系的形成。加强欧亚地缘政治多元化的稳定性,排除单一大国出现。地缘战略的关键棋手有法德俄中印,英日是十分重要国。北约首先必须扩大,把俄也纳入,美日要与中进行对话和合作,然后再同欧对话和合作,保证地区安全。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行为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末,借鉴心理学、行为科学、哲学社会学等,研究人类不同集群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拓展了人地关系的新方向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认知,形成地理物象(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在头脑中形成的意境地图,与客观不一致,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地理物象:不同人对同一地理环境或事物的认识不同(年龄、性别、学历、经历等的不同)。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变性:近者清晰具体,远则模糊。锚点理论:在一个城市,新迁移来的人,为了在该城市生存,假设他是怎样认识新城市环境,形成城市意境地图。人类的行为空间:活动的地域界限。通勤、购物、闲暇等活动具一定的目的指向性,行为空间不同。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哈格斯特朗的时空棱柱体,60年代后期,隆德学派LundSchool,时间地理学,将空间表示为二维平面,时间为第三轴,个人的行为可为一条连续不断的折线,使行为研究进入了全新阶段。步行者和开车者工作的步行者和开车者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工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来决定购物行为空间:马歇尔消费型:理智型,依据其经济状况、个人嗜好及产品的价格进行购物,购物范围广巴甫洛夫型:刺激型,广告陈设等,对外观布局敏感,经常光顾高级商场弗洛伊德型:情绪型,不定,随机,行为空间变化较大维布雷宁型:受团体影响较大,其购物多为追求名望,常出入时髦商品商店年龄、性别、性格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柔顺者、积极者和分离者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日常和周末节假日,远近次数等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从原居住区向新居住区1.迁移的距离偏移。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目的地出发地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2.迁移的方向偏移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活动空间场所的选择和优化区位决策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如劳动力费用、市场状况、用地条件、自然资源等)和内部因素(如决策者个人爱好、文化素养、成功动机、已往经验等)主要模型:区位决策行为模型、人口迁移空间模型、城市生活行为空间模型、消费行为空间模型等行为矩阵模型:普雷德,决策是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质量及决策者处理信息能力的函数,研究工业区位决策行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赖利(W.J.Reilly)在基本引力定律基础上提出零售引力法则,后经康维斯(P.D.converse)改进,形成断裂点理论。商业中心(或商店)对消费者消费的吸引力同其本身规模成正比,同商业中心之间距离平方成反比其不足在于:认为消费者行为符合“经济人”的概念。实际上消费者的消费是多目的的,是“概率人”,有的消费者把商品质量、服务水平、购物环境、友谊状况等因素看得比经济条件更重要美国赫夫(D.L.Huff)在零售引力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概率引力模型。假定消费行为空间与商业中心吸引力、距离的反作用力以及系统中其他商业中心的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紧密相关。商业中心的吸引力越大,消费者在该商业空间购物的概率就越大;商业中心的吸引力越小,消费者在该商业空间购物的概率就越小。

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其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包括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PRED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3)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第1章绪论地理学的两分和三分:人文地理学: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分异,分析地理环境和人文现象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地关系),着重说明何地有何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该人文特性的形成过程、其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空间结构以及人地关系。古代地理学:到十九世纪中叶,洪、李,禹贡,张相文、竺可桢、李旭旦、吴传钧等。公元前九世纪,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地理学祖师。近代地理学: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二战,拉采尔,人文地理学创始人,地理环境决定论,政治地理学。区域学派、景观学派、区位理论学派、人地相关学派、文化景观学派现代地理学:50年代计量革命、60年代末行为革命,80年代以后强调特异性的研究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五大研究主题:人文现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人文现象随时间的扩散、人文现象与环境的关系、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文化景观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生态学:地理环境是基础条件,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影响了人类行为,使其呈现差异性;人类文化改变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聚落形式、土地利用形式、建筑等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人地之间的关系?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经验主义方法论、逻辑实证主义、?、结构主义方法论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起源于?数量?欧亚、美澳农业革命以前:分散、流动,0.1人15世纪以后:人口快增,19世纪中后期欧洲增速减慢,目前?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四种典型人口转变模式: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分布与迁移:各洲人口、指向性,极不均,邦奇的人口大陆,中国人口密度,胡焕庸人口线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理想分布、初始分布人口迁移: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迁移方式、规模、起因不同。原始社会、农业社会时期、资本主义时期,移民潮,城市移民。二战以后,穷国向富国移民,人口向城市聚集。。。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理论:人种:共同起源,体质形态上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原因?地理人种:一定区的人群在体质特征上具有共性,九大地理人种欧洲人种亚洲人种非洲人种以洲为单位的分布范围与各洲界线并不完全重合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范围、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个民族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在???三个地区。历史上有几次民族大迁移,迁移的原因有:自发或被迫迁移,战争扩张、国家政权更替、民族政策改变等民俗:带有强烈历史地域特色,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与流行文化相对应,分布的区域?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起源时间?起源原因?起源地点?四个主要区域:中国、印度、中南美和近东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农业人口比重。科技农业,生产效率高,比重少。农场规模,社会化程度,受自然条件制约。中国传统农业、欧洲中世纪农业、美国殖民农业传统农业生产类型:温带大陆东岸,西岸,干旱地带现代农业类型:种植、谷物、牲育、乳品、市场园艺、大牧场。发展国与发达国,农业区位论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工业革命出现的地点、扩散工业的分布特点:集聚和扩散,四大工业带: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社会人文因素:科技改变工业布局对工业原料、能源等的需求,扩大工业分布范围,提高利用资源能力。运输条件改善,使工业经济活动和原燃料产地相背离,缺少原燃料的地域也能大规模发展原材料工业。工业布局的前提:工业规模和产品种类的变化:?工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农村和城市农村按形状可分为四类:密集型、半聚集型、分散型、活动型城市:区域增长极,交通便利处和利于防卫处,空间上看,?早期城市主要是商业行政军事中心,后来出现专业化城市我国城市的分类:省地区的中心城市、县城、工业城市、交通城市、特殊职能城市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进程: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郊区的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机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原动力、工业化-直接动力、三产-后续动力、经济发展-内生决定力量、人口与城市政策城市群和城市带:核心,不同规模性质的有机集合1.5,20%;70%,90%6%,61%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有计划逐步发展,目前快速、乡村也开始出现城市化、城市群和超大城市出现、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影响城市区位的条件:地形、气候、水资源、资源能源、防卫条件、交通条件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模型城市体系、城市体系的研究内容:大小城市的结构配置、城市规模、城市联系的控制等等级规律:等级规模法则、首位城市法则。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语言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分布、形成、发展、扩散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语言景观。。。语言的谱系分类: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十大语系。分布最广泛的?使用人数最多的?北京话71%。上海话8%。长沙话5%。南昌话3%。广东梅县话4%。广州话5%。福州话和厦门话4%语言区:往往是一模糊界线,范围会扩大缩小,原因?向外传播时:?扩散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阻碍或利于扩散),会受到行政区划、人口迁移、集团经济水平的影响。语言扩散的结果:新语取代当地语,放弃语言,形成语言岛,形成新语,形成多语地区或国家地名景观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宗教地理学:空间分布,宗教源地、教义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宗教习俗对社会的影响。。。原始宗教、古代宗教、现代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公元前6-5、公元一世纪、公元七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